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 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11月29日,《斯坦福校報》稱,某知名研究期刊確認正在核查斯坦福校長馬克·特希爾-拉維尼(Marc Tessier-Lavigne)一篇合著論文存在不端科研行為(wei) ,其原因在於(yu) 外界指控該研究包括多張涉嫌篡改的圖表。 經常為(wei) 《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ti) 撰文的生物學家和科研不端行為(wei) 調查者畢克(Elisabeth Bik)指出,斯坦福校長還有三篇發表在《自然》和《科學》的論文同樣存在“嚴(yan) 重問題”。

特希爾-拉維尼校長是其中兩(liang) 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斯坦福校報》記者還采訪了另外2位審查上述論文不端行為(wei) 的研究人員,其反饋印證了比克對篡改圖表的質疑。過去7年,對上述4篇論文和其他多項研究的指控曾多次出現在PubPeer網站上,該網站允許科學家指認研究報告存在的異常或可疑狀況。

斯坦福校方承認論文在存在“問題”,但對特希爾-拉維尼校長的潛在不端行為(wei) 輕描淡寫(xie) 。 該校發言人莫斯托非(Dee Mostofi)表示,其中2篇論文中,特希爾-拉維尼校長 "未通過任何方式參與(yu) 製作和展示遭到質疑的圖表”,包括本文開始提及的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期刊的論文。對其他2篇論文,該發言人稱這些問題 "並不影響論文的數據、成果或解讀"。

校方稱,特希爾-拉維尼於(yu) 2015年獲悉自己的論文存在數項錯誤,此時他正在考慮就任斯坦福校長職位。斯坦福發言人莫斯托非稱,“2015年校長得知並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同一天,他就向這兩(liang) 家期刊編輯發出(關(guan) 於(yu) 這3篇論文的)提醒。“ 莫斯托非表示,特希爾-拉維尼主動向《科學》提交了更正,但沒有公開發表。《校報》未獲期刊方麵的確認。

涉嫌造假的論文及數據圖表

上周,《EMBO》公開發文稱,該期刊受理了對一篇2008年有關(guan) 大腦內(nei) 部受體(ti) 論文的指控,特希爾-拉維尼在該論文11位作者中名列第3。《斯坦福校報》通過電子郵件獲得了《EMBO》主編巴蒂斯塔(Facundo Batista)對此項調查的確認。主編稱該期刊評估了PubPeer網站提出的問題並會(hui) 進行全麵盡職審查,但未披露關(guan) 於(yu) 該調查的任何詳情。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自2011年以來,《EMBO》聘用一位數據操守分析師,這位分析師會(hui) 深入檢視所有擬發表的論文。2018年在PubPeer網站上首次提出的公開指控,讓這篇2008年發表的論文進入《EMBO》的視線。

EMBO》每年收到近3000篇投稿,並經常被Scimago期刊榜單評為(wei) 該領域的頂級期刊。《EMBO》極少公開承認調查論文。《EMBO》曾根據PubPeer的指控撤回論文,但從(cong) 未公開承認對論文進行調查。

據一位該期刊調查程序知情研究人員稱,這種公開宣布的調查意味著該論文已經被調查一段時間了。專(zhuan) 家表示,科學期刊和研究機構曆來不願調查學術不端行為(wei) ,特別對那些有權有勢的科學家。畢克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專(zhuan) 欄文章中寫(xie) 道,"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科研期刊和學術機構對人為(wei) 篡改圖表的證據反應遲緩。"據數位熟悉撤稿程序的研究人員所述,即使做出回應,期刊的調查過程也是按部就班和慢條斯理的,而且往往守口如瓶。畢克博士認為(wei) 受到《EMBO》調查的論文具有“多個(ge) 引發關(guan) 注的問題”。

她還表示這些問題顯示作者“有意誤導”。在接受《斯坦福校報》訪談時,畢克博士稱自己的看法源自其調查2萬(wan) 餘(yu) 篇具有科研不端行為(wei) 的論文,並導致近1000篇撤稿和大致相同數量勘誤的經驗。校方此前發布的聲明稱,該論文之所以將特希爾-拉維尼校長列為(wei) 第三作者,完全是因為(wei) 認可他向其他作者提供研究試劑方麵所做的貢獻。

眾(zhong) 所周知,共同作者資格往往代表更為(wei) 直接的參與(yu) 。例如,在耶魯大學,官方指引稱學術出版物的共同作者應該"直接參與(yu) ......起草論文",並且必須"在稿件提交出版前予以審閱和核準"。

