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中文第一語言考官解讀Personal Writing高考最新出現文體

VCE中文第一語言—寫(xie) 作

VCE中文第一語言考試大綱中考察學生五種寫(xie) 作文體(ti) :說明文、說服文、評估文、想象文、和個(ge) 人寫(xie) 作。
 
VCE中文第一語言—寫(xie) 作

第二部分寫(xie) 作俗稱 “小作文” ,第三部分寫(xie) 作則俗稱 “大作文”

如果第三部分大作文是想象文或評估文,第二部分的小作文通常會(hui) 是說明文、說服文和個(ge) 人寫(xie) 作三選一

但是對於(yu) VCE中文第一語言大作文和小作文可能會(hui) 選用的文體(ti) ,考試大綱中沒有明確的硬性要求,所以在高考時,一定不要先入為(wei) 主,先仔細審題才是上策。

VCE中文第一語言—新課綱的題型變化

因為(wei) 2022年是中文第一語言新考綱實行的第一年,第二部分寫(xie) 作的題型發生了變化,所以在分析這部分題目要求時,不能受舊考綱真題的慣性影響,下表是新舊課綱的變化對比,可以更好地熟悉新考綱的要求。

VCE中文第一語言 | 考官解讀Personal Writing高考最新出現文體(ti)

例題分析 2022年VCE中文第一語言高考題目

文本一、閱讀文本

讀書(shu) 筆記

今天拜讀了蘇軾的《文與(yu) 可畫筼簹穀偃竹記》,如醍醐灌頂,特記如下。

文與(yu) 可,名同,字與(yu) 可,是宋代著名的畫家。他擅長畫竹,有“墨竹大師”之稱。文同是蘇軾的表兄,他們(men) 常以詩畫互相贈答,並探究繪畫理論問題。文同病逝後,蘇軾有一次在曝曬書(shu) 畫時再次看到文同的畫作《筼簹穀偃竹》,睹畫思人,百感交集,於(yu) 是寫(xie) 下了《文與(yu) 可畫筼簹穀偃竹記》。

蘇軾在文中憶及文同與(yu) 他分享的畫竹見解:常人畫竹,往往一節一節地畫,一葉一葉地描,這樣一來,筆下的竹子沒有了竹子的神韻。因此,畫竹之前,須得仔細觀察,意在筆先,待胸有成竹時,便振筆直書(shu) ,一氣嗬成,這樣才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靈感,畫出形神兼備的竹子。

蘇軾認為(wei) ,雖然自己心裏明白這些道理和技法,卻無法將其訴諸筆端,皆因缺乏練習(xi) ,做不到內(nei) 外統一,以至於(yu) 不能得心應手。庖丁解牛之所以遊刃有餘(yu) ,是因為(wei) 他深諳牛的整體(ti) 結構及各部位的位置,嫻熟地掌握解牛的規律與(yu) 技巧。大工匠輪扁之所以能製作出上好的車輪,也是因為(wei) 他巧妙地把握住了砍削木材製作車輪的節奏,注重實踐,並懂得變通。

文惠君從(cong) 庖丁解牛中悟到修身養(yang) 性的道理,讀書(shu) 人從(cong) 輪扁製作車輪中得到啟發。作畫如是,世間事物想必也大抵如此吧。

文本二、聽力文本

唐朝詩人李賀的故事。李賀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yi) 詩人,也是中晚唐詩壇的代表者。他的詩新奇瑰麗(li) ,想象豐(feng) 富,構思奇特。相傳(chuan) 李賀自幼聰慧,很小就博覽群書(shu) ,七歲能寫(xie) 詩作文。十幾歲便名揚。文壇被譽為(wei) 神童。

他寫(xie) 詩作文,從(cong) 不生搬硬造,而是非常注重觀察生活,善於(yu) 到生活中去發掘並積累素材。他常常外出尋找創作靈感,每次出門,他總是騎著一頭跛驢。肩上背一個(ge) 錦囊,隨身帶著筆墨紙硯。他邊走邊看邊思考,將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切,他認為(wei) 有趣的事都寫(xie) 在紙上,放進隨身攜帶的錦囊中。

晚上到家後,他總是先把錦囊裏的紙片倒出來,然後仔細整理成詩文,經常一寫(xie) 就到深夜。顧不上吃飯,他廢寢忘食的勤勉創作令他的母親(qin) 既欣慰又心疼不已。雖然李賀隻活了27年,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了24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詩歌,其中有許多流傳(chuan) 千古的名句廟宇,比如衰蘭(lan) 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Question 2

