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隱藏]
- mRNA臨床應用:讓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製出有效的新冠疫苗
- 1902:都是蚊子惹的禍
- 1905:結核菌
- 1912:器官的移植
- 1924:一探心髒的秘密
- 1930:四個血型
- 1932:開啟化學合成藥物的大門
- 1939, 1945 和 1952:細菌的克星
- 1948:殺死害蟲
- 1956:以身試驗
- 1972、1984和1987:抗體
- 1988年:器官移植免疫抑製
- 1979 和 2003:體內乾坤
- 2008:女性的福音
- 2010:試管嬰兒
- 2013:細胞內的秘密
- 2017:告訴你生物鍾的秘密
- 2018:啟動針對癌症的免疫係統“刹車機製”
- 2019: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 2020:發現並鑒定全新的丙型肝炎病毒
- 2021:我們如何感知和適應外部世界?
- 2022:是什麽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
正文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yu)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裏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們(men) 在”發現核苷堿基修飾“方麵所做貢獻,兩(liang) 位獲獎者將分享1100萬(wan) 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32萬(wan) 元)的獎金。
該發現使得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成為(wei) 現實。兩(liang) 位諾獎得主的發現對於(yu)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期間開發出卓有成效的mRNA疫苗起到關(guan) 鍵作用。他們(men) 突破性發現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我們(men) 對mRNA如何與(yu) 免疫係統相互作用的理解,因此,在現代人類健康麵臨(lin) 最大威脅之一的大流行期間,兩(liang)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前所未有地推動了疫苗研發進度。
獲獎者,圖源:諾貝爾加組委會(hui) 推特
mRNA臨床應用:讓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製出有效的新冠疫苗
在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期間,兩(liang) 位諾獎得主的發現對研製出對預防新冠病毒卓有成效的mRNA疫苗至關(guan) 重要。其突破性發現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我們(men) 對mRNA與(yu) 免疫係統相互作用方式的理解,因此,當現代人類麵臨(lin) 最大健康威脅時,這兩(liang)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wei) 前所未有的速度研製疫苗做出巨大貢獻。
大流行前的疫苗
接種疫苗可刺激機體(ti) 對特定病原體(ti) 形成免疫反應,從(cong) 而使人體(ti) 在暴露病原體(ti) 後能夠先發製人。 基於(yu) 滅活或減活病毒的疫苗早已問世,小兒(er) 麻痹症疫苗、麻疹疫苗和黃熱病疫苗均為(wei) 其中佼佼者。
1951年,馬斯克塞勒因成功研製黃熱病疫苗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最近數十年,由於(yu) 分子生物科學取得的進展,基於(yu) 病毒某個(ge) 組成部分而非整體(ti) 病毒的疫苗已研發成功。病毒遺傳(chuan) 的部分密碼(通常是病毒表麵蛋白質編碼)用於(yu) 製造蛋白質以激發形成阻斷病毒的抗體(ti) ,這包括乙肝病毒和HPV病毒疫苗。
另一種方法是把部分病毒遺傳(chuan) 密碼轉移至某種無害病毒載體(ti) 上,采用該方法的案例之一為(wei) 埃博拉病毒疫苗。當載體(ti) 疫苗被注射至人體(ti) ,選定的病毒蛋白質將於(yu) 我們(men) 的細胞之中產(chan) 生,從(cong) 而激發針對目標病毒的免疫反應。 研製基於(yu) 整體(ti) 病毒、蛋白質和載體(ti) 病毒的疫苗需要大規模細胞培植。對於(yu) 新冠疫情期間病毒大規模流行,這種資源密集型研製方式很難通過快速生產(chan) 疫苗予以應對。因此,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嚐試開發獨立於(yu) 細胞培養(yang) 的疫苗技術,但事實證明該項技術極具挑戰。
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的疫苗生產(chan) 流程示意圖
