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無常的疫情、不穩定的國際局勢令不少家庭對留學充滿了擔憂。
他們(men) 陷入了焦慮狀態:既想讓孩子留學以接受良好教育,又不想讓孩子離開太遠。
於(yu) 是香港成為(wei) 了很多家庭眼中最佳的留學目的地。
除了211和985院校外,想必香港八大高校也是很多學子的夢想院校吧,每年都有不少省狀元都在清北與(yu) 香港八大高校之間徘徊與(yu) 衡量。
去讀香港八大高校,隻能通過高考嗎?隻能考到清北錄取分這個(ge) 水平嗎?還有其他途徑嗎?
今天,我們(men) 聊一聊入讀香港高校的相關(guan) 途徑。
途徑一:高考統招,在提前批錄取
這是我們(men) 目前最熟悉的一種方式,學生通過參加內(nei) 地統一高考,以高考成績報考。
在填報高考誌願時,學生在提前批次填報即可,無需另行向大學申請報名,同時也不必參加麵試。港校將依據學生高考成績綜合考慮擇優(you) 錄取。
目前,香港高校隻有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屬於(yu) 統招之列,其餘(yu) 香港大學全部為(wei) 獨立招生。
但需注意港校普遍實行全英教學,對英語單科成績要求在120分甚至130分以上(滿分150分),若雅思、托福成績達到要求的亦可。
通過高考成績申請香港大學,還有一個(ge) 問題則要考慮的:對香港教學環境是否能夠適應?
2013年,曾有一位名叫劉丁寧的遼寧文科狀元被港大錄取,然而,由於(yu) 劉丁寧常年生活在大陸,學習(xi) 的也是純正的普通話和東(dong) 北話,突然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語言也不通,她根本無法和老師以及同學更好的交流。
外加學校教學方式、文化差異跟預期相差很大,這位省狀元在讀了一個(ge) 月後,選擇退學,重新複讀參加高考,最終第二年被北大錄取。
途徑二:港校自主招生,在提前批錄取
一般從(cong) 二月份開始,香港高校的招生報名信息開始公開,一直持續到5月底或六月初。
學生需要獨立向學校提出申請,待高考成績公布後,香港高校安排申報考生在約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麵試,再結合考生高考成績進行綜合考量、鎖定擬錄取名單,於(yu) 高考統招開始前就會(hui) 發出錄取通知書(shu) ,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錄取結束。
當然,這一方式也是避不開高考成績的。
途徑三:國際生路線
這是我們(men) 今天要重點講的一條升學路徑:以國際課程的成績進行申請。
大部分學生通常以IB課程、A-level(英國高中課程或叫預科課程)或SAT(俗稱美國高考)成績,外加雅思或托福等英語成績申請報考。
老師觀察發現,學習(xi) A-level課程的學生考香港高校的所占比例更大一些。或許這與(yu) 香港曾經與(yu) 英國有過一段曆史淵源有關(guan) ,香港院校對英國的教育還是比較認可的。
還有一部分學生高中學習(xi) 的是DSE課程,參加香港高考,以此成績報考港校,此類考生又被稱為(wei) 自修生。
香港高考核心科目的考試難度不低,內(nei) 地生雖在語、數方麵有一定優(you) 勢,但鮮少接觸通識教育,英語水平通常也不及香港學生。
自2012年香港教育製度改革後,以自修生身份報考港校的人數極少。所以,內(nei) 地生若以自修生身份參加HKDSE及報考港校,須權衡當中的利弊。
途徑四:副學士申請
一些香港的大學推出副學士課程,為(wei) 內(nei) 地生提供另一種升學途徑。比如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hui) 大學等。
副學士課程一般學製2年,獲得副學士文憑後,可以憑副學士成績申請香港本土大學或者國外的大學,並且可以直接申請入讀大三課程。
一般應屆生高考隻要分數超過二本分數就可以申請,不過副學士一般是全英授課,對學生英語要求比較高。
寫(xie) 在最後
綜合來看,在四種升學途徑當中,第三種途徑也就是國際化學校的孩子在申請香港的大學以及在香港未來的學習(xi) 中,都占據著很明顯的優(you) 勢。
之前提及過,有些香港的高校崇尚更為(wei) 西式化的教育理念,教學也以英文授課為(wei) 主,這與(yu) 國際化學校孩子高中的教育理念和學習(xi) 方式基本吻合,所以國際化學校的孩子更容易實現從(cong) 高中到香港高校的平穩過渡。
那麽(me) 問題來了,國內(nei) 有哪些國際化學校開設A-Level、IB課程?哪些學校開設香港DSE課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