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課題:媒體對於社會輿論及民眾行為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本期話題

新聞武裝了愚蠢

讓傻瓜變得充滿權威

作者 | ASC科研社

圖片來源 | 互聯網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men) 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新聞。但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表明,現在的新聞並不總能給讀者帶來幸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閱讀新聞。

路透新聞曾聯合牛津大學發布的相關(guan) 數據顯示:29%的全球受訪者表示他們(men) 會(hui) “經常或有時避開新聞”。

我們(men) 周圍充斥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總是能夠立即吸引我們(men) 的注意力,以至於(yu) 我們(men) 被看不完新聞帶來的壓力搞的根本喘不過氣!—— 尼古拉斯·卡爾

為(wei) 什麽(me) 人們(men) 會(hui) 回避新聞呢?

從(cong) 宏觀角度來說:第一個(ge) 原因是大量新聞替代品的出現。隨著媒介產(chan) 品的豐(feng) 富,人們(men) 開始更少地消費新聞而選擇其他“食物”,比如短視頻。第二個(ge) 原因是政治不信任。在美國,有3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逃避閱讀新聞的原因是“無法相信新聞的真實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新聞不信任與(yu) 政治不信任之間存在著聯係。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

含有偏見

「新聞」是個(ge) 非常有迷惑性的詞,讓人誤解他隻是陳述客觀發生的事實。但新聞有很大的演繹空間,很容易因為(wei) 各種原因傳(chuan) 遞偏見和誤導。 比如之前上熱搜的新聞「星巴克員工驅趕民警」,引發了網友對星巴克的聲討。

我們(men) 把這件事回歸到最原始狀態:一個(ge) 人趕走了另一個(ge) 人。然後用不同標簽視角去描述,就能形成 N 種標題組合,比如:

  • 星巴克員工驅趕未消費客人;

  • 重慶一店鋪驅趕民警;

  • 河南人驅趕重慶本地人;

  • 一男子驅趕國家公務員。

這些都可能引發不同的罵戰:地域戰爭(zheng) 、性別戰爭(zheng) 等等。新聞創作者也許沒有主觀故意,但客觀上剝奪了受眾(zhong) 的思考能力,引導大眾(zhong) 跟著內(nei) 容呈現的視角去觀察,去發聲。

新聞雖然讓讀者對這個(ge) 世界了解了更多,但這種了解對於(yu) 個(ge) 人來說,幾乎沒有價(jia) 值。“大量的新聞報道,讓我們(men) 處於(yu) 習(xi) 得性無助的狀態,麵對關(guan) 於(yu) 戰亂(luan) 或者人性悲涼的故事,我們(men) 除了歎息並無能為(wei) 力。沒有人會(hui) 喜歡這種無力感。”

效率低下

閱讀「新聞」是一種效率非常低下的信息獲取方式。由於(yu) 創作門檻下降導致低質量新聞泛濫,不論是閱讀還是甄別,在這些內(nei) 容上花時間都是浪費,還侵占了本可以閱讀有長期價(jia) 值內(nei) 容的時間,低質量本身就是低效率。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

其次現在的新聞追求時效性,必然會(hui) 犧牲準確性。我們(men) 已經習(xi) 慣於(yu) 如今事件會(hui) 一次次反轉,這也就意味著我們(men) 總是在接受著「不完全準確」的信息,再加上各種碎片式信息源,我們(men) 需要自行甄別拚湊事件全貌。這種「新聞追劇」效率遠遠低於(yu) 等一段時間後閱讀相對全麵的報道。

另外,從(cong) 媒體(ti) 偏好的內(nei) 容來看,壞消息就是好新聞。但是大量的消極信息,除了對個(ge) 人心理存在危害外,還會(hui) 讓人產(chan) 生逃離的欲望。在這些因素下,一些理性的人就認為(wei) ,沒有新聞或者減少新聞,能夠讓他們(men) 過得更好。

新聞成癮性

《新聞的騷動》中說「新聞如今占據的權力地位,至少等同於(yu) 信仰曾經享有的位置」,是對新聞成癮很好的注解。書(shu) 中說到:

  • 新聞播報以不可思議的精準度緊跟祈禱時間:晨禱變成了早間新聞,晚禱化為了晚間報道。
  • 新聞還要求我們在貼近它時,心懷某種曾經奉獻給信仰的恭順態度。
  • 麵對新聞,我們也期盼獲得啟示,希望能借此分辨善惡、參透苦難、了解人生在世的種種道理。
  • 同樣,如果我們拒絕參與這項儀式,便也有可能被歸入異類。
  • 新聞具有成癮性,會改變你的心情,並且讓你持續想要更多。因為人們有「希望得到所有消息(更準確的說,我們希望顯得消息靈通)」這樣容易被利用的弱點。

僅(jin) 僅(jin) 為(wei) 了滿足「看新聞」的需求而閱讀新聞是在純粹的自我消耗,這種成癮的背後是害怕沉默,害怕獨自思考,因此習(xi) 慣性的用內(nei) 容填補空白時間。又或者以新聞為(wei) 借口,用這些宏大命題與(yu) 流行話題來逃避麵對生活壓力與(yu) 瑣事。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

導致思維鈍化

上述這些問題在一個(ge) 人身上共同作用時,就會(hui) 產(chan) 生思維鈍化的結果。法國作家福樓拜非常反感報紙與(yu) 新聞,他認為(wei) 新聞在訓練讀者放棄自己思考的權利,不需要再對重要的事物產(chan) 生自身的觀點 ,而是把這一工作完全交給所謂的「新聞從(cong) 業(ye) 者」。

新聞武裝了愚蠢,並讓傻瓜變得充滿權威。—— 福樓拜

新聞並沒有意願去做深度探索,而是傾(qing) 向給出一個(ge) 簡單回答,直擊觀眾(zhong) 情緒,而起不到任何教育和指引作用。

例如把複雜的公眾(zhong) 事件簡單推責到眾(zhong) 所周知的個(ge) 體(ti) 或組織,並宣稱通過簡單動作即可解決(jue) 問題。把個(ge) 體(ti) 的付出、價(jia) 值和成功與(yu) 否簡單的掛鉤收入與(yu) 名聲。把商業(ye) 中的創意、努力或者不道德、欺詐簡單的總結為(wei) 用戶數、銷量或者股價(jia) 的漲跌。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

在這類引導下,會(hui) 給人一種錯覺,認為(wei) 麵臨(lin) 的大部分問題都有簡單解。帶著這樣的思維看現實時,無疑會(hui) 陷入巨大的失望,進而更需要新聞的慰藉。

我們(men) 該如何重新審視媒體(ti) 與(yu) 現代社會(hui) 的關(guan) 係?新聞真的會(hui) “操作”人民政治意誌嗎?媒體(ti) 對於(yu) 社會(hui) 輿論及民眾(zhong) 行為(wei) 又會(hui) 產(chan) 生哪些影響?

我們(men) 有幸邀請到:

哈佛大學 政府和新聞學終身教授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 新聞學院終身教授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 傳(chuan) 媒院係終身教授

帶來的高質量小組學術科研項目。

快來跟隨頂尖院校教授一同完成科研項目,一起收獲他們(men) 的學術推薦信吧!

··

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2023年我勸你少讀點新聞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JHU CTY天才少年夏令營最新營期安排

下一篇

社科小組科研課題:後疫情時期中國與全球經濟危機研究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