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校職稱有區別嗎?例如985副教授跟二本副教授是一個概念嗎?

這個(ge) 回答可能會(hui) 讓很多人對職稱有更深入和準確的理解。事實上,不同高校的副教授,既不是一回事,某些情況下也是一回事。

不同學校的職稱,根本不是一個(ge) 概念

大家應該有一個(ge) 共識——一個(ge) 事物“無法交換,沒法流通”那自然不是一回事。直接上結論——職稱這東(dong) 西沒法硬性比較。不同學校的職稱根本不在同一個(ge) “池子裏”比較。從(cong) 手裏拿的職稱證上麵來看,都寫(xie) 的“副教授”,但就好像北大的本科生二本的本科生,都拿著學士學位證,但含金量大有不同。也比如人家二本院校也有院士,清北也不是個(ge) 個(ge) 四青。

不過話說回來,好學校職稱大概率比差學校含金量大,但非要拿東(dong) 北凍梨和海南火龍果論個(ge) 高低貴賤,注定是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men) 會(hui) 看到這樣一種情況:A高校的副教授跳槽到B高校,他有可能被B高校評定為(wei) 副教授甚至教授,也可能按照講師進來。他來到B高校後的職稱,是B高校說了算,跟他以前在A高校的職稱沒關(guan) 係!

這點有點違和,很多人覺得我是副教授,到哪裏都應該是副教授。所以很多人求職的時候會(hui) 問,我現在已經是副教授了,可以帶著副教授來嘛?事實是不能,因為(wei) 自從(cong) 職稱評審權限給了各高校,你是不是這所高校的副教授,得這所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hui) 說了算。

現行職稱體(ti) 係溯源

對於(yu) 我們(men) 的職稱體(ti) 係,絕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太明白。尤其是現在很多高校院所搞了助理教授、非升即走、預聘製什麽(me) 的。我們(men) 還是先來看看我國的傳(chuan) 統職稱體(ti) 係到底咋回事。咱們(men) 想要準確理解一個(ge) 事,一定要看文件。

很多人提到了當前我國職稱處於(yu) 舊體(ti) 製和新體(ti) 製(主要就是PI製)交匯、衝(chong) 突的一個(ge) 過渡期,很多人提到了PI製,tenure製度等等,但隻要一天不出台新的崗位管理文件,那麽(me) 現在我們(men) 談職稱,仍然是按照“事業(ye) 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辦法”為(wei) 準。職稱評定權下放給了各個(ge) 高校也是這個(ge) 文件中明確的。

文件原文是這麽(me) 說的:“對於(yu) 符合條件的事業(ye) 單位,可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工作,自定標準,自主評審,自主發證。”

這三個(ge) “自主”,也就是各個(ge) 高校的職稱幾乎無法進行比較的根源。

但高校並不能肆無忌憚地隨便誰來都給教授副教授。根據國家2006年人事部發的一份文件(《事業(ye) 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實施意見》),對事業(ye) 單位的管理崗位和專(zhuan) 技崗位設置都有規範。比如事業(ye) 單位高、中、初級職稱比例大致為(wei) 1:3:6,這個(ge) 比例可以根據各省各地的情況自行調整,比如在東(dong) 北的某省,對於(yu) 省直事業(ye) 單位(高校),比例就可以控製在3:4:3,而中直單位的比例還要高。

所以,一些好大學似乎正高副高比二流大學要多。當然,這裏所說的職稱和比例,都是指編製內(nei) 的

說白了,有事業(ye) 編的老師才需要考慮這樣一個(ge) 比例問題。至於(yu) 現在很多高校院所采用了歐美比較成熟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P)”這條職稱線,目前還沒有看到文件明確怎麽(me) 回事。那麽(me) ,這個(ge) 崗位和這條職稱體(ti) 係按照大概理解,應該參照的【特聘崗位的規定。

這個(ge) “特聘”,我覺得確實翻譯成“temporary”更合適,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理論上“臨(lin) 時”的崗位。在剛剛說得《實施意見》裏有一條:特設崗位設置是事業(ye) 單位根據事業(ye) 發展聘用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經批準設置的工作崗位,是事業(ye) 單位中的非常設崗位。

特設崗位不受事業(ye) 單位崗位總量、最高等級和結構比例限製,在完成工作任務後,按照管理權限予以核銷。有了這條規定的支持,很多高校就可以搞“非升即走”,搞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員等等。

為(wei) 什麽(me) 高校可以隨便給這些職稱,因為(wei) 不受事業(ye) 單位崗位總量、最高等級和結構比例限製。不過,別管人家給你什麽(me) 稱呼什麽(me) 職稱,注意一點——按照管理權限予以核銷。說白了,這個(ge) 崗位不是正式有編製的人員。

有些時候,不同學校的職稱又有同等的效力

職稱的本質,是給予這個(ge) 老師一個(ge) 待遇和資源獲取權限。這個(ge) 待遇不是隻關(guan) 乎一個(ge) 月掙多少錢,而是一種“資源待遇”。不同職稱,別管是在985高校還是二本院校,在某些情況下是站在同一個(ge) 起跑線上的。比如在事業(ye) 單位有編製的崗位招聘的時候,文件明確,博士和副高職稱可以被認作“高層次人才”,在招聘時可以走綠色通道,不需要經過筆試,隻用考核或者麵試即可。

這裏,不管你是三流高校的副教授還是985的副教授,“綠色通道”的政策都一樣給你。而其他人,必須走統一筆試初試和複試這條路,和考公是一樣的。這就是一種身份的差別。再比如國自然的“限項規定”,中級職稱隻能有一項在研(負責人),而副高則可以有兩(liang) 項。別管你是多厲害的985中級,你一樣隻能有一項在研,二本副高多拉胯,人家理論上可以有兩(liang) 項。

這種同等對待的”待遇規定“,就讓不同學校的職稱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同樣的“資源待遇”,這也是我說的某種程度上不同學校的副高等同的原因。

當然,拋開這種“資源待遇”,剩下的就因人而異了。最後,如果你就是想要比較一下副教授A和副教授B到底誰比較厲害,誰含金量高,其實看的還是這個(ge) 人手裏有多少資源,能夠調動多少資源。985很多優(you) 秀講師可能手裏都有幾百上千萬(wan) 多課題基金,讓二本教授都隻能望其項背。在比較含金量這點上,其實人人心裏都有一杆秤。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韓國大學教育資源&申請分析

下一篇

加拿大八大緊缺職業!高薪快速移民 可優先考慮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