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老板,就是自力更生搞科研的典範。
大老板是個(ge) 很傳(chuan) 奇的人。他博士畢業(ye) 那年“非典”,正好他的方向是基因組學,就作為(wei) 特殊人才引進到當時的實驗室。但是吧,這個(ge) 實驗室的傳(chuan) 統方向完全和基因組學無關(guan) 。
所以在非典結束後,也沒有相應的課題項目可以供大老板發揮。在沒有任何研究基礎和實驗條件的現狀下,當時的實驗室主任對他的科研方向就放任自由了,允許他自己探索一個(ge) 新方向。
當然,這也是因為(wei) 他對實驗室原本的研究方向也不感興(xing) 趣。於(yu) 是就每天坐在那看文獻,然後靠著一台筆記本電腦,開始寫(xie) 生物信息學的網站。就這樣,誕生了老板最初的幾篇科研文章。寫(xie) 網站的本質是做一個(ge) “數據搬運工”,把其他已發布數據庫中的數據資源匯聚起來,進行一些分析重構,提供一些工具。
這種SCI文章還別說,影響因子雖然一般般,但引用率往往不低。後來,靠著幾篇初始SCI文章打底,開始申請課題,繼續發科研論文,申請更大的課題……就這樣,逐漸成長為(wei) 國內(nei) 組學領域的大咖。
等到我進實驗室的時候,他已經是全研究所最年輕的大老板,實驗室主任了。老主任自己帶著幾個(ge) 人搞原來的方向(有點可憐的感覺,不過去年老主任進院士候選人了,也算對他的成績有所肯定吧),那時,整個(ge) 實驗室的主流方向都是我老板的生物信息組學。
有了這樣的大老板,自力更生搞科研就成了我們(men) 組的傳(chuan) 統。大老板會(hui) 給我們(men) 一個(ge) 自己的課題方向,但也鼓勵我們(men) 自行探索自己喜歡的東(dong) 西。當然,對於(yu) 科研能力的訓練更是持之以恒,每周的組會(hui) 都會(hui) 由一個(ge) 人來講一講某個(ge) 領域的進展或者精講某篇好文章。
我們(men) 除了完成大老板布置的方向,每個(ge) 人都會(hui) 自己探索一兩(liang) 個(ge) 感興(xing) 趣的小問題,這也成了實驗室的傳(chuan) 統。這篇文章裏,我就總結一下我從(cong) 大老板那偷師的經驗——如何在導師散養(yang) 情況下,自力更生搞好科研。
從(cong) 文獻找方向,從(cong) 文獻找思路
被導師散養(yang) 的情況,往往出現在大老板身上。小老板對文章那是日思夜想,恨不得對你耳提麵命,而大老板才會(hui) 覺得文章沒太大所謂,除非頂刊,對你沒啥大要求,能畢業(ye) 就行。
但盡管是散養(yang) ,導師也肯定會(hui) 給一個(ge) 研究方向。這個(ge) 研究方向也許有點大,也沒有具體(ti) 的idea,其實就是導師自己也沒想好讓你具體(ti) 做點什麽(me) 。所以,隻要你的想法不錯,導師一般會(hui) 無條件支持的。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定一個(ge) 非常具體(ti) 的研究方向或者目標。大家要知道,自己確定一個(ge) 研究方向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對自己科研能力的一次非常好的學習(xi) 和鍛煉機會(hui) 。那麽(me) 在老板的指導缺位情況瞎,怎麽(me) 確定一個(ge) 研究方向?一般有兩(liang) 條路:
1、請教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
2、求諸文獻
3、海量讀文獻,找到創新點
01、請教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
導師缺位,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就是和你研究方向最近的幾個(ge) 人。
他們(men) 也許已經經曆過你的階段,而且應該也順利確定好了研究方向。那麽(me) 這個(ge) 方向值不值得研究,好不好做,都可以給你一些意見。
你完全可以繼續在同一個(ge) 方向上耕耘,一個(ge) 科研賽道多加一兩(liang) 個(ge) 人毫無影響,所以一般來說師兄師姐也不會(hui) 敝帚自珍。當然,師兄師姐的方向不一定好,你可以看看他們(men) 的發科研文章數量,如果師兄師姐一兩(liang) 年都做不出東(dong) 西來,那你果斷放棄沿著他們(men) 的路走的念頭好了。
02、求諸文獻
咱們(men) 重點講一下第二條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水平,不想被幾個(ge) “水平一般”的師兄師姐限製住了眼界,那麽(me) 自己探究一條研究方向是最好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要從(cong) 文獻中發掘方向,發現新的創新點,但怎麽(me) 讀文獻,去讀些什麽(me) ?
