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Monica Wan
高中: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
專(zhuan) 業(ye) 方向:建築設計與(yu) 科學
錄取:CMU(卡耐基梅隆大學)
托福:116
ACT:34
愛甜食,嗜陽光,熱衷於(yu) 用攝影和眼睛收集高對比度的光影變幻和日光下的色彩;喜歡獨處,會(hui) 間歇性神遊;腦內(nei) 世界紛雜跳躍又有些混亂(luan) ,欣賞用理性與(yu) 邏輯構建成的嚴(yan) 密結構,同時著迷於(yu) 自然與(yu) 生活中的浪漫美學。
站在今天看過去,回憶似乎總以碎片的形式存在。我向來不太懂得收納回憶與(yu) 想法,記的日記也零零散散,有時日期也不寫(xie) ,隻為(wei) 捕捉即時的情緒感受和自言自語。因此,剛開始寫(xie) 這篇文章時,我翻著腦海裏散亂(luan) 的回憶,覺得很艱難。但好在申請季的無數細小片段在記憶裏足夠地濃墨重彩,而曾經幫助影響我的人們(men) 依舊鮮活地存在於(yu) 我的腦海裏,這種種片段收集整合起來,描摹出的是這一整段時光。我的申請季,也本就是這樣一個(ge) 由散到整的過程。
01.一段申請季之初開始的緣分
我與(yu) 機構相處的時間不算長。在高中的前兩(liang) 年我選擇了DIY,直到11年級的暑假才找到了機構。麵對紛雜而艱巨的眾(zhong) 多文書(shu) ,我深知自己的想法總是太雜太混亂(luan) ,很難將各種零碎想法、事件和畫麵拚貼出一個(ge) 脈絡分明的整體(ti) 來表達自我,也因此需要一個(ge) 能幫我理清思路並激發我構思的人。
在第一次與(yu) Tyler聊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他對我思考方式的注重,一小時裏除了細致且耐心地了解我的情況之外,他鼓勵我先想明白自己的價(jia) 值觀,確定自己的認為(wei) 有意義(yi) 的事—“to think like a college student.” 這與(yu) 我10年級時遇到的一個(ge) 很喜歡的外教對我說過的話高度重合。我想,我們(men) 的申請與(yu) 成長價(jia) 值觀是極其契合的,而在這裏我也感受到了對每個(ge) 學生獨特個(ge) 體(ti) 的尊重和引導。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選擇機構並與(yu) Tyler合作是個(ge) 真正能幫助我成長的決(jue) 定。
02.細水長流,偶爾彷徨的成長
在遇到機構之前,懷著對建築設計朦朧的喜歡,我在初中畢業(ye) 時來到體(ti) 製外。從(cong) 高中的一開始,我便會(hui) 尋找挑戰自己的事情,知道自己不善表達便去參加模聯、參加競選、錄製采訪,聽自己的聲線從(cong) 顫抖到平穩到遊刃有餘(yu) 的響亮;我也越來越熟練於(yu) 在細節處收集生活藝術與(yu) 美感以愉悅自己,會(hui) 為(wei) 夕陽時學校走廊牆上幾抹被窗沿切割開的橘紅色淡彩駐足,也為(wei) 雨天校車玻璃上不斷斑斕變幻的水滴出神——這是一些貫穿我高中時光的習(xi) 慣。
高中剛開始的時候我和爸媽沒有選擇任何申請機構,這意味著不太會(hui) 有人敦促我何時確定未來方向、該如何規劃活動,我的成長與(yu) 探索隻能依照自己的節奏。
因此,在高中第一年略有些挑戰但大致四平八穩的適應期過了之後,我的生活裏開始出現一些不那麽(me) 從(cong) 容的摸索。隻是努力保持成績對我來說還是不夠,我憂慮自己思維的深度與(yu) 廣度是否太淺;在難免與(yu) 他人比較時我驚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麽(me) 耀眼的活動;探索建築設計時我總覺得除了靜默的書(shu) 和文章以外,竟找不到一個(ge) 確切的引導者,更無從(cong) 確定自己的水平到了什麽(me) 程度。這樣一簇一簇小火星一樣的擔憂終於(yu) 使得我所有的焦慮全在申請季到來前的高二下學期一起爆發了。自信心脆弱到不堪一擊,擔憂自己成長進步得不夠快,常常對自己不滿意地自責——這是我那時的真實寫(xie) 照。
在那段時間裏,所幸的是父母察覺到了我積攢在心裏的壓力。盡管我日常住校,我們(men) 開始笨拙但用心地溝通。他們(men) 幫我將過去我完成的一件件事情梳理出來,讓我意識到我缺少的東(dong) 西遠沒有我認為(wei) 的那樣多。
