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4月11日17:00,已有29所院校發布了2023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相較去年,今年的強基政策同樣發生了明顯的改動。“複交南”模式擴散
2022年,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強基招生中,將校測環節前置於(yu) 高考後出分前,以校測初試成績確定入圍名單。而在今年,截止目前,已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5所院校明確跟進“複交南”模式。
初試形式上,五所院校均采用筆試形式。初試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西交大、同濟、廈大的初試成績,僅(jin) 用於(yu) 確定複試名單,在最終錄取時,不計入綜合成績;而中科大和浙大的初試成績除作為(wei) 入圍標準外,還將在綜合成績中占有一定比重,中科大的15分校測成績中,初試占12.5分(百分製),浙大的150分校測成績中,初試占100分(千分製)。
複試形式上,中科大、浙大和同濟僅(jin) 有麵試,而西交大和廈大筆試麵試均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大、西交大、同濟和廈大要求通過初試的同學在規定時間內(nei) 確認是否參加複試,未在規定時間內(nei) 確認,則會(hui) 取消複試資格,報考這幾所院校的同學,屆時務必留意相關(guan) 通知。
校測合格線更為(wei) 普遍
2022年,山東(dong) 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院校劃定了校測合格線,校測成績不達標的考生將不予錄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考成績優(you) 異,但缺乏拔尖創新潛質的考生進入強基。
今年絕大多數院校繼續延用校測合格線,並且中國人民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也劃定了校測合格線。
部分院校將校測成績的60%劃定為(wei) 校測合格線,另有一部分院校,根據自身需求製定了個(ge) 性化需求。
校測形式變動
強基校測形式主要為(wei) “筆試+麵試+體(ti) 質測試”或“麵試+體(ti) 質測試”。今年,也有部分院校在校測形式上做了更改。
湖南大學2023年取消筆試; 北京理工大學2022年校測包含筆試,但因疫情原因未能舉(ju) 行,2023年取消筆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在2022年取消筆試,但在2023年恢複筆試。
入圍倍數有所調整
2021年,各強基院校入圍倍數曾有大幅上漲,2021年後基本上保持穩定,僅(jin) 有少數院校進行了微調。
截止目前,2023年調整了入圍倍數的院校有: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入圍倍數由6倍下調至5倍重慶大學入圍倍數由6倍下調至5倍吉林大學入圍倍數由4倍上漲至6倍西安交通大學入圍倍數由4倍上漲至5倍
其他變動
除以上變動外,部分院校對招生範圍、限報要求、加權科目、入圍標準等也做了微調:
2023年各校強基政策變化中,招生範圍、入圍倍數等個(ge) 別調整,僅(jin) 是院校根據自身需求所做的針對性調整,不代表一定趨勢;而“複交南”模式擴散、設置校測合格線的院校增加、對校測形式的調整等變化,則反映了強基院校在拔尖創新人才選拔上的共性需求。
這些變化都使得校測在整個(ge) 強基選拔過程中更為(wei) 關(guan) 鍵,也都是院校招生自主權擴大的體(ti) 現。而競賽基礎作為(wei) 強基校測的考查重點之一,也將在強基招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競賽生在強基中的優(you) 勢,也會(hui) 逐漸凸顯。據此可以預見的趨勢有:
競賽生優(you) 勢持續擴大
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nei) ,已有8所院校采取了“複交南”模式。從(cong) 去年複旦、上交和南大的招生實踐來看,此模式十分有利於(yu) 競賽生。擁有省級及以上競賽獎項,尤其是銅牌及省一級別競賽獎項的考生,將會(hui) 十分容易在校測中拿到高分。預計未來,將有更多院校采用“複交南”模式,競賽生在強基中的優(you) 勢也將持續擴大。
強基生特質將更為(wei) 明顯
將有越來越多的院校,會(hui) 設置校測合格線,高考成績高,但不具備拔尖創新潛質,校測成績不佳的考生,將會(hui) 較難通過強基選拔,強基與(yu) 普通批考生特質將有更明顯的分化。
更多破格生“分流”至其他頂尖院校
近年學科競賽金銀牌迅速上漲,且紮堆清北強基破格通道,但清北不可能無限吸納破格生,因此在2022年推出“強基破格”政策,並為(wei) 考生預留“分流”機會(hui) 。在此形式下,部分金銀牌考生,也將“分流”至其他頂尖強基院校。而“複交南”模式院校中,絕大部分院校破格生可直接入圍複試,部分院校僅(jin) 需麵試,對破格生十分友好,采取該模式的院校又以華五為(wei) 主,院校層次僅(jin) 次於(yu) 清北,可有效承接未通過清北審核的金銀牌考生。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