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ZJU-UoE Institute, 簡稱ZJE)是浙江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合作,於(yu) 2016年設立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院開設生物醫學和生物醫學信息學兩(liang) 個(ge) 雙學位(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本科專(zhuan) 業(ye) ,以及雙學位博士項目和外方單學位碩士、博士項目。學院辦學聲譽顯著,於(yu) 2018年獲得年度中英教育機構獎,2024年獲年度英中教育合作夥(huo) 伴獎。已連續擔任兩(liang) 屆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hui) 主席單位,學院執行院長Sue Welburn教授擔任中英合作辦學機構聯盟主席。
學院融合東(dong) 西方教育優(you) 勢,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建立“全人培養(yang) ,全球浸染、全鏈實踐”人才培養(yang) 理念,培養(yang) 生物醫學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人才培養(yang) 模式初見成效:以學院教學模式為(wei) 主要內(nei) 容合作獲省教學成果獎1項,生物醫學專(zhuan) 業(ye) 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在愛丁堡大學組織的年度教學評估中獲得外部專(zhuan) 家“second to none”的高度評價(jia) 。本科生學生培養(yang) 質量獲得認可:本科生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並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上獲得全國總決(jue) 賽金獎,已畢業(ye) 的四屆學生共 155人,總深造率89.7%,直博率55%,其中世界TOP20名校錄取率43.9%。
學院依托浙江大學多學科綜合性優(you) 勢,麵向未來開展生命健康領域前沿基礎研究,實施疾病診療的尖端科技研發。根據生物醫學領域前沿發展需求,麵向全球招募優(you) 秀生物醫學頂尖人才。目前,學院已引進全職師資31人,100%具有海外求學或工作背景,其中外籍師資占比超過40%。
麵對中外合作辦學實際,學院始終堅持黨(dang) 建業(ye) 務融合發展。在全方位把握辦學方向、守住意識形態安全底線基礎上,加強中外師資的師德師風建設,通過雙語季報、樓宇投屏等形式報道學院時事和建設進展,增強師資榮譽感,做好國際師資的知華友華愛華。
麵向未來,ZJE將始終保持生物醫學創新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的初心和熱情,在合作辦學、人才交流、平台共建、資源共享、區域服務等方麵創造 “教科人產(chan) 城”一體(ti) 化發展的校地協同發展模式,進一步融入“新醫科”一體(ti) 化布局,為(wei) 浙江大學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建設目標貢獻力量。
02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以下簡稱“密西根學院”)成立於(yu) 2006年4月,是上海交通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重要成果。密西根學院充分借鑒和吸收世界頂尖大學先進的課程體(ti) 係和成功的人才培養(yang) 經驗,致力於(yu) 探索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途徑。學院堅持“全球視野、交叉學科、創新為(wei) 道、質量為(wei) 本”的辦學理念,秉承“以學生為(wei) 中心,建設一流研究型國際化學院,培養(yang) 國際化、創新性、領袖型人才”的宗旨,不斷朝著既定目標邁進。
在兩(liang) 校共同努力下,學院在辦學機製、管理製度、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拔尖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和大膽的嚐試,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培養(yang) 出了一批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創新人才,走出了一條通過國際合作快速在中國本土建設國際一流學院的創新之路,成為(wei) 中美國際合作辦學的典範。
2010年,密西根學院獲教育部國家級優(you) 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1年12月,國家教育體(ti) 製改革領導小組將密西根學院作為(wei) “高等教育改革的楷模”。2012年4月,密西根學院獲評首屆上海市中外合作辦學示範性機構。2014年3月,獲得國際教育最高榮譽獎之一的海斯克爾國際教育革新獎(Andrew Heiskell Awards),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次授予中國的教育機構。
2016年,密西根學院機械工程和電子與(yu) 計算機工程通過美國工程專(zhuan) 業(ye) 認證(ABET)。2022年密西根學院電子與(yu) 計算機工程專(zhuan) 業(ye) 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是交大唯一依托國際化辦學學院建設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目前,學院三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均屬於(yu)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2022年,密西根學院主要參與(yu) 申報的項目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密西根學院當選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hui) 第三屆主席單位。2023年,由密西根學院主要牽頭申報的項目再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密西根學院辦學取得的成功在中國和美國高等教育界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為(wei)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其輻射效應、溢出效應和帶動效應日益顯現,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
03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
為(wei) 了進一步加強中、丹兩(liang) 國在科教領域的合作與(yu) 交流,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簡稱國科大)與(yu) 丹麥高等教育科學部(原丹麥科技創新部),以及丹麥八所公立高校(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南丹麥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哥本哈根商學院、奧爾堡大學、洛斯基勒大學和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共同發起並創建了中國-丹麥科研教育中心(簡稱中丹中心)。中丹中心是丹麥目前在海外投資建設的唯一科教機構,也是中、丹兩(liang) 國重要的科教合作機構、文化交流窗口和成果轉移、轉化平台。
為(wei) 了落實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經教育部正式批準,2013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設立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丹學院。中丹學院采取線下麵授的辦學形式,開展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活動。
