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pt when I was running,I was just working.”這就是博士生的日子,running + working = yard life.由於(yu) 個(ge) 人經驗限製,本文側(ce) 重描述的是社會(hui) 科學博士生的經曆,並非適用於(yu) 所有專(zhuan) 業(ye) ,僅(jin) 供參考。
01“上課”——絕不是閑庭散步
做博士生並不是做純粹的學生,並不是坐在教室裏上課,課後寫(xie) 作業(ye) ,期末考試,拿個(ge) 成績,然後等畢業(ye) 那麽(me) 簡單。恰恰相反,在讀博期間,你的成績一點也不重要。我的導師曾經不止一次跟我說過:“ Who cares about your grades when you’re in grad school! (在讀博的時候誰會(hui) 管你拿了什麽(me) 成績!)”。
沒錯,我們(men) 確實要上課。在北美讀博,由於(yu) 體(ti) 製的關(guan) 係,必須經曆2—3年的課程訓練,也就是說,我們(men) 確實是在“上課”,但“上課”的目的不是為(wei) 了拿學分,而是為(wei) 了接受專(zhuan) 業(ye) 訓練,以及和自己感興(xing) 趣的教授搞好關(guan) 係以便日後可以讓他/她作你的論文委員會(hui) 成員。
而課程的形式也和本科及部分碩士課程完全不同,這個(ge) 階段的課程,大部分被稱為(wei) “研討會(hui) (seminar)”,而本科生的課一般是“講座(lecture)”。講座就是教授在上麵講課,學生偶爾提問但幾乎不參與(yu) ,學生關(guan) 心的是考試考什麽(me) ,怎麽(me) 樣拿到合格成績拍屁股走人;而研討會(hui) 則是教授布置幾份閱讀材料(通常難度都很高),大家在課上討論,教授主持並引導討論,但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學生在說話,這種課程的目的是學術訓練。
課程考核一般以寫(xie) 一篇論文(paper)為(wei) 主,這個(ge) 論文可不是什麽(me) 花個(ge) 兩(liang) 天Google搜索複製粘貼就可以完事的,很多教授對期末論文的要求都是能直接拿去學術會(hui) 議上發表的。10—15頁的期末作業(ye) ,基本就把一個(ge) 領域裏相關(guan) 的文獻都要綜述一遍,還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或者是理論突破了。有些教授還會(hui) 提供機會(hui) 讓學生參與(yu) 到他們(men) 的研究課題裏去,一邊完成作業(ye) 一邊就出成果了。
一般而言,在課程階段,一個(ge) 博士生一學期要選3門課。這個(ge) 工作量有多大?不誇張地說:大到可以讓你喘不過氣來。
02身份定位——並不是“學生”
雖然官方說起來我們(men) 是“學生”,但博士生的真正身份是科研實習(xi) 生。所以我們(men) 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 “上課”(崗位培訓)
◆ 做研究(這個(ge) 是重頭,包括自己的研究,或者以助研身份幫助教授做研究)
◆ 給學生上課(助教或者獨立開課)
正因如此,我們(men) 一般在很多場合指稱自己的同學是用“同事(colleague)”這個(ge) 詞而不是“同學(classmate)”。
就我個(ge) 人而言,我目前是一門本科課程的助教,同時還是我導師的助研。
作為(wei) 助研,導師的研究成果發布我就是第二作者,沒有任何水分。研究項目從(cong) 海量文獻梳理、項目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分析,每一個(ge) 環節都是要既出苦力又出腦力的(教授不希望助研是個(ge) 純苦力,還必須能貢獻腦力資源)。如果碰上人品好的教授,學生有好的想法,他/她還會(hui) 積極配合提供資源(甚至珍貴獨家數據),論文出來後學生就是第一作者。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把導師叫做“老板”是一點都沒錯的,博士生在大學裏做研究和在公司裏跟著前輩做項目是一樣的道理。
作為(wei) 助教(TA),基本上一門課裏教授通常隻負責上課出考卷,其他事務一概都是助教來負責的。哪怕是個(ge) 英文都說不好的國際生(我有些同事英語真的很爛),也必須每周抽出專(zhuan) 門的時間回答學生的刁鑽問題,以及批改作業(ye) 和試卷(教授自己是不批作業(ye) 的)然後繼續接受學生的刁難。關(guan) 於(yu) 在北美做助教的經曆,我大概可以單獨開三篇帖子,實在是罄竹難書(shu) 。
另外,作為(wei) 一個(ge) 助教/助研,我是有辦公室的,拿得是員工工資、員工醫療保險、員工停車位。