首先,讀一讀本領域的綜述
讀文獻的第一步絕不是找個(ge) 搜索引擎,搜搜關(guan) 鍵詞,然後按順序一篇一篇去讀。這樣讀文獻你讀半年都不一定讀出什麽(me) 東(dong) 西來。
讀文獻的第一步一定是找一篇本方向的綜述,就是導師給你那個(ge) 方向。
注意,這個(ge) 領域別太大,比如我如果搜索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學),隨便一搜七百多萬(wan) 篇文章,這根本沒法看。生物信息學包含的方向太多了,光組學就有基因組,蛋白組,轉錄組,表達譜……
你的方向應該局限到稍微具體(ti) 一點,比如“腸道菌群基因組”或者“抗腫瘤藥物的表達譜”。事實上,你導師給你的應該就是這樣的方向。
這裏有一個(ge) 小提示,在搜索文獻時,如果發現這個(ge) 方向好多年沒有新的綜述誕生了,這個(ge) 領域你可以考慮放棄。沒有新綜述,幾乎就意味著這個(ge) 領域的研究日薄西山,是“夕陽產(chan) 業(ye) ”。
做科研寫(xie) 論文其實和大家看微博有一點很像,就是不管是看微博的你還是讀論文的期刊編輯,都喜歡追熱點。而且,熱點意味著新的東(dong) 西層出不窮,你也可以比較容易找到一個(ge) 突破點。
而日薄西山的方向往往意味著沒什麽(me) 可研究的,或者容易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你一頭紮進去,要麽(me) 運氣極好某一天爆一個(ge) 大創新,要麽(me) 好幾年默默無聞,研究方向半死不活,而後者概率更大。
找幾篇綜述,年份越近越好,然後就像讀教科書(shu) 一樣,把綜述啃下來。
確定這個(ge) 方向的大框架,有那些具體(ti) 的子方向,每個(ge) 方向大家都做了什麽(me) 樣的研究,大致有些什麽(me) 樣的方法。接下來,你可以選擇一個(ge) 你感興(xing) 趣的小方向作為(wei) 自己接下來的研究目標了,當然,你最好跟老板匯報一下,讓老板給你提提意見。
03、海量讀文獻,找到創新點
確定了小方向不代表你找到自己要做什麽(me) 的突破點。科研的本質是創新,你隻有做出新的東(dong) 西,才能發表科研論文。
很多同學命題作文會(hui) 寫(xie) ,但真讓他從(cong) 無到有創造點什麽(me) 就難如登天了。
找到創新點,絕不是靠憑空瞎想,還是要落腳到文獻中來。
所以接下來,你仍然需要大量閱讀文獻。選擇越新的文獻越好,重點看大家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綜合分析創新點都在哪裏,有什麽(me) 漏洞或者可以完善的地方。如果你自己不會(hui) 總結或者找不到可以創新的地方,我這裏有三個(ge) 最普遍也最常用的創新策略:
用新方法,研究老問題(新瓶裝舊酒)用老方法;
研究新問題(舊瓶裝新酒)用解決(jue) A問題的方法;
解決(jue) B問題(移花接木);
用這三條策略,找到3-5個(ge) 創新點,你就可以正式開始你的研究工作啦。稍微提一句,查找文獻除了用搜索引擎,比如google scholar、Bing學術、知網之類的,還可以用一些文獻追蹤閱讀軟件。這些軟件往往能讓文獻閱讀更加純粹和簡單。比如有一個(ge) 非常酷的文獻追蹤神器“R Discovery”。除了常規的根據期刊、領域訂閱科研論文外,它還結合了最新機器學習(xi) 技術,根據你的研究和閱讀偏好,從(cong) 頂級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搜索文獻,每天把最重要的文獻推送給你。
甚至在你瀏覽全文之前,它已經智能總結了文章的大致內(nei) 容。對於(yu) 科研新人太貼心了。
培養(yang) 科研思維,確定研究方案
當你選好了自己要做的方向和創新點,下一步就是在研究前先設計好整個(ge) 研究路線。
科研是一個(ge) 極其講究邏輯的工作,而最終科研成果呈現出的科研論文更是這樣。