目前,中丹學院提供六大博士合作研究領域,包括水與(yu) 環境、可再生能源、納米科學與(yu) 技術、生命科學、社會(hui) 科學和食品與(yu) 健康領域,以及八個(ge) 全日製英語授課的碩士項目,包括水與(yu) 環境、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創新管理、公共管理與(yu) 政策、納米科學與(yu) 技術、生命科學工程與(yu) 信息學、化學與(yu) 生物化學工程、食品與(yu) 健康。
中丹學院辦學特色:
(1)全英文授課,中、丹雙方教師人數及授課時數各占50%左右;
(2)中、丹雙導師製: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ye) 論文;
(3)碩、博士雙學位:達到要求的畢業(ye) 生將授予國科大和丹麥合作大學的雙學位。
中、丹兩(liang) 國九所高校深入開展高等教育合作,中丹項目通過中丹雙導師製、中外教師英語授課、中外學生同班上課的形式,以學科最前沿的知識為(wei) 基礎,采取國內(nei) 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倡導跨學科思維,鼓勵創新意識,博采中丹科教優(you) 勢資源,在六大領域聯合培養(yang) 國家化的研究型人才;探索體(ti) 製機製創新,融合中丹兩(liang) 國教育體(ti) 製、機製,創新發展國際化研究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碩士和博士層次,培養(yang) 擁有跨學科思維,具備創新意識,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創新和創業(ye) 高端人才。
04、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yu) 可再生能源學院
為(wei) 積極應對全球能源和氣候問題,培養(yang) 熟悉新能源領域國際行業(ye) 形勢及規則、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大力推進我國清潔與(yu) 可再生能源發展,歐盟委員會(hui) 提出並與(yu) 中國政府共同發起建立中歐清潔與(yu) 可再生能源學院。
作為(wei) 中歐政府在工程教育領域第一個(ge) 重要合作項目,學院由華中科技大學、東(dong) 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礦業(ye) 學校、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法國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校、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校、法國佩皮尼昂大學、希臘雅典國家技術大學、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英國諾森比亞(ya) 大學、意大利羅馬智德大學共同參與(yu) 創建,於(yu) 2012年3月獲得中國教育部批準正式啟動辦學,圍繞清潔與(yu) 可再生能源領域開展研究生3+0學曆教育、非學曆培訓、科學研究和谘詢活動,被中國教育部、外交部譽為(wei) 中歐教育合作的典範和旗艦項目。
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戰略和新能源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需求,不斷優(you) 化“一對多”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組建了60多名來自歐洲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e) 和210多名來自我校能源、機械、電氣、光電、材料等優(you) 勢學科的導師隊伍,建設了兼具中國特色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形成了豐(feng) 富的國際人才聯合培養(yang) 網絡。
學院采取小班全英文授課,著力培養(yang) 學生國際勝任力。依托CSC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項目、歐盟伊拉斯謨+項目、國際組織定向培養(yang) 項目、“華中大-牛津大學”暑期實習(xi) 項目等,積極選派優(you) 秀學生302人次出國交流研習(xi) 和國際組織實習(xi) 任職,接收140名國際學生來院交流學習(xi) ,持續增進中外學生科研實踐和人文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或參與(yu) 地方政府和歐洲駐華機構舉(ju) 辦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讓國際社會(hui) 更多了解中國在碳中和領域的實質貢獻,為(wei) 服務國家外交大局貢獻智慧和力量。十餘(yu) 年來,學院累計培養(yang) 了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善於(yu) 講好“中國方案”的青年人才和“知華、友華、助華”的國際人才,其中獲雙學位或三學位542人。
05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yu) 技術學院
為(wei) 應對我國能源戰略調整和核能快速發展對高層次核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山大學與(yu) 以法國原子能與(yu) 可替代能源委員會(hui) 、法國格勒諾布爾理工大學為(wei) 首的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FINUCI),於(yu) 2009年12月21日在時任兩(liang) 國總理的見證下,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中法核工程與(yu) 技術學院(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Energie Nucléaire,IFCEN),並於(yu) 2010年9月開始招生。
▶ 人才培養(yang)
學院以培養(yang) 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核能與(yu) 核技術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中心任務,引進了法國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理念,結合中山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you) 勢教學資源和廣東(dong) 省核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致力於(yu) 培養(yang) 國際一流的核領域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
學院采用中法教育體(ti) 係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了中法融合師資團隊和三語教學課程體(ti) 係,開展了國際化工程實踐訓練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學生學業(ye) 評價(jia) ,為(wei) 學生提供了紮實的專(zhuan) 業(ye) 基礎、全麵的個(ge) 人成長、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和國際化教育背景的綜合性人才培養(yang) 平台。
學院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核工程與(yu) 核技術高端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並獲得國際認可。作為(wei) 我國核能領域首例,2016和2022年學院兩(liang) 次通過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hui) (CTI)認證,認證期都為(wei) 最長的6年,並同時獲得歐洲工程教育(EUR-ACE)認證。2022年以來,學院借鑒十多年來學習(xi) 和實踐法國預科-工程師卓越教育的經驗,開創了中法融合的培養(yang) 模式。