一些資曆高點的學生,甚至是可以單獨開課授課的(附帶小福利:還沒畢業(ye) 就有學生管你叫professor了)。在某些學院裏(比如我們(men) ),部分尚未畢業(ye) 的學生甚至可以被聘為(wei) 全職雇員(full-time employee),一年拿著4萬(wan) 多美金(高出助教一倍多)的工資,享受所有全職員工福利待遇。
如果你是一個(ge) 勤奮的博士生,那麽(me) 你從(cong) “學生”到“學者”或者“科研人員”之間的過渡應該是非常平穩的。在學校期間做的事情基本上和日後真正開始全職工作之後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區別就是你不用再上課了,不用再向導師匯報了,以及你有了一份全職工作的保障而已。
03閑暇時光——沒有周末、沒有寒暑假
我們(men) 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飯不說,休假幾乎是一種奢侈。如果你抱怨說你在某家“四大”血汗工廠被當驢使,我們(men) 一定會(hui) 用羨慕地眼光看著你——因為(wei) 你除了賺得比我們(men) 多之外,工作真的比我們(men) 輕鬆好多。你抱怨的是“加班”,而我們(men) 根本連“加班”這個(ge) 概念都沒有,從(cong) 起床到睡覺之間的任意時間都是我們(men) 的工作時間。周末對我們(men) 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我現在的室友可能有個(ge) 誤解,以為(wei) 我現在真的有周末,其實這是因為(wei) 這學期我每天四點起床就開始做事了,當然可以在周末抽那麽(me) 一點點時間出來休息一下了。
我們(men) 有寒暑假麽(me) ?在製度上,我們(men) 確實有暑假和寒假,但這僅(jin) 僅(jin) 意味著大家沒有義(yi) 務去學校上課(或者授課)而已。除去一些同事在假期裏還要承擔教學任務不說(美國大學在暑假和寒假裏也會(hui) 開很多門課,屬於(yu) 正式課程而不是業(ye) 餘(yu) 課程),對於(yu) 大部分學術圈的人來說,暑假和寒假意味著我們(men) 終於(yu) 有時間可以把學期內(nei) 沒做完的研究做完了,或者是終於(yu) 有時間可以去某個(ge) 地方收集數據了,又或者是必須要為(wei) 下個(ge) 學期要上的課做準備了。
假期裏的工作量隻多不少,我已經聽到很多同事在暑假結束後跟我抱怨“Oh my God, the summer was crazy. I had to do xxxx and xxx and finish xxxx. I need a break......(暑假實在太瘋狂了,我做了XXX項目又做了XXX項目還要把XXX項目完成。我實在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哦,對了,我有沒有提到過在北美,暑假裏如果不授課,教授和博士生是不拿工資的?所以,各位親(qin) 朋好友,請不要再問我“讀書(shu) 讀得如何了”,也不要羨慕我“重回校園做學生”,更不要覺得我周末和暑假看書(shu) 不陪你們(men) 娛樂(le) 是在“裝逼”。我隻是在很卑微很痛苦地做著一件特殊的工作而已,希望你們(men) 能理解。
04情緒與(yu) 心理——孤獨
人文學科讀博的基本狀態——孤獨。很多純文科研究並不需要團隊合作的智力勞動,這意味著多年的博士學習(xi) 都是孤獨的個(ge) 人積累而來的獨創。當然,你有機會(hui) 和同行/同學分享和溝通,聽聽旁人的意見和看法,但絕大多數時候文科學習(xi) 的常態就是一個(ge) 人獨處的閱讀生活。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學科的研究幾乎不會(hui) 側(ce) 重於(yu) 討論一般研究的methodology,因為(wei) 幾乎所有純文科的研究都是質性(qualitative)研究,除了社會(hui) 學、人類學等方向之外,也幾乎不會(hui) 在研究中涉及到其他的人類主體(ti) 。
從(cong) 收集材料、檢索閱讀書(shu) 目、梳理理論譜係、整理有價(jia) 值的觀點,一直到組織論文的撰寫(xie) ,這是一個(ge) 耗時龐大的工程,也很有可能會(hui) 產(chan) 生無數的負麵情緒,消耗你的意誌和心力。即便按平均六年的學製來算,這也是一個(ge) 人從(cong) 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生命過程。攻讀文科博士意味著你耗費了旁人工作、積累財富、與(yu) 家人團聚、與(yu) 朋友約會(hui) 、甚至談戀愛和組建家庭的時間,而去浩如煙海的故紙堆中閱讀和思考,這種定力和意誌力是非常難得且珍貴的。而康奈爾大學所在地的冬天動輒五個(ge) 月,每日大雪封村難見陽光的生活,也讓學校更為(wei) 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保持情緒和心理的健康是一件重要性不亞(ya) 於(yu) 學習(xi) 的事情。
