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谘詢中,有這樣一類的問題:
我是專(zhuan) 碩,實驗室基本上沒怎麽(me) 待過,這樣的情況能申請海外博士嗎?
陳老師,我是專(zhuan) 碩,底子差,你們(men) 說幫我申請,會(hui) 不會(hui) 是不好的學校?
那些排名高的、教授牛掰的、知名度大的機會(hui) ,是不是都留給學碩了?
還有一些家長,孩子還在醫學本科,麵臨(lin) 讀研究生選擇的時候,也會(hui) 來谘詢:
陳老師,到底選擇學碩還是專(zhuan) 碩啊?哪個(ge) 更好就業(ye) 啊?哪個(ge) 發展前景更好呢?
我自己也是學醫的,這位家長的問題,也是我自己長期思考的,再加上做這個(ge) 留學行業(ye) 這麽(me) 多年,展開講,要分析方方麵麵,三言兩(liang) 語確實梳理不清楚。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下關(guan) 於(yu) 專(zhuan) 碩和學碩在申請海外博士當中,條件上有什麽(me) 差別?先定個(ge) 大基調,學碩和專(zhuan) 碩我都是從(cong) 積極角度來分析的。
專(zhuan) 碩:四證合一,畢業(ye) 以後可以直接就業(ye) ,節省時間。但是科研底子比較差,在醫院發展比較受限。同樣,專(zhuan) 碩申請博士,尤其是歐洲的(英聯邦網申也一樣),相比較學碩,難度也要稍大一點。因為(wei) 國外教授招收一個(ge) 博士、一個(ge) 科研上的夥(huo) 伴,最看重的就是英語、實驗基礎、以及你這個(ge) 人本身。實驗基礎屬於(yu) 三大要素之一。
但是,同學們(men) 也別灰心,還是有一些方法來補救。
比如說,拉長一點申請的時間,然後有條件的同學在國內(nei) 找個(ge) 線下的實驗室(可以找同學,師兄師姐所在的實驗室)去幫忙,熟悉1-2個(ge) 月,如果實在找不到這樣的機會(hui) ,那麽(me) 找一些相關(guan) 的學習(xi) 的視頻,買(mai) 一些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技能的一些書(shu) 籍教程,反複看幾遍,吃透後翻譯成英文,一遍一遍學。學有餘(yu) 力的同學也可以一步到位的去看某些網站上英文的實驗技能講解視頻。
當然因為(wei) 博士的錄取,最關(guan) 鍵的一步,是和教授進行麵試,而麵試頂多也就個(ge) 把小時,提前準備,還是能頂得住的。
學碩:無論國內(nei) 國外,讀博都更有優(you) 勢,因為(wei) 已經有了幾年實驗基礎了麽(me) 。但是,如果不讀博,那麽(me) 再規培,增加了幾年時間不說,競爭(zheng) 力又弱於(yu) 博士,有點不上不下。
上麵說了,專(zhuan) 碩同學通過拉長時間、補實驗知識,也能申請到海外讀博的機會(hui) 。那麽(me) ,我這個(ge) 學碩不是白讀了麽(me) ?虧(kui) 大了。
其實並沒有,一來這裏給大家說一個(ge) 情況,就是我們(men) 每年送出去的學生,前幾年300個(ge) 出頭,現在大概每年有400個(ge) 人的樣子,過個(ge) 3-4年,我們(men) 售後團隊會(hui) 追蹤、回顧、關(guan) 心這些同學的情況,大概其,總有個(ge) 15%-20%的人,要麽(me) 延畢了要麽(me) 科研產(chan) 出不理想,沒什麽(me) (拿得出手)文章。(至於(yu) 具體(ti) 的原因這裏就不詳細分析了,多種多樣,有主觀也有客觀,或者運氣不好的等等)
這裏我發現這樣一個(ge) 現象,就是這15%-20%的同學當中,學碩的比例要明顯小於(yu) 專(zhuan) 碩出去的同學。原因很可能是,有點科研底子,雖然這點先發優(you) 勢也不是很大,但是在到了國外的前幾個(ge) 月裏,能更好地適應了,獲得了教授不錯的印象,然後一路比較順利下來。所以說,功不唐捐。
另外,博士回國後,雖然要再進行規培,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地區或醫院都是定崗規培,博士後規培並軌。雖然在規培,但是待遇和住院醫差不多的,畢竟是本院正式職工了麽(me) ,心態也好了(不擔心規培結束後找工作),其實時間並沒有浪費。
好了,上麵是最淺層的一點梳理,看到這裏,可能有的同學會(hui) 想:哎,真是麻煩,學醫是條不歸路,本來以為(wei) 本科畢業(ye) 能當醫生,然後要考研,考完研吧,又要讀博,上了賊船,進退維穀。教育成本真是太高了。研究生畢業(ye) 已經不小了,我要賺錢,我要買(mai) 房買(mai) 車結婚生小孩,我還想帶父母去旅行呢。
很能理解,我自己當年畢業(ye) 以後就沒有抗住經濟的壓力(家裏特別窮),於(yu) 是先工作,再創業(ye) ,一通折騰,最後回到和醫學相關(guan) 的這個(ge) 行業(ye) ,現在做得還可以。當然,我也沒有後悔。今天就不吐槽教育體(ti) 製,醫療行業(ye) 、各行各業(ye) 目前怎麽(me) 卷、大環境不好啊等等等等等。
對於(yu) 這塊,我也好,我的助理瑪莎老師也好,經常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平台上發聲,或者從(cong) 微觀環境,自己身邊做起,在小事情上為(wei) 更良善的社會(hui) 貢獻一點綿薄之力。(有人說我們(men) 這種人是擺擺姿態、或者說太理想主義(yi) 了,如何如何?那也沒辦法,中國人麽(me) ,骨子裏總有一種儒家思想的關(guan) 懷。)
但是,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我也有一種感覺,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像什麽(me) 文藝複興(xing) 就是偉(wei) 大時代啦,維多利亞(ya) 時期就光輝燦爛啦,我是不信的,這是書(shu) 裏描述的,就像後人用今天書(shu) 店裏各種書(shu) 籍來研究今天的中國和世界,你說,和真實生活一樣嗎?