在學校大一新生大類集中培養(yang) 的基礎上,通過結合通識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設置“居裏班”和“鶴紱班”兩(liang) 套並行的核能與(yu) 核技術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方案,打造核學科臉譜課程,做好全學科、大類學科、核學科三個(ge) 層次的通識教育。學院已培養(yang) 500多名中法合作核能工程/核工程技術專(zhuan) 業(ye) 碩士,主要就業(ye) 於(yu) 核能研究院、核電站和核能相關(guan) 企業(ye) 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為(wei) 國家的核能事業(ye) 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學院已擁有完整5個(ge) 學位授權點:核工程與(yu) 核技術 一流本科 (2010)核科學與(yu) 技術 一級碩士點 (2011)能源動力 專(zhuan) 業(ye) 碩士點 (2012)核科學與(yu) 技術 一級博士點(2021)能源動力 工程博士點(2022)
▶學院規模
截至2024年4月,學院專(zhuan) 任教師共74人,其中高級職稱65人,助理教授和講師9人,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含博士後)12人。另外,學院每年聘請常駐外籍教師和短期講學的海外知名核領域專(zhuan) 家50多人次。
目前學院已形成一支以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為(wei) 學科帶頭人,以“百人計劃”教授為(wei) 骨幹的國際化、專(zhuan) 業(ye) 化、年輕化的創新師資隊伍。學院在讀學生共725人,其中本科生447人,中法專(zhuan) 碩61人,中方專(zhuan) 碩79人,學碩52人,博士研究生86人。
▶學科建設
在核科學與(yu) 技術一級學科下,學院已經建成完整的5個(ge) 二級學科方向,包括:核能科學與(yu) 工程、核燃料循環與(yu) 材料、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以及支撐核能/核技術研究發展的核數據科學及應用學科方向。
在學校重點建設的“核安全與(yu) 技術”大科研平台基礎上,打造了“6+N”個(ge) 科研方向和高水平科研團隊。2023年,科研項目立項78項,立項經費4789萬(wan) ,到賬4738萬(wan) 。近年泰晤士評級為(wei) A類,全國排名7-11名。
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
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是中法兩(liang) 國建交40周年合作成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yu) 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於(yu) 2004年創建,是教育部審批的第一家中法合作辦學機構。首批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也是首個(ge) 通過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hui) (CTI)和歐洲工程教育(EUR-ACE)認證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學院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培養(yang) 具有“全球視野、係統思維、協同創新”能力,能勝任世界多樣性和快速變化挑戰的工程領導領軍(jun) 人才。每年招收120名本科生,與(yu) 北航使用同一招生代碼,並收取同等學費。
采用法國“預科-工程師”與(yu) 我國“本科-碩士”相融合的本碩一貫製培養(yang) 模式,實施中、法、英三語教學,在本科(預科)階段強化數學、物理等理論基礎,在碩士(工程師)階段培養(yang) 學科交叉和工程實踐等能力。學院擁有高水平國際化教學團隊,有法方管理團隊和常駐教師14人,飛行教授每年70餘(yu) 人次;有中方教師44人,其中國家級領軍(jun) 人才4人,正高職稱占比22%,副高職稱占比53%。
學院持續引進法方數學、物理類預科課程,獲批校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出版教材10餘(yu) 本。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ECP工程實踐模式,現有中國商飛、法國賽峰等世界知名企業(ye) 作為(wei) 合作夥(huo) 伴,與(yu) 斯倫(lun) 貝謝、大族激光等13家企業(ye) 創建了協同育人基地。
學院持續推動國際化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取得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際經驗,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學院整體(ti) 培養(yang) 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兩(liang) 國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的高度讚同和認可。2023年4月法國總統辦公室主任代表馬克龍總統致信學院表示肯定和鼓勵;2023年7月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受中央領導委托來學院慰問。
學院培養(yang) 了12屆近千名國際工程師人才,在亞(ya) 、歐、非、美、澳等世界各地就職,有力支撐了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了中國和北航的國際影響力。國務院原副總理劉延東(dong) 和法國前外交部部長法比尤斯稱讚學院為(wei) “中法教育合作的典範”。
07、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作為(wei) 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燈塔項目”,肩負著係統學習(xi) 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培養(yang) 國際化優(you) 秀工程人才,為(wei) 國家探索和實踐可推廣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重要使命。
經過20年的發展,在中德雙方共同努力下,學院成功實現了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可持續發展,培養(yang) 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勝任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活躍在推動中德發展與(yu) 交流合作各個(ge) 領域。
一、黨(dang) 建引領,三全育人,打造中外合作特色思政模式
中德工程學院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cong) 黨(dang) 建引領、跨界融合、五育並舉(ju) 等多個(ge) 維度發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國際浸潤式“三全”育人體(ti) 係,提煉形成了適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思想政治和育人工作的“同濟經驗”。
二、麵向“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實現國際化進階式人才培養(yang)
人工智能賦能專(zhuan) 業(ye) 建設,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持續提升。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建築電氣與(yu) 智能化和汽車服務工程三個(ge) 專(zhuan) 業(ye) 依托同濟傳(chuan) 統強勢學科和人工智能領域新優(you) 勢,以德國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撐,形成了“人工智能+主體(ti) 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建設導向和“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實現了教師、學生、課程、實踐四大維度深度國際化。
自2008年以來共有2214名中國學生在中德工程學院完成學業(ye) ;其中1782人具有雙學位。還有790名德國學生在中德工程學院學習(xi) 過,其中462人獲得了雙學位。
