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新科目

今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hui) 介紹了新發布的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yi) 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guan) 情況。此輪義(yi) 務教育課程修訂自 2019 年啟動,曆時 3 年。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於(yu) 2022 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此前,我國義(yi) 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已經分別使用了 20 年以上和 10 年以上,此次調整是根據課程改革自身規律性要求所進行了必要完善。

本次公布的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相較過去二十年使用的義(yi) 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按中央要求新獨立設置了“信息科技”與(yu) 勞動”兩(liang) 項課程科目。

信息科技”設置為(wei) 義(yi) 務教育階段獨立課程

信息科技”在此輪課程設置中按中央要求被正式從(cong) “綜合實踐活動”中獨立,落實為(wei) 全國統一開設的獨立課程科目。在此之前,與(yu) 信息科技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在義(yi) 務教育階段僅(jin) 納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或以地方課程形式在部分省市開設。(表中2021版最終名稱應為(wei) 2022版)

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

根據新設的“信息科技”課程標準,這一課程在義(yi) 務教育階段覆蓋一年級至九年級的全部年級階段。在 3~8 年級單獨開設課程,在其他年級將相關(guan) 內(nei) 容融入語文、道德與(yu) 法治、數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在 3~8 年級單獨開設課程的階段,折算九年總課時占比須達到 1%~3%此外,此次課程方案中新設的課程科目采用的名稱也很值得關(guan) 注。

“信息科技”課程沒有延續部分義(yi) 務教育地方課程和高中技術科目組成部分中使用的“信息技術”名稱,反映了這一課程科目與(yu) 過往綜合實踐活動中相關(guan) 教學內(nei) 容的本質不同——從(cong) 教授計算機的操作與(yu) 軟硬件使用轉變為(wei) 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yang) ,促進學生了解和認知信息背後的科學本質。

義(yi) 務教育“信息科技”內(nei) 容與(yu) 時俱進

此次公布的“信息科技”大綱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xi) 與(yu) 創新、信息社會(hui) 責任四部分核心素養(yang) 製定。強調通過課程學習(xi)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jia) 值觀,形成信息意識;讓學生初步具備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發展計算思維;提高學生數字化合作與(yu) 探究的能力,發揚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hui) 遵守信息社會(hui) 法律法規,踐行信息社會(hui) 責任。

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

信息科技內(nei) 容模塊與(yu) 跨學科主題

依據核心素養(yang) 和學段目標,結合學生認知特征,信息科技課程圍繞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條主線設計了義(yi) 務教育全學段內(nei) 容模塊與(yu) 跨學科主題。

在“信息科技”大綱中,各學段中四部分核心素養(yang) 的特征也被明確。不難發現,曾經出現在原高中數學“算法初步中的算法、流程圖等相關(guan) 知識要求也被調整到了義(yi) 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計算思維素養(yang) 部分的學段特征中。

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教育部印發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信息科技”被獨立設置為(wei) 新科目

信息科技教育普及發展曆程

據了解,在此次調整之前的 20 年,義(yi) 務教育階段與(yu) 信息科技相關(guan) 的教育內(nei) 容一直被組織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且相關(guan) 教學內(nei) 容也較長時間沒有係統性調整。

  • 2001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01〕28號),將信息技術教育內容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實施。
  • 2003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明確在高中階段設置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課程。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學習(xi) 、工作和創新都被信息科技深刻影響。基礎教育階段設置的原內(nei) 容已不足以支撐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hui) 的國家戰略目標。在過去的五年中,教育部也已及時做出了一些必要的階段性調整。

  •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號,以下簡稱《綱要》),係統設計了“趣味編程入門”“走進程序世界”“開源機器人初體驗”等25個學習主題,推薦給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網絡應用能力,增強信息意識與信息社會責任。
  • 2018年初,教育部公布了新版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大綱(並於 2020 年修訂),提升了“信息技術”在高中階段課程的學分占比,確立“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為核心素養;要求開設“數據與計算”、“信息係統與社會”必修模塊和“數據與數據結構”、“網絡基礎”等選擇性必修模塊,以及“算法與程序設計”等選修模塊,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需求。
  • 2020年起,各省陸續開始更換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新教材,正式在教學環節落地新版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大綱要求。

在學校課程設置外,在中小學信息科技的普及過去也以“信息學競賽”的形式存在。自 1984 年起,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的共同委托下,中國計算機學會(hui) 舉(ju) 辦了延續至今的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為(wei) 推動計算機科學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為(wei) 國家和行業(ye) 培養(yang) 了眾(zhong) 多的計算機科學精英人才。

本次“信息科技”課程科目在義(yi) 務教育階段的設置導向與(yu) 過去校內(nei) 普及計算機使用不同,也與(yu) 信息學奧賽隻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少數精英不同。確立這一課程科目作為(wei) 全民必修課的地位將真正服務於(yu) 全民、全社會(hui) 數字素養(yang) 的提升。

為(wei) 提高勞動者運用數字技能的能力、擴大數字人才隊伍、促進實現智慧共享與(yu) 和睦共治的數字生活、保障數字安全、提升數字道德理論水平提供基礎教育支撐。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2年SAT/ACT考試還有必要考嗎?

下一篇

盤點21個大學最奇葩的專業學位!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