你是十二年級的學生,最近在學習(xi) 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請你用所給材料的相關(guan) 信息,在個(ge) 人博客上寫(xie) 一篇文章,分享你的經驗。

VCE中文第一語言

Personal Writing—問題分析

去年VCE中文第一語言高考真題考察的Personal Writing,是讓去年很多考生都栽了跟鬥的文章體(ti) 裁。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舊考綱小作文的慣性造成的。在舊考綱指導下的練習(xi) 中,小作文主要考察說服文,大作文主要考察評估文和想象文,所以說服文、評估文和想象文是考生較為(wei) 熟悉的文體(ti) ,對個(ge) 人寫(xie) 作這個(ge) 文體(ti) 練習(xi) 不足。

在考場上,雖然有些考生了解英文課裏的personal writing寫(xie) 作方式,但是為(wei) 了保險起見,可能還是不敢把這個(ge) 文體(ti) 遷移過來使用。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使用的。

VCE中文第一語言的考試大綱是用英文描述的,使用英文理解這個(ge) 文體(ti) 的概念無可厚非。相信在2022年出現過這個(ge) 文體(ti) 之後,在以後的VCE中文第一語言高考中,考生們(men) 會(hui) 有備而來。

VCE中文第一語言

Personal Writing—a.文體(ti) 理解

關(guan) 於(yu) 這個(ge) 文體(ti) ,輔導材料的翻譯各不相同,翻譯成“記敘文”並不準確,尤其是考慮到新考綱高考試卷第二部分寫(xie) 作的要求,第二部分寫(xie) 作要求考生必須使用所讀所聽的文本信息,重新寫(xie) 一篇符合考題要求、寫(xie) 作對象、寫(xie) 作目的、語言風格與(yu) 兩(liang) 篇原文本不盡相同的文章,這屬於(yu) 限製性較大的寫(xie) 作,考生自己發揮的空間並不多。

01、首先原閱讀和聽力文本文體(ti) 多樣,內(nei) 容不見得適合改寫(xie) 成有情節發展的記敘文

02、其次要使用原閱讀聽力文本的信息,再上篇幅限製,考生不能自己添加太多內(nei) 容捋順情節,這違反記敘文的故事邏輯,寫(xie) 作難度非常大

03、而高考考題要麵向所有考生,給所有考生發揮的空間,高難度寫(xie) 作不適合作為(wei) 高考考題

結合上文的分析,個(ge) 人寫(xie) 作更像是個(ge) 人的讀後感、聽後感、觀後感這類的感想文,題目措詞裏可能會(hui) 使用“分享”“描述”“談談”這樣的動詞,搭配個(ge) 人的“經驗、教訓、體(ti) 會(hui) 、感受”這樣的名詞等。

在文章格式上,一般會(hui) 出現“日記”“個(ge) 人信件”、“個(ge) 人博客”、這樣的格式。

VCE中文第一語言

Personal Writing—b.作者

因為(wei) 第二部分作文的考題是個(ge) 人寫(xie) 作,本文將重點分析作者這個(ge) 話題。

高考作文的寫(xie) 作作者其實並非考生本人,而是題目裏給我們(men) 限定的人設。在個(ge) 人寫(xie) 作這樣的文體(ti) 下,考生要注意,題目要求裏的“我”,也不是考生本人,隻是考生使用的敘述人稱,即,第一人稱“我”。

對於(yu) 發表在網上的博客文章,“我”在寫(xie) 作時是有清晰的讀者意識的,是要寫(xie) 給讀者看的,不具有日記的私密性和表達的隨意性,作者要梳理自己的思路,以便把思想清晰地呈現給讀者

在這道高考題裏,“我”是十二年級的學生,這個(ge) 設置非常好,作為(wei) 新考綱實施後第一年的高考考卷,這道題目關(guan) 於(yu) 作者的設置是有利於(yu) 考生的,話題“學習(xi) 經驗” 也是有利於(yu) 考生聯係自身情況設計文章的篇章結構的。如果考生能做到不被原文本牽著走,不忘記題目的要求,能夠選擇原文本的相關(guan) 信息為(wei) 己所用,會(hui) 發現這篇文章的信息組織起來並不難。

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使用第一人稱“我”,是區分個(ge) 人寫(xie) 作和說明文、說服文、評估文的一條重要標準。2022年高考很多考生的文章按照說服文的慣性,沒有使用“我”字,反映了對這種文體(ti) 理解的偏頗。

VCE中文第一語言 Personal Writing—c.讀者

題目要求文章是寫(xie) 給個(ge) 人博客的讀者。個(ge) 人博客流行於(yu) 2000年~2009年,其後被微博取代。當代考生可能並不熟悉這種文體(ti) 。這種寫(xie) 作方式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讀者可以在博客文章下發表評論,作者也可以及時回複互動。

按題目的要求,誰會(hui) 是這篇博客文章的讀者呢?

