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2025論文開題——曆史深度分析

2025約翰洛克論文開題,其中曆史類的題目引起了不少同學的興(xing) 趣,我們(men) 這次就來分析分析曆史類題目的第三個(ge) 題目——曆史人物對自由的貢獻。

2025 John Locke曆史學題目⬇️

Q1.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Hitler is an outcome of Rousseau,Roosevelt and Churchill of Locke." To what extent was he correct?伯特蘭(lan) ·羅素提出"希特勒是盧梭的產(chan) 物,羅斯福與(yu) 丘吉爾則是洛克的產(chan) 物",此論斷在何種程度上成立?

02. Should anyone be ashamed of their nation's history? Should anyonebe proud of it?個(ge) 人是否應為(wei) 國家曆史感到羞恥?又是否應當為(wei) 之自豪?

Q3. Which figure in history did most to enlarge human freedom?哪位曆史人物對擴展人類自由作出最重大貢獻?

其實拿到題目就能看出來,今年的題目火藥味還是挺濃的,又是希特勒又是羅斯福。如果不留神還以為(wei) 是政治類的題目呢。不過曆來文史哲不分家,寫(xie) 曆史類的論文參考哲學類或政治哲學類的思想資源也很常見。

我們(men) 這次關(guan) 注的是第一個(ge) 和第三個(ge) 題目,也就是如何討論希特勒與(yu) 盧梭的關(guan) 係,或者曆史人物對於(yu) 自由的貢獻(前兩(liang) 個(ge) 題目的分析後續也會(hui) 出。敬請期待)。

這兩(liang) 個(ge) 題目其實都“出現”了一個(ge) 關(guan) 鍵的人物就是“盧梭”(考慮到這個(ge) 論文比賽本身就叫“約翰洛克論文比賽”組委會(hui) 對於(yu) 盧梭的敵意也真的是……)我們(men) 這裏先從(cong) 第三個(ge) 論文的視角展開。

這個(ge) 題目破題最關(guan) 鍵的是找到對“自由”的一個(ge) 核心的定義(yi) 或者劃分。

“自由”這個(ge) 概念可以說是西方哲學思想史中最複雜的概念,幾乎沒有之一。幾乎每個(ge) 思想家都有對自由長篇累牘的分析和論證,想寫(xie) 這個(ge) 題目的學生可能一個(ge) 不留神就會(hui) 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參考文獻中。但是關(guan) 於(yu) 曆史人物對於(yu) 自由的貢獻,有一個(ge) 人的論述角度我推薦大家著重參考,這個(ge) 人就是——以賽亞(ya) 伯林。

約翰洛克2025論文開題——曆史深度分析

倒不是說這個(ge) 人就在哲學上或者曆史學上有多麽(me) 大的造詣,拳打康德腳踢布羅代爾之類的。朱老師推薦這個(ge) 人的作品是因為(wei) 他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整本書(shu) 幾乎就是在論證:“誰是人類曆史中自由最大的敵人?”

約翰洛克2025論文開題——曆史深度分析

你看這副標題——“人類自由的六個(ge) 敵人”。

我們(men) 摘錄一段這本書(shu) 的原文:“盧梭自稱是有史以來最激越和最強烈地熱愛人類自由的人,他試圖擺脫一切束縛,擺脫教育、世故、文化、傳(chuan) 統、科學、藝術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限製,因為(wei) 這些東(dong) 西不管怎麽(me) 說都冒犯了他,這些東(dong) 西在某些方麵限製了他作為(wei) 人所應有的自然權利——盡管如此,在整個(ge) 現代思想史上,盧梭是自由最險惡和最可怕的一個(ge) 敵人。”

“盧梭是曆史上最偉(wei) 大而好鬥的低俗之士,是一種天才型的棄兒(er) ;像卡萊爾,還有在某種意義(yi) 上的尼采,當然還有D.H.勞倫(lun) 斯和鄧南遮等人物,以及諸如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這類以造反起家的小資產(chan) 階級,都是他的思想繼承人。”

怎麽(me) 說呢,就有一種感覺,你看了他這本書(shu) ,誰是曆史上對自由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你可能還不是很清楚,但是誰是最可怕的敵人似乎已經很明確了。

和盧梭相比,希特勒都宛如一個(ge) 提線木偶,被盧梭遙控著前進。甚至於(yu) 讓我開腦洞想,大概對人類自由最大的貢獻的可能就是坐時光機回到盧梭還沒出生的時候幫他媽安排一次墮胎手術……但是實際上你看盧梭自己對於(yu) 自由的說法,乍一看也不覺得有什麽(me) 問題,甚至盧梭的言論配得上他自己的看法“自由的偉(wei) 大鬥士”。

連以賽亞(ya) 伯林都承認:在盧梭看來,整個(ge) 妥協性的自由思想,也就是說“好了,我們(men) 不可能有徹底的自由,因為(wei) 那將導致無政府狀態和混亂(luan) ;我們(men) 也不可能有絕對的權威,因為(wei) 那將徹底摧毀個(ge) 體(ti) ,專(zhuan) 製和暴政將應運而生;因此,我們(men) 必須在二者之間的某個(ge) 地段劃一條界線,安排一場妥協”——這種思想絕對不可接受。在他(盧梭)看來,自由是一種絕對的價(jia) 值。在他的眼裏,自由就好像是一種宗教式的概念。