mRNA 疫苗:一個(ge) 極具潛力的設想
在人體(ti) 細胞中,DNA的遺傳(chuan) 編碼信息被轉移至信使核糖核酸(mRNA)中作為(wei) 生產(chan) 蛋白質的載體(ti) 。1980年代,一種無需細胞培養(yang) 即可生產(chan) mRNA 高效方式(體(ti) 外轉錄)業(ye) 已問世。這一決(jue) 定性步驟加速了分子生物學在多項領域的應用。隨之而來的是旨在把mRNA 技術運用於(yu) 疫苗和治療目的之設想,但實現這些設想依然存在重重障礙。
mRNA體(ti) 外轉錄被視為(wei) 穩定性差,傳(chuan) 遞困難,因此亟需研發尖端脂質載體(ti) 係統封裝mRNA。此外,體(ti) 外轉錄mRNA會(hui) 引發炎症反應。因此,研發mRNA臨(lin) 床應用技術的滿腔熱情在開始階段飽受冷遇。 然而,這些障礙並沒有讓匈牙利生物化學家卡裏科打退堂鼓。她一直致力於(yu) 研發mRNA的臨(lin) 床運用方法。
1990年代初,在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期間,雖然在說服科研資助者相信其項目的重要意義(yi) 時遭遇困難,但她始終堅持實現mRNA臨(lin) 床治療的願景。她的賓大同事,免疫學家魏斯曼對樹突狀細胞很感興(xing) 趣,因為(wei) 該細胞在免疫監視和激發疫苗免疫反應方麵具備重要功能。在新想法的激勵下,兩(liang) 人很快開始富有成效的合作,重點研究不同類型的RNA如何與(yu) 免疫係統相互作用。
突破性進展
卡裏科和魏斯曼留意到,樹突狀細胞會(hui) 把體(ti) 外轉錄的mRNA識別為(wei) 外來異物,從(cong) 而導致其激活並釋放炎症信號分子。兩(liang) 位研究者希望了解體(ti) 外轉錄的mRNA為(wei) 何被識別為(wei) 外來異物,但源自哺乳動物細胞的mRNA卻不會(hui) 引發同樣反應。卡裏科和魏斯曼注意到,肯定存在一些關(guan) 鍵特征以區分不同類型的mRNA。
RNA包括縮寫(xie) 為(wei) A、U、G和C的四種堿基,分別對應DNA之中的A、T、G 和 C(即遺傳(chuan) 密碼的字母)。卡裏科和魏斯曼知道哺乳動物細胞中的RNA 堿基經常遭到化學修飾,而體(ti) 外轉錄的mRNA則沒有被修飾。他們(men) 希望知道體(ti) 外轉錄的RNA中沒有被修改的堿基能否解釋不受歡迎的的炎症反應。
為(wei) 了研究這一問題,他們(men) 製作了不同的mRNA變體(ti) ,每種變體(ti) 的堿基都具有獨特的化學修飾,他們(men) 將這些變體(ti) 輸送至樹突狀細胞。其結果令人震驚: 在 mRNA中加入堿基修飾後,炎症反應幾乎煙消雲(yun) 散。這改變了人類對細胞如何識別不同形式mRNA及其應對的認識。卡裏科和魏斯曼立即意識到,該發現對利用mRNA進行臨(lin) 床治療具有深遠意義(yi) 。這些開創性成果發表於(yu) 2005年,早於(yu) 新冠大流行15年。
對於(yu) mRNA所含四種不同堿基的圖解
在2008年和2010年發表的進一步研究中,卡裏科和魏斯曼發現,相比未經修飾的mRNA,經堿基修飾的mRNA顯著提升蛋白質產(chan) 量。該效果產(chan) 生原因在於(yu) 某種調節蛋白質生成的酶的活化反應受到抑製。卡裏科和魏斯曼發現堿基修飾既能減輕炎症反應,又能提高蛋白質產(chan) 量,從(cong) 而為(wei) mRNA的臨(lin) 床應用掃清了關(guan) 鍵障礙。
mRNA疫苗實現了潛力
人們(men) 對mRNA技術的關(guan) 注度觸底反彈,2010年,多家公司均致力於(yu) 開發該技術。針對寨卡病毒和MERS-CoV的疫苗開始投入研製;後者與(yu) 新冠病毒極為(wei) 相似。新冠疫情爆發後,兩(liang) 種編碼新冠病毒表麵蛋白的堿基修飾mRNA疫苗以創紀錄的速度研發成功。據報道,這兩(liang) 種疫苗的保護效果達到約95%,並於(yu) 2020 年12月獲得了批準。 mRNA疫苗研發靈活性和高速度令人刮目相看,這也為(wei) 這一全新平台運用於(yu) 其他傳(chuan) 染病疫苗研發鋪平道路。
未來,該技術還可用於(yu) 遞送治療蛋白和治療某些類型的癌症。 其他數項基於(yu) 不同方式的新冠病毒疫苗也迅速投入使用,全球共接種了 130多億(yi) 劑新冠病毒疫苗。這些疫苗挽救了數以百萬(wan) 計的生命,預防更多人罹患重症,讓社會(hui) 得以重新開放並恢複常態。本年度的諾獎得主通過他們(men) 對於(yu) mRNA堿基修飾重要性的基本發現,在當代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中為(wei) 這一革命性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獲獎人簡介
卡塔林·卡裏科(Katalin Karikó)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裏科
卡裏科博士出生於(yu) 1955年,是一位美籍匈牙利裔生物化學家和研究員,其最著名的貢獻是mRNA技術和新冠疫苗。目前卡裏科博士是拜恩泰克(BioNTech)高級副總裁和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神經外科學兼職教授。
