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men) 談論“理工科”時,我們(men) 在談論什麽(me)
第一部分,格物致知
理工科申請到底該怎麽(me) 準備?
每年申請季結束後的複盤講座,大家都會(hui) 提到這樣的兩(liang) 句話:1、今年又是最難的申請季;2、理工科申請實在太難了。
我理解各位學生家長在此般焦慮情緒的渲染下,企圖通過探索冷門專(zhuan) 業(ye) ,來進行曲線救國,甚至很多比較小眾(zhong) 的文科專(zhuan) 業(ye) 都被探索出來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理工科依舊是美本申請的主流。
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能夠在美國就讀理工科專(zhuan) 業(ye) ,獲得STEM的身份,更好地就業(ye) 。可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一共就這麽(me) 多,而申請人數又如此龐大的情況下,我們(men) 要如何去準備自己的理工科申請?如何讓自己的申請形象更有優(you) 勢?這些問題,依然是美本申請中非常熱門的話題。
那在這裏,我來講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個(ge) 人的興(xing) 趣與(yu) 思考不可複製。我這裏用一個(ge) 這個(ge) 成語——格物致知來進行論述。
它作為(wei) 中國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的重要概念,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你需要細致地觀察一個(ge) 事物,才能引發你對一個(ge) 事物的思考。所以我們(men) 才說為(wei) 什麽(me) 你自己觀察和認知後得出的興(xing) 趣與(yu) 思考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很多的時候大家都會(hui) 討論我如何展示出我的獨特性?
是不是我的活動不夠獨特?
是不是我的比賽不夠獨特?
是不是我切入的這個(ge) 角度不夠獨特?
還是我選的這個(ge) 學科不夠獨特?
可在互聯網時代裏,信息流通之快,市麵上獨特的事物用不了多久就會(hui) 被廣而告之。那這樣的話,怎麽(me) 才是屬於(yu) 你的獨特性?
我覺得這些大家都可以理解。
什麽(me) 是真正不可複製的?
帶著你自己從(cong) 小到大對於(yu) 一個(ge) 事物的理解變化過程,去觀察一件事情,對於(yu) 這個(ge) 事情的思考,這個(ge) 本身才是不可複製。因此,我們(men) 在理工科申請中,想要做得到獨特。就需要注入很多你自己的元素。
然後第二點就是格物。這一點是需要進行很細膩的觀察。它可是你對一個(ge) 學科的了解,也可以是你對一個(ge) 引起你興(xing) 趣的這麽(me) 一個(ge) 現象。
這個(ge) 現象是怎麽(me) 出現的?
如果換了一個(ge) 條件還是這樣嗎?
換了一個(ge) 條件不再是這樣的話,是巧合嗎?
是否還有其它我未曾考慮過的因素?
是否已經窮盡了我所有的思考?
......
對於(yu) 理工科申請的學生來講,這不光是學習(xi) 科學的思維,也是未來投入職場工作後,進行學習(xi) 和總結規律的思維。所以說,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需要花費精力去想的事情。
第二部分,上下求索
獎項、科研、GPA雖然是美本申請中非常有用的加分項,但是它不能完全代表你對於(yu) 學科的理解。
這個(ge) 現象是正常的嗎?如果是正常的話,有沒有一個(ge) 係統性的解釋?如果是不正常的話,那有沒有一個(ge) 係統性的解釋來解釋這個(ge) 反常的現象是怎麽(me) 發生的?諸如此類的,這些結合你自己思考的生活經驗才是你對於(yu) 這個(ge) 學科的理解。
我舉(ju) 個(ge) 最簡單的例子,我最近有一個(ge) 來跟我谘詢想申請生物方向的學生,暗戳戳跟我表達過自己不喜歡化學,隻想學習(xi) 生物。
當時我判斷認為(wei) ,這位同學對於(yu) 大學生物課程設置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為(wei) 生物是一個(ge) 非常強調化學的學科。如果你真的喜歡生物的話,你不擅長化學,或者說你不喜歡化學,你是很難堅持的下去的。
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有擁有全美頂尖的醫學院、藥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也是綜合排名TOP10的頂尖學校。它的生物專(zhuan) 業(ye) 本科課程整體(ti) 數下來的話,整個(ge) 四年的生物和化學專(zhuan) 業(ye) 課幾乎是一樣多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熱愛一個(ge) 學科,了解它發展的曆史、知曉可能會(hui) 涉及的其它領域,都是應該去做的事情。
該學科的發展曆程是什麽(me) 樣的?這些偉(wei) 大的數學家、科學家、工程師是如何推動這個(ge) 學科進步的?當時他們(men) 麵臨(lin) 了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難題?這些故事能不能給你帶來一些什麽(me) 啟發?那這些你真正的了解這些東(dong) 西的時候,你才能加深對於(yu) 一個(ge) 學科的理解,你才能知道這個(ge) 學科到底學的是什麽(me) 。這部分知識,在高中的課綱、競賽的題目裏都是學習(xi) 不到的。
這些理解對於(yu) 大家探索興(xing) 趣甚至準備理工科申請都會(hui) 用到,舉(ju) 個(ge) 最簡單、最功利的例子,你寫(xie) Why major 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寫(xie) 好,都取決(jue) 於(yu) 你對於(yu) 這個(ge) 學科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尤其如果想衝(chong) 刺一些比較強的理工科院校的時候,你寫(xie) 的東(dong) 西是否足夠有深度?是否有足夠強的思考?專(zhuan) 業(ye) 的理工科招生官是敷衍不過去的。隻有當你對於(yu) 這個(ge) 學科的理解,不止於(yu) 存在於(yu) 課本上的內(nei) 容的時候,才能做到上下求索,加深你對該學科的理解。
第三部分,物我合一
最後一點,我覺得很多理工科同學比較欠缺群體(ti) 歸屬和社會(hui) 價(jia) 值認同。
在美本申請裏,招生官除了希望了解你的學術深度以外,還會(hui) 觀察你在擁有了這些知識之後會(hui) 為(wei) 自己、為(wei) 身邊的人、為(wei) 學校、為(wei) 社會(hui) 、為(wei) 國家乃至整個(ge) 世界,為(wei) 全人類做些什麽(me) 。
同學自身的成長經曆和興(xing) 趣觀察,這就是“物我合一”中的“我的思考”;那在擁有了這些思考之後,你在生活中做出了哪些實際的嚐試去幫助外界,也就是“物”。如何將“物”與(yu) “我”融為(wei) 一體(ti) 來表達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是理工科同學申請的關(guan) 鍵。
我們(men) 總說申請季中要打造一個(ge) 完整的申請形象,其實就是理工科申請中要追求的“物我合一”。
如何快速地定位自己喜歡的專(zhuan) 業(ye)
如果你們(men) 覺得內(nei) 容不錯,歡迎關(guan) 注我們(men) 的公眾(zhong) 號,未來我們(men) 還會(hui) 有更多老師來講《如何做School research》、《如何去做Major research》這些話題。
今天我也簡單地根據理工科申請,對“如何快速地定位自己喜歡的專(zhuan) 業(ye) ”進行演示。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