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作者林曉東(dong) ,本科畢業(ye) 於(yu) 河南大學,此後一路從(cong)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讀到普渡大學教育心理博士。
現在是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創新與(yu) 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林曉東(dong) 受聘為(wei) 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首席教育專(zhuan) 家。她的教育研究成果獲得許多國際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和獎勵,包括美國卡內(nei) 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hui) (AERA)事業(ye) 成就獎等。
本文轉自:墨香學術
前幾天,我在去辦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楊,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學院剛剛錄取的百位來自中國的碩士研究生之一。跟幾個(ge) 月前她給我的感覺不同,這次她看起來很緊張,表情裏甚至帶有幾分痛苦
我關(guan) 切地問她這三個(ge) 多月的學習(xi) 和生活進展如何。
她說:“嗯,怎麽(me) 說呢,我很喜歡統計、編程、教育經濟學之類的課,因為(wei) 課上老師講得很多,我也感覺很適應。但是,那些以課堂討論、口頭報告、小組辯論為(wei) 主的課程簡直要把我逼瘋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飯也吃不下,因為(wei) 周三有兩(liang) 門討論課。”
我接著問她為(wei) 什麽(me) 討論課讓她這麽(me) 痛苦。
她說,“唉,我的那些美國同學都很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整堂課都聽他們(men) 不停地提問題、討論。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著聽他們(men) 在說什麽(me) ,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課鈴卻響了。唉,我感覺自己特別笨,連別人的話都不知道怎麽(me) 回答。”
她接著說,“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說我該怎麽(me) 辦?其實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國同學都有類似的“討論課程恐懼症”,您快幫幫我們(men) 吧。”
為(wei) 什麽(me) 美國的課堂喜歡討論式教學?
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已經深刻的體(ti) 會(hui) 到一點:美國的課堂充滿討論、辯論和自由提問。教授們(men) 鼓勵學生根據提前布置的閱讀材料自由提問、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觀點。
這種教育方式背後蘊含的豐(feng) 富理念至少可以歸納為(wei) 兩(liang) 點:
一、學生不僅(jin) 向老師學習(xi) ,而且也應該盡可能多地與(yu) 同學交流並互相學習(xi) ,教授絕不是學生們(men) 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
二、學生擁有和老師同等的提問與(yu) 質疑的權利。
然而,很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並不習(xi) 慣這樣的理念和做法。在他們(men) 看來,學習(xi) 就獲取正確答案或者標準答案,而課堂討論和互相提問始終沒有直接給出一個(ge) 他們(men) 想要的答案,這怎麽(me) 能行?
曾經有一個(ge) 中國學生在開學幾周後來向我抱怨。她說:“林老師,我沒有從(cong) 您的課裏麵學到任何的東(dong) 西,您的課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當我問其緣由的時候,她說:“您從(cong) 不告訴我們(men) 任何答案,卻一直讓我們(men) 這些學生利用大好的課堂時間去討論。您也看到了,學生們(men) 對您指定的閱讀文章理解很不一樣,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討論來討論去,我不知道該聽誰的,更不清楚什麽(me) 才是正確的答案。
您覺得這種討論有意義(yi) 嗎?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嗎?我父母花了這麽(me) 多錢讓我來讀書(shu) ,是讓我從(cong) 頂尖教授那裏學習(xi) 知識的,不是聽一幫同學談他們(men) 的個(ge) 人看法的。”
麵對這位同學的問題和困惑,我首先表揚了她。因為(wei) 她敢於(yu) 和我交流、並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她不告訴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遠無法幫助她解決(jue) 眼前的問題和挑戰。
我告訴她,勇於(yu) 交流絕對比默默放棄要好得多,跟某些從(cong) 不跟老師交流就直接退課的學生來說,她的做法已經說明她具備了起碼的溝通能力。
接下來,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調整自己的定式思維和心態、盡力去適應美國課堂的授課方式,她的求學之路很可能會(hui) 平坦許多。
但是,這位中國學生後來的幾句話卻讓我非常驚訝:“林老師,我之所以來找您,說出我的困難,因為(wei) 您也是中國人,我猜想您一定會(hui) 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難。如果您是一位美國教授,我會(hui) 直接把課退掉,再去選一門我更習(xi) 慣的課。”她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像這位同學以及小楊這樣的中國留學生並非少數,他們(men) 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於(yu) 參與(yu) 課堂討論就是典型的問題之一。
而且,他們(men) 會(hui) 錯誤地默認美國教授不會(hui) 理解或幫助國際學生解決(jue) 遇到的困難。麵臨(lin) 困難的時候,中國學生往往隻知道尋找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對象傾(qing) 訴,尋求幫助。
他們(men) 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論是同文化背景還是跨文化背景,隻要通過充分有效的溝通,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決(jue) 。
確保在美學習(xi) 成功的三大必要能力
前不久,我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回答了兩(liang) 個(ge) 問題。這些教授執教於(yu) 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們(men) 的回答可以比較全麵地代表美國教授的普遍看法。
第一個(ge) 問題:在你們(men) 的課堂上,中國學生經常遇到哪些困難?
第二,你會(hui) 建議中國學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從(cong) 而讓他們(men) 在學術上獲得成功?
歸納這些教授們(men) 的答案,有三種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
第一:良好的寫(xie) 作能力;
第二,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特別是跟教授和同學。
下麵,我們(men) 對這三種能力進行更為(wei) 詳盡的分析。
▼ 良好的寫(xie) 作能力
“坦率的講,寫(xie) 作對每個(ge) 學生來說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國學生覺得難,每一個(ge) 學生都覺得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iegal教授這樣回答。我完全讚同他的這一觀點。
但為(wei) 什麽(me) 中國學生覺得寫(xie) 學術文章尤其難呢?