她於(yu) 1989 加入賓夕法尼亞(ya) 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卡裏科分別於(yu) 1978年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得匈牙利塞格德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魏斯曼 魏斯曼出生於(yu) 1959年,是一位美國醫生和科學家。其最著名的貢獻是mRNA技術和新冠疫苗。目前他擔任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疫苗研究的講席教授。
魏斯曼在布蘭(lan) 戴斯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專(zhuan) 業(ye) ,並於(yu) 1981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他於(yu) 1987年在波士頓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專(zhuan) 業(ye) 方向為(wei) 免疫學和微生物學。之後,魏斯曼還接受過住院醫師培訓,並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師從(cong) 時任美國國立過敏與(yu) 傳(chuan) 染病研究所所長的安東(dong) 尼-福奇。
百年回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從(cong) 1901年第一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以來,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當時科研人員的很多發明發現,直到今天依然讓患者受益無窮。
基本事實:
以下是有關(guan)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些基本數據:
- 1901至2023年之間,共授出114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期間,由於世界大戰等原因,在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和1942年,本獎項未曾頒布。
- 40個本獎項由1位獲獎者獨享。35個由2位獲獎者分享,39個醫學獎由3位獲獎者分享。
- 共有227位科學家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弗雷德裏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他在年僅32歲時即因發現胰島素而榮獲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最年長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佩頓·勞斯(Peyton Rous),他因發現腫瘤誘導病毒而榮獲1966年諾貝爾醫學獎時已達87歲高齡。
- 在227位本獎項得主中,僅有13位係女性科學家。其中,因發現“基因轉座”而於1983年榮獲本獎項的的美國著名細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abara McClintock)是唯一獨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那些看上去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諾貝爾獎,其背後的科學研究正默默拯救著我們(men) 的生命。
1901:血清療法
19 世紀,白喉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急性呼吸道傳(chuan) 染病,在德國每年奪取超過 5 萬(wan) 兒(er) 童的生命。1891 年,埃米爾·阿道夫·馮(feng) ·貝林和合作者開發了第一種有效的白喉治療血漿,挽救了一個(ge) 白喉患兒(er) 的生命。在抗生素、疫苗等更有效的方法出現之後,血清療法除了對狂犬病等特例的專(zhuan) 項治療外,基本退出了臨(lin) 床。不過,阿爾伯特·卡邁特發明的抗蛇毒血清,在 120 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最主要的蛇毒治療手段,並將蛇咬傷(shang) 的死亡率降低到 1% 以下。而且,每當暫時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新型傳(chuan) 染病出現時,已有百年曆史的血清療法可能又會(hui) 成為(wei) 一根救命稻草。
1902:都是蚊子惹的禍
英國人羅納德·羅斯(Ronald Ross)發現,瘧蚊是熱帶疾病瘧疾的傳(chuan) 播媒介。他指出,瘧蚊是瘧原蟲屬生物的寄主,會(hui) 傳(chuan) 播瘧疾。直到如今,每年還有約3億(yi) 人口染有瘧疾。感謝羅斯的重要貢獻,可以讓研究人員針對這種疾病開發出藥物。
1905:結核菌
