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ge) 提問熱度居高不下,內(nei) 容是關(guan) 於(yu) :如果不依靠導師,自己能成功發表SCI論文嗎?
仔細看看高讚回答,我反手就是一個(ge) 好家夥(huo) !“我博士期間發的第一篇SCI,99%是靠自己完成的”。其實關(guan) 於(yu) “我自己寫(xie) 的論文,導師算不算作者”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也曾收到作者的詢問,並得到了專(zhuan) 家的回複:根據 ICMJE 指南,
1.對課題概念或者在設計、獲取、分析或解釋數據上作出重要貢獻
2.撰寫(xie) 工作,或者對重要的知識內(nei) 容進行關(guan) 鍵修改
3.核準最終發表版本
4.同意對工作負責如果導師符合以上條件,那麽(me) 就應該將他列進共同作者。
除了培養(yang) 獨立科研能力等原因之外,近年來導師不夠資格、導師學生衝(chong) 突頻發等事件也成為(wei) 了“學術必須靠自己”的導火線。那麽(me) ,導致二者出現裂痕的原因是什麽(me) ?
過於(yu) 嚴(yan) 苛的負責人會(hui) 讓實驗室走向錯誤的方向
學術圈競爭(zheng) 激烈是不爭(zheng) 的事實,隻有做出重要貢獻和突破性發現的人能領跑。這也是實驗室負責人的壓力來源,而這個(ge) 壓力會(hui) 向下延伸到博士後身上。
佛羅裏達大學生理學和功能基因組學係主任Charles Wood說,有些實驗室是采用“執行”模式,PI(本文說的PI和mentor通常是指導師)會(hui) 先設定特定的實驗結果,要實習(xi) 生把這些結果做出來。
Wood表示這種預期和壓力可能會(hui) 帶來慘烈的後果,因為(wei) 它讓實習(xi) 生幾乎沒有空間偏離預設的結果,甚至沒有辦法從(cong) 錯誤中學習(xi) 。有些博士後為(wei) 了滿足PI的期待 ,甚至用不端的方式做出要求的結果。
對博士後職業(ye) 生涯表現出不支持的態度
博士後在獨立走向自己的科研生涯之前,一般都會(hui) 跟PI工作幾年的時間。一個(ge) 支持博士後的PI對前者的科研生涯能否成功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在博士後離開實驗室的時候,有些mentor會(hui) 讓他們(men) 將做到一半的項目帶走繼續做。
這能給博士後們(men) 帶來直接的幫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Ben A. Barres就表示:“這種“項目移植”對年輕科學家的成功是非常關(guan) 鍵的,也應該是每個(ge) 博士後的基本權利。”他堅信好的引導對科研進展至關(guan) 重要,並強調mentor應該和自己的實習(xi) 生討論職業(ye) 發展的話題,需要時給予大力支持。
過強的競爭(zheng) 意識對博士後和mentor都有破壞性的影響
延續上一點,如果實驗室領導讓博士後把項目帶走,但卻直接與(yu) 新實驗室競爭(zheng) ,這對經驗不足的研究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挫折。他們(men) 的經驗和經費有限,很難與(yu) mentor經費充足的實驗室競爭(zheng) 。
另一方麵,Wood點出了另一種競爭(zheng) 意識,那就是實驗室領導坑實習(xi) 生,讓大家比誰先做出結果。哪個(ge) 博士後“勝出”,就能得到署名資格等等好處。這會(hui) 導致實驗室工作氣氛緊張、充滿猜疑,不利於(yu) 學習(xi) 和合適的引導。
博士後階段是早期研究人員投身獨立科學事業(ye) 前的跳板。由於(yu) 當前科研界僧多粥少,發展迅速的同時競爭(zheng) 激烈。找對導師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它可以讓研究新手借助博士後階段得到一份好工作並擁有滿意的學習(xi) 體(ti) 驗。
博士後該怎麽(me) 選擇好mentor?
mentor 對博士後的未來有長遠的影響,但博士後也需要對自己的科研生涯負責,在接受實驗室崗位之前,審慎評估。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Thomas曾建議:
在接受任何崗位之前,博士後應該要仔細調查所有細節,包含自己的責任範圍,有什麽(me) 機會(hui) ,還可以參考已經從(cong) 實驗室出去的其他博士後求職的行情。
大部分的實驗室都有相關(guan) 的政策,考察博士後是否仍在離開實驗室之後進行同樣的研究項目,這些都可以在加入實驗室之前討論。
Barres補充道:“研究生應該要調查實驗室的培訓記錄,跟導師、項目領導還有畢業(ye) 口試委員討論自己考慮的實驗室。”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