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對亞裔學生有刻板印象嗎?如何打破刻板印象?

“亞(ya) 裔學生爬藤具有天然劣勢”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殘酷事實。

但亞(ya) 裔學生在藤校招生官眼中的這種劣勢,或者說“不討喜”具體(ti) 到什麽(me) 程度呢?或許隻有經曆過申請季並且去到大學的學生才深有體(ti) 會(hui) 。

哥大亞(ya) 裔生自曝申請殘酷真相:標化再高沒優(you) 勢,還被說性格“不討喜”……

圖源:Courtesy of Emma Liu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政治與(yu) 經濟學大二亞(ya) 裔學生Jonas Du,結合自己的學習(xi) 和申請經曆分享了亞(ya) 裔生爬藤真實存在的難點。

難點一:美國大學對亞(ya) 裔學生有刻板印象。

一直以來,哈佛、哥大等頂尖名校對亞(ya) 裔申請人存在“會(hui) 彈鋼琴且數學好的考試機器”刻板認知。

在哈佛招生歧視亞(ya) 裔案中,原告方“公平招生學生組織(SFFA)”重錘表示:在哈佛招生評估過程中,亞(ya) 裔申請人在學術、課外活動、考試成績方麵獲得較高分數,但在性格方麵往往得分很低,尤其在“討人喜歡”、“勇氣”、“個(ge) 性積極”等核心特質方麵,亞(ya) 裔申請人被嚴(yan) 重壓分。

與(yu) 此同時,亞(ya) 裔學生的申請背景也的確是“千篇一律”

Jonas Du自述:“我是一名‘移二代’,彈了七年鋼琴,又吹了很多年的單簧管,周末去伟德网址學數學做閱讀,周內(nei) 練習(xi) 樂(le) 器。很早開始,母親(qin) 陪我熬夜學習(xi) ,她試圖在我幼兒(er) 園階段教我代數,但沒成功,老師在成績單上的評語總是建議我多參與(yu) 課堂互動。坦率地說,我那時對自己的膚色感到非常不自信,不善於(yu) 社交,感覺自己與(yu) 其它亞(ya) 裔同齡人的區別不大

難點二:亞(ya) 裔家庭很難打破傳(chuan) 統教育牢籠。

大部分亞(ya) 裔家庭很推崇“虎媽育兒(er) ”的教育模式,即學術製度嚴(yan) 格、紀律嚴(yan) 明、剝奪孩子看電視或聚會(hui) 的權力。這種教育模式因產(chan) 生的成就備受讚揚,也因過度嚴(yan) 格帶來的負麵結果而飽受批評。

研究表明,亞(ya) 裔學生盡管擁有最高水平的學術成就,但社交焦慮、抑鬱情況比其它種族學生更嚴(yan) 重,情商和自尊比其它種族學生更低
有些亞(ya) 裔家庭想要打破這種教育模式,但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卻不是件容易事。

Jonas Du自述:“父母讓我參加體(ti) 育運動,鼓勵我在課堂上大膽發言。當我不想彈鋼琴而是想拍電影時,或許很多中國家長會(hui) 認為(wei) 風險太大,擔心孩子在一項未經嚐試的活動中失敗而失去進入名校的機會(hui) ,但我的父母還是選擇支持我。

但盡管如此,我和媽媽之間還是有很多次意見相左的爭(zheng) 吵——即我想要的‘美國性’(新個(ge) 性和社會(hui) 自信)與(yu) 我父母成長的‘亞(ya) 洲性’之間的鬥爭(zheng) 。”

可以看出,刻板印象和同質的學習(xi) 經曆正讓亞(ya) 裔學生爬藤舉(ju) 步維艱

亞(ya) 裔學生爬藤新思路!

《紐約時報》曾報道:在美本申請過程中,一些亞(ya) 裔學生正想方設法讓自己表現得“不那麽(me) 亞(ya) 洲化”

哥大亞(ya) 裔生自曝申請殘酷真相:標化再高沒優(you) 勢,還被說性格“不討喜”……

有學生填寫(xie) 申請資料時選擇“不願透露”種族身份;有同學AP選課時不學漢語,擔心大學招生官看出她的華裔身份認為(wei) AP漢語成績水;有同學很喜歡下國際象棋並投入大量精力,但申請時隻字不敢提......

但顯然,一味回避“身份”並非良策。如果學生們(men) 能在學習(xi) 和成長過程中打破招生官的固有偏見,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個(ge) 性,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社科類科研課題:大眾傳播與社交新媒體導向分析

下一篇

在美國讀書究竟要花多少錢!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