德國科學家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原體(ti) ——結核菌。而今,結核病是一種全球各地都可見到的感染性疾病,盡管使用對症的抗生素,其治療過程也往往非常漫長。隨著醫學的發展,醫研人員已經發明出一種可以預防嬰幼兒(er) 得結核病的疫苗,但是這種疫苗對成年人並沒有效用。
1912:器官的移植
法國外科醫生亞(ya) 曆克西·卡雷爾(Alexis Carrel)成功地進行了人體(ti) 的血管縫合和器官移植,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發明了“血管吻合術”,把切斷的血管重新縫合拚接起來。另外他也找出了一種儲(chu) 存人體(ti) 器官的穩妥方式。時至今日,醫生每年大概要移植10萬(wan) 個(ge) 左右的器官。
1924:一探心髒的秘密
荷蘭(lan) 人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被稱為(wei) “心電圖之父”。他發展的心電圖描記器成了醫院和診所診斷病情的技術手段之一。心電圖描記機記錄了心髒肌肉纖維的活動。醫生可以憑借心電圖可以檢測出心律失常等心髒疾病。直到今天這都是一個(ge) 十分廣泛的使用方法。
1930:四個血型
奧地利人卡爾·蘭(lan) 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如果把兩(liang) 個(ge) 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經常出現凝結,但這種情況並不具有絕對性。很快他就找出了原因:人類有不同的血型A、B、O(他稱這個(ge) 血型為(wei) C型)。稍晚,他的同事發現了第四種血型AB。這個(ge) 發現大大提高了輸血的安全性。
1932:開啟化學合成藥物的大門
19 世紀,科學家發現,許多疾病是由細菌感染造成的。然而,麵對大多數致病細菌,我們(men) 都束手無策。化學學科的發展帶來轉機:人們(men) 嚐試合成一些物質,對抗這些病原微生物。
1932 年,格哈德·多馬克意外發現,一種叫“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可以保護小鼠和兔子免受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的侵害,而非常高的劑量卻僅(jin) 僅(jin) 引起動物的嘔吐。他並不認為(wei) 百浪多息在人身上會(hui) 同樣奏效;但當時,他的女兒(er) 因為(wei) 鏈球菌感染而患上敗血症,這在那個(ge) 時代幾乎等同死刑,絕望的多馬克孤注一擲!驚喜的是,使用百浪多息後,女兒(er) 居然快速好轉,最終恢複健康。
3 年後,嚴(yan) 謹的多馬克將動物實驗和人體(ti) 實驗的結果公之於(yu) 眾(zhong) ,百浪多息成為(wei) 了人類曆史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藥。後來,這種藥物由於(yu) 拯救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罹患敗血症的小兒(er) 子而備受矚目,吸引了諸多科學家投入到合成藥物的研發中。
1939, 1945 和 1952:細菌的克星
有三個(ge) 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抗生素的發現者和開發者。其中包括發現青黴素的亞(ya) 曆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直到今天,抗生素是最常被使用的藥物之一,也經常成為(wei) 病人的大救星。不過研究人員必須不斷開發出新的抗生素品種,因為(wei) 細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hui) 對抗生素進化出抗藥性。
1928 年,弗萊明在實驗室陰差陽錯地發現青黴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黴素拯救了無數生命。曾經幾乎隻能截肢或者等待死亡的嚴(yan) 重外傷(shang) 感染,曾被視為(wei) 不治之症的白喉、猩紅熱、梅毒、淋病等,都因青黴素而得到有效治療。這幾乎是 20 世紀最偉(wei) 大的發現之一!據統計,幾十年來,它使人類平均壽命從(cong) 40歲提高到了65歲,整整25周歲。
1948:殺死害蟲
化學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殺蟲劑DDT可以殺死害蟲,卻幾乎不傷(shang) 及哺乳動物。這個(ge) 消息公布於(yu) 世後的幾十年裏,DDT是被最廣泛應用的殺蟲劑之一。直到人們(men) 發現,DDT在環境中的積累會(hui) 對鳥類造成傷(shang) 害後情況才有所改變。雖然現在DDT已遭受冷落。不過人們(men) 還是會(hui) 使用它來對付瘧蚊。
1956:以身試驗
德國人沃納·福斯曼和兩(liang) 位同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發明了心髒導管技術。福斯曼曾經自己身上做了實驗,完成了心髒導管插入術。這種手術是將一根塑料導管插入肘前靜脈或者手部靜脈,並向內(nei) 推進直到心髒。如今,醫生們(men) 仍利用這種技術做心髒檢查或是進行心髒手術。
1972、1984和1987:抗體