三、對標德國,製度保障,建設多元化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院利用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優(you) 勢,每年係統引入德國應用科學大學30餘(yu) 名教授直接外語授課,與(yu) 中方教授開展合作交流並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將德國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模式與(yu) 中國國情和需要相結合,依托同濟大學“雙一流”學科,聚焦專(zhuan) 業(ye) ,組建了一支由中德和合作企業(ye) 兼職教師組成的多元化師資隊伍。
四、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強化學院辦學支撐能力建設
發揮各專(zhuan) 業(ye) 緊密對接行業(ye) 企業(ye) 、深度產(chan) 教融合的優(you) 勢,完善校企、理實協同機製,在依托校企模塊課程、德企實習(xi) 實踐、德企畢業(ye) 論文保障人才培養(yang) 隨動緊跟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對接企業(ye) 研發需求,強化應用研究投入,形成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與(yu) 社會(hui) 服務有機聯動機製,深挖理實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對學院辦學的支撐能力。
中德工程學院所形成的中德合作人才培養(yang) 範式受到廣泛認可和讚譽:
① 2014年10月和2017年6月,中德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提到: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等機構是共同落實高校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
② 2018年7月9日,中德雙方發表《關(guan) 於(yu) 深化高等教育和職業(ye) 教育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性聲明》中特別提到:強調對同濟大學中德學部及其組成機構,特別是中德工程學院及各專(zhuan) 業(ye) 的支持。
③ 2020年9月1日,德國外交部公布了德國最新的“印太戰略”,提出中德工程學院等是德國在印太地區參與(yu) 建立的兩(liang) 所教學科研機構之一。德國政府將在未來繼續引導和支持這些德國外交科技政策燈塔項目的發展。
④ 2021年5月,中德工程學院順利通過德方評估。評估報告顯示:中德工程學院被視為(wei) 應用科學領域內(nei) 國際高校合作的燈塔,富有活力、組織良好、成績卓然,是中德合作的旗艦項目。
⑤ 2024年3月,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成立20周年慶典在德國富爾達應用科學大學隆重舉(ju) 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德國聯邦教育與(yu) 研究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等機構分別派高級別代表出席。
08、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成立於(yu) 2012年3月,是經教育部批準、由中國人民大學與(yu) 法國索邦大學、蒙彼利埃保羅-瓦萊裏大學、KEDGE商學院共同合作創辦的第一家以人文社會(hui) 科學為(wei) 主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作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隸屬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單位,中法學院為(wei) 學校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服務大國外交,促進中法文化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院坐落於(yu) 江蘇省蘇州工業(ye) 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一區域不僅(jin) 承載著蘇州悠久的2500多年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同時也蘊藏著中國—新加坡工業(ye) 園經濟社會(hui) 高度發展的成果。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國際化示範區”稱號,是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模式最全、學曆體(ti) 係最完整的區域。
中法學院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學校頂尖學科基礎上,與(yu) 法國名校的優(you) 勢學科相結合,不斷拓展合作專(zhuan) 業(ye) 。學院成立之初,開設了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和法語等專(zhuan) 業(ye) 。隨著教育需求的變化,中法學院於(yu) 2020年新增了數學與(yu) 應用數學、人力資源管理、傳(chuan) 播學(國際新聞傳(chuan) 播方向)三個(ge) 專(zhuan) 業(ye) 。
通過不斷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設置,學院努力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xi) 需求,為(wei) 其提供更廣闊的職業(ye) 發展空間。中法學院以國際化教學為(wei) 特色,提供中、法、英三語教學環境,開創了由一所中國名校與(yu) 多所國際名校合作的培養(yang) 模式。
學院的育人模式旨在培養(yang) 具有全球視野、多元文化素養(yang) 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高端人才,這種教育理念貫穿於(yu) 課堂教學、學生交流和實踐活動之中。作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部分,中法學院秉承“實事求是”的校訓,積極踐行“立學為(wei) 民、治學報國”的宗旨。學院始終以“高水平、有特色、國際性”為(wei) 發展目標,致力於(yu) 培養(yang) 能夠在東(dong) 西方兩(liang) 個(ge) 文化平台自由行走的“複興(xing) 棟梁、強國先鋒”。
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學院還深度參與(yu) 國際合作項目,積極推動中法文化交流,為(wei) 促進兩(liang) 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中法學院的辦學成績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認可和肯定。曾獲得“中法大學合作優(you) 秀項目”獎、“江蘇省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範性建設工程”等榮譽。未來,中法學院將繼續秉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不斷創新發展,為(wei) 培養(yang) 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而努力奮鬥。
09、西北工業(ye) 大學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工程學院
