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這是個(ge) 耳熟能詳的梗。吃飯時點炸雞還是章魚燒?我都要。排課選曆史課還是政治課?我都要。意思就是小孩才做選擇題,而長大了花自己的錢和精力就自己負責。
不過,踏入社會(hui) 後,我才理解這句話中的自嘲:長大後也隻有兒(er) 時的願望能隨意滿足,我們(men) 始終沒有暫停做選擇、讓步和接納。
繼續學術還是入行工作?定居安頓還是遊走世界?大廠打工還是創業(ye) 單飛?傳(chuan) 統行業(ye) 還是金融或科技?留美生活還是回國發展?
我選擇了入行工作,橫跨美國跑到紐約,在金融大廠打工。我也設想過很多可能性,好奇選另一條路的我是否走的更順更好,但此刻的我隻能在一條時間軸上過一份人生。昔日並肩的夥(huo) 伴們(men) 此刻踏在各自的征途上,於(yu) 是,我們(men) 雖然不能樣樣嚐試都來一遍,卻可以不斷目睹別的選擇帶來的另一份人生。如此,我們(men) 似乎總在羨慕別人的生活,感歎一份人生中有限的選擇機會(hui) 。
科技VS金融
前兩(liang) 天和一個(ge) 朋友聊最近的科技創新。他和我同時畢業(ye) ,在一家獨角獸(shou) 創業(ye) 公司裏做工程師。他的生活在我耳裏非常有趣:產(chan) 品調研、寫(xie) 技術文檔、編程迭代,做產(chan) 品的心肺。
沒想到,他對我的工作也充滿了向往:金融世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每天琢磨國家和世界範圍的動向和新聞,理解市場的跌宕起伏,相比每天迭代同個(ge) 產(chan) 品有趣多了。這簡直濃縮了應屆生初入職的心路曆程:我們(men) 還像學生一般什麽(me) 都想要,能力飛躍、行業(ye) 深造、人脈視野一個(ge) 也不能落下。
我羨慕他在科技行業(ye) 的實戰,他羨慕我在金融的經驗。出校園前,對另一個(ge) 領域感興(xing) 趣莫非是一節課一個(ge) 社團的事,用不了幾個(ge) 月就能捋清脈絡變成內(nei) 行人。可隨著時間增長,廣度深度並進,慢慢形成了隔行如隔山。
工作後,生命以年為(wei) 單位,喜歡與(yu) 否、擅長與(yu) 否都需要時間。我們(men) 仿佛成了失去選路資格的探索家,不習(xi) 慣低頭看路,隻能津津樂(le) 道別的道上的趕路人。前陣子和同事聊我對科技和金融的糾結,同事笑著說沒必要天天想,半年一次就好了,想多了無濟於(yu) 事還會(hui) 分心,沒有行業(ye) 十全十美,要先學會(hui) 大步前行。
我想,我們(men) 都心知肚明自己的長遠目標和當下目標,而我們(men) 正在學習(xi) 如何在人生長跑中權衡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一切不平衡和不堅定就成了貪婪,而貪心也是年輕人的想象力。
讀博VS工作
我伯克利的室友最近在紐約找我玩,享受讀博前的快樂(le) 暑假。她本碩後選擇將青春貢獻給學術界,一來是學習(xi) 和科研能力極強,二來是本科實習(xi) 時發現在業(ye) 界難著力。我一度也非常想投入科研界:我會(hui) 深度耕耘一個(ge) 細分領域,挑戰抽象的思考與(yu) 科學認知的局限,把人類文明的知識空間向前推進一點點,想必艱難但充滿理想主義(yi) 。而我退縮了。
大學四年裏我就換了好幾次方向,我沒有能力斷定接下來5年的科研方向,更何況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算算機會(hui) 成本,我覺得我不配,但我很羨慕。沒想到室友也挺羨慕我的生活:工作穩定,能自給自足地在曼哈頓生活,業(ye) 餘(yu) 時間多,未來簡單明了。
也是,博士生收入略低一些,畢業(ye) 後還要再拚教職,選擇更多由命運決(jue) 定。我們(men) 互相調侃彼此的選擇,我笑話自己白天就是上了發條的機器人,而她是日夜兼程的啃書(shu) 人,出來玩都一定要擠時間讀論文查征稿。我們(men) 都很光鮮,我們(men) 都很狼狽。我想,我們(men) 一邊羨慕,一邊接受各自的選擇帶來的生命。
實習(xi) VS全職
連實習(xi) 生和工作人都能彼此羨慕一番:工作人看實習(xi) 生就是無憂無慮的小孩,不需要挑擔子,每天新鮮好玩,所有人都來噓寒問暖確保體(ti) 驗,實習(xi) 後又能再推敲一番職業(ye) 選擇。可實習(xi) 生忙著每天盼全職offer,羨慕全職人一勞永逸,不用每天看所有人的眼色,也不用擔心明天去哪個(ge) 組碰碰運氣。
這種羨慕純屬時間差帶來的信息差:大多實習(xi) 生會(hui) 成為(wei) 全職,而大多全職此前也是實習(xi) 生。這不就是羨慕另一個(ge) 時間點的自己?並不是,處境改變了我們(men) 的關(guan) 注點,教我們(men) 欣賞不同的美好。
大一時我們(men) 恨不得能上大四的專(zhuan) 業(ye) 課,而大四了我們(men) 感歎大一沒多試些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基礎課。我們(men) 早就明白時間是條單行道, 而成長是學會(hui) 看通未來、放下過往。我們(men) 永遠會(hui) 懷念童年美好,也或許會(hui) 認為(wei) 退休才自由;而我們(men) 不斷與(yu) 時間和解,羨慕不同時期的高光,但也更盡力地投入當下,畢竟另一個(ge) 自己在羨慕現在的自己。
寫(xie) 在最後
我們(men) 都渴望能有幾個(ge) 分身,每個(ge) 分身經營不同人生。左右命運的不再是可能性,而是選擇性。我們(men) 要實實在在地把整個(ge) 自己投入每個(ge) 選擇,削薄可能性,換取下一個(ge) 更好的選擇。社會(hui) 不像人文書(shu) 裏那樣簡單,一個(ge) 人不可能嚐遍所有。運轉上億(yi) 人的社會(hui) 需要專(zhuan) 屬人才,一次次選擇後我們(men) 戴上了標簽,成為(wei) 有限但有用的人,或許這是一個(ge) 階段的落幕。
或許,大量羨慕是初入社會(hui) 的一課,因為(wei) 心動還能行動,我們(men) 也談不上明白自己的使命。而安穩發展後,心動也不能行動,於(yu) 是大家安分地滿足於(yu) 當下生活,懶得談羨慕。
如此,我們(men) 大量收集訊息、積攢羨慕,然後用這些羨慕推敲自己的選擇,一遍遍反問自己是否快樂(le) 、是否滿足,就是用人性的貪婪做高效分析。
所以,我們(men) 所處的現實就是當下最優(you) 解。我們(men) 對羨慕的敏銳說明信息充沛、動力充足,那當下的選擇一定均分最高。我們(men) 依舊會(hui) 心生羨慕,但我們(men) 也默契地明白沒有十全十美。所處的行業(ye) 、所選的征途、所在的人生階段都獨一無二,我們(men) 都在祈求更好更強更省力,但我們(men) 也都孜孜不倦地為(wei) 這份人生奮鬥。我會(hui) 羨慕無盡的不同選擇,但傾(qing) 其所有地為(wei) 此刻活著。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