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參考書目推薦

前言

在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yi) 這樣深刻地影響並改變世界。不隻是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即使是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馬克思主義(yi) 對政治、文化和學術思想的影響作用。

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yi) 研究家戴維·麥克萊倫(lun) 說:“不僅(jin) 僅(jin) 是在馬克思主義(yi) 國家,馬克思的思想產(chan) 生了影響。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經改變了人們(men) 的思維方式。不論我們(men) 是否讚同馬克思,他都已經塑造了我們(men) 對社會(hui) 的觀念。他建立起了一個(ge) 來源於(yu) 哲學、曆史、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體(ti) 係。”

從(cong) 不同的角度,我們(men) 可以對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作出不同的回答。從(cong) 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yi) 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ge) 時代、各個(ge) 民族的馬克思主義(yi) 者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ti) 係。從(cong) 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yi) 是無產(chan) 階級爭(zheng) 取自身解放和整個(ge) 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guan) 於(yu) 無產(chan) 階級鬥爭(zheng) 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cong) 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nei) 容講,馬克思主義(yi) 是無產(chan) 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guan) 於(yu) 自然、社會(hui) 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yi) 是由一係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ti) 係,它是一個(ge) 完整的體(ti) 係。其中,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不可分割的三個(ge) 主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和恩格斯當然都是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偉(wei) 大人物,但馬克思主義(yi) 並不單純是他們(men) 頭腦的產(chan) 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並不乏聰慧過人、百科全書(shu) 式的人物。德國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者和德國的古典哲學家們(men) 都是傑出的才智之士,但他們(men) 都沒有也不可能創造一種代表工人階級,以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為(wei) 目標的科學理論學說。使馬克思和恩格斯超過他們(men) 前人的不隻是他們(men) 的獨特才能和智慧,而主要是他們(men) 所處的時代,是時代的需要把他們(men) 推上了創立馬克思主義(yi) 學說的理論高峰。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概念

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俄語: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簡稱馬列主義(yi) 或馬列,嚴(yan) 格地說,是指由列寧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yi) 。然而,在不同的大環境下,許多不同的政治團體(ti) 都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yi) ”這個(ge) 詞匯,並宣稱以此作為(wei) 理論體(ti) 係的支撐 馬克思主義(yi) 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ti) 係,馬克思主義(yi) 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zheng) 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you) 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hui) 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chan) 物。

按照列寧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根據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論》也可作此分類)。他們(men) 闡明了自然、社會(hui) 和思維的發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特殊運動規律,證明了資本主義(yi) 必然崩潰、共產(chan) 主義(yi) 必然勝利,指出無產(chan) 階級是資本主義(yi) 製度的掘墓人和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創造者。

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精髓。他們(men) 同時指出,無產(chan) 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建立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並在向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過渡的整個(ge) 曆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為(wei) 了建立和鞏固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必須有共產(chan) 主義(yi) 政黨(dang) 的領導。馬克思主義(yi) 是在各式各樣資產(chan) 階級和小資產(chan) 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hui) 主義(yi) 、修正主義(yi) 的反複鬥爭(zheng) 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dong) 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鬥爭(zheng) 。

通過這些鬥爭(zheng) ,馬克思主義(yi) 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確立了統治地位。另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yi) 還對其哲學分別做了科學主義(yi) 人本主義(yi) 的角度的解讀。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補充

馬克思主義(yi) 是人類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的產(chan) 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chan) 階級思想的科學體(ti) 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yi) 哲學,從(cong) 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yi) 。他們(men) 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nei) 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yi) ,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yi) 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hui) 曆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yi) 哲學。

而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標榜馬克思主義(yi) 的學派都自稱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而且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yi) 。可是,它們(men) 的觀點不同,甚至相互對立,彼此指責,爭(zheng) 論不休。半個(ge) 多世紀以來,從(cong) 西方到東(dong) 方,對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可以說是存在長期的、激烈的爭(zheng) 論。有的學者根本不承認存在具有客觀性的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究竟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取決(jue) 於(yu) 人們(men) 的不同解讀。例如美國社會(hui) 學家賴特米爾斯在《馬克思主義(yi) 者》中明確說:“馬克思沒有得到人們(men) 的統一認識。我們(men) 根據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寫(xie) 出的書(shu) 籍,小冊(ce) 子,論文和書(shu) 信對他的著述作出什麽(me) 樣的說明,要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利益觀點,因此,這些說明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馬克思’。他還特別強調,“人們(men) 對馬克思的確沒有一個(ge) 統一的認識;每一個(ge) 研究者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馬克思”。有多少個(ge) 研究者,就有多少個(ge) 馬克思主義(yi) ,這是西方某些學者的得意之論。

