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樣的人才?

這篇文章來自美國嚴(yan) 文蕃教授的主題分享。他說,在信息社會(hui) 裏,碎片化知識隨處可得,知識不再是力量,但是怎麽(me) 把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怎麽(me) 運用知識,這才是關(guan) 鍵。

此外,嚴(yan) 教授還特別強調了寫(xie) 作的重要性。美國發起的STEM教育,後來加了藝術(Arts)變成STEAM,現在又演進為(wei) STREAM,多出來的R指的就是寫(xie) 作。未來社會(hui) ,寫(xie) 作是一項異常重要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文 | 嚴(yan) 文蕃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

未來學校的學生著重學什麽(me) ,它看重什麽(me) ,可以從(cong) 幾個(ge) 角度來看美國和其他國家實踐的啟示。

第一從(cong)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xie) )的結果,也就是國際學生學習(xi) 成績的比較來看有什麽(me) 啟示。這個(ge) 是第一次中國參加PISA考試中閱讀(Reading)部分的成績,我們(men) 比較一下美國、OECD(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歐洲)和台北、香港、上海這些中國城市學生成績的分數。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很明顯,高分段裏麵中國占19%,美國高分段裏麵占10%,低分段中國隻占5%,美國占17%,誰好誰壞?我們(men) 再比比數學,數學更明顯,中國數學高分段占了50%,美國隻占了10%,相差巨大。科學也是差不多的趨勢。

這三個(ge) 最主要的課程比下來中國最好,那為(wei) 什麽(me) 還有好多人要去美國學習(xi) 呢?後來,PISA考過以後英國特地派團到中國來學習(xi) ,一年之後,又回去寫(xie) 了一個(ge) 報告,內(nei) 容是中國的數學掌握性學習(xi) 的報告。

這說明什麽(me) ?說明中國在數學的掌握性學習(xi) 上麵非常好,這方麵是美國和英國人的短板,他們(men) 要學習(xi) 。那我們(men) 有什麽(me) 短板呢?這是值得我們(men) 思考的。未來學校學什麽(me) ,實際上就應該是繼續發揚我們(men) 的長處,然後改進我們(men) 的短處。

未來的學校不是說全部丟(diu) 掉重來,最危險的事情是做教育的人跟其他行業(ye) 的人一樣,一有風吹草動,就全部快速地變化,然後就有鍾擺現象,就是折騰。

回過頭來,未來的學校學什麽(me) 呢,就是要讓孩子全麵發展,也就是指心智和體(ti) 力都要發展,心智方麵又包括學術的和非學術的,學術裏麵又包括知識和能力的,知識又包括考核製度。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中國學生更擅長藍色部分的學習(xi)

那我們(men) 如果把這個(ge) 作為(wei) 兩(liang) 條線,就等於(yu) 好比全麵發展的兩(liang) 條腿,全麵的人應該兩(liang) 條腿都發達,不全麵就是某一條發達,另外一條不發達,中國哪一條腿發達?

剛才PISA的成績就反映了這一點,中國考的都特別好,中國現在缺的是黃色這邊的,藍色部分是不錯的,這是第一個(ge) 反思

我們(men) 非常欣賞朱永新老師提出的新教育的核心的計劃——讓師生過一個(ge)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我們(men) 隻做左邊那條就不完整,兩(liang) 條都一起做那就是完整。

未來學校更強調 “核心素養(yang) ”

第二,現在大家都在談核心素養(yang) ,那麽(me) 核心素養(yang) 對於(yu) 建立未來學校和學什麽(me) 有什麽(me) 啟示呢?中國的核心素養(yang) 模式,包括三塊:

  • 第一塊文化基礎,中國悠久的文化,所以一談到文化基礎中國就有文化底蘊;
  • 第二塊科學素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這個目的是學會學習;
  • 第三塊就是社會,除了自我發展還要做社會人,社會是責任擔待,公民的意識問題。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中國核心素養(yang)

我們(men) 來看看美國人,美國人也在總結,未來的學校學什麽(me) 。美國人認為(wei) 核心是能力——創新、批判、溝通、合作。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美國的核心素養(yang) ——“6C”

前麵兩(liang) 個(ge) “創新和批判”大家知道,創新的第一條件是批判,所以美國人經常講你有什麽(me) 不同意見和不同想法,因為(wei) 他要造成不一樣的氛圍,然後才可以創新。另外,互聯網特別強調合作,互相理解,就是溝通合作很重要。

但是跟我們(men) 的“社會(hui) 人”認知不同的是,他的社會(hui) 人是建立在個(ge) 體(ti) 人的情況下,所以特別強調獨立的個(ge) 體(ti) ,每個(ge) 人都有獨立的品質,放到大的社會(hui) 來講又特別強調公民,公民實際上就是擔當和奉獻這兩(liang) 個(ge) 東(dong) 西。

整合以上四個(ge) 要素做一個(ge) 對照的話,我們(men) 可以看到中美的同異。第一個(ge) 相同的,大家都體(ti) 會(hui) 到未來的學校就是為(wei) 未來服務的,不要看太遠的未來,就看現在的未來也就是21世紀,需要的就是創新、批判、溝通、合作。

實際上未來的學校強調的就是一個(ge) 東(dong) 西——核心素養(yang) 。如果把核心素養(yang) 換回到學習(xi) 裏麵,我們(men) 學會(hui) 什麽(me) 能力呢,就是學會(hui) 麵對複雜情境下的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以及麵對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hui) 的能力。

寫(xie) 作能力日益重要

另外,大家特別熱衷談論STEM,這個(ge) 也代表了未來學校學什麽(me) 的趨勢。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STEAM構成圖

