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拿大移民政策越來越開放,移民的核心原因總離不開“孩子的“教育”。
Ms. Y作為(wei) 一名兩(liang) 娃家長兼公校在職老師,近期收到了很多家長小夥(huo) 伴的擔憂:一方麵想給孩子輕鬆一些的教育環境,一方麵又擔心孩子英文非母語能否在加拿大的學校係統裏跟上進度。
Ms. Y今天就以公校教師的身份為(wei) 大家打開“內(nei) 部視角”,講一講加拿大(安省為(wei) 主)的公校是怎麽(me) 解決(jue) 這些以英語為(wei) 第二語言的孩子們(men) (以下簡稱ELL/MLL)的困擾的。
什麽(me) 是ESL/ELD?
ESL全稱是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而ELD全稱則是English Literacy Development,這兩(liang) 個(ge) Program都是專(zhuan) 門給母語為(wei) 非英語的學生上的英語語言課程。該課程旨在為(wei) ELL/MLL提供實現學術目標所需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成為(wei) 成功的英語學習(xi) 者。
ESL/ELD program 一般分成5個(ge) 級別,從(cong) 低到高依次為(wei) A,B,C,D,E。學生在進入加拿大高中就讀之前會(hui) 進行一項入學分班考試,叫做ESL Placement Test(簡稱EPT),考試後,加拿大教育局會(hui) 根據學生的真實水平進行分班以及確定他們(men) 未來的選課。
ESL課程旨在盡快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並適應加拿大的學。此外,ESL課程還有文化傳(chuan) 輸的效果,為(wei) 學生介紹加拿大曆史文化還有生活習(xi) 慣。主要部分包括:
●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variety of social settings;
● use English to achieve academically in all subject areas;
●take charge of their own learning, independently and in groups;
●select and use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 integrate confidently into mainstream courses;
● use English effectively to advocate for themselves in all areas of their lives;
● make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their chosen postsecondary destination (work, apprenticeship, college, university);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a society increasingly committed to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use critical-literacy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to interpret the world around them;
●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ir communities and of Canada.
簡單點說,ESL/ELD課程的設置目的是幫助英語非母語學生提高語言交流、學術學習(xi) 及生存適應性。
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公立或私立學校都提供ESL課程,但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提供所有級別的ESL/ELD課程。這主要取決(jue) 於(yu) 這所學校所在區域的人口構成、移民占比、學校支出預算、以及學生整體(ti) 的英文能力水平。
具體(ti) 而言,在同一公立教育局係統裏,有的學校會(hui) 開設所有級別的ESL課程,而有的隻開設高級部分(Level D or E)的ESL課程,還有一些學校則完全不開設ESL課程——這就意味著這些學校隻招收英語已經非常優(you) 秀的國際學生或者根本不招國際學生。
ELL/MLL的上課形式
正常情況下,分班以後,學生會(hui) 在指定時間到ESL/ELD class由專(zhuan) 門老師小班授課,但也有情況是ESL老師去到各個(ge) 班上同步指導ELL和MLL的學生。課程大綱涵蓋了英語語言和文學的全部範圍,包括了聽說讀寫(xie) ,媒體(ti) 文學(media literacy),和社會(hui) 文化能力(socio-cutural competence)。
對於(yu) 國際生而言,不管你在國內(nei) 英文成績有多好,到了加拿大這樣一個(ge) 全英文的陌生環境中,還是會(hui) 感覺英文水平不足以應付全新的生活。尤其是有些學生,可能會(hui) 因為(wei) 性格內(nei) 向、不願意在大課堂參與(yu) 討論、或害怕自己說錯等原因,無法很好地快速適應新環境。ESL課程就能為(wei) 這些學生提供一個(ge) 相對有安全感的學習(xi) 氛圍,幫他們(men) 更好的過渡到新的教育體(ti) 製中來。
為(wei) 什麽(me) 說ESL課程是這樣一個(ge) 好的過渡工具呢?因為(wei) 它不僅(jin) 會(hui) 學習(xi) 英文的聽說讀寫(xie) 內(nei) 容,更多的是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yu) 課堂辯論和小組活動,對於(yu) 閱讀文學作品和學術文章,進行多種形式的寫(xie) 作輸出,慢慢能有針對性地修改以及有效進行學術研究,進一步增強獨立評價(jia) 媒體(ti) 報道的能力。
在修完了最高級別(E級)的ESL課程後,學生可以和母語者學生一樣選修自己所在年級的英語課,直至畢業(ye) 。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ESL課程的過程中,ESL學生一樣可以選修其他各個(ge) 科目的課程,如曆史,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他們(men) 的科任老師將會(hui) 為(wei) 這些學生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以保證他們(men) 的學習(xi) 質量。為(wei) 了確保這些ELL/MLL學生和其他本地學生最終成績不受英語語言能力影響,老師會(hui) 參考他們(men) 的當前語言能力適當降低要求。在筆者接觸的絕大多數學生來看,即便是雅思分數達到7.0及以上,對於(yu) 批判性閱讀以及寫(xie) 作方法依舊很薄弱,這也是造成絕大多數學生英文學術成績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但如果稍微了解一點加拿大大學升學體(ti) 係的就知道,六門課程中,英文是必修課,怎麽(me) 都逃不掉。
留學生家長可以做什麽(me)
作為(wei) 留學生家長,我們(men) 能做什麽(me) ?
研究表明,當孩子心裏覺得安全的時候,他們(men) 的學習(xi) 效率是最高的,因為(wei) 當他們(men) 覺得I can do it,才可能有動力去做。換句話說,作為(wei) 留學生家長,有焦慮能夠理解,尤其是遠在大洋對岸半年見不著孩子的,但千萬(wan) 不要把家長的焦慮代入給孩子,要知道,孩子們(men) 在學校要應對的壓力已經很容易他們(men) 感到緊張和不安,他們(men) 經常要麵臨(lin) 一係列語言問題、環境適應問題、新朋友新文化的融入等問題。作為(wei) 家長,我們(men) 需要的是幫他們(men) 解壓,以“討論”而不是“提問”的方式去了解他們(men) 的新生活。
多年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Ms. Y發現,ELL通常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趕上本地孩子,其中日常生活用語對於(yu) 性格開朗的孩子而言,三年可以溝通無障礙,但是掌握學術英語所需的時間通常比5年更長。
於(yu) 是有很多人問過我,“我需要給孩子報課外補習(xi) 班嗎” ,這個(ge) 問題,Ms. Y的答案是 “要看你的孩子是什麽(me) 類型的學習(xi) 者”。
有些孩子自身學習(xi) 能力很強,需要更多自己的時間來消化課堂的知識,這種孩子會(hui) 自己找方法解決(jue) 問題;另一些孩子習(xi) 慣了在國內(nei) 填鴨式的教學,來了這裏沒有那麽(me) 多的“提醒”,也就無從(cong) 自行安排自己的學習(xi) ,這個(ge) 時候可能需要課外找老師來給孩子補上在課堂還沒掌握的部分。尤其是孩子性格比較內(nei) 向,自己有問題也不會(hui) 主動找老師的,可能需要更多一對一的輔導來幫助發現問題從(cong) 而針對性解決(jue) 問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