西北工業(ye) 大學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工程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西北工業(ye) 大學(NPU)與(yu) 英國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QMUL)於(yu) 2016年5月合作成立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作為(wei) 中國西北地區首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院的成立是兩(liang) 校長期致力於(yu) 材料學科國際交流合作的結晶,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北工業(ye) 大學坐落於(yu) 陝西西安,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為(wei) 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隸屬於(yu)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位列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始建於(yu) 1887年,是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核心成員。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125位;2022/23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100位,全英第11位。1967年設立全英首個(ge) 材料係,材料學科多次被政府評為(wei) 5星學科,排名全英第9。學院堅持中外合作辦學的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積極響應國家科教興(xing) 國、人才強國戰略,依據學校國際教育合作事業(ye) 整體(ti) 發展規劃和“雙一流”建設目標,樹牢人才培養(yang) 核心地位。
學院開設材料科學與(yu) 工程、高分子材料與(yu) 工程兩(liang) 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采用4+0學製,招生規模240人/年。學生在兩(liang) 校同時享“雙注冊(ce) ”“雙學籍”,達到兩(liang) 校畢業(ye) 標準的學生將獲得西北工業(ye) 大學本科畢業(ye) 證書(shu) 、學士學位證書(shu) 以及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學士學位證書(shu) 。
學院畢業(ye) 生就業(ye) 深造發展前景良好,已畢業(ye) 三屆學生總體(ti) 深造率超80%,其中41%赴國(境)外一流高校深造,39%推免或考入國內(nei) 名校。截至2023年12月,285人赴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倫(lun) 敦大學學院、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名校深造,274人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nei) 名校深造;獲QS或U.S.News世界排名TOP10頂尖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的學生共計252人次、TOP30大學400餘(yu) 人次、TOP100大學600餘(yu) 人次。
學院本科生參加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互聯網+”“挑戰杯”“光威杯”和“三航杯”等創新創業(ye) 項目累計達團隊604支、3047人次,累計1016人次獲省部級以上競賽獎項,其中獲國際級120項、國家級103項、省級196項,僅(jin)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中獲金獎6項。
10、大連理工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聯合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聯合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落實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全麵優(you) 化學科結構、提升國際化水平、構建“雙一流”的重大舉(ju) 措,是涵蓋本碩博多層次聯合培養(yang) 的中白兩(liang) 國間第一個(ge) 合作辦學機構。創新構建國際合作辦學的本碩博一體(ti) 化培養(yang) 體(ti) 係。學院為(wei) 大連理工大學主校區內(nei) 設二級學院,2017年3月獲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
每年招收應用物理學和工程力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80人,凝聚態物理、工程力學和光學工程專(zhuan) 業(ye) 碩士生30人,以及物理學、力學、光學工程和應用數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生17人,均為(wei) 計劃內(nei) 招生,按照“4+0”“3+0”和“4+0”的模式,完成學業(ye) 且滿足要求者,可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畢業(ye) 證書(shu) 、學位證書(shu) 和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學位證書(shu) 。學院《構建中白合作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培養(yang) “一專(zhuan) 多能”國際化一流人才》榮獲遼寧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打造“國際合作辦學、對等境外辦學、同窗友情留學”三位一體(ti) 模式。
兩(liang) 校在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對等成立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聯合學院,通過培養(yang) 方案、考核水平、授課時間的全麵對接,實現兩(liang) 校學生同班學習(xi) 、同組科研、同享文化,締結深厚的“同窗友情”。雙方學子聯合組隊參加第九屆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ye) 大賽,並取得了1金2銀2銅的好成績!
學院的辦學水平也得到了國內(nei) 業(ye) 界的認可,2022年當選為(wei) 第三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hui) 主席單位。建設國際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平台,促進科教融合發展。在中白政府間合作委員會(hui) 科技分委會(hui) 的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科研創新中心於(yu) 2019年6月正式成立,重點開展7個(ge) 研究方向的科研合作,組建國際化團隊,加強科研交流。
此外,學院先後與(yu) 中白“巨石”工業(ye) 園、白俄羅斯華為(wei) 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加強對學生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職業(ye) 技能的聯合培養(yang) 。
學院在國際教育合作領域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並引起廣泛關(guan) 注,中國新聞網、新華社等國內(nei) 多家主流媒體(ti) 進行了專(zhuan) 題報道。基於(yu) 兩(liang) 校合作辦學成果,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2023年11月中國—白俄羅斯大學聯盟在白俄羅斯明斯克正式成立,有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打造國際教育合作新典範。
11、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成立於(yu) 2013年1月,由電子科技大學與(yu)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合作設立,學院開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yu) 工程3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現有在校生2100餘(yu) 人。學院采取“4+0”培養(yang) 模式,雙注冊(ce) 、雙學位和全英文授課,中英雙方教師各承擔50%的核心課程。學院始終踐行“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初心使命,以高質量黨(dang) 建賦能學院高質量發展。
