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之軒,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向研究專(zhuan) 業(ye) ,多年科研教學從(cong) 業(ye) 經驗,現於(yu) 某一本大學從(cong) 事科研、師資管理。知乎十萬(wan) 粉絲(si) 大V。
我本科就讀於(yu) 某985,我們(men) 學校在本地有一個(ge) 群,大家沒事時常搞些聚會(hui) 什麽(me) 的,不過這個(ge) 群的入群的門檻是——本科是這所學校的。
至於(yu) 原因,很多校友會(hui) 下意識地認為(wei) ,隻有本科是這所學校的才算正統校友。
無獨有偶,我讀研的時候,實驗室裏有個(ge) 清華的師兄,他有一次也跟我說,其實他們(men) 校友最認可的是本科清華,至於(yu) 碩博清華,隻能算半個(ge) 校友。至於(yu) 現在很多公司企業(ye) 招聘,HR盡管不說,但也對第一學曆看得很重。甚至不僅(jin) 是企業(ye) ,那些隻招博士的高校院所,也要盯著你的第一學曆來看。
我知道,那些本科學校一般,後期讀研讀博逆襲的小夥(huo) 伴肯定心理不舒服,但你有沒有想過,社會(hui) 上這麽(me) 多人認可第一學曆的原因是什麽(me) ?
我們(men) 要的,其實是學習(xi) 能力
不管是企業(ye) 招聘還是國考招公務員,你發現沒有,大家雖然都想要找“德才兼備”的好同誌,但最終都篩選出一批“學習(xi) 能力強”的小夥(huo) 伴。原因很簡單,人的品德和性格是很難通過短期考核或者考察得到準確答案的。
如果得到了,這個(ge) 答案一定不準。比如工作能力,這個(ge) 定義(yi) 就很寬泛了。包含工作技能、工作方法、技術水平等等。技術技能和方法都可以通過學習(xi) 得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很多工作中用到的知識和技能,大概在學校是沒學過的,所以一個(ge) 新人誰更好用,大概率就是誰“學得快,學得好”。
麽(me) ,在職場和招聘的時候,我們(men) 其實隻需要“學習(xi) 能力”很強的人就可以了。而且,他們(men) 大概率工作技能也挺強的。至於(yu) 品行,本來就是一個(ge) 需要長期考察的問題,試圖通過短短的麵試得到準確答案本身就不太可能。所以,既然最終結果是找一些學習(xi) 能力強的人,其實有一個(ge) 更直觀也更快速的判別標準——第一學曆。
第一學曆是我們(men) 能輕易拿到最有效的一個(ge) 指標之一
做了幾年體(ti) 製內(nei) 人事工作,我深切的體(ti) 會(hui) 到一點——想要真正了解一個(ge) 人的各方麵能力素質,需要一個(ge) 長時間的考察和接觸。不要指望一次麵試,一次考試,就能了解清楚一個(ge) 人的水平。
幾年前,一個(ge) 資深人事管理的老師跟我說過一句話——當我想要快速,很快速了解一個(ge) 人的“能力”的時候,我隻需要知道他本科讀了哪個(ge) 高校。當時我對這句話抱有一種極大的懷疑,但後來卻慢慢釋然了,因為(wei) 不得不說,他說的還挺有道理。學曆,看起來就是一個(ge) 學習(xi) 經曆,你在清華讀計算機,學到的不一定比在家逛github,自己寫(xie) 代碼自學到得多。但是,人們(men) 還是看重第一學曆,很看重。
因為(wei) ,第一學曆的本質,其實是衡量一個(ge) 人在學習(xi) 方麵的綜合素質。話雖難聽,但事就是如此。而且,這個(ge) 指標非常好用,直觀,快速,雖可能錯,但錯不太多。你要知道,作為(wei) 全中國最公平的一場考試,絕大多數同學都在在高考的考場竭盡全力地衝(chong) 殺了一遭,所以大家到底有幾斤幾兩(liang) 基本已經明明白白了。
