看到標題,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說法。許多專(zhu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激烈,所以切換跑道就能更容易進名校聽上去非常“合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men) 最近遇到了很多來谘詢轉學的學生,一位已經在某Top30學校的大二學生此前一直是數學專(zhuan) 業(ye) ,現在為(wei) 了轉學,她被家長逼迫著換到“藝術史”,因為(wei) 家長此前聽說“這是最容易進Top10的專(zhuan) 業(ye) ”。學生在大一暑假去了一個(ge) 博物館實習(xi) ,大二上學期的選課也突然多了兩(liang) 節藝術史的課程。除此以外,她沒有任何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背景。但是,這種策略真的有效嗎?
當這位學生把專(zhuan) 業(ye) 方向換到藝術史的時候,她的競爭(zheng) 對手變成了其他藝術史專(zhuan) 業(ye) 的申請者。其中的優(you) 秀申請者可能已經準備了十幾年,有大量的相關(guan) 活動和學術背景。臨(lin) 時切換專(zhuan) 業(ye) 反而使得她被名校錄取的可能性降低了。因為(wei) ,她相比同類別的申請者並沒有任何優(you) 勢。
當我們(men) 把這些信息告訴了這位家長的時候,她還是無法接受:“不可能!孩子有個(ge) 同學SAT1380分,ED進了康奈爾,她就是藝術史專(zhuan) 業(ye) 。我孩子SAT1530分,ED康奈爾被拒了。問題就出在專(zhuan) 業(ye) 上!”這言論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實則完全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
首先,美國大學一直提倡整體(ti) 評估,SAT分數隻是學校評估學生的一方麵,並無法完整反映一個(ge) 孩子的綜合競爭(zheng) 力。其次,這位SAT1380分的藝術史申請者肯定在藝術史方麵有長時間的積累和準備,並且她的其他方麵一定也很突出。至少在康奈爾招生官看來,她是藝術史申請者之中的佼佼者。
所以,不考慮孩子本身的情況,把孩子申請失利的原因完全地歸結於(yu) “專(zhuan) 業(ye) ”上,這並不是合理和科學的做法。原因是專(zhuan) 業(ye) 隻是申請的一方麵,學生本身的活動、成績、文書(shu) 、個(ge) 性、社區活動、興(xing) 趣等都會(hui) 被評估。有些專(zhuan) 業(ye) 確實競爭(zheng) 激烈,但是專(zhuan) 業(ye) 選擇很可能不是導致孩子被拒絕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孩子被拒絕的主要原因是“相比同類申請者不夠優(you) 秀”或者沒有突出的“閃光點”。
所以,讓孩子臨(lin) 時切換到所謂的“冷門專(zhuan) 業(ye) ”等同於(yu) “東(dong) 施效顰”。孩子一般很難在短時間積累相關(guan) 的學術和活動經曆,而且在撰寫(xie) 文書(shu) 的時候,一般會(hui) 遇到巨大的困難。意識到每個(ge) 孩子的興(xing) 趣和天賦不同,最大程度發揮孩子本身的優(you) 勢才是正確的申請理念。
曲線救國的策略確實存在。但是,這絕不應該是“臨(lin) 時抱佛腳”,而應該是長期的規劃和準備。千萬(wan) 不要試著“套公式”,每個(ge) 孩子都不是機器,別人的解藥很可能是你的毒藥……
所有申請策略的調整都應該基於(yu) 孩子本身的情況。為(wei) 了申請成功,隨意切換專(zhuan) 業(ye) 往往會(hui) “自毀長城”。走出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這才是美國名校最想要的申請者!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