學院黨(dang) 委榮獲“四川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學生黨(dang) 支部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黨(dang) 建工作樣板支部”,學生黨(dang) 建思政品牌“雙語三繪講好中國故事”獲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you) 秀案例。
學院立足工程實踐,實施以項目為(wei) 牽引的教學新模式,在全校率先試點挑戰性課程全覆蓋。通過發揮電子科大“寬口徑、厚基礎”的優(you) 勢,引進格大“減課時、增自學”的模式,實施“第一課堂退、第二課堂進、第三課堂創”三課堂融合,實現“教、學、用”深度融合創新。近年來,學院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主持省部級教改項目11項,榮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3個(ge) 專(zhuan) 業(ye) 均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和英國IET認證。
學院致力於(yu) 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chan) 教融合。先後建立電子科大-華大九天聯合實驗室、全國首個(ge) 海思創新人才培養(yang) 基地、華為(wei) 首批鴻蒙創新實踐基地等。立項教育部產(chan) 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4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1項。
過去5年,格院學子參與(yu) IEEE等各類國際會(hui) 議162人次、一作發表論文234篇、授權專(zhuan) 利62項、各類學科競賽省級及以上獲獎702人次。10年辦學,學院已有7屆畢業(ye) 生2300餘(yu) 人,整體(ti) 深造率達88.9%,其中70.6%的同學選擇出國(境)留學。
出國(境)深造學生中,75%以上學生赴QS前50院校深造。2019屆畢業(ye) 生王金辰成為(wei) 學院首位攻讀MIT全獎直博學生。90%的院友在國外完成學業(ye) 後選擇回國就業(ye) ,真正做到培養(yang) 學生“出得去、飛得高、回得來”.站在新10年辦學起點上,格拉斯哥學院將進一步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質量,奮力譜寫(xie) 新時代新征程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新篇章。
12、北京交通大學蘭(lan) 卡斯特大學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蘭(lan) 卡斯特大學學院是北京交通大學與(yu) 英國蘭(lan) 卡斯特大學合作舉(ju) 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16年獲教育部批複,辦學地點設在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機構現有6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環境工程、工商管理、會(hui) 計學、數字媒體(ti) 藝術)和2個(ge) 碩士研究生專(zhuan) 業(ye) (通信工程和物流工程與(yu) 管理)。
2019年5月,機構順利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現場評估。該項目納入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製成果。北京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以信息與(yu) 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工商管理等學科為(wei) 優(you) 勢,以交通運輸工程為(wei) 特色。蘭(lan) 卡斯特大學建於(yu) 1964年,多次被評為(wei) 英國優(you) 秀科研型大學,是學生最為(wei) 滿意的25所英國大學之一,位居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22位。
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是以中外合作辦學為(wei) 主的國際化校區,北京交通大學蘭(lan) 卡斯特大學學院是威海校區的主體(ti) 。目前威海校區是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陣地、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實訓基地、學校綜合改革的試驗區,以及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示範區。威海校區除了中英合作辦學機構,還有與(yu) 美國合作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方利用英美之間的良性競爭(zheng) ,有效促進了與(yu) 英方的各項合作。
學院對於(yu) 北京交通大學和蘭(lan) 卡斯特大學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兼收並蓄,既有北京交通大學的“知行”校訓,也有英方蘭(lan) 卡斯特大學的“真理麵向每個(ge) 人”校訓。學生要充滿激情Passion,踔厲進取,勇毅超越;同時也要擁有同情心ComPassion, 關(guan) 愛人類,寬容博大,傳(chuan) 承交大的傳(chuan) 統“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培養(yang) 成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從(cong) 事國際事務、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高水平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威海校區以“與(yu) 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專(zhuan) 業(ye) 合作辦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京交通大學國際化校區”為(wei) 發展願景,培養(yang) 特色為(wei) 高起點、新模式、國際化。
13、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
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坐落於(yu) 廣東(dong) 省廣州市,於(yu) 2016年9月獲教育部批準設立,是暨南大學和伯明翰大學合作開辦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2022年,學院連任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hui) 主席單位,持續為(wei) 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中外合作辦學做出貢獻。暨南大學始建於(yu) 1906年,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qiao) 學府,是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19個(ge) 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11個(ge) 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5‰。伯明翰大學始建於(yu) 1825年,是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中的首位成員,英國名校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核心成員,世界百強名校,英國頂尖學府,其數學學院在英國長期排名前十位。
學院開設數學與(yu) 應用數學、信息與(yu) 計算科學、經濟統計學及經濟學四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由兩(liang) 校共同製定,達到兩(liang) 校畢業(ye) 標準和學位授予要求的學生將獲得兩(liang) 校學士學位證及暨南大學畢業(ye) 證。學院的招生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於(yu) 2017年開始招生,現有四個(ge) 年級超1000名在籍學生,已有三屆畢業(ye) 生。