畢克表示,她在《EMBO》論文中觀察到複雜程度不等的問題。例如,某張圖表中的一個(ge) 部分似乎直接複製於(yu) 另一個(ge) 部分。作為(wei) 她指出的第一類錯誤,這是最常見的排版錯誤,或者拚接照片時出現的意外失誤。(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但其他篡改問題更為(wei) 複雜。在另一個(ge) 圖表中,某個(ge) 特定區域中的凝膠分析帶似乎在該區域中被複製並調整位置。這就是畢克所稱的第三類錯誤——同區域內(nei) 旨在掩飾篡改質疑的改動。(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畢克表示,某些地方圖表中凝膠分析帶的重複出現或許是一種避免顯示某些實驗結果的手段。校方辯解稱,"這些錯誤不影響結果或解讀"。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研究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專(zhuan) 家告知《斯坦福校報》記者,特希爾-拉維尼 "應該展示原始數據支持上述主張"。對於(yu) 《校報》索取證據的要求,斯坦福校方和校長均未回應。(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校方和特希爾-拉維尼對此均未予回應。校方僅(jin) 表示,“有關(guan) 數據的問題應提交至通訊作者。”

特希爾-拉維尼是一項2001年研究的主要作者,該論文的合著者隻有另外1名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獲得700多次引用(在多數論文引用次數不足10次的學術世界裏,這是一個(ge) 相當驚人的數字)。

畢克認為(wei) ,這篇發表於(yu) 著名雜誌《科學》的論文包括像片被改動的圖表。在接受《校報》采訪時,畢克用法醫工具查驗凝膠分析帶附近區域的圖形後表示,"像片是故意改動的,這是無法否認的"。盡管她補充說其動機不明,或許不一定是篡改。

校方回應稱,“圖形區域及其部分重疊來源不明,但可能在向期刊傳(chuan) 輸圖像時所致"。(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更令畢克擔憂的是論文中據稱是分別展示神經突在兩(liang) 個(ge) 不同成長階段的兩(liang) 張圖片,但第二張圖似乎是第一張的旋轉版本。畢克認為(wei) 這似乎是有意為(wei) 之。"因為(wei) 圖像展示方式,神經突看起來似乎長大了一點。如果你看一下這些小點,"畢克博士指著令她懷疑的造影部分,"你可以看出根本沒有變化。"校方表示“這是顯微照片不正確的複製”。

但斯坦福和校長均未回應詳述這種複製如何發生的要求。2003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一篇特希爾-拉維尼名列第4(共14位作者)的論文包括一係列據稱彼此不同的圖像。但根據畢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同一幅圖像,隻是旋轉了展示角度。畢克認為(wei) ,"這種轉換係故意企圖誤導。”該論文也是校方辯稱特希爾-拉維尼沒有直接監督數據的論文之一。(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畢克指出,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第四篇論文(特希爾-拉維尼為(wei) 第一作者)似乎展示了一對重複使用的凝膠分析帶。畢克及其他不願披露姓名的不端行為(wei) 研究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如果沒有進行正式審查,證實已發表論文存在故意造假行為(wei) 幾乎毫無可能。

知名神經生物學家、科學雜誌《感染與(yu) 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主編方(Ferric Fang)在一封致《斯坦福校報》的電郵中表示讚成畢克的觀點,即這四篇論文中的部分數據 "看起來存在問題"。他表示,"我沒法說所有這些圖像都無懈可擊......隻不過沒有更正式的調查和檢視基礎數據,就不可能......確定責任。我隻能說這麽(me) 多了。"

專(zhuan) 家告知《斯坦福校報》,過期論文的原始數據往往會(hui) 被丟(diu) 棄,因此不可能將涉嫌篡改的圖像和原件對比並確定全部責任歸屬。

校方開啟調查程序

上述解釋遭到畢克駁斥後的短短一天後,校方態度發生變化。斯坦福發言人莫斯托非(Dee Mostofi)表示校方將"評估《斯坦福校報》提出的指控,這符合斯坦福審核和調查科研不端行為(wei) 指控的正常嚴(yan) 格流程。"該調查將受到校董會(hui) 監督。除了學生記者指控的4篇論文,校方的調查或涉及特希爾-拉維尼於(yu) 1999年發表在《細胞》期刊的第五篇論文。

按照校方的說法,這篇沒有在《校報》提及的論文包括的誤導信息與(yu) 前述兩(liang) 篇發表《科學》的論文同時引起了校長的關(guan) 注。莫斯托非寫(xie) 道,特希爾-拉維尼已將這些錯誤報至《細胞》,但該期刊 "編輯團隊做出結論,'我們(men) 不覺得有必要或適合發布更正,我們(men) 認為(wei) 此事已經結束。'"

10月,畢克曾告知《斯坦福校報》該論文的問題微不足道。然而,當再次審核後,她表示自己發現圖3A中 "部分地方似乎有複製和重新排列的痕跡 "。這顯然和特希爾-拉維尼在2015年發現並報至《細胞》的問題不是同一個(ge) ,畢克周二稱其最新分析發現的錯誤似乎 "非常嚴(yan) 重"。

針對校方認為(wei) 篡改圖表與(yu) 整體(ti) 數據無關(guan) 的立場,畢克寫(xie) 道,"這並非無關(guan) 緊要、那些調整過的區域,其實是代表實驗結果的區域,這是一個(ge) 非常嚴(yan) 重的問題。"(詳見下圖)

校報爆料:斯坦福校長多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校方正式啟動調查!

