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百度百科】雜化軌道理論(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鮑林(Pauling L)等人在價(jia) 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它實質上仍屬於(yu) 現代價(jia) 鍵理論,但是它在成鍵能力、分子的空間構型等方麵豐(feng) 富和發展了現代價(jia) 鍵理論。
在AS階段的化學上僅(jin) 用了幾行來敘述,目的是為(wei) 了解釋為(wei) 什麽(me) 碳碳雙鍵不能被旋轉。顯然,沒多少人能看得懂這書(shu) 要講啥。。。
· 上圖為(wei) AS化學書(shu) 截圖
雜化軌道理論部分的基礎知識是spdf軌道排布規律(也就是電子雲(yun) ),電子雲(yun) 是一種機率雲(yun) ,是物理和化學中的一個(ge) 概念,就是用統計的方法對核外電子空間分布的形象描繪,它區別於(yu) 行星軌道式模型(盧瑟福模型)。
我們(men) 知道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像宏觀物體(ti) 的運動那樣有確定的軌道,因此畫不出它的運動軌跡,不能預言它在某一時刻究竟出現在核外空間的哪個(ge) 地方,隻能知道它在某處出現的機會(hui) 有多少,所以通過大量統計和計算,科學家們(men) 得出了電子雲(yun) 的不同形狀,分別用符號s、p、d、f表示:s電子雲(yun) 呈球形,在半徑相同的球麵上;p電子雲(yun) 呈紡錘形,沿三個(ge) 坐標軸分布;d、f的電子雲(yun) 形狀比較複雜。
(如圖,所以說電子在這些區域出現的機會(hui) 較大)
spdf 軌道從(cong) 小到大擁有不同能級,每個(ge) s軌道有一種形狀,p軌道有三種,d和f軌道有很多種(如下圖)
- 這是一個(ge) 更清晰的表格
雜化軌道是什麽(me) ?
百度說:成鍵的過程中,根據原子的成鍵要求,在周圍原子的影響下,同一分子中幾個(ge) 能量相近的不同類型的原子軌道(即波函數),可以進行線性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確定空間方向,組成數目相等的新原子軌道,這種軌道重新組合的方式稱為(wei) 雜化(Hybridization),雜化後形成的新軌道稱為(wei) 雜化軌道(Hybrid Orbital)。按參加雜化的原子軌道種類,軌道雜化有sp和spd兩(liang) 種主要類型,分為(wei) sp,sp2,sp3,dsp2,sp3d,sp3d2,d2sp3。有點抽象,下文將配合圖進行解釋。
Hybrid 一 詞指混合的;雜交成的
例: 《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
湯姆裏德爾應該挺擅長化學的,畢竟是魔藥課學霸
本文將主要講一下前三個(ge) sp雜化軌道。
雜化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
原子自身不會(hui) 莫名其妙就雜化了,雜化是發生在成鍵的過程中的,這裏又需要一些量子力學來輔助解釋,(但是稿主對於(yu) 物理不太專(zhuan) 業(ye) ,感興(xing) 趣的同學自行搜索學習(xi) 吧)。
總而言之,當你實際上將電子黏在一個(ge) 原子周圍的時候,s和p軌道就會(hui) 開始相互影響,並盡最大努力不要相互重疊和改變,然後s和p軌道會(hui) 合並為(wei) hybrid sp orbitals,這時它們(men) 不再是兩(liang) 種不同類型的軌道,而是變成四個(ge) 相同的軌道並且盡力不重疊(VSEPR 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當s orbital與(yu) 所有3個(ge) p orbital雜化時稱為(wei) sp^3 hybridization。
舉(ju) 個(ge) 栗子,碳原子。