西北大學經濟係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給我們(men) 啟發,“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xi) 都很勤奮刻苦,他們(men) 也很聽話。我布置的任何作業(ye) 他們(men) 都會(hui) 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men) 隻是把我告訴他們(men) 的或者書(shu) 上說的寫(xie) 下來,他們(men) 太習(xi) 慣於(yu) 複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wei) 什麽(me) 覺得寫(xie) 作難。他們(men) 的回答如出一轍,“我們(men) 在本科的時候沒怎麽(me) 寫(xie) 過這樣的東(dong) 西,老師也沒教過該如何寫(xie) 學術的文章。”
從(cong) 學生們(men) 交上來的論文來看,他們(men) 確實需要提高寫(xie) 學術性論文的能力,好多學生要麽(me) 無法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麽(me) 不知道如何佐證自己的看法。看來,我們(men) 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學階段繼續提高學生的寫(xie) 作能力、特別是寫(xie) 學術性論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語的能力限製了他們(men) 的寫(xie) 作水平?我把這個(ge) 問題提給很多教授。他們(men) 都說,英文水平確實會(hui) 有所影響,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兩(liang) 個(ge) 因素:大量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國讀書(shu) 的中國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們(men) 布置的閱讀材料太多了。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
一個(ge) 曆史係的教授告訴我,每兩(liang) 周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範德比特大學工程學院的Jonnason教授說,“要想寫(xie) 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ge) 讀過50本書(shu) 的人肯定比隻讀過2本的人寫(xie) 得好。”
此外,不少美國教授指出,工作經驗和社會(hui) 經曆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在寫(xie) 文章的時候很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其實,必要的社會(hui) 實踐和經曆不僅(jin) 是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學術寫(xie) 作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
▼ 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問卷回答中指出,中國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yu) ,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裏聽。他們(men) 需要有質疑能力,需要問問自己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或者證偽(wei) 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觀點。對於(yu) 中國學生習(xi) 慣以考試成績高低論優(you) 劣的思維模式,這些教授們(men) 頗有微詞也頗為(wei) 擔心。
他們(men) 認為(wei) 考試分數決(jue) 不是唯一尺度,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評判學習(xi) 效果重要指標。斯坦福大學心理係的Johnson教授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創新,你的美國教授肯定願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協助你。但是,這需要你有尖銳的看問題的眼光去質疑已有的知識,而不是重複那些別人已經發現的理論。”
一位紐約大學的教說, “中國學生很善於(yu) 總結,但不善於(yu) 批評、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wei) 什麽(me)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我們(men) 如此重要? 這是因為(wei) 提問讓我們(men) 可以把閱讀從(cong) 靜態的、單向的看變為(wei) 動態的、雙向的交流,是一個(ge) 深度理解的過程。
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men) 可以思考所讀內(nei) 容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還有其他更為(wei) 恰當的傳(chuan) 遞信息的方法。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簡單的記錄和抄寫(xie) 隻能是膚淺的理解,而提問或者批評指摘才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提問除了對理解學術文章大有裨益,對於(yu) 有效的社會(hui) 性交流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問可以幫助交談雙方發現共識所在,這在協作或者團隊性合作中尤其重要。
其次,提問有利於(yu) 控製話題的走向。還是以課堂討論為(wei) 例,通過提問可以幫助你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上來,實現了成功的話題轉移還擔心自己無話可說嗎?事實說明,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參與(yu) 課堂討論難也跟他們(men) 不會(hui) 問問題有關(guan) 。
第三,提問可以讓交流的目標更加明確,讓交流的過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雞同鴨講的狀況。
▼ 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亞(ya) 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說在答卷中抱怨, “不論我怎麽(me) 鼓勵我的中國學生,他們(men) 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國學生。他們(men) 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men) 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nei) 容。”
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中國學生隻有在得了低分後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men) 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
我真的不太理解,他們(men) 似乎很少在課外與(yu) 教授們(men) 接觸,他們(men) 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hui) 更好地進行溝通啊。”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wei) 什麽(me) 他們(men) 在課堂上這麽(me) 安靜。他們(men) 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
“從(cong) 小我的父母和老師就告誡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再講出來。”
“在沒想清楚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淺薄的表現。”
“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事實上,當時你發現自己想的跟別人不同時,恰恰應該說出來。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並幫助你迸發新的想法。
我曾經這樣鼓勵班裏的學生表達他們(men) 的想法:發言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說出一個(ge) 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觀點和看法,何必擔心呢?每個(ge) 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頭腦風暴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會(hui) 極大地豐(feng) 富每個(ge) 人的視野和頭腦,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hui) 嗎?
我建議那些不善於(yu) 參與(yu) 課堂討論的中國學生先嚐試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訴他們(men) 自己有什麽(me) 困惑,或者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hui) 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的一對一交流會(hui) 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並轉化成參與(yu) 課堂討論的動力。
我舉(ju) 一個(ge) 例子,有個(ge) 叫小洪學生以前從(cong) 來不跟教授們(men) 交流,在我的建議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教授進行了30分鍾的談話。事後聽小洪說,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聽他談了自己的研究計劃,並給予了深入的指導。
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發表的一篇相關(guan) 文章給小洪,請他閱讀並指出文章裏存在哪些問題。這是小洪第一次嚐到跟教授個(ge) 別交流的甜頭。逐漸地,他有了信心,開始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上麵談到的三種能力對於(yu) 培養(yang) 有創造性、有適應性的學生尤其重要。
中國的教育界需要進一步關(guan) 注並思考:我們(men) 的學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學習(xi) 時表現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製了他們(men) 的發展和成功?我們(men) 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提高學生所需要的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們(men) 必須反思是否為(wei) 培養(yang) 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準備。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