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1924年,林可勝(Robert K. S. Lim)回到戰火頻燃的中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係教授和係主任,成為(wei) 協和第一位華裔係主任

近百年後,林可勝博士的名字逐漸為(wei) 世人淡忘,但提起他的研究內(nei) 容,卻幾乎無人不知,時至今日我們(men) 仍在從(cong) 中受益。

林可勝博士的早期工作重點是胃腸道生理,後期轉向神經生理學。他有一項非常經典的研究,就是設計和進行了第一個(ge) 有效區分外周和中樞鎮痛的實驗。通過該實驗,林可勝博士證明了嗎啡在中樞神經係統發揮作用,而阿斯匹林在外周發揮鎮痛作用

後續的故事是,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藥理學家約翰·範恩(Sir John Robert Vane)將林可勝博士的這些實驗稱為(wei) 鎮痛研究的經典工作。而範恩因證實了阿司匹林會(hui) 抑製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和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Karl Bergström)、本格特·薩米爾鬆(Bengt Ingemar Samuelsson)共同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了研究工作上的重要貢獻,林可勝對中國早期科技教育界也起到了示範作用,直接和間接培養(yang) 了中國最好的一批醫生、醫學科學家和生命科學家。

北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評價(jia) 他為(wei) “對中國近代科學(特別對是中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發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不同於(yu) 百年前風雨飄搖的舊中國,如今的中國處於(yu) 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研究最好的時代。研究支持和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神經科學研究,僅(jin) 從(cong) 神經科學領域論文數量一項上看,從(cong) 2012年起,中國成為(wei) 發表論文數排名第二的國家,且與(yu) 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一百年來,中國神經科學研究發生了哪些變化?

各國神經科學論文數量比較

北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中心應時而生。

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旨在承接“國家腦計劃”項目,並以此為(wei) 依托培養(yang) 麵向國家腦科學戰略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研究員為(wei) 中心的共同主任,負責中心的日常事務。

北京腦中心主要集中於(yu) 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和類腦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方麵的研究,重點圍繞腦認知原理解析、認知障礙相關(guan) 重大疾病、兒(er) 童青少年腦智發育、類腦計算與(yu) 腦機智能、共性技術平台和資源庫建設五方麵開展研究。

北京腦中心目前已建成14個(ge) 實驗室和8個(ge) 技術輔助中心,其中包括4位非華裔外籍PI的實驗室。北京腦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了穩定支持、國際同行評估、人才國際化、高比例博士後等一些列的創新科研體(ti) 係。

北京腦中心的五年建設目標計劃包括建設55000平米的研究大樓、50個(ge) 內(nei) 部實驗室和100個(ge) 雙聘實驗室、11個(ge) 技術輔助平台和頂尖的實驗儀(yi) 器設備、三萬(wan) 籠位實驗動物飼養(yang) 空間、八家共建單位的儀(yi) 器設備共享資源、創新性研究型醫院。

目前我國在腦科學主要研究機構已經形成了幾大主體(ti) ,以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北京、上海)、教育部前沿學科中心(複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和高校研究院所組成的研究機構(如高校共建的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等)為(wei) 主力軍(jun) ,其餘(yu) 各地著名高校在專(zhuan) 利和論文產(chan) 出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各地區也紛紛製定相關(guan) 扶持計劃。上海市已將腦科學與(yu) 人工智能列為(wei) 市重大科技項目,同時成立了“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推進腦科學研究和轉化應用;北京市也啟動了“腦科學研究”專(zhuan) 項,重點布局“腦認知與(yu) 腦醫學”和“腦認知與(yu) 類腦計算”兩(liang) 個(ge) 任務。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腦科學領域都有實際舉(ju) 措,發力最為(wei) 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城市,天津、湖北、浙江、重慶、廈門等省市也在陸續啟動區域腦科學計劃,加快腦科學創新中心建設。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level/IB最低多少分才能申請香港八大?

下一篇

IBDP EE反思報告(RPPF)如何拿高分?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