這個(ge) “幾斤幾兩(liang) ”當然指的是學習(xi) 相關(guan) 能力,比如智商,比如毅力,比如耐心,比如細心,甚至還有心理素質。你自己想想,想要考高分,去985,以上這些你基本都要達到整個(ge) 人群中“優(you) 秀”的水準。有些人不服氣,說,我平日成績好,高考失利了。沒關(guan) 係,要麽(me) 是你心理素質不行,要麽(me) 是運氣太差。這兩(liang) 點淘汰一個(ge) 人雖然不太公平,但其實也沒毛病對吧。還有人說,我高中時不認真學,所以成績不好。
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明明是百米衝(chong) 刺,你非要用跑萬(wan) 米的速度跑,跑不過別人還賴終點線太近,這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所以不管怎麽(me) 說,雖然會(hui) 有一定偏差,但在學習(xi) 能力這塊,高考的鑒別準確性是目前我們(men) 所知的所有指標中,最高的,沒有之一。不是說他一定準確,但它勝在快速和直觀。
考研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
那有人該說,考研也是一次篩選,也是千軍(jun) 萬(wan) 馬衝(chong) 向考研考場,為(wei) 啥不一樣?如果你這麽(me) 問,肯定還是沒搞懂“有效指標”的精髓。高考這個(ge) 指標的公平性在於(yu) ,所有人(特指一個(ge) 省份內(nei) 的)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不考慮高考加分和提前錄取),同時開始跑(高中學三年),隻有一個(ge) 終點(高考試卷,雖然也分科,但文科或者理科相對各自群體(ti) 考察的卷子差不多)。
所以,這個(ge) 指標相對就很公平了。但考研呢,不一樣對吧。有保研的同學(保研的比例遠比高考報送比例大得多),有考研的同學,有讀國外研究生的同學,還有直接工作去了的同學。而就光說考研這波同學,根據報考的方向,專(zhuan) 業(ye) 課試卷還不一樣。你看,大家賽道都不一樣,你很難做一個(ge) 公平的比較。
你很難說一個(ge) 保研的同學就一定比考研同學優(you) 秀,你也不能說沒讀研的同學沒有讀研的優(you) 秀,你還不能說讀985研的同學比出國讀研的同學優(you) 秀。你甚至不能說讀985研的同學比讀211的優(you) 秀(專(zhuan) 業(ye) 不同,難度也不同)。至於(yu) 博士,差別就更大了,涉及選導師,免試的情況等等。這也是研究生或者博士在某個(ge) 高校讀不是一個(ge) 有效的好指標的根本原因。
隻是985?也得看專(zhuan) 業(ye)
當然,很多人都會(hui) 有這個(ge) 問題,隻要是985的牌子,那這個(ge) 人就一定行嘛?或者隻要不是985,他就一定不行?當然不是。專(zhuan) 業(ye) 和學校,其實都非常關(guan) 鍵。
很多優(you) 秀點的HR或者管理者對學校、專(zhuan) 業(ye) 、甚至你的省份都有廣泛而深入的了解。有時候,他們(men) 甚至比你自己還清楚,某個(ge) 專(zhuan) 業(ye) 在全國各個(ge) 高校的開設情況,哪些學校的這個(ge) 專(zhuan) 業(ye) 開的好,學生培養(yang) 的牛,哪些隻是水貨。他們(men) 會(hui) 清楚地知道某個(ge) 學校某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素質更高。
不過話說回來,這本質其實也仍然是用的“高考指標”。所以,本科985固然是一個(ge) 好用的指標,但顯然不是一個(ge) 萬(wan) 能的指標。當了解更加深入,自然就有更多需要考量的地方。
最近,我們(men) 剛剛邀請了有大量高校招聘經驗的羅老師做客我們(men) 的訪談欄目——“害羞的科研人”。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