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我翻譯的文章,是 The Concord Review 創始人 Will Fitzhugh 寫(xie) 的文章,主題是「教學生寫(xie) 作之前,要先教學生閱讀」。
The Concord Review 是一個(ge) 專(zhuan) 門發表高中生曆史論文的學術期刊,自 1987 年以來,它已經發表了來自 45 個(ge) 國家的高中生的論文(這些學生中有一半都能進入藤校或同級別大學)。TCR 的創始人 Fitzhugh 老先生對「提高學生的寫(xie) 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有著深入的見解和研究。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節選內(nei) 容的中文版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曾說過:"一個(ge) 作家為(wei) 了寫(xie) 出一本書(shu) ,會(hui) 翻遍半個(ge) 圖書(shu) 館。"我的理解是,好的寫(xie) 作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但在很多情況下,閱讀隻是“寫(xie) 作過程”中被忽略的一步。
其結果是,學生實際上並沒有什麽(me) 可說的,所以他們(men) 當然也沒動力用寫(xie) 作來表達什麽(me) 。在我看來,閱讀和寫(xie) 作是不可分割的夥(huo) 伴。1987 年至今,有很多高中生在 The Concord Review (TCR) 上發表了自己的曆史論文。這些學生經常說,她/他們(men) 讀了很多關(guan) 於(yu) 曆史上某些事情的書(shu) ,多到了這樣一個(ge) 地步。她/他們(men) 迫不及待地想寫(xie) 出一篇論文,讓其他人也能分享和欣賞這些知識。
好的學術寫(xie) 作(創作過程)就應該這樣開始。當學生有了寫(xie) 作動機,有了所學知識,寫(xie) 作過程就會(hui) 變得更加自然和直接。然後,學生可以寫(xie) 作,閱讀自己所寫(xie) 的內(nei) 容,看看自己遺漏了什麽(me) 。
接著,她/他們(men) 會(hui) 讀更多的書(shu) ,重新寫(xie) 作,做所有自然而然的事情,無論是在曆史學科還是其他學科,這些都是寫(xie) 好學術論文的基礎。當我們(men) 鼓勵學生在寫(xie) 作之前學習(xi) 更多的知識時,他們(men) 的寫(xie) 作就會(hui) 逐漸超越「五個(ge) 段落」的篇幅。
我的建議是,幾年級就要做到能寫(xie) 出幾頁的論文。以曆史論文為(wei) 例,五年級要能寫(xie) 五頁,六年級要能寫(xie) 六頁,以此類推,十一年級就要能寫(xie) 出十一頁。
///注:John Locke 論文如果按照 double-spaced 算,大約是 9~10 頁。///
當每個(ge) 高三學生(十二年級)在完成 12 頁的論文後,這個(ge) 學生對某個(ge) 主題的了解,可能會(hui) 超過班上其他任何人,甚至可能超過學校任何一位老師。在每年撰寫(xie) 長篇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將初嚐作為(wei) 學者的滋味,這對她/他們(men) 今後接受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大有裨益。約翰-亞(ya) 當斯敦促他的同胞們(men) "敢讀、敢想、敢說、敢寫(xie) "。
讓我們(men) 努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術閱讀和寫(xie) 作,發現閱讀的滿足感,以及認真寫(xie) 作的滿足感。1625 年,弗朗西斯·培根寫(xie) 道:"閱讀使人充實,會(hui) 談使人準備充分,寫(xie) 作使人準確無誤"。這些都是中小學教育應該給到學生的好處,我們(men) 大人不應該剝奪。
///注:培根的原話是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在這裏,培根所說的 "Conference" 可以理解為(wei) 對話、討論或會(hui) 談。他的意思是,通過與(yu) 他人的交流和討論,人們(men) 能更好地處理即時的信息,更快地形成和表達觀點,因此成為(wei) 一個(ge) "ready"(準備好的)人。培根整句話的意思是,通過閱讀,人們(men) 積累全麵的知識,通過討論,人們(men) 學會(hui) 如何迅速思考和應對,通過寫(xie) 作,人們(men) 能學習(xi) 如何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論。///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