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正在進行中,各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強基計劃也成為(wei) 教育方麵的熱門話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hui) 作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過去五年主要工作成績時指出: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建設288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夯實發展的人才基礎。針對強基計劃,也有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我們(men) 一起來看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men) 都談了哪些內(nei) 容?
兩(liang) 會(hui) 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謝商華建議:
建議加快人才培育,實施集成電路人才強基計劃,將集成電路與(yu) 軟件納入高考“強基計劃”,單設集成電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實施“3+2”的本碩貫通、“3+4”的本碩博貫通、“2+3”碩博貫通等特別培養(yang) 計劃,支持符合條件的學院超常規培養(yang) 集成電路和軟件交叉應用的複合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集成電路柔性人才引進機製,麵向國際招攬在芯片領域及集成電路領域的頂級專(zhuan) 家和學者。
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學明:
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建設288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加強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高校應該在這方麵發揮主導作用,要及早發現人才。我們(men) 高校應該圍繞加強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加大理工科研究生培養(yang) 力度,特別是要增加一流大學和一流研究所的研究生名額,提升一流研究機構的科創實力和效率;不斷引導學生牢記紮根前沿、基礎研究,勇攀科技高峰。
全國人大代表王旭:
要構建大中小一體(ti) 化貫通培養(yang) 體(ti) 係,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多元選拔推薦機製,加大“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實施力度,進一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方守恩:
一、加強政府引導,在大中小各學段貫通推進創新教育模式。從(cong) 小培養(yang) 學生提問、討論、合作解決(jue) 問題等創新習(xi) 慣。通過培養(yang) 學生圍繞一個(ge) 問題或項目,運用多學科知識提高創造性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從(cong) 而造就擁有科學素養(yang) 和批判性思維的創新人才。學校之間構建起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鏈,保持創新教育的課程內(nei) 容、教學時間等連貫性。
二、試點建設科技高中,探索大學與(yu) 高中教育相銜接的新型人才貫通培養(yang) 模式,超常規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在教育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區域,選拔對基礎學科有誌趣、有天賦、有潛力的高中生學習(x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與(yu) 學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學課程。培養(yang) 思考與(yu) 解決(jue) 問題能力、探索學習(xi) 能力、科技實踐能力、創意革新能力,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ang) 和創新能力。
三、在大學強化創新教育和學科交叉,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yang) 。建議擴大“強基”計劃招生規模,將創新教育與(yu) “強基”和“拔尖”計劃相結合。以政策引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本碩博貫通,支持高校探索學科交叉與(yu) 交叉學科的體(ti) 製機製,建設跨學科研究生培養(yang) 方案、課程體(ti) 係、學生的學習(xi) 成果評價(jia) 方案等。
四、在推進過程中,除政府、學校外,企業(ye) 界、社區及家庭等相關(guan) 利益群體(ti) 的共同參與(yu) 同樣重要。要基於(yu) 地區特色建立創新生態係統,打造實踐社區,並吸納各種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項目運作,特別是要正確引導企業(ye) 積極參與(yu) 教育改革,為(wei) 創新教育提供多維度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處主任、基礎學科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鴻彬:
聚焦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探尋構建選才育才的中國模式、中國標準、中國方案。我認為(wei) ,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不能隻靠個(ge) 別學校、個(ge) 別地區的零星探索,要麵向全國、麵向全體(ti) 學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yang) ”的實踐探索,並建立層層選拔、集中培養(yang) 的有效機製。在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早”發現上要加強研究,建立一套科學的,對於(yu) 人才早期思維、行為(wei) 特征的甄別方法和評價(jia) 體(ti) 係。在立法層麵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戰略合法性,確立拔尖創新人才包括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作為(wei) 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
同時,為(wei) 拔尖創新人才的茁壯成長建立良好的通道,打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貫通培養(yang) 的渠道,並重視拔尖創新後備人才“拔長板”和“補短板”的關(guan) 係,對他們(men) 的興(xing) 趣與(yu) 特長,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挖掘潛能,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員會(hui) 副主委、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dong) :
“強基計劃”啟動實施以來,試點高校由最初的36所擴展到39所,錄取學生1.8萬(wan) 餘(yu) 人。各高校選拔了一批對基礎學科研究有誌向、有興(xing) 趣、有天賦的優(you) 秀學生。同時積極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實行小班化、導師製,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yang) 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麵,要突出學生誌趣,提升選材精準度,將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延伸至高中甚至初中,建立生源基地,開設先修課程,讓中學生提前了解和適應大學的教學內(nei) 容,讓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的學生更早明晰方向,引導學生明確並堅定基礎學科研究誌向。同時,注重保護學生個(ge) 性,形成特色培養(yang) 模式,建立適應人才成長的寬容多元的評價(jia) 機製,為(wei) 學生製定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計劃。
貫通以本研銜接為(wei) 中心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保障基礎學科長周期培養(yang) 。另一方麵,國家應重點加大對中西部試點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等方麵的支持力度,麵向中西部地區基礎研究實際或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結合高校優(you) 勢提前布局相關(guan) 招生專(zhuan) 業(ye) ,為(wei) 區域發展培養(yang) 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
建議國家層麵出台政策,進一步支持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進一步擴大高校“強基計劃”自主權,拓寬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升學通道。
總結一下
整體(ti) 來看,各位代表委員的建議集中在“建立更為(wei) 完善的貫通銜接體(ti) 係”以及“強基計劃招生的發展完善”。
貫通銜接體(ti) 係上,不僅(jin) 要進一步完善本碩博銜接,還要探索將其向前延伸至中學甚至小學,強基計劃也可前延至高中甚至初中,讓學生提前了解和適應大學的教學內(nei) 容,盡早明晰專(zhuan) 業(ye) 誌向,做到“早發現,早培養(yang) ”。起點更早,更為(wei) 長效的貫通培養(yang) 方式,勢必會(hui) 對基礎教育力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學需十分注重培養(yang) 考生綜合素質,注重早期培養(yang) ,對不同天賦、不同興(xing) 趣、不同誌願的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yang) 。強基計劃方麵,各位代表委員建議主要有,擴大強基招生規模,將集成電路納入強基、加強高校自主權。
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的加入,一方麵會(hui) 使強基計劃更具吸引力,惠及更多考生,另一方麵,也可更加貼合“國家重大戰略”的需要。而高校自主權的加強,可參照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2022年對強基選拔流程做出的調整。調整後,考生的綜合素質、競賽成績在選拔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強,考生在準備強基時,也應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有計劃地進行競賽和強基的訓練。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