於(yu) 是我發現,那些散在過去的努力與(yu) 經曆,像全息玫瑰的碎片,在被我們(men) 收集起來時,便能映射交匯出我細水長流的成長影像。
我想起我曾將高一暑假待在鄉(xiang) 野民宿的九天歸結為(wei) 過於(yu) 躺平且無用的享受,可回望時發現,這段時光打開了我對於(yu) 人文社會(hui) 的關(guan) 注,並無意間在一年後連接起了我與(yu) 一個(ge) 支教項目的緣分,甚至在後來與(yu) Tyler一起討論文書(shu) 的時候,那時遇到的一棵老樹最終成了我主文書(shu) 裏最重要的意象。我也自責過自己在疫情的網課期間過於(yu) 安逸和按部就班,可正是在那時,我因為(wei) 哪也去不了隻能每天在小區裏繞著初春雨後柔軟的草木嫩芽間散步,才得以細膩地感受戶外與(yu) 自然空間與(yu) 人身體(ti) 感官的互動,並以此發展出我建築作品集的一部分,隨之塑造我對於(yu) 建築空間設計的理解。
彷徨時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全能戰士,收起壓抑又沒法給出解決(jue) 方法的自我批判,會(hui) 發現自己的成長一直在延續,所做的一切都有其意義(yi) ,隻是需要一段時間方能驗證。
03.從(cong) 夏天到隆冬,在文書(shu) 中尋得自洽
2021年初夏,申請季剛剛開始,彼時的我沒有初春時那樣的焦慮,開始著手於(yu) 我的文書(shu) 。構思主文書(shu) 的過程並不痛苦,Tyler提醒我,文章不用一篇成型,Tyler能基於(yu) 我brainstorm時提到的種種看似雜亂(luan) 的素材迅速找到值得細細展開的部分,並向我拋出問題,而我可以先自由地鋪敘。
當我酣暢淋漓地寫(xie) 完一稿freewrite之後,再從(cong) 中抽絲(si) 剝繭地提煉出文章的結構與(yu) 真正會(hui) 采用的內(nei) 容,這正符合我寫(xie) 作時將腦內(nei) 搜尋到的記憶碎片一股腦地攤出來再整合的習(xi) 慣。在這看似散漫的大段寫(xie) 作中,文書(shu) 於(yu) 我的意義(yi) 已不僅(jin) 是展現自我申請材料,而是成為(wei) 了我對自己細細剖析並了解的機會(hui) 。它讓我回溯起當我靠在村子的老樟樹幹上時我在想些什麽(me) ,讓我把我對建築設計朦朧但堅定的喜歡描摹得更加清晰,也讓我沉靜下來思考那場由濃烈的色彩、蟬鳴、和夏日暑氣填滿的支教旅行背後我究竟堅持著什麽(me) 又改變了什麽(me) 。所有那些之前來不及細細思考過的東(dong) 西,在這過程中卻逐漸清明了起來。
我發現,過去的那些碎片中,無論是趕作業(ye) 的緊張、初次模聯講話時的顫抖,還是記憶裏永遠蔥濃的老樹和初春細雨裏繞著櫻花樹一圈一圈的散步,都是我自己兩(liang) 年來成長最真實最自然的模樣,它們(men) 一片一片,像銀杏葉一樣,不知不覺就鋪滿了時光。而文書(shu) 的寫(xie) 作給了我收集起這鋪散滿地的金黃碎片的機會(hui) 。
一場申請季過後,幾十篇文書(shu) 收整起來的是我對自己愈發清晰的認知和審視,我對於(yu) 自己想要什麽(me) 更加明確,也丟(diu) 掉原有那些對自身偏頗的批判。我的人格在我的筆下被表達得越發清楚,心裏的忐忑與(yu) 不自信也就越發淡去。比起從(cong) 前對自己的重重質疑,我開始欣賞我細致觀察體(ti) 會(hui) 周遭萬(wan) 物的能力,珍視自己身上理性與(yu) 藝術人文的感性共存的平衡。簡而言之,我在那些由冗長變得凝練的字句中,一點點尋回自洽。
其實機構對我的幫助遠不止文書(shu) 。Yicen在暑假初提出了一個(ge) 大樓複興(xing) 項目的想法,隨後便由我和另外一位小夥(huo) 伴一起著手嚐試探索。
而在我們(men) 由緊張到熟悉的田野調查、人物采訪、草圖繪畫、和建立微博宣傳(chuan) 賬號的過程中,Delilah和Yicen不斷提供著細心又實用的建議,向我分享有意思的資源,網站,書(shu) 籍,也讓我們(men) 得以接觸在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領域裏一些優(you) 秀的人們(men) 。
