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guan) 係為(wei) 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並包的特色。
民族文學:民族文學則指某個(ge) 民族內(nei) 的具有傳(chuan) 統聯係的文學,該文學必須具有區別於(yu) 他種文學的性質。民族文學是形成比較文學基礎的基本單元。
世界文學: “世界文學”一詞在不同情況下多次使用,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不盡相同的涵義(yi) 。第一種涵義(yi) 指全球文學,即通過對許多國家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的評述寫(xie) 出一部世界文學史。第二種涵義(yi) 指“偉(wei) 大的”、“經典的”作品,或者說世界公認的最好作品。第三種涵義(yi) 即歌德所倡導的世界文學。
可比性:是指比較對象間具有某種可作比較的基礎,即文學現象的同與(yu) 異,隻有那些同時具備相同或相異兩(liang) 重關(guan) 係的文學現象才具有可比的價(jia) 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學的共同規律和美學本質。
《管錐編》:錢鍾書(shu) 所著,1979年問世,標誌中國比較文學的複興(xing) ,從(cong) 具體(ti) 作品和具體(ti) 的文學現象出發,尋找具有普遍意義(yi) 的藝術規律,在中西文學和中西文論的闡發研究方麵具有獨到見解,為(wei)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文學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強調“事實聯係”的實證主義(yi) 方法。
教堂山會(hui) 議:比較文學發展史的一個(ge) 轉折點,會(hui) 上,傳(chuan) 統的比較文學觀點受到批評,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闡述了美國學派的觀點,從(cong) 而引起了國際上曆時十餘(yu) 年的辯論,導致比較文學在理論上更趨成熟,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美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一種文學研究,涵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個(ge) 方麵。既包括“事實聯係”的文學關(guan) 係研究,也包括無事實聯係的跨國界文學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yu) 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
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類型之一,早期實踐中的唯一類型,以一種強烈的曆時意識通過廣泛搜集材料,對事實和進行嚴(yan) 密考據、分析、歸納,來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超越國界的相互聯係和相互影響,包含著對藝術創作活動本質的理解。
平行研究:將“類似”的、可比的,但沒有直接關(guan) 係的屬於(yu) 兩(liang) 個(ge) 或多個(ge) 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異同,得出有益的結論,注重作品的內(nei) 在因素和美學價(jia) 值,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學性”。
闡發研究:比較文學中的一種研究類型,最先由我國台灣學者提出,包括用外來的(本民族的)文學理論來闡發本民族的(外來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相互闡發和別的學科及理論來對文學進行闡發、解釋文學現象。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闡發,通過具體(ti) 的、細微的研究來說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眾(zhong) 、觀眾(zhong) )產(chan) 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讀者大眾(zhong) 接受的情況,是受到接受美學影響的、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yu) 作用的研究類型。
曆史類型學:源於(yu) 19世紀末期俄羅斯“曆史比較學派”創始人維謝洛夫斯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爾蒙斯基提出這一概念。他們(men) 認為(wei) ,人類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共同過程具有一致性和規律性,在相同的社會(hui) 曆史發展階段上生成了類似的文學現象,比較這些並無直接關(guan) 係的文學現象可以充分揭示各民族文學發展的規律性和一致性,揭示文學發展與(yu) 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並確定作為(wei) 比較文學典型的各種文學的民族特性。
流傳(chuan) 學:流傳(chuan) 學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國文學在國外的成就、命運和影響,這種研究是從(cong) 放送者出發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種從(cong) 源到流的探尋。根據放送者的位置可以列出三種類型:中國文學在國外,外國文學在中國,各國文學之間的交流與(yu) 影響。 淵源學:淵源學研究文學作品中主題、題材、人物、情節、語言、風格等因素的來源,換句話說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來因素。這種研究是以接受者出發探討放送者(輸出者)的溯源研究,它往往揭示出一種因果關(guan) 係是最典型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
媒介:在文學交流過程中起著傳(chuan) 遞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個(ge) 民族的文學(包括作家、作品、文論、文學思潮乃至文學運動)介紹和傳(chuan) 播到另一個(ge) 民族,使文學的流傳(chuan) 和影響得以實現。一般把媒介分為(wei) 個(ge) 人媒介、團體(ti) 與(yu) 環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三大類。
媒介學:屬於(yu) 比較文學範疇,研究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產(chan) 生聯係和影響的具體(ti) 途徑和手段。它是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梵·第根的觀點,在兩(liang) 種民族文學發生相互關(guan) 係的“經過路線”中,從(cong) “放送者”到“接受者”,“那經過路線往往是由一個(ge) 媒介者來溝通的。”這媒介者即是“傳(chuan) 遞者”,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譯介學:是比較文學變異學中研究語言層麵的變異的分支學科,它關(guan) 注的是跨語際翻譯過程中發生的種種語言變異現象,並探討產(chan) 生這些變異的社會(hui) 、曆史以及文化根源。
誤譯:誤譯反映了譯者對另一種文化的誤解和誤釋,是文化或文學交流中的阻滯點, 能鮮明、突出地反映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扭曲和變形。