碳原子的電子排布為(wei) 1s^2,2s^2,2p^2,當一個(ge) 碳原子和其他四個(ge) 原子成鍵時,會(hui) 形成的四個(ge) 相同的共價(jia) 鍵,而且這四個(ge) 成鍵的能量相等,這就要求四個(ge) 成鍵電子所在的軌道形成新的雜化軌道,因為(wei) 原本p軌道的能量是大於(yu) s軌道的,而新形成的雜化軌道的能量則介於(yu) C的2s和2p軌道之間,通過一些簡單計算可以得出這條軌道的能級大概在靠進2p軌道的四分之一處。新的雜化軌道的命名為(wei) 2sp^3 orbital。雜化完成之後,原本的2s和2p軌道就不再存在了。
然後我們(men) 就可以推斷出雜化軌道的形狀,首先1s orbital是一個(ge) 球體(ti) ,2s orbital是一個(ge) 更大的球體(ti) 包裹在1s orbital外(這裏可以不看1s軌道,因為(wei) 我們(men) 雜化的是價(jia) 電子所在的2s和2p軌道),2p orbital是沿x,y,z坐標軸分布的紡錘形,所以沒雜化前長這樣:
雜化之後的形狀就不太一樣了,長這樣:
(正四麵體(ti) tetrahedral shape)
因為(wei) 上文中提到的VSEPR(價(jia) 層電子對互斥模型,在這個(ge) 模型中電子對相互排斥,成鍵電子與(yu) 孤對電子距離越遠越好。VSEPR模型以最簡單的方法形象化了化學變化,也很容易判斷物質的空間構型)每條2sp^3軌道的能量相等,互相的排斥力也相等,所以就形成了相等的鍵角which is 109.5度。
當然,碳原子隻有在成鍵的情況下才會(hui) 發生雜化,以CH4甲烷分子為(wei) 例,四個(ge) 氫原子與(yu) 碳原子的四個(ge) 雜化軌道重合成鍵,下圖是大家更為(wei) 熟悉的球棍模型。
因軌道重合而形成的鍵叫做sigma bond(σ鍵),表示一對電子形成的單鍵。
那麽(me) 雙鍵呢?
我們(men) 以乙烯分子(C2H4)為(wei) 例,也就是書(shu) 上的例子。中間的碳碳雙鍵中也有一個(ge) σ鍵,但是雙鍵的另一個(ge) 鍵叫π鍵。
兩(liang) 個(ge) 碳原子的成鍵情況是一樣的,分開來看每一個(ge) 碳原子都接了三個(ge) 原子,所以實際上三個(ge) 2p orbital隻有兩(liang) 個(ge) 雜化了,並與(yu) 一個(ge) s orbital雜化形成了三個(ge) 相同的2sp2雜化軌道。最終剩餘(yu) 一個(ge) 2p軌道沒有被雜化。
雜化後兩(liang) 個(ge) 對稱的C原子的軌道
藍色的為(wei) 未雜化的相對來說是y軸上的2p軌道,而綠色的三條為(wei) 雜化後的2sp^2雜化軌道,並且這三個(ge) 綠色的orbital實際上形成了trigonal planar的形狀也就是一個(ge) 平麵等邊三角形,顯而易見,這三個(ge) 鍵角都是120度。
上圖中兩(liang) 個(ge) 對稱的C原子中間相對的綠色部分的2sp^2雜化軌道重疊形成了雙鍵中的σ鍵
而π鍵其實是由未參與(yu) 雜化的兩(liang) 條2p軌道(藍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別重合而成的(如圖),這個(ge) π鍵表示的藍色空間裏此時有一對電子在運動。
那麽(me) ,碳碳三鍵呢?以乙炔(C2H2)為(wei) 例,非常簡單,這是隻有一個(ge) 2p軌道參與(yu) 了雜化,如下圖。
因為(wei) 這次有兩(liang) 個(ge) p軌道沒有參與(yu) 雜化,所以自然而然未雜化的兩(liang) 個(ge) 2p軌道則各自重疊形成了兩(liang) 個(ge) π鍵(互相垂直),這時藍色和粉色的區域中各有一對電子在運動。
spd雜化軌道的形狀則會(hui) 更複雜一些,包括六麵體(ti) ,八麵體(ti) 等,有興(xing) 趣的話可以自己搜一搜。
總結
講了這麽(me) 多,雜化軌道理論到底有什麽(me) 用呢?我的化學老師說:“其實它主要就解釋了有機物也就是碳原子是如何成鍵的”,雜化軌道比原來未雜化的軌道成鍵能力更強,鍵能也更大,可以使分子更加穩定。考慮到正學習(xi) AL化學這部分知識點的同學們(men) (包括本人)可能會(hui) 覺得雜化軌道很抽象所以整理了這個(ge) 知識點,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幫助。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