Imposter Syndrome也是一個(ge) 博士生經常麵臨(lin) 的心理困境,即對自己的能力持續懷疑,認為(wei) 自己是一個(ge) 沒有資質的冒充者(imposter)。這種自卑的情緒是正常的,但也是難以避免的,畢竟在高強度的閱讀和同儕(chai) 壓力之下,很容易形成一種認識上的恐慌(epistemological insecurity)。解決(jue) 方法無他,唯努力耳。唯一一個(ge) 可能帶有安慰性質的借口就是心理學上的鄧克效應(D-K Effect)——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有虛幻的自我優(you) 越感,認為(wei) 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you) 秀;而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有自我菲薄的傾(qing) 向,認為(wei) 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糟糕。
05PhD是通往高端職業(ye) 的入口
最後一點我想說的是,PhD學生整個(ge) 5年左右學術訓練的目的性是很明確的。一個(ge) PhD學生在被錄取的時候,等於(yu) 接受了一份長達五年的臨(lin) 時工合同,並且你的雇主明確告訴你五年之後一定不會(hui) 再聘用你。這就要求進入PhD項目的學生早為(wei) 自己做打算,一旦擁有博士學位,很多高端職業(ye) 就為(wei) 你打開大門,但同時許多中低端職業(ye) 也關(guan) 上了大門。
一個(ge) PhD學生在拿到學位之前就要開始積極做他們(men) 拿到學位之後做的事情。一個(ge) 優(you) 秀的PhD學生變成PhD的那一刻,他/她的生活應該沒有什麽(me) 太大的變化——他/她可能早已經和某個(ge) 學術機構簽訂了職業(ye) 合同,他/她之前已經做了許多出色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寫(xie) 了一篇重要論文,甚至出了一本專(zhuan) 著,同時已經有了2—3年的教學經驗了。
當然,每所學院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氣,師生關(guan) 係也可能有不同,給學生的機會(hui) 也不同。我們(men) 學院(Rutgers /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對於(yu) PhD學生職業(ye) 規劃的討論氛圍很濃,係裏對學生的職業(ye) 身份也很重視,這也可能是我個(ge) 人的認識和其他人的見解有所出入的地方。但大方向上,一個(ge) 北美PhD學生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的,如果把自己一直當學生,目標僅(jin) 僅(jin) 是畢業(ye) 拿學位的話,他的職業(ye) 規劃很有可能出問題了。
我和係裏一位美國前輩抱怨說,國際生不能在外麵打工,經濟上受限。前輩說:別擔心太多,一個(ge) 人如果在PhD最後幾年還在想著靠校外打工補貼家用的話,一定是哪裏出問題了(言下之意:這人沒拿到足夠的funding,在係裏沒拿到研究或者教學機會(hui) )。
寫(xie) 在最後
美國大學博士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飯不說,休假幾乎是一種奢侈。而且在製度上來說,美國大學博士確實也是有暑假和寒假,但這隻是意味著大家沒有要求需要去學校上課(或者授課)僅(jin) 此而已。
除去一些需要在假期裏還要承擔教學任務的博士同事不說(美國大學的在暑假和寒假裏也會(hui) 開很多門課程,是屬於(yu) 正式課程而不是業(ye) 餘(yu) 課程),對於(yu) 大部分讀博的人來說,暑假和寒假意味著博士生們(men) 終於(yu) 有時間可以把學期內(nei) 沒做完的研究給一一做完了,或者是終於(yu) 有時間可以去某個(ge) 地方收集數據了,又或者是必須要為(wei) 下個(ge) 學期要上的課做準備了。
博士生們(men) 的課業(ye) 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很多人確實可以從(cong) 學習(xi) 和研究中得到許多快樂(le) ,但是這些年下來,不少博士生們(men) 深信以快樂(le) 為(wei) 宗旨的教育,恐怕達不到期望的效果了。
總而言之,用我所知道的一位老師對一年級博士生的要求結束本文。
隻有兩(liang) 個(ge) 字:No Whining(不要抱怨)。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