血清療法奏效的關(guan) 鍵,在於(yu) 血漿中含有抗體(ti) ——這是人類免疫係統中的核心武器。在對抗體(ti) 的漫長研究進程中,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羅德尼·羅伯特·波特發現了抗體(ti) 的蛋白結構,利根川進發現了抗體(ti) 多樣性的遺傳(chuan) 學原理,這些都為(wei) 現代免疫學的抗體(ti) 理論奠定基礎。喬(qiao) 治斯·克勒和色薩·米爾斯坦發明單克隆抗體(ti) 的生產(chan) 方法。這項技術能夠生產(chan) 高度均一的、特異性好的抗體(ti) ,從(cong) 而使抗體(ti) 類藥物的出現成為(wei) 可能。在這之後,許多單克隆抗體(ti) 藥物被研發出來,應用範圍還從(cong) 治療外源病原體(ti) 所導致的疾病,拓展到了腫瘤治療領域。
1988年:器官移植免疫抑製
器官移植麵臨(lin) 最大的問題是排異反應。格特魯德·埃利恩和喬(qiao) 治·希青斯發現了一種叫做“硫唑嘌呤”的藥物,它可以讓兔子不對外源蛋白質產(chan) 生抗體(ti) 。目前,這依然是常見的器官移植免疫抑製劑。器官移植是20世紀醫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目前治療各種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
1979 和 2003:體內乾坤
最開始,如果人們(men) 想了解人體(ti) 內(nei) 部的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照X光照片。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醫生們(men) 已經找到了更好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這種技術雖然也利用具有放射性的X-射線,但是能夠照出更詳細的人體(ti) 斷層圖像。之後出現了“核磁共振成像”(MRT),這種方法利用了對人體(ti) 完全無害的強磁場。
2008:女性的福音
通過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的發現,人們(men) 才知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可能會(hui) 讓人患上子宮頸癌。研究人員基於(yu) 這個(ge) 發現,研製出了針對這種病毒的疫苗。女性們(men) 現在能針對這種類型的宮頸癌接種疫苗。
2010:試管嬰兒
羅伯特·愛德華茲(zi) 獲得了2010年度諾貝爾醫學獎。他發明了俗稱試管嬰兒(er) 技術的體(ti) 外受精技術。首名試管嬰兒(er) 於(yu) 1978年誕生。之後這個(ge) 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完善,也增大了成功率。現今,全球已有超過500萬(wan) 名試管嬰兒(er) 降生人世。
2013:細胞內的秘密
2013年諾貝爾醫學獎項已經揭曉。德國科學家托馬斯•聚德霍夫(Thomas Südhof)和兩(liang) 位美國研究學者詹姆斯•羅斯曼(James Rothman)、蘭(lan) 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共同獲得了這個(ge) 獎項。得獎原因為(wei) 他們(men) 成功破譯了細胞內(nei) 重要的運輸機製。這個(ge) 係統的失穩會(hui) 導致如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綜合症或糖尿病的發生。
2015年:戰勝熱帶傳(chuan) 染病
屠呦呦因提純青蒿素,成為(wei) 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伊維菌素,可以對抗多種熱帶地區的寄生蟲感染。他們(men) 因各自工作分享諾獎。
2017:告訴你生物鍾的秘密
三位美國遺傳(chuan) 學家因其在晝夜節律控製機製(即生物鍾)方麵的發現,獲得2017年度諾貝爾醫學獎。他們(men) 利用果蠅作為(wei) 模型,成功分離出一種控製生物正常晝夜節律的基因。研究顯示這一基因會(hui) 讓一種蛋白質在夜晚時分在細胞內(nei) 積累,並在白天分解。諾貝爾大會(hui) 宣布這一決(jue) 定時表示,三人的研究“幫助我們(men) 窺測了我們(men) 的生物鍾,並闡明它們(men) 內(nei) 在的運作機理”。
2018:啟動針對癌症的免疫係統“刹車機製”
我們(men) 的身體(ti) 對腫瘤有天然抵禦能力,需要的隻是解決(jue) 免疫係統的“刹車機製”。艾利森(James P. Allison )和本庶佑研究的抗癌療法,能激活人類免疫細胞中的一些通常不被使用的特殊功能,從(cong) 而讓這些細胞更有效地去對抗癌細胞。基於(yu) 這兩(liang) 位學者科研成果而開發出的一些新型抗癌療法,已經被證明具有顯著的臨(lin) 床療效。
