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就為(wei) 大家帶來這個(ge) 全新係列的第一期,我們(men) 就從(cong) 有“人文社科競賽天花板”之稱的 John Locke 寫(xie) 作競賽開始吧!
寫(xie) 在前麵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們(men) 從(cong) 一個(ge) 總體(ti) 的角度去看約翰洛克的競賽基本要求,還為(wei) 大家整理過曆屆獲獎文章的資料包,但是尚未以導師級別的專(zhuan) 業(ye) 角度來為(wei) 大家詳細拆解一篇獲獎文章。但是現在,這項珍貴的福利來了!
我們(men) 今天選擇了2023 年的題目 Are beliefs voluntary?(信念是自願的嗎?)以一篇心理學文章為(wei) 例,來探討以下核心問題:
1、一篇JL參賽文章的框架如何搭建?如何建構文章核心論點?
2、我在 IB/AP 課程中學到的知識是否足以應對 JL 的要求?
3、我如何實現 JL 所倡導的跨學科討論?
4、批判性思維應該如何應用於(yu) 寫(xie) 作?如何“優(you) 雅地反駁”一個(ge) 論點?
以下是文章全文,閱讀文章後再來一一對應地看我們(men) 的拆解分析,更有助於(yu) 深刻理解(點擊可以放大圖片):
就這篇文章而言,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如信念、感知、無意識偏見等。這些概念是文章的基石,理解它們(men) 的定義(yi) 和相互關(guan) 係是寫(xie) 好文章的前提。
此外,文章還涉及了一些神經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如默認模式網絡(DMN)、前扣帶回皮層等。學生需要對這些神經結構及其功能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論點。
文章邏輯框架如何搭建?
如何架構文章論點?
縱觀這篇文章,我們(men) 可以看到它的核心議題是:信念是否屬於(yu) 自願行為(wei) 。作者采用的是多層次論證結構,從(cong) 認知科學、社會(hui) 心理學、臨(lin) 床醫學三個(ge) 領域展開討論,並通過批判性思維巧妙回應可能的反駁。
文章的邏輯線拆解下來以後是這樣的:
第一、信念的形成是否受意識控製?
◎神經科學角度:分析默認模式網絡(DMN)與(yu) 信念的無意識形成機製。
◎社會(hui) 心理學角度:探討群體(ti) 思維(Groupthink)如何強化個(ge) 體(ti) 信念,使其難以自主調整。◎臨(lin) 床醫學角度:借助精神疾病(如妄想症)案例,論證某些信念的不可控性。
第二、如果信念是非自願的,是否意味著所有信念都不可改變?
◎提出反例:冥想訓練可調節 DMN 活動(Brewer et al., 2011),是否說明信念存在有限的自願性?
◎作者的論點反駁方式:先承認局限性 → 再引入反例 → 再重構論點。
第三、多學科視角如何增強論證說服力?
這一部分作者通過神經科學、社會(hui) 學、臨(lin) 床醫學三個(ge) 方向的交叉分析,使論證避免出現單一學科視角的局限性,讓結論更具普適性。
學生在 IB/AP 課程中學的知識
能支撐 JL 寫(xie) 作嗎?
很多家長和同學都比較擔心,IB/AP 課程的知識是否足以支撐 JL 競賽寫(xie) 作,或者是否需要額外學習(xi) 更高階的內(nei) 容。答案是 IB/AP 課程確實提供了核心框架,但如果想要產(chan) 出更優(you) 秀的文章,確實也需要補充部分前沿知識。
◎ IB/AP 課程提供的支持:
IB 心理學:生物心理學(如神經遞質、fMRI 原理)、認知心理學(記憶模型)、社會(hui) 心理學(群體(ti) 哦影響)等內(nei) 容,都能用於(yu) 文章論證。比如這篇文章中涉及的默認模式網絡(DMN) 與(yu) IB 心理學中的“大腦機製”內(nei) 容部分重疊。
AP 生物 & 心理學:提供邊緣係統功能、精神障礙診斷、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妄想症患者的信念控製問題。
◎競賽文章是否需要超越課程體(ti) 係?