馬克思主義(yi) 信仰是個(ge) 宗教信仰嗎?不是,它是科學的信仰,它的基礎是曆史唯物主義(yi) 和辯證唯物主義(yi) 的,它本身就是人類認識社會(hui) 和改造社會(hui) 的科學,而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本身就是認識和改造社會(hui) 的科學實踐體(ti) 現。資本主義(yi) 時代資產(chan) 階級通過階級鬥爭(zheng) 消滅了封建貴族,其思想武器即自然科學取代護佑封建貴族統治的封建神學,而共產(chan) 主義(yi) 時代則同樣要通過階級鬥爭(zheng) 消滅資產(chan) 階級,消滅社會(hui) 神學,讓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科學真正鞏固陣地。信奉馬克思主義(yi) 即信奉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hui) 的科學,而反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形形色色的社會(hui) 思潮要麽(me) 是基於(yu) 唯心主義(yi) 的非科學,即迷信,要麽(me) 是機械唯物主義(yi) 的不徹底的社會(hui) 認識。它們(men) 要麽(me) 是仰仗神靈,要麽(me) 是盲從(cong) 人性,資產(chan) 階級依靠主觀唯心主義(yi) 的人性論來維護意識形態的統治,一切其無法解釋的問題都歸咎人性問題,這與(yu) 封建貴族將一切不能解決(jue) 的問題歸咎於(yu) 神靈一樣,隻是在愚民。這些思潮仰仗資產(chan) 階級的統治而存在。

法國是馬克思早期活動的重要國家。同英國相比,法國資本主義(yi) 發展水平比較低一些,但經過資產(chan) 階級革命和拿破侖(lun) 統治時期,無論是工業(ye) 還是農(nong) 業(ye) ,資本主義(yi) 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七月王朝時期,法國產(chan) 業(ye) 革命發展迅速,工業(ye) 中已廣泛采用機器生產(chan) 。德國資本主義(yi) 發展雖然較晚,但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和成長地德國萊茵河地區資本主義(yi) 也有相當的發展。尤其是由於(yu) 同英法工業(ye) 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廣泛的交往,德國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雖然不如英國和法國,但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方式所固有的內(nei) 在矛盾,它的內(nei) 在弊病同樣也呈現出來。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yu) 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cong) 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dong) 同誌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澤東(dong)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hui) 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yi) ,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yi) 。因此,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要中國化呢?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yi) 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jue) 定的。馬克思主義(yi) 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ge) 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chan) 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men) 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wei) 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yi) 一旦走出書(shu) 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wei) 一個(ge) 民族的無產(chan) 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jue) 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xi) 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yi) 這個(ge) 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ti) 有兩(liang) 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yi) 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教條主義(yi) 態度將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的著作當做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隻注意他們(men) 的具體(ti) 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ti) 的曆史背景和過程。

總之,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聯係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jue) 定的。對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來說,深入學習(xi) 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理論,將之應用於(yu) 中國的具體(ti) 的環境,使之成為(wei) 偉(wei) 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ge) 民族血肉相聯,是曆史賦予我們(men) 的重要使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高舉(ju) 真理的旗幟、進行理論的創造,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創新相統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chan) 生了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用與(yu) 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社會(hui) 主義(yi) 向何處去”的曆史課題、時代之問。這些深深紮根於(yu) 中國大地的思想成果,深刻影響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極大改變著中國人民的精神麵貌,社會(hui) 主義(yi) 參天大樹在世界東(dong) 方根深葉茂。

馬克思主義(yi) 閱讀參考書(shu) 目

一、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

1.[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德]馬克思:《德意誌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德]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轉換》,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陳文通:《重溫經典:拜訪馬克思——七個(ge) 重大理論問題》,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8.靳輝明:《馬克思主義(yi) 原理及其當代價(jia) 值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9.孫正聿:《馬克思主義(yi) 辯證法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0.[英]David McLellan .Marxism after Marx, Fourth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

11.[法]阿爾都塞:《讀〈資本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2.[克羅地亞(ya) ]勃朗科·霍爾瓦特:《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一種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理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英]Terry Eagleton.Why Marx Was Ri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二、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研究

1.《毛澤東(dong) 選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澤東(dong) 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劉少奇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鄧小平文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江澤民文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黨(dang) 的十二大以來曆次黨(dang) 的代表大會(hui) 報告。

8.許全興(xing) :《毛澤東(dong) 晚年的理論與(yu) 實踐(1956—1976》,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1993年版。

9.陶德麟,何萍:《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曆史與(yu) 反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課題組:《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1.梅榮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史》,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2.[美]Ezra F. Vogel.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elknap Press,2013.

13.[美]Maurice Meisner .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2.

三、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1.《<關(guan) 於(yu) 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和<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中共黨(dang) 史出版社2012年版。

2.胡喬(qiao) 木:《胡喬(qiao) 木回憶毛澤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胡繩:《帝國主義(yi) 與(yu) 中國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胡繩:《從(cong) 鴉片戰爭(zheng) 到五四運動》(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hui) 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l992年版。

6.李劍農(nong)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張憲文:《中國抗日戰爭(zheng) 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李金河:《中國政黨(dang) 政治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

10.金衝(chong) 及:《20世紀中國史綱》,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1.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中共中央黨(dang) 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中共黨(dang) 史出版社2011年版。

13.[美]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Harper Perennal,1987.