編譯:指按原文的情節線索,根據譯者的需要或按原文直接翻譯或進行編寫(xie) 、改寫(xie) 或添寫(xie) 。
創造性叛逆:將外國名著的內(nei) 容和形式改編得完全適合本國國情和讀者的接受習(xi) 慣。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表明了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造去接近和再現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文學翻譯中的叛逆性反映在翻譯過程當中,便是譯者為(wei) 了達到某一主觀願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
文化過濾:指文學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chuan) 統對交流信息的選擇、改造、移植、滲透的作用。也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發生影響時,接受方的創造性接受而形成對影響的反作用。文化過濾肯定了文化在傳(chuan) 播過程發生變異、變形、轉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對文化的誤讀的不可避免性。
文學誤讀:本來是閱讀學中的概念,指偏離閱讀對象本身的意思和內(nei) 容的閱讀。過去常用來指稱不正確的閱讀,誤差性閱讀或閱讀理解錯誤。比較文學中指文學作品在傳(chuan) 播和接受過程中發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而形成的誤差。
文學的他國化:是指一國文學在傳(chuan) 播到他國後,經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後的一種更為(wei) 深層次的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ti) 現在傳(chuan) 播國文學本身的文化規則和文學話語已經在根本上被他國——接受國所化,從(cong) 而成為(wei) 他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這種現象我們(men) 稱之為(wei) 文學的他國化,文學的他國化研究就是指對這種現象的研究。
形象學:脫胎於(yu) 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的一個(ge) 門類,研究某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關(guan) 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闡釋作為(wei) 他者的異國異族,探索異國異族神話的創造過程和規律,分析其社會(hui) 心理背景以及深層文化意蘊。
社會(hui) 總體(ti) 想象物:即指全社會(hui) 對一個(ge) 異國社會(hui) 文化整體(ti) 所做的闡釋。因為(wei) 想象主體(ti) 是生活在一定社會(hui) 中的人,他們(men) 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屬文化的影響與(yu) 製約,他們(men) 被其自身所屬的文化烙上了強烈的特征。當他們(men) 對另一個(ge) 文化進行審視時,必然帶有其社會(hui) 整體(ti) 想象的濃厚印記。
“套話”:在形象學中,套話是指一個(ge) 民族在長時間內(nei) 反複使用、用來描寫(xie) 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詞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標誌著對“他者”的凝固看法。
主題學:通過對同一題材、主題、母題、情節、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表現以及它們(men) 之間的聯係以及流變的曆史,研究不同作家對它們(men) 的不同處理,以及這種流變和處理的根源。
母題:母題是指最小的主題性的單位,是主題的基礎,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索。母題具有客觀性,它通常指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wei) 、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guan) 於(yu) 周圍世界的概念等。
情境:文學作品中(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典型的格局。母題和主題是文學作品的潛在部分,情境(以及結構等)是作品的外現部分。每一個(ge) 特定的情境必然蘊含著一個(ge) 母題。
意象:主題學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國家中具有的特定意義(yi) 的文學形象或文化形象。隻有當意象作為(wei) 一種中心象征,與(yu) 作品的主題發生緊密聯係時,才可以成為(wei) 主題學研究的對象。
文類學:比較文學文類學研究實際上就是比較文體(ti) 學的研究,即從(cong) 跨國、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學自身的特點來劃分文學體(ti) 裁,研究各種文體(ti) 的特征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文體(ti) 的演變和文體(ti) 之間相互關(guan) 係的一種比較研究體(ti) 係。在比較文學文體(ti) 學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文體(ti) 的劃分。最易接受的是文體(ti) 劃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學文體(ti) 劃分為(wei) 抒情類、敘事類、戲劇類。
缺類研究:探討某一文類在某一或某些國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國家卻沒有出現的現象。換句話說,一些國家的某些文學體(ti) 裁和樣式在另一些國家沒有直接對應的形式。
類型學:類型學研究是比較文學中文學範圍內(nei) 的一種比較文學。它所重視的是不同時空中的文學現象在詩學品格上的類同、相似,其研究對象擁有共同的詩學特征。這種共同性不受文化、語言、國度、時代的限製,而是在人類社會(hui) 曆史發展大體(ti) 相似的背景下,基於(yu) 共同的思想意識、共同的審美體(ti) 驗、共同的藝術思維而產(chan) 生的共同詩學品性。
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中的一個(ge) 研究領域,專(zhuan) 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ti) 係的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角度,以自覺的比較意識,超脫本民族文化體(ti) 係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對中國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較詩學。)
跨學科研究:是比較文學研究中平行研究類型的一種。跨學科研究又稱“交叉研究”“科際整合”“跨類研究”,它是從(cong) 文學的外圍入手,並通過對這些外圍領域和文學關(guan) 係的研究來研討文學的本身。一般包括三大研究範疇,即文學與(yu) 其他藝術門類、文學與(yu) 人文社會(hui) 科學、人文與(yu) 自然科學的關(guan) 係。它表現為(wei) 交叉互滲、邊緣整合以及整體(ti) 觀照三種形態,以此形成了以文學為(wei) 中心的與(yu) 其他相關(guan) 學科連接的多維意義(yi) 鏈。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