從(cong) 最初的STEM,後來加上“A(Art藝術)”成為(wei) STEAM,再到現在的STREAM,當中又加入了R。這個(ge) R是什麽(me) 呢,就是現在講的寫(xie) 作能力(wRiting)。為(wei) 什麽(me) 寫(xie) 作能力這樣重要?因為(wei) 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是寫(xie) 作。

中國有錢學森之問(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學校總是培養(yang) 不出傑出人才?),美國也做這個(ge) 調研,把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學家來做對比,差別在什麽(me) 地方。

差別不在他們(men) 的科學素養(yang) ,而在寫(xie) 作獲得諾貝爾獎的要比一般的科學家寫(xie) 作能力高上20倍,這是統計的計算,但是實際可能是100倍。

寫(xie) 作非常非常重要。閱讀是進,寫(xie) 作是出,如果要證明我們(men) 的學生很厲害,那還得看他寫(xie) 了什麽(me) ,美國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會(hui) 寫(xie) 。

再問一句,英語學習(xi) 聽說讀寫(xie) 四個(ge) 能力,哪個(ge) 最重要?如果隻能選一個(ge) ,我會(hui) 選“寫(xie) ”。聽和讀,我們(men) 可以叫做“進來”,說和寫(xie) 是“出去”,英語好不好隻有會(hui) 說和會(hui) 寫(xie) 才能知道。

未來的課程是跨學科整合

過去美國所進行的嚐試傳(chuan) 遞給我們(men) 一個(ge) 信息,就是將來的課程不是獨立的,更多是整合的如果未來的學校學的東(dong) 西是整合的,那該怎麽(me) 教,教學有什麽(me) 特點呢?

從(cong) 深度學習(xi) 來講,為(wei) 什麽(me) 提出深度學習(xi) ,是因為(wei) 互聯網對傳(chuan) 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互聯網之前的大學,教授站在講台上對著所有人講,而現在很明擺的老師角色變了,學生的學習(xi) 媒體(ti) 也變了。以前的老師是中心,學生都在聽老師傳(chuan) 授知識,現在更多的是學生做展示。

第二個(ge) ,原來全是書(shu) ,現在都是電子的信息。如果老師還按原來的教學方式傳(chuan) 遞信息的話,沒有人要聽的。不像以前,所有人都記筆記,是因為(wei) 怕丟(diu) 掉知識點。現在我才不怕丟(diu) 了,你隨便講什麽(me) ,我自己上網可以查。

因為(wei) 誰都擁有信息,所以強調深度學習(xi) 就意味著老師的作用不是傳(chuan) 遞信息,而是把碎片化信息整合。

傳(chuan) 統的教學模式的特點,知識就是事實和程序,老師教學就是把這些知識和事實教給學生,灌到學生頭腦裏麵,誰有更多的知識和程序,誰就有學問,過去有句話,知識就是力量,今天這句話要重新考慮,有知識就能發揮力量嗎?

我認為(wei) ,更重要的是怎麽(me) 運用知識,以前的教學老師掌握知識和程序,所以老師要教他們(men) ,由簡單到複雜,那怎麽(me) 知道學生行不行呢,就是考試。這種傳(chuan) 統的方法,接觸互聯網就不行了,需要強調深度學習(xi) 。

深度學習(xi) 不很看重對知識的認識,強調的是它的連接性。因為(wei) 碎片化知識到處都有,而對信息的加工連接卻並不常見

在項目實踐中實現學習(xi)

深度學習(xi) 這個(ge) 概念70年代就已經有了,發展到現在,它就強調三點。

第一點,深度學習(xi) 的任務是整合的東(dong) 西,深度學習(xi) 的方法一定是共同體(ti) 的形成,以及數字化的運用因為(wei) 現在都是信息社會(hui) ,講到深度學習(xi) 就少不了要講布魯姆,因為(wei) 他是第一個(ge) 提出知識分類的人。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布魯姆知識體(ti) 係圖

中國學布魯姆學了整整30年,所有以前的教案全部是按照他的方法來做,回想一下所有的老師進教室第一個(ge) 先是複習(xi) 舊知識,引用新知識,然後等我們(men) 課程上完了布置作業(ye) ,這就是布魯姆講的“應用”。課程結束“應用”達成,接下來就該考慮往上怎麽(me) 走的問題。

深度學習(xi) 最典型的一個(ge) 樣本,就是美國式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最初是從(cong) 中學化學老師開始,因為(wei) 化學老師有很多的程序,學得快學得慢差距很大。因此,老師們(men) 決(jue) 定將所講東(dong) 西全部做成微視頻,供學生課下觀看。等到上課的時候,主要內(nei) 容成為(wei) 了討論。

最關(guan) 鍵的是原來隻是布置作業(ye) ,因為(wei) 要應付考試,那現在如果考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做項目為(wei) 主,那麽(me) 課外就變成了做項目。

從(cong) STEM到STREAM,未來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

傳(chuan) 統課堂和未來課堂內(nei) 容的變化

學生在課堂當中占據主要地位,這是對原來布魯姆分類的一個(ge) 顛倒。

未來的學校,實際上就是盡量利用信息的技術把我們(men) 低層麵的東(dong) 西交給學生去自學,然後更多的是活動所以未來學校和傳(chuan) 統的學校課堂不同,很明顯,傳(chuan) 統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下層,未來都在上層。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安省公立小學數學都學什麽?跟國內相比難不難?

下一篇

華裔考生在申請名校時麵臨的壓力和機遇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