如果大家有興(xing) 趣了解一下,這兩(liang) 百年來,無數公有製的烏(wu) 托邦實驗,搞公平,著名的有奧奈達、歐文搞的新和諧公社等等等,有上百次轟轟烈烈的社會(hui) 實驗,但是最後,人類社會(hui) 隻要有剩餘(yu) 財產(chan) 、有好看的姑娘、有屬於(yu) 自己的後代,這三樣。鬥到最後,都差不多。可是,要是連這三樣都沒有,那活著還有啥意思呢?
樂(le) 觀的悲觀主義(yi) 者
成熟的人底色是悲觀的,因為(wei) 生命是偶然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宇宙也在創造之中。但是,“小人求全,君子求缺”,那不完美的部分,正是我們(men) 做事的機會(hui) ,沒有徹底的成功和失敗,隻有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成績。
日常和同學在溝通谘詢的時候,我態度相對是比較客觀中立的。如果同學決(jue) 定去,那麽(me) 幫他實現心願,如果還在糾結甚至更眷念國內(nei) 的穩定,我也不會(hui) 過度引導,所以看起來,有點雲(yun) 淡風輕。
甚至不少的學生,在我溝通之後,我會(hui) 主動勸退,比如年紀太大英語很差的,比如急功近利,想快速畢業(ye) 的,比如經濟壓力太大對csc期待過高的,等等。我經常說,決(jue) 策就是第一步,這個(ge) 得你自己邁出來,剩下的99步可以交給我。
但其實,人也應該有較勁的一麵
比如,我們(men) 醫學留學這個(ge) 工作,看起來做得不錯,但也是這麽(me) 多年,一點點的深耕,核心團隊的幾個(ge) 夥(huo) 伴,每天弄到晚上12點甚至淩晨一兩(liang) 點,數年如一日,約等於(yu) 全年無休,隨時在線。
你說,哎呦,努力如果有結果,那麽(me) ,我也會(hui) 努力的呀。
可我想說,這不是一個(ge) 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裏麵還有很多戰略上的選擇,是不是要擴大業(ye) 務?把研究生的市場也做?是不是重點不要隻放在醫學上?是不是短視一點,不管這麽(me) 多,無論合適不合適,都把同學送出去再說?是不是自己可以輕鬆一點,不用每天研究那麽(me) 多申請中的細節和“疑難雜症”,還是把這部分工作,授權給沒有那麽(me) 厲害的同事,隨便做一做;等等等等等,其實背後故事也是一大堆,而且還是七八年如一日。
走錯一步,過渡擴張,或者戰略貪婪,或者目光短視把學生搞了不滿意導致砸了招牌,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電影《這個(ge) 殺手不太冷》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小女孩問:“人生總是如此艱難嗎?”殺手回答:“總是如此”。
可往積極一點的方向想,人生如此短暫、數十寒暑,彈指即過,忽而老矣,豈不可惜。
良好的競爭(zheng) ,是創造的源泉
良好的競爭(zheng) ,不是拚努力,把自己卷死,也把壓力轉嫁給了自己的同類,而是盡可能巧幹。往小了說,出國讀博拿了好的科研產(chan) 出,有利於(yu) 就業(ye) ,往大了說,出去幾年,思維開闊了,出路並不止一條,被你衝(chong) 開一個(ge) 口子,比如我舉(ju) 例子,將來也做了留學?或者其他某塊產(chan) 業(ye) ,咱們(men) 成了同行。
哎啊,今天說得有點激情澎湃,沒辦法,現在許多人都說大環境不好啊,什麽(me) 的,我總是逆向思維,一來我相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或者事物的周期,各種大小年),二來,別人悲觀的時候,我們(men) 要樂(le) 觀。
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即使真的行情不好,機會(hui) 少了3成,世上被情緒影響,士氣低落的人可能有5成,一加一減,機會(hui) 反而大了。
前陣子和一個(ge) 大一的醫學生的家長溝通,家長在看到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療負麵新聞之後,十分後悔和擔心以後小孩學醫行醫的前途。
我分析到,醫學在經曆了過去十來年的報考熱門之後,目前迎來了各種問題,集采,DRG,位置少,就業(ye) 難,壓力大,醫患關(guan) 係嚴(yan) 峻,包括去年的反腐等一係列動作,所以這兩(liang) 年醫學生轉行的很多(包括畢業(ye) 直接轉行和就業(ye) 幾年後轉行),可能接下來報考熱度也會(hui) 逐漸下降,那麽(me) 等十來年之後疊加我們(men) 整個(ge) 社會(hui) 的老齡化,說不定等你小孩再就業(ye) 的時候,醫療行業(ye) 解決(jue) 了這些問題中的部分,就會(hui) 看到黎明的曙光。
股神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雖然說的是炒股,但是對應到思維的思考,人生的抉擇,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