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學閱讀參考書目

作為(wei) 曆史悠久的社會(hui) 學研究分支,城市社會(hui) 學已經走過了約一個(ge) 半世紀的曆程。從(cong) 19世紀晚期的研究者(如查爾斯·布斯、費迪南·滕尼斯、格奧爾格·齊美爾、馬克斯·韋伯)到20世紀初的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hui) 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領域,即城市環境下的社會(hui) 行為(wei) 。

其研究對象包括城市區位、社會(hui) 結構、社會(hui) 組織、生活方式、社會(hui) 心理、社會(hui) 問題及社會(hui) 發展規律,研究方法主要分為(wei) 偏實地的資料采集方法偏理論的研究分析方法

城市社會(hui) 學發展曆程

 早期城市社會(hui) 學研究 

18世紀60年代工業(ye) 革命後,加速了城市發展的進程。城市人口數量激增,規模擴大,一些城市出現了住房、食物、交通、職業(ye) 、衛生設施和醫療保健及社會(hui) 秩序等方麵的問題,促使人們(men) 對城市的很多方麵有了更係統的認識。

城市的發展和大量城市問題的出現,引起了許多社會(hui) 學家的關(guan) 注。他們(men) 對城市城市的各種社會(hui) 現象逐步進行係統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論著。其中,影響最大的研究者有滕尼斯、迪爾凱姆、齊美爾和韋伯

 例如:

滕尼斯(Ferdinund Tonnies)提出了通體(ti) 社會(hui) (community)和聯組社會(hui) (society)的概念。通體(ti) 社會(hui)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基礎基於(yu) 自然意願,包括感情、傳(chuan) 統和人與(yu) 人之間的共同聯係;聯組社會(hui)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基於(yu) 理性意願,包括理性、個(ge) 人主義(yi) 和感情無涉。

齊美爾(Georg Simmel)從(cong) 個(ge) 人敘事角度出發,指出大城市人群往往個(ge) 性化,人格獨立,重視自我感受,默然他人;而在傳(chuan) 統社區中,人們(men) 通常時間觀念散漫,容易受周圍鄰居影響,狹隘且感性。大城市環境壓力使人們(men) 容易感到孤獨冷漠和隔閡。

【南森書(shu) 單】城市社會(hui) 學閱讀參考書(shu) 目

通體(ti) 社會(hui) 與(yu) 聯組社會(hui)

滕尼斯、迪爾凱姆、齊美爾和韋伯的城市觀以及關(guan) 於(yu) 城市的許多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為(wei) 城市社會(hui) 學的產(chan) 生奠定了基礎。

 城市社會(hui) 學的正式創立 

20世紀初期,美國城市社會(hui) 學界的領軍(jun) 人物——著名的芝加哥學派誕生,旨在研究人們(men) 在空間方麵安置自身及其職能機構的方式、研究不同人口分布情況下的土地利用模式。

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hui) 學家帕克、伯吉斯、麥肯齊和沃思等人,提出了諸多非常著名的理論。

 例如:

帕克(Robert Ezra Park)指出城市作為(wei) 社會(hui) 的有機體(ti) ,所創造的生活方式,同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的聯係遠遠超過了城市本身,這些相關(guan) 因素的不同往往會(hui) 導致城市性質上的差異。

同時他提出三點認識:將城市視為(wei) 一種商業(ye) 結構;城市將日益以正規結構作為(wei) 自己生活組織的主要手段;強調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伯吉斯(Emest Burgess)提出了同心圓地域假說,城市的結構特征是中心是商業(ye) 區,從(cong) 內(nei) 往外依次是過渡區、工人居住區、高級住宅區和往返區。

【南森書(shu) 單】城市社會(hui) 學閱讀參考書(shu) 目

同心圓地域假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ye) 和城市高速發展,各地的移民大量湧入城市。由於(yu) 擁有地理、資源、交通等方麵的優(you) 勢,芝加哥迅速發展成為(wei) 美國的特大城市之一。

居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從(cong) 歐洲各國移入的。民族、種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風俗習(xi) 慣各異,貧富懸殊驚人,社會(hui) 問題較多,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均源於(yu) 芝加哥。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芝加哥學派以芝加哥城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對城市現象展開了全麵的、係統的研究。他們(men) 走上街頭,對城市進行實地調查,突破了主要從(cong) 理論上研究城市的歐洲社會(hui) 學傳(chuan) 統。

城市社會(hui) 學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對象:

①城市社會(hui) 的產(chan) 生、形成和發展規律,世界各地區的城市化過程。

②城市環境。主要指城市的自然環境,如地域、水源、氣候、綠地、自然資源等。也包括城市的人工環境,如城市區位形成的過程,城市人口地域分布的過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狀況等。有些社會(hui) 學家將城市環境的研究稱為(wei) 城市生態學或城市區位學。

③城市的社會(hui) 結構。主要指城市的經濟結構、勞動結構、職業(ye) 結構、家庭結構以及階級和階層結構等等。城市社會(hui) 學還探討影響城市社會(hui) 結構變化的社會(hui) 因素。

④城市社會(hui) 組織。城市社會(hui) 組織十分複雜,大體(ti) 可分為(wei) 經濟類、行政類、文化類、政治類、社區類、家庭類以及其他類型的社會(hui) 組織。諸種類型的社會(hui) 組織構成許多不同的網絡係統,它們(men) 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共同推動城市社會(hui) 的發展。城市社會(hui) 學著重研究城市社會(hui) 組織的運行機製。

⑤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特點以及影響城市生活方式變革的社會(hui) 因素等。