四、思想政治教育

1.邱偉(wei) 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劉建軍(jun) ,曹一建:《思想理論教育原理新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羅國傑:《馬克思主義(yi)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劉德華:《馬克思主義(yi) 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樹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石雲(yun) 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思想理論教育曆史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9.沈壯海:《文化軟實力及其價(jia) 值之軸》,中華書(shu) 局2013年版。

10.張再興(xing) 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11.王玄武,駱鬱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馬克思主義(yi) 閱讀推薦書(shu) 目

盧卡奇:《曆史和階級意識》,王偉(wei) 光、張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盧卡奇:《關(guan) 於(yu) 社會(hui) 存的本體(ti) 論》上、下卷,白錫堃、張西平、李秋零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喬(qiao) 治·盧卡契:《審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喬(qiao) 治·盧卡契:《審美特性》第2卷,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卡爾·柯爾施:《馬克思主義(yi) 和哲學》,王南湜、榮新海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安東(dong) 尼奧·葛蘭(lan) 西:《獄中劄記》,曹雷雨、薑麗(li) 、張跣譯,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葛蘭(lan) 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麥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論》,李小兵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洪佩鬱、藺月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張峰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麵人》,左曉斯、張宜生、肖濱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yu) 文明》,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馬爾庫塞:《理性和革命》,程誌民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馬爾庫塞:《現代文明與(yu) 人的困境——馬爾庫塞文集》,李小兵等譯,上海:三聯書(shu) 店1989年版。

E佛洛姆:《逃避自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E·弗洛姆:《追尋自我》,蘇娜、安定譯,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hui) 》,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埃利希·弗羅姆:《占有還是生存》,關(guan) 山譯,北京:三聯書(shu) 店1988年版。

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張燕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dong) 、王曉玨、劉北成、宋偉(wei) 傑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貝馬斯:《作為(wei) “意識形態”的技術與(yu) 科學》,李黎、郭官義(yi) 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貝馬斯:《認識與(yu) 興(xing) 趣》,郭官義(yi) 、李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哈貝馬斯:《交往與(yu) 社會(hui) 進化》,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尤爾根·哈貝馬斯:《重建曆史唯物主義(yi) 》,郭官義(yi) 譯,北京: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版。

於(yu) 爾根·哈貝馬斯:《後形而上學思想》,曹衛東(dong) 、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洪佩鬱、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2卷,洪佩鬱、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

哈貝馬斯:《在事實與(yu) 規範之間》,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shu) 店2003年版。

尤爾根·哈貝馬斯:《包容他者》,曹衛東(dong)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尤爾根·哈貝馬斯:哈貝馬斯:《後民族結構》,曹衛東(dong)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於(yu) 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dong) 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劉北成、曹衛東(dong)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yi) 是一種人道主義(yi) 》,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

薩特:《存在與(yu) 虛無》,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shu) 店1987年版。

讓-保羅·薩特:《辯證理性批判》上、下卷,林驤華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讓-保羅·薩特:《薩特哲學論文集》,潘培慶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84年版。

路易·阿爾都塞、艾蒂安·巴裏巴爾:《讀〈資本論〉》,李其慶、馮(feng) 文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羅伯特·韋爾和凱·尼爾森:《分析馬克思主義(yi) 新論》,魯克儉(jian) 、王來金、楊潔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唐正東(dong) 、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shu) 籍出版社1998年版。

詹姆遜:《晚期資本主義(yi) 文化邏輯》,張旭東(dong) 編,陳清僑(qiao) 等譯,北京:三聯書(shu) 店1997年版。

詹姆遜:《新馬克思主義(yi) 》,《詹姆遜文集》第1卷,王逢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遜:《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詹姆遜文集》第2卷,王逢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遜:《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詹姆遜文集》第3卷,王逢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遜:《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遜文集》第4卷,王逢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鮑德裏亞(ya) :《消費社會(hui) 》,劉成富、全誌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讓博德裏亞(ya) 爾:《完美的罪行》,王為(wei) 民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2000年版。

特裏·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yi) 的幻象》,華明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2000年版。

雅克·德裏達:《馬克思的幽靈》,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恩斯特·拉克勞、查特爾·墨菲:《領導權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策略》,尹樹廣、鑒傳(chuan) 今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恩斯特·拉克勞:《我們(men) 時代革命的新反思》,孔明安、劉振怡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喬(qiao) 納森·沃爾夫:《當今為(wei) 什麽(me) 還要研讀馬克思》,段忠橋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埃裏克·歐林·賴特:《階級》,劉磊、呂梁山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L.J.賓克萊著:《理想的衝(chong) 突》,馬元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84年版。

佩裏·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yi) 探討》,高銑、文貫中、魏章玲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yi) 概論》,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羅伯特·戈爾曼編:《“新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記辭典》,趙培傑、李菱、鄧玉莊等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流派新編(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卷)》(上、下冊(ce)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yi) 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陳學明:《走近馬克思》,北京:東(dong) 方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胡大平:《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曆史邏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張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yi) 經典文本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參考素材:

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fjnu.edu.cn)

馬克思主義(yi) _百度百科 (baidu***.com)

馬克思主義(yi) (全文) (wenmi.com)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芝加哥大學文書怎麽寫?

下一篇

英國謝伯恩學校Sherborne School怎麽樣?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