很多人到寫(xie) 論文投稿的時候發現——審稿人告訴你,缺少這個(ge) 實驗,缺少那個(ge) 數據,改來改去還是不符合要求。
這就是一開始缺乏整個(ge) 研究設計的結果。
設計你的研究方案,說白了就是知道你需要做哪些實驗,取得哪些數據,得到什麽(me) 樣的結果。這些最好是做科研之前就先想好的。
研究路線的確定絕大多數時候仍然來自於(yu) 文獻。
有的研究生,做了一年多實驗發現進展不下去,出不來結果,然後又沒有任何備選方案或者解決(jue) 辦法,最後隻能更改課題方向,延期畢業(ye) 。這就很耽誤事。
其實研究路線的本質也就是科研思維和科研的基本邏輯。
一個(ge) 科研工作,它本質上是一個(ge) “因果邏輯鏈條”。從(cong) 問題的提出,一直到得到某個(ge) 結論。這中間環環相扣,每個(ge) 環節都代表一個(ge) 因果邏輯,需要有具體(ti) 的實驗和數據做支撐。因果關(guan) 係實際包含兩(liang) 個(ge) 方麵:充分性和必要性。
1、想要證明一個(ge) 因為(wei) 某個(ge) “操作”,所以誕生了某個(ge) “結果”的因果邏輯,你首先要證明這個(ge) 因果的充分性,也就是有了這個(ge) 操作,所以有了這個(ge) 結果。
2、接下來,你還需要證明必要性,也就是移除了這個(ge) 操作,這個(ge) 結果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還是不理解,那麽(me) 不妨想想大家初高中時期做的數學題。科研工作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和做數學題是一樣。每個(ge) 步驟都必須有某些數據(事實,理論)去支撐,每個(ge) 結果的得出都是為(wei) 了下一個(ge) 步驟的開始。
弄明白科研的基本邏輯,你再去讀文獻,去看看其他研究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動他們(men) 的研究進行的,都進行了哪些步驟,得到什麽(me) 結果,這些步驟和結果為(wei) 了補足哪個(ge) 因果邏輯鏈條。學會(hui) 了這個(ge) 思維,你就可以設計自己的研究路線了。
學會(hui) 寫(xie) 科研論文,完成科研的關(guan) 鍵一步
科研能力再牛,科研論文寫(xie) 不出來,或者不能發表,一樣是白紙一張。對於(yu) 做科研的同學來說,發表科研論文是對你成果的最好檢驗也是最好的肯定。
科研論文的書(shu) 寫(xie) 要領,說白了就是講好一個(ge) 故事。
一篇好的論文一定是圍繞一個(ge) 要點講一個(ge) 故事。這個(ge) 點可以是你發現了什麽(me) 東(dong) 西,提升了什麽(me) 參數,開發了什麽(me) 算法,突破了原有某個(ge) 指標等等。你的文章的一切內(nei) 容必須支持圍繞這個(ge) 點。這個(ge) 點就像珍珠項鏈的線,你的一切實驗和工作,都要被這根線串聯起來。
當然,真正寫(xie) 好這個(ge) 故事還涉及很多具體(ti) 的技巧。比如論文結構是怎樣的,開頭應該怎麽(me) 寫(xie) ,方法和結果應該如何展現,每一句話怎麽(me) 說才地道標準等等。最快的學習(xi) 方法,就是從(cong) 別人對論文中汲取靈感。
對於(yu) 初學者,寫(xie) 好一篇論文的竅門和技巧就一個(ge) ——模仿。模仿別人對論文結構,模仿別人的論文表達。
雖然給了以上諸多方法,但其實,最好還是能夠找一個(ge) 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學生寫(xie) 論文的導師,這樣能夠體(ti) 會(hui) 非常神速的進步,讓今後的學術生涯受益無窮。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