獲獎文章確實會(hui) 通常引用一些額外的學術研究和前沿內(nei) 容,比如這篇文章裏就引用了:
◎Raichle (2003)《大腦的默認模式》:深入解析 DMN 機製,幫助作者論證信念的無意識性。
◎Han (2022) fMRI 研究:比較中西方學生的前額葉激活差異,支持文化影響對信念形成的作用。
總結一下:
因此,僅(jin) 依賴 IB/AP 課程可能不足以支撐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建議同學們(men) 通過學術論文閱讀 & 跨學科思考來提升寫(xie) 作深度。對於(yu) 沒有心理學基礎的同學,或者對心理學感興(xing) 趣但缺乏上述學術基礎的同學,我們(men) 可以訓練自己的文獻速讀技巧,與(yu) 導師一起利用“預覽-提問-閱讀-總結-測試”(Preview-Question-Read-Summarize-Test)的方法,以問題為(wei) 核心,閱讀最需要的文獻,這樣可以大量節省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
JL最愛的“跨學科”
論證的關(guan) 鍵是?
◎本文作者是如何跨學科的?你以為(wei) 這隻是一篇心理學文章?
作者打破了學科壁壘,通過神經科學、社會(hui) 學、臨(lin) 床醫學等多領域的證據構建立體(ti) 論證。如果隻用社會(hui) 心理學解釋信念的非自願性,可能會(hui) 忽略神經機製的作用。跨學科分析提供更全麵的理解——
用神經生物學理論,論證信念的無意識形成:提到默認模式網絡(DMN),闡明大腦在休息狀態下仍在整合信息,暗示許多信念的形成可能是無意識的;使用CTE 患者 Philip Adams 案例,說明嚴(yan) 重腦損傷(shang) 導致的行為(wei) 改變,支持信念可能受神經機製影響。
用社會(hui) 學理論,屆時群體(ti) 思維如何影響信念:用“地心說的社會(hui) 壓製”,闡釋集體(ti) 信念如何塑造曆史事件;用“認知失調理論”,解釋個(ge) 體(ti) 在麵對相反證據時可能更傾(qing) 向於(yu) 堅持原有信念。
用臨(lin) 床醫學理論,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信念失控:用“妄想症患者的前扣帶回皮層損傷(shang) ”,解釋為(wei) 什麽(me) 某些信念無法通過理性調整。
到底什麽(me) 是批判性思維?是硬剛嗎?
JL 競賽強調批判性思維,作者在文章中采用 “承認局限 → 引入反例 → 重構論點” 的方式優(you) 雅地進行了反駁:
例如:他是這樣反駁“信念完全非自願”的觀點的,這樣的方式比硬剛更有說服力,也符合學術寫(xie) 作的嚴(yan) 謹性——
◎ 承認局限:默認模式網絡(DMN)確實是非自願的,但並不意味著所有信念都是完全無意識的。
◎引入反例:冥想訓練可以調節 DMN 活動(Brewer et al., 2011)。
◎重構論點:雖然大部分信念是無意識形成的,但特定幹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念。
如何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創建“定義(yi) -結論”的認知閉環?
“認知閉環”是一種高級寫(xie) 作技巧,旨在讓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形成呼應,使讀者在閱讀完成後產(chan) 生 “回到原點,但理解已深入” 的感覺。這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設計就體(ti) 現了這種技巧:
開頭:提出清晰的定義(yi)
文章開頭通過定義(yi) “信念 (belief)” 和 “自願性 (voluntariness)” 直擊核心議題。這不僅(jin) 幫助讀者快速進入討論,還為(wei) 後續論證設立了清晰的評判標準。例如:
◎定義(yi) 信念: 個(ge) 人對某一事實、觀點或事件的主觀看法。◎定義(yi) 自願性: 由個(ge) 體(ti) 自主選擇、控製、且在意識狀態下做出的決(jue) 定。
結尾:呼應開頭,強化論點
文章結尾通過總結各學科證據,重新審視信念的自願性問題,並回扣開頭的定義(yi) 。例如:
◎開頭提出的疑問: 信念是否真的是個(ge) 人的自由選擇?◎結尾的回答: 雖然一些信念可能受個(ge) 體(ti) 控製(如通過冥想調節 DMN),但大多數信念在神經、社會(hui) 和認知多重因素作用下,實際上具有很強的非自願性。
這種 “首尾呼應” 的結構不僅(jin) 讓文章結構更緊密,也幫助讀者在閱讀後形成完整的認知閉環。
通過這次的分析和討論,我們(men) 已經了解了一篇約翰洛克神文的基本方法論,但是要如何落實,如何學習(xi) ,如何下筆,如何錘煉,確實是一個(ge) 漫長困苦的過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