在暑假的那兩(liang) 個(ge) 星期裏,我和我的夥(huo) 伴在上午最澄澈的陽光下碰麵,遊走於(yu) 大樓和周邊小店巷子的裏裏外外,常常與(yu) 牛羊肉和油煙的氣味撞個(ge) 滿懷,有時屏息聆聽某個(ge) 細長狹窄走廊盡頭傳(chuan) 來的陌生聲響或是悠揚的薩克斯,像站在秘密花園幽深小道的入口;下午穿過幾條馬路回到辦公樓,我留下來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暢所欲言寫(xie) 文書(shu) ;傍晚接近日落時懷揣欣喜或嚴(yan) 肅的充實感,我沿著熙熙攘攘的人行道,迎著高架縫隙裏鑽出的斜陽往地鐵站走。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明媚的。
因而我很感謝機構,即使在這短短半年多的相識時間裏,從(cong) 負責指導我文書(shu) 思路的Tyler到我遇到的每一個(ge) 關(guan) 懷我的人們(men) ,他們(men) 使我感受到了一個(ge) 純粹能夠扶持幫助我成長的環境。於(yu) 是,我能夠像孩童時期收集銀杏葉那樣,撿起那些曾被我拋在過去但仍發出微光的碎片,在一次次的拚貼、整合、收束中,學會(hui) 欣賞並接納自己三年成長過後最完整、最真實的模樣。
04.與(yu) CMU——意料之外又適逢其會(hui)
在進高中前我心裏已經朦朦朧朧想學建築了,但這不代表我是一個(ge) 想對某個(ge) 專(zhuan) 業(ye) 死磕到底的人。
事實上,雖然高中三年基本沒停下建築設計方麵的探索和作品集的製作,我仍然在確定自己的興(xing) 趣的道路上徘徊。
一方麵,我對美與(yu) 藝術的喜愛使得我很想通過設計來探索藝術與(yu) 人文文化間有趣的相互作用;而另一方麵,我心中放不下對於(yu) 更深入的理科和邏輯運用的躍躍欲試。這樣的拉扯在我申請季時也沒被解決(jue) ,故而,選ED校的時候在我Brown和Cornell之間猶豫良久,最後還是偏向了可以不定專(zhuan) 業(ye) 自由選課且理想主義(yi) 的Brown,那時候,CMU在我選校清單裏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我也從(cong) 未料想到大學的歸宿會(hui) 在這裏。
我與(yu) CMU的緣分沒有什麽(me) 太長的鋪墊,我是在ED2前為(wei) CMU做school research時才發覺自己如此喜愛如此適合它。CMU的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深深吸引著我,當看到在它的BSA Program裏我可以將Science與(yu) Architecture融合到一起學習(xi) 時,我發覺我可以在這裏盡情探索理科思維與(yu) 感性人文的碰撞,而這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到了最後,或許就是因為(wei) 足夠適合,我和CMU終於(yu) 欣喜萬(wan) 分地雙向奔赴。
05.過去的碎片送給我們(men) 的禮物
我在有關(guan) 高中、申請、與(yu) 生活的回憶裏翻翻找找,透過每一個(ge) 碎片窺見一個(ge) 完整的我,也找到了不少能夠幫助所有人成長的部分,便在此分享給大家:
- 在高中三年裏,盡早主動想清楚自己在意什麽,又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然後再以此為基礎主動向他人說出自己的想法,主動尋找可以實現自我提升的事物。這樣的主動性使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成長軌跡,使我們總會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
- 申請季期間的主動溝通非常重要。與父母的溝通能疏通心情,緩解壓力。而主動與學校,與機構老師們的溝通能讓你獲得至關重要的引導和建議。
- 生活裏難免會有比較,但請務必學會接納自己的一切,更不要輕易否定自己。我曾經擺脫不了與他人比較後帶來的自卑和沮喪感,而現在看來,與他人的比較完全沒有必要。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心裏的那個目標或白月光而努力,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節奏,不一樣的特點。
最後,希望每一個(ge) 即將麵臨(lin) 挑戰的人們(men) ,都能借申請季了解自己,鼓勵自己,大步奔向自己渴望的下一站。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