對於(yu) 一些往日很難治療的腫瘤,抗體(ti) 藥物聯合其他藥物共同使用的療法,可以將其控製為(wei) 近乎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慢性病。相關(guan) 的抗體(ti) 藥物甚至可以治愈某些已經發生轉移的癌症患者——在以前,這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2019: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動物需要氧氣才能把食物轉化為(wei) 有用的能量。幾個(ge) 世紀以來,人們(men) 已經對氧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的變化一直是未知的。三位英美科學家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供應的變化。他們(men) 發現了細胞在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時,調節基因活動的分子機製。這一重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性機製之一,為(wei) 我們(men) 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men) 的發現也有望為(wei) 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道路。
2020:發現並鑒定全新的丙型肝炎病毒
三位美國科學家開創性的發現使得一種新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被鑒定。在他們(men) 的工作之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是重要的進展,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yu) 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wei) 可能,從(cong) 而挽救了數百萬(wan) 人的生命。
2021:我們如何感知和適應外部世界?
感知溫度和觸覺的能力對人類生存至關(guan) 重要,並且構成我們(men) 與(yu) 周圍世界互動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men) 將這些感覺視為(wei) 理所當然,但如何啟動神經脈動以便感知溫度和觸覺?兩(liang) 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促使我們(men) 理解人類感官和外在環境之間複雜互動的關(guan) 鍵缺失環節。這一突破性發現連同後續研究工作,使我們(men) 迅速了解人類神經係統感知溫度和機械刺激的內(nei) 在機製。
2022:是什麽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
人類對自身起源極為(wei) 好奇——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與(yu) 史前人類有何關(guan) 係?我們(men) 與(yu) 智人或其他人類有何不同?通過開創性的研究,斯萬(wan) 特·派博通過基因測序發現,滅絕人種的基因曾通過智人流向現代人類。這種古老基因的轉移在今天具有重要生理學意義(yi) ,例如影響我們(men) 免疫係統對感染的反應。派博的研究還催生一門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通過揭示區分所有當今人類和已滅絕人種的基因差異,其發現為(wei) 探索我們(men) 如何成為(wei) 獨一無二人類奠定了基礎。
其他獎項頒布時間
據諾貝爾獎委員會(hui) 官網發布,2023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果宣布時間如下: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2日,中歐夏令時(CEST)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
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3日,中歐夏令時(CEST)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諾貝爾化學獎,10月4日,中歐夏令時(CEST)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諾貝爾文學獎,10月5日,中歐夏令時(CEST)13時,北京時間19時;
諾貝爾和平獎,10月6日,中歐夏令時(CEST)11時,北京時間17時;
瑞典央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10月9日,中歐夏令時(CEST)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
參考資料:
https://www.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23/press-release/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