學院以數學類與(yu) 經濟類學科交叉為(wei) 主,以經濟社會(hui) 發展急需為(wei) 導向,引進與(yu) 創新相結合,開設專(zhuan) 業(ye) 充分體(ti) 現“強強聯合,優(you) 勢互補,交叉融合”的辦學特點。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得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協同並進,形成高水平的創新科研成果和交叉學科的教學內(nei) 容。
作為(wei) 暨南大學教育國際化工作體(ti) 係建設特區,學院以“324”黨(dang) 建方案為(wei) 引領,以“培根鑄魂,融合貫通”為(wei) 理念,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特色鮮明的“五融一體(ti) ”人才培養(yang) 模式,相關(guan) 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dong) 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學院黨(dang) 組織獲評中共廣東(dong) 省委教育工委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培養(yang) 學生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金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30餘(yu) 項。
學院正穩步朝著建成一個(ge) 學科交叉融合、專(zhuan) 業(ye) 特色鮮明、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先進、具有優(you) 秀示範效應的國際化創新型學院的目標邁進,逐步形成“暨南中國樣板”。
14、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成立於(yu) 1994年,是國內(nei) 成立最早的中外合作商學院,合作方為(wei) 澳大利亞(ya) 悉尼科技大學(UTS)。學院依托合作雙方大學的綜合優(you) 勢,積極引進海外大學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ti) 係,始終走在國內(nei) 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的前列。
2020年,學院通過AACSB認證,為(wei) 期五年,標誌著學院正式加入國際精英商學院行列,成為(wei) 全國為(wei) 數不多通過AACSB認證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時,上海大學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通過AACSB認證的地方211高校。2021年,學院成為(wei) 法國環球教育(Eduniversal)“全球最佳商學院”新晉排名的全球三家商學院之一。
2021年,“上海大學-悉尼科技大學工程管理MEM項目”榮獲MBA China與(yu) 《經理人》雜誌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商學院發展論壇暨教育盛典”中國商學院最佳中外合作項目TOP10。2022年,學院當選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hui) 第三屆主席單位。目前學院中方專(zhuan) 任教師115人,外籍教師24人;中方商科教師92名,其中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學位近50%,高級職稱逾50%。
此外,學院還擁有一支聘自世界各國高校的訪問教師隊伍,利用每年來院短期訪學的機會(hui) 進行集中授課。2019年,悉尼工商學院工商管理本科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2020年,國際經濟與(yu) 貿易專(zhuan) 業(ye) 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學院四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全部以國家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標準和全英文專(zhuan) 業(ye) 標準進行建設。
學院已與(yu) 歐洲、美洲、澳洲、亞(ya) 洲的100餘(yu) 所海外高校簽署學分互認或交換生協議。每年,學院派出近300名學生前往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ya) 、德國、荷蘭(lan) 、芬蘭(lan) 、瑞典、丹麥等國交流學習(xi) 。每年有來自40多個(ge) 國家的近400名海外學生來院學習(xi) 。學院學生畢業(ye) 後在涉外領域和跨國企業(ye) 就業(ye) 或赴海外一流大學深造,均具有明顯優(you) 勢。
目前學院已經畢業(ye) 各類學生22000餘(yu) 名,畢業(ye) 生就業(ye) 率接近100%,畢業(ye) 生進入飛利浦、麥肯錫、阿裏等世界五百強企業(ye) 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出國赴斯坦福大學、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深造的比例保持在35%左右;部分畢業(ye) 生進入外交部、國家安全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國家部委工作。
15、西南交通大學-利茲(zi) 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利茲(zi) 學院(SWJTU-LEEDS JOINT SCHOOL)是經教育部批準,於(yu) 2014年由西南交通大學和英國利茲(zi) 大學合作創立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教育部許可證編號:MOE51UKA02DNR20141595N。
西南交通大學創建於(yu) 1896年,是中國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學府,土木工程、礦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發祥地,“交通大學”的最早源頭之一;是國家首批“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優(you) 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協同創新計劃”重點建設高校。英國利茲(zi) 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eds)成立於(yu) 1904年,是英國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世界百強名校,英國“羅素教育集團"的創始成員之—,2024 QS世界排名75位。
學院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秉承西南交通大學“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wei) 中心”的辦學理念,發揮我校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優(you) 勢,引進融合利茲(zi) 大學優(you) 質教育資源,培養(yang) 具有家國情懷與(yu) 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與(yu) 卓越領導能力、突出的實踐能力與(yu) 創新精神,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院2016年啟動招生,目前在校生規模1300人。學院開設五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yu) 工程)。
開展“雙博士”人才培養(yang) ,促進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學院在引進融合雙方教育教學優(you) 勢資源的基礎上,量身打造具有利茲(zi) 學院特色的一年級教學計劃;集成雙方優(you) 勢學科專(zhuan) 業(ye) ,圍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2.0目標,創新設計開放式培養(yang) 方案。引進利茲(zi) 大學教學質量監督體(ti) 係,融合交大教學質量管理標準,製定利茲(zi) 學院教學質量監督體(ti) 係。