校方和特希爾-拉維尼校長未就調查涉及層麵予以回複,諸如怎樣進行調查、由誰做出調查決(jue) 定、校董會(hui) 何時論文可能被篡改、以及審核需要延續多長時間等問題。 特希爾-拉維尼首次公開對論文進行評論,他通過發言人表示,"科研誠信對斯坦福和我本人均極為(wei) 重要。我支持這個(ge) 審核程序並充分配合,對於(yu) 校董會(hui) 的監督我深表謝意。" 對於(yu) 《校報》通過麵談逐項解決(jue) 或澄清上述指控的要求,校長沒有給予回應。

莫斯托非寫(xie) 道,盡管作為(wei) 校長的特希爾-拉維尼也是校董會(hui) 成員,但他不會(hui) 參與(yu) 對自己研究的調查。 調查結果目前尚無定論。今年早些時候,知名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針對一篇極具影響力的有關(guan) 阿爾茨海默氏症論文的爆料對科學家形成極大衝(chong) 擊。

施拉格表示,"有幾項研究的數據或許存在問題,可能需要調查和糾偏,但這似乎無法對特希爾-拉維尼博士的豐(feng) 富且影響深遠的整體(ti) 工作構成問題。”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可以找到原始數據,那麽(me) 將其公布或可澄清大部分問題。”特希爾-拉維尼和斯坦福校方均未回應《校報》有關(guan) 校長是否公布原始數據的提問。

《校報》采訪的其他數位研究人員對校方是否有能力在無法找到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完成正式調查表示擔憂。《校報》還聯係了《細胞》、《科學》和《EMBO》等期刊的代表,詢問他們(men) 是否參與(yu) 斯坦福的調查並證實特希爾-拉維尼的解釋。

如果校方按照標準程序進行調查,一位由於(yu) 問題敏感性不願披露姓名的研究員表示,任何此類調查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提供原始數據,校方還可能尋求引入外部調查人員。至於(yu) 調查所需時間目前尚不明朗,類似指控可能多年沒有得到期刊或作者的回應。

但是,即使被控篡改或其他直接不當行為(wei) 無法得到證實,這樣的調查也可能給特希爾-拉維尼校長帶來嚴(yan) 重後果。2011年,由於(yu) 數篇論文被發現圖表篡改行為(wei) (布馮(feng) -鮑斯稱其係2位博士後研究員所為(wei) ),德國知名研究人員布馮(feng) -鮑斯(Silvia Bulfon-Paus)被迫辭去波斯特(Borstel)研究所所長職務。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克羅齊(Carlo Croce)在2017年也受到類似指控的困擾,今年早些時候,俄亥俄州立大學校方的正式審查發現,他本人沒有篡改圖表,但他手下兩(liang) 名研究人員被確定造假並被炒魷魚,克羅齊教授則因“管理不力”受到處分。諾獎得主西門茲(zi) (Gregg Semenza)被PubPeer指控後,撤回了17篇論文。

特希爾-拉維尼在1990年代首次發現引導神經突(連接大腦神經元的鏈狀物質)所需的分子,從(cong) 而開創了一個(ge) 全新的研究領域。在2016年初出任斯坦福校長前,他在基因泰克和再生元等生物技術公司領導1000餘(yu) 名科學家。

根據此前未公開i報道的一則集體(ti) 訴訟(指控包括特希爾-拉維尼在內(nei) 的薪酬委員會(hui) 成員薪資過高),特希爾-拉維尼在再生元公司的2014年年薪為(wei) 1,764,032美元。這項訴訟後來得到和解。2021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年薪為(wei) 1,555,296美元,同時作為(wei) 再生元公司董事,他每年還有70萬(wan) 美元入賬。

寫(xie) 在最後

根據《斯坦福校報》內(nei) 容,斯坦福校長特希爾-拉維尼是否存在數據造假行為(wei) 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斯坦福學生記者在這篇報道中反映的新聞素養(yang) 令人欽佩。首先,麵對高高在上的斯坦福校長的不利消息,學生記者沒有絲(si) 毫畏懼、照樣深入挖掘事實真相。其次,在調查過程中力求真實,恰如其分地展示其掌握的相關(guan) 事實,並通過第三方(如畢克博士、其他未披露姓名專(zhuan) 家、期刊主編等)對此進行核實。

最後,學生記者也顧及報道的平衡性,不但提供了相關(guan) 背景知識,還給予報道對象(校長和斯坦福校方)發聲的機會(hui) ,充分保證了報道的客觀性。至於(yu) 此事真相如何,讓我們(men) 期待後續報道。

參考資料:

https://stanforddaily.com/2022/11/29/stanford-presidents-research-under-investigation-for-scientific-misconduct-university-admits-mistakes/

https://stanforddaily.com/2022/11/30/stanford-opens-investigation-of-president-tessier-lavigne-following-daily-article-on-allegations-of-scientific-misconduct/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一篇完整的PS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分成幾個部分?

下一篇

CTB競賽有什麽特色優勢?CTB競賽值得參加嗎?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