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美國大學引入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是招生辦衡量申請學生“就讀意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伴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帶來重要的技術變革,不僅(jin) 波及到了生活的各個(ge) 方麵,也影響著美國大學申請。如果申請學生還認為(wei) 自己提供的簡曆、文書(shu) 、成績單等資料是申請海外高校唯一評判的依據,那就錯了。
“數據驅動一切”美國大學招生谘詢委員會(hui) (NACAC)首席執行官Angel B.Pérez在郵件中分享,“招生官手握大量資訊,身處於(yu) 海量的數據中。”
數據無處不在
助力招生官更全麵地評估學生
每年完成招生後,各大院校都會(hui) 對該學年新生的平均GPA,標化成績,學校年度收支、助學金發放金額和新生種族構成比進行數據匯總。
而在錄取之前,招生辦也會(hui) 參考申請者留下的可追蹤數據,代入算法模型,輔助招生官們(men) 做出錄取決(jue) 定,以幫助學校鎖定最佳申請者。
大學招生中
引入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
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會(hui) 應用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念,通過模型來分析申請學生的關(guan) 鍵特征,在保證入學率的前提下,降低助學金支出。
這不是申請學生或家長能控製的,但也不需要太過擔心。一方麵,並不是所有大學都遵循這樣的理念,一般來說財政方麵對學費依賴越高,越有可能采用這套算法。另一方麵,就算大學應用算法,也隻是在宏觀層麵進行調控,對有絕對實力的申請者不會(hui) 有影響。
有些學校在前期篩選時會(hui) 偏好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的家庭,有些學校則是在初篩過後,擬定班級規模時應用模型篩去部分申請者。這樣的做法可以理解,尤其是那些競爭(zheng) 激烈、規模較小、入學名額有限的高校。
申請學生
如何利用數據向夢校“表白”
美國招生谘詢會(hui) (NACAC)在2019年發布的報告中稱,大學招生最看重的因素之一是學術表現,具體(ti) 在GPA、高中選課和標化成績中體(ti) 現,其他重要因素依次是文書(shu) 和寫(xie) 作,以及“就讀意向”。
所謂“就讀意向”,就是學生通過一些方式向學校表明心意,如果該生有幸拿到offer,一定會(hui) 入學。這是一項出色的預測大學新生入學率(yield rate)的手段。該數據之所以重要,一方麵大學需要一個(ge) 比較穩定的入學率來為(wei) 下一學年做準備,另一方麵這也反映了學校的聲譽。
準備申請大學的你,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反向“套路”招生辦,提高自己被錄取的幾率。展現就讀意向的方式有很多:如參加大學線上宣講會(hui) 或者訪校,聯係學校的招生官,參加線上活動或網絡講座,在社交媒體(ti) 上搜索心儀(yi) 大學,“Like”他們(men) 的Facebook主頁,關(guan) 注他們(men) 的Twitter、Instagram、博客等社媒賬號。
申請學生要聰明地學會(hui) 如何應用媒體(ti) 的可追蹤數據,比如點擊進入目標院校的官網,一般在主頁或者招生頁麵都會(hui) 有“更多信息”的選項,千萬(wan) 記得點擊,這就是你的“心動信號”。學校一般會(hui) 通過郵件聯係學生和跟進申請,務必及時查閱和回複學校的郵件,郵件內(nei) 的鏈接也不容錯過。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曾刊登了Jenni Fink的一篇文章,題為(wei) 《忽視大學的電子郵件可能會(hui) 損害學生被錄取的機會(hui) 》(Ignoring Emails From Colleges Could Hurt Students' Chances At Being Accepted)。作者認為(wei) ,如果不打開大學的群發郵件不回複,將損害學生的入學申請。其邏輯是,大學想要錄取那些真正有入學意向的學生——打開並回複電子郵件,是錄取意向的一個(ge) 預測因素。
此外,盡量使用同一個(ge) 郵箱和學校聯係,該郵箱地址最好還關(guan) 聯你的社交帳號。
當然,和計量經濟學模型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同等重視“就讀意願”數據,相比起算自己的錄取率,倒不如保證良好的硬件條件,獲得具有競爭(zheng) 力的標化考試和在校考試成績,同時還要兼顧豐(feng) 富且精彩的社會(hui) 活動,這才是打破算法控製的最佳應對策略。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