博客文章要考慮到讀者,要邏輯清晰、語言正式,也符合高考寫(xie) 作的語境要求。

VCE中文第一語言

Personal Writing—d.寫(xie) 作目的

這一點是題目和原文本的空白,題目設置“我”是十二年級的考生,在個(ge) 人博客上發表關(guan) 於(yu) 學習(xi) 經驗的話題。

十二年級的考生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寫(xie) 博客呢?作者是不是可能是一個(ge) 善於(yu) 反思的學生?是不是可能是一個(ge) 樂(le) 於(yu) 助人的學生?他分享出來的經驗是深有體(ti) 會(hui) 、親(qin) 身驗證過的幹貨還是隨便寫(xie) 寫(xie) 的一般經驗?在個(ge) 人博客作者可以和讀者互動,這是不是十二年級考生非常需要的一個(ge) 分享交流學習(xi) 經驗的平台呢?

如果考慮到這點,對作者和讀者的理解也會(hui) 加深。這樣會(hui) 讓考生以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為(wei) 尺,對原文本裏的學習(xi) 經驗精心選擇和判斷,選取最適合分享給十二年級考生的。

如果考生不清楚自己的寫(xie) 作目的,非常容易被閱讀和聽力文本裏兩(liang) 篇不同文章不同作者各自的寫(xie) 作目的帶跑。具體(ti) 是什麽(me) 學習(xi) 經驗,是需要結合考生自身的經驗和原文本的內(nei) 容,概括出來的。如果不代入自己的經驗,幾條經驗來自對文本片麵的、各自為(wei) 政的理解,寫(xie) 作目的不清晰,文章就會(hui) 失去了整體(ti) 感,很難得高分

按照小作文的文章篇幅(兩(liang) 頁作文紙),選取兩(liang) 到三條對十二年級考生最有用的經驗列出來即可。這兩(liang) 三條經驗之間,應該有邏輯聯係。

比如時間順序上的聯係:

學習(xi) 開始時要注意什麽(me)

在漫長的學習(xi) 過程中又要注意什麽(me)

在十二年級快結束甚至高考前備考,又要注意什麽(me)

比如學習(xi) 方法上的聯係:課內(nei) 學習(xi) 注意什麽(me) ,課外學習(xi) 注意什麽(me)

這幾條概括出來的學習(xi) 經驗,就是分段裏的中心句。

萬(wan) 事開頭難,總結出的經驗寫(xie) 好後,即為(wei) 每個(ge) 主體(ti) 段的中心句,因為(wei) 中心句高度概括,需要稍加解釋內(nei) 容,即為(wei) 解釋句。兩(liang) 篇原文本的例子豐(feng) 富,寫(xie) 起舉(ju) 例句不費吹灰之力。這樣段落結構就出來了。

VCE中文第一語言Personal Writing

文體(ti) 建議

新考綱對文本的信息篩選和組織,強調與(yu) 題目相關(guan) ,符合小作文的文章邏輯,不鼓勵一字不差的照抄全文,這一點也反映在對聽力文本信息的使用上,和對第一部分聽力的答題要求是不一樣的。

高考小作文的主體(ti) 段落,不限製是兩(liang) 段還是三段,一般建議是三段,這時例子就要根據原文本概括,否則會(hui) 超出篇幅(兩(liang) 頁作文紙),這也呼應了新考綱對小作文原文本的使用要求,不要一字不差照抄全文。

個(ge) 人寫(xie) 作的篇章結構,不鼓勵用說服文的連接詞,比如“首先”、“其次”、“最後”,這從(cong) 形式上看,不符合個(ge) 人寫(xie) 作的風格。隻要段落內(nei) 容清晰,可以不用連接詞。主體(ti) 段開頭的中心句用“我”會(hui) 更像個(ge) 人寫(xie) 作的口吻。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斯坦福e-China獎學金獲得者采訪

下一篇

英國博耐頓學校Benenden School介紹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