學院2021年通過電子專(zhuan) 業(ye) IET認證,2022年通過計算機專(zhuan) 業(ye) BCS認證,2023年通過土木專(zhuan) 業(ye) JBM認證。電子信息專(zhuan) 業(ye) 和機械專(zhuan) 業(ye) 於(yu) 2023年代表國家參加《華盛頓協議》對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ti) 係的周期性檢查(全國僅(jin) 四個(ge) 專(zhuan) 業(ye) )並順利通過認證。四屆畢業(ye) 生就業(ye) 去向落實率超過90%,平均深造率超過80%。學院的“三中心”運行模式、工程英語教學模式、留學深造支持體(ti) 係、“TAFSS”五位一體(ti) 學業(ye) 支持體(ti) 係等以生為(wei) 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經驗、培養(yang) 模式獲得校內(nei) 外認可和推廣,100餘(yu) 所兄弟院校先後來院調研交流。
學院連續兩(liang) 屆當選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主席單位,順利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評估,承辦第八屆中外及內(nei) 地(大陸)與(yu) 港澳台合作辦學機構聯席會(hui) 。利茲(zi) 大學對學院辦學給予高度肯定:“我們(men) 與(yu) 全球多所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其中與(yu) 西南交通大學的合作迄今為(wei) 止最為(wei) 重要,也最具成效。”
學院黨(dang) 組織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認真執行高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嚴(yan) 格落實中外合作辦學黨(dang) 建工作“三同步”要求,以一流的黨(dang) 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wei) 中外合作辦學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引領學院各項事業(ye) 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
15、北京工業(ye) 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
北京工業(ye) 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是由北京工業(ye) 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與(yu) 愛爾蘭(lan) 國立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聯合組建的高度國際化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於(yu) 2012年建立。
學院采取“4+0”辦學模式,設有物聯網工程、軟件工程、金融學、電子信息工程四個(ge) 專(zhuan) 業(ye) 。目前辦學規模近1400人,已培養(yang) 八屆畢業(ye) 生,共計約2000人,平均就業(ye) 率近95%,平均深造率超75%。深造學生中約47%赴世界排名前50高校,66%赴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約20%學生直接進入政府部門、事業(ye) 單位和各大企業(ye) 就職,畢業(ye) 生表現優(you) 異,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十二年來,學院從(cong) “起步奠基、探索前行”到“內(nei) 涵發展、提質增效”,目前進入“示範引領、追求卓越”階段。
學院始終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構建“三同步、三把牢、三落地”黨(dang) 建模式(即“黨(dang) 的建設同步謀劃,黨(dang) 的組織同步設置,黨(dang) 的工作同步開展”、“把牢政治方向,把牢意識形態陣地,把牢引進原則”、“推動黨(dang) 的主體(ti) 責任落地,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初心落地,推動立德樹人落地”),以高質量黨(dang) 建引領立德樹人,全麵提升學院國際化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辦學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強化學生思政教育和價(jia) 值引領,打造“英文宣講團”和“我給外教講中國”等品牌活動,堅定學生“四個(ge) 自信”,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成效顯著,積極承擔社會(hui) 責任。激發外籍教師知華友華情懷,建立外教遴選、原版教材審核等機製,實現課堂內(nei) 外安穩運行,營造多元文化和諧共處氛圍。
堅持“紮根中華、融通中外、以我為(wei) 主、協同共進”,推動中外優(you) 質資源融合共享,促進國際化和本土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創新適合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的質量保障體(ti) 係,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成效。
通過積極引進國外一流大學先進教育管理製度,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管理體(ti) 係;引進外方優(you) 質課程,融合本土特色課程;引進外方質量保障體(ti) 係,保障教育教學水平;引進外方線上教學資源,探索中外聯合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機製。中外雙方不斷加強交流融合,實現中外協同,使世界一流大學適應本土辦學和人才培養(yang) 環境需求,使本土大學順利接軌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yang) 模式。
生源質量穩中有升,2023年再創新高,四個(ge) 專(zhuan) 業(ye) 在京全部達到北工大普通類專(zhuan) 業(ye) 錄取線。軟件工程專(zhuan) 業(ye) 、物聯網工程專(zhuan) 業(ye) 、電子信息工程專(zhuan) 業(ye) 分別超過北工大普通類專(zhuan) 業(ye) 錄取分數線5分、3分、2分,金融學專(zhuan) 業(ye) 與(yu) 北工大普通類專(zhuan) 業(ye) 錄取分數線持平。
外地生源質量始終保持在其本地區生源的前10%以內(nei) 。近三年來,學院在就業(ye) 去向落實率、深造率與(yu) 往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畢業(ye) 生深造質量逐年提升,2023年進入QS排名前100深造的學生數較前兩(liang) 年平均值增加5%。
學院辦學成果斐然,辦學聲譽和社會(hui) 影響力持續提升,已逐步發展為(wei) 高水平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21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亨利·麥克勞格林教授獲北京市第15屆“長城友誼獎”。
學院英語教學改革成果獲2021年北京工業(ye) 大學優(you) 秀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黨(dang) 建成果獲2021年北京工業(ye) 大學優(you) 秀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獲2023年北京工業(ye) 大學優(you) 秀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電子信息工程專(zhuan) 業(ye) 建設成果獲2023年北京工業(ye) 大學優(you) 秀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23年牽頭成立中愛中外合作辦學聯盟(中方高校),共有聯盟成員單位25家;舉(ju) 辦中愛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共計35所高校、120餘(yu) 名上級單位領導、專(zhuan) 家學者及中外合作辦學領域實踐者參加會(hui) 議。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