⑥城市社會(hui) 心理。城市都社會(hui) 學很重視城市社會(hui) 心理的發展變化對城市社會(hui) 的影響。

⑦城市問題。包括城市的社會(hui) 問題,如城市建設、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環境保護等等。根據城市問題製定治理的對策和規劃,是城市社會(hui) 學和其他科學所要共同完成的任務。城市社會(hui) 學還從(cong) 宏觀上研究城市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發展、變化,探討城市發展的過程、特點和規律性。

城市社會(hui) 學學術流派

城市社會(hui) 學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城市化派。該派認為(wei) ,城市的主要特點在於(yu) 角色分化、次屬關(guan) 係、價(jia) 值觀的世俗化以及規範秩序解體(ti) 。他們(men) 主要研究與(yu) 農(nong) 村生活方式相聯係的社會(hui) 機製如何被城市取代。

②亞(ya) 社會(hui) 派。該派的基本觀點是競爭(zheng) ,把人視為(wei) 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認為(wei) 人類在生物亞(ya) 社會(hui) 的壓力和動力下被迫作出種種反應,人類行為(wei) 就是這種亞(ya) 社會(hui) 壓力和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③生存學派。該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組織自己以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他們(men) 認為(wei) ,城市化是居民創造出來的,用以容納大量居民的組織形式;城市化的進程直接取決(jue) 於(yu) 生存活動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技術發展水平。

④經濟學派。該派主要從(cong) 經濟角度分析城市化和城市社會(hui) 問題,認為(wei) 城市化是市場和經濟活動的重新組合,原來單一的第一產(chan) 業(ye) 逐漸派生出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與(yu) 此同時,整個(ge) 社會(hui) ,特別是城市的社會(hui) 組織也隨之變化。

⑤環境學派。該派認為(wei) ,城市表現了人類在生存鬥爭(zheng) 中的適應性,城市問題基本上是由於(yu) 城市生活背離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環境,工業(ye) 城市破壞了人與(yu) 自然的和諧關(guan) 係,城市汙染正威脅人類生存。他們(men) 主張徹底改造城市結構,以達到與(yu) 自然和諧一致的目的,並且提出了許多城市規劃和城市改造的意見。

⑥技術學派。該派主要從(cong) 技術角度研究城市位置、城市間的相互依賴關(guan) 係、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他們(men) 往往忽視非技術因素對城市化的影響。

⑦價(jia) 值學派。該派強調非經濟的、非技術的價(jia) 值觀對城市結構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響,認為(wei) 社會(hui) 文化製度對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價(jia) 值觀和感情上的差別造成城市的差別。

⑧權力學派。該派主要研究城市中各個(ge) 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zheng) 能力,權力在城市規劃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種流派的觀點也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中國的社會(hui) 學者根據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城市的理論觀點,聯係中國城市的實際情況,並借鑒西方城市社會(hui) 學的有關(guan) 理論和方法,正努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會(hui) 學。他們(men) 認為(wei) ,城市是中國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現代化工業(ye) 和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

他們(men) 還對中國城市的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改造、改革開放中城市社會(hui) 結構的變化、各類城市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hui) 功能、城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社會(hui) 問題以及社會(hui) 主義(yi) 城市的管理等,進行了多方麵的調查和研究,有關(guan) 城市社會(hui) 學的論著也相繼問世。

城市社會(hui) 學閱讀參考書(shu) 目

1.康少邦、張寧編譯《城市社會(hui) 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帕克等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hui) 學  -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華夏出版社,1987。

3.蔡禾主編《城市社會(hui) 學:理論與(yu) 視野》,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

4.(蘇)庫采夫著、張淑君等譯《新城市社會(hui) 學》,,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1987。

5.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2005。

6.黃柯可、王旭主編《城市社會(hui) 的變遷》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1998。

7.勒潤成主編《中國城市化之路》,學林出版社,1999。

8.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9.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城市企業(ye) ·社會(hui) ·空間》,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出版社,1998。。

10.費孝通《論小城鎮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11.連玉明主編《中國城市藍皮書(shu)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12.齊美爾,費勇等譯《時尚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13.王寧《消費社會(hui) 學》,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4.許烺光《美國人與(yu) 中國人--兩(liang) 種生活方式比較》,華夏出版社,1989。

15.任平《時尚與(yu) 衝(chong) 突--城市文化結構與(yu) 功能新論》,東(dong) 南大學出版社,2000。

16.王雅林、董鴻揚《構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較》,東(dong) 南大學出版社,2003。

17.黃承元、周振明《城市社會(hui) 心理學》,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18.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jun) 譯《城市意象》,華夏出版社,2001。

19.凱文·林奇,林慶怡等譯,《城市形態》,華夏出版社,2001。

20.宋永昌等《城市生態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1.包亞(ya) 明主編《現代性與(yu) 空間的生產(chan)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2.包亞(ya) 明主編《後現代性與(yu) 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3.包亞(ya) 明等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yu) 想象》,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4.雅各比《美國大城市的死與(yu) 生》,譯林出版社,2006。

25.鄭也夫《城市社會(hui) 學》,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Ref:都市社會(hui) 學(學科)-百度百科

張雲(yun) 飛.城市社會(hui) 學的產(chan) 生與(yu) 理論發展[J].理論導報,2013(09):16-18.

吳軍(jun) ,張嬌.城市社會(hui) 學理論範式演進及其21世紀發展趨勢[J].中國名城,2018(01):4-12.

王光榮.城市社會(hui) 學理論的發展軌跡及其對和諧城市建設的啟示[J].理論導刊,2007(11):57-59.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研申請如何準備才能既穩妥又不浪費時間?

下一篇

托福改革後的Academic Discussion到底是什麽?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