在他眼裏,自由與(yu) 人類個(ge) 體(ti) 是等同的。說一個(ge) 人成其為(wei) 人,與(yu) 說他是自由的,幾乎是一回事兒(er) 。

約翰洛克2025論文開題——曆史深度分析

那這究竟是怎麽(me) 回事兒(er) 呢?我們(men) 來看下以賽亞(ya) 柏林大概的論點:伯林指出,盧梭表麵上是自由的鬥士:他猛烈抨擊專(zhuan) 製製度,痛斥社會(hui) 不平等,宣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然而,盧梭解決(jue) 這一困境的方案卻包含了對自由的潛在威脅。首先,盧梭的"一般意誌"概念成為(wei) 伯林批判的核心。一般意誌代表共同體(ti) 的最高利益,盧梭認為(wei) 服從(cong) 一般意誌即是真正的自由,甚至主張可以"強迫人自由"。

伯林看出,這種邏輯可為(wei) 極權主義(yi) 辯護——統治者可宣稱自己代表一般意誌,將異議視為(wei) "虛假意誌"的表現。

其次,盧梭區分"真實自我"(理性的、道德的)與(yu) "經驗自我"(被欲望支配的)。伯林認為(wei) ,當盧梭主張壓製後者以實現前者時,實際上為(wei) 外部強製打開了大門。由此,某些人可聲稱比個(ge) 體(ti) 更了解其"真實利益",合理化對個(ge) 人自由的侵犯。伯林進一步揭示,盧梭將道德自主與(yu) 政治自由混為(wei) 一談。在盧梭看來,隻有按照自我立法的道德法則生活才是真自由。

然而,當這一理念被擴展到政治領域,認為(wei) 服從(cong) 集體(ti) 意誌即是自由時,個(ge) 人自由便麵臨(lin) 威脅。最後,盧梭理想中的共和國需要高度的公民美德和道德一致性,對多元性和個(ge) 體(ti) 差異的容忍程度有限。伯林指出,這種同質化的要求實際上壓製了多樣性,與(yu) 自由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相悖。

因此我們(men) 就看到了盧梭理論的悖論:以追求"更高形式的自由"為(wei) 名,盧梭實際上為(wei) 集體(ti) 主義(yi) 和可能的專(zhuan) 製提供了理論基礎。正如伯林所言,盧梭的理論為(wei) 後來的浪漫民族主義(yi) 和極權意識形態提供了智識養(yang) 分,因而成為(wei) 了"自由的敵人"。

那麽(me) 盧梭又為(wei) 什麽(me) 幾乎成為(wei) 了自由“最大的敵人”呢?

伯林認為(wei) 盧梭的思想對於(yu) 自由的破壞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首先,伯林認為(wei) 盧梭的危險性在於(yu) 其"雙重欺騙"——他既是自由的叛徒,又戴著自由鬥士的麵具。正是這種偽(wei) 裝使盧梭的學說比公開的專(zhuan) 製辯護更具破壞力。

盧梭以解放人類為(wei) 名,實際上為(wei) 新形式的束縛提供了理論基礎。其次,盧梭的思想為(wei) 現代極權主義(yi) 鋪平了道路。伯林指出,“一般意誌"概念成為(wei) 後來雅各賓專(zhuan) 政、法西斯主義(yi) 和極權國家的理論來源。這些製度都曾宣稱代表人民的"真實意誌”,以此為(wei) 借口壓製異見。盧梭提供的不僅(jin) 是某種專(zhuan) 製形式,而是一種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極權邏輯。

第三,盧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道德脅迫形式。在伯林看來,傳(chuan) 統暴君至少承認自己在限製他人自由;而盧梭的理論允許統治者宣稱他們(men) 不是在限製自由,而是在實現"真正的自由"。

這種將奴役重新定義(yi) 為(wei) 解放的概念操縱,伯林認為(wei) 是對自由最危險的顛覆。第四,盧梭的思想融合了個(ge) 人道德自治與(yu) 政治服從(cong) 的概念,使兩(liang) 者難以區分。這使得國家可以以培養(yang) "更好的自我"為(wei) 名,無限擴張其對個(ge) 人生活的幹預權。

最後,伯林指出盧梭的學說具有特殊的曆史影響力。從(cong) 法國大革命到二十世紀的極權主義(yi) 運動,盧梭的思想被證明具有持久的破壞力,並在實踐中導致了嚴(yan) 重的自由喪(sang) 失。

在伯林看來,正是這種將極權主義(yi) 包裝為(wei) 自由的理論創新,以及它在現代政治中的深遠影響,使盧梭成為(wei) 自由"有史以來最大的敵人"。他的思想不僅(jin) 攻擊自由,更危險的是,它從(cong) 內(nei) 部顛覆了自由的概念本身。

因此以賽亞(ya) 伯林為(wei) 了“拯救”自由這個(ge) 概念,又提出了對於(yu) 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區分。

消極自由關(guan) 注的是外部幹涉的缺席——簡單說就是"不被妨礙"的狀態。想象你有一個(ge) 私人領地,上麵掛著"請勿打擾"的牌子,消極自由就是這個(ge) 牌子受到尊重的程度。它關(guan) 心的核心問題是:"我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他人幹涉地行動?"當我們(men) 抱怨政府管得太多時,其實是在為(wei) 消極自由發聲。

而積極自由則關(guan) 注自我掌控的存在——它不僅(jin) 關(guan) 心沒有鎖鏈,還關(guan) 心誰握有鑰匙。它探討的是一個(ge) 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wei) "自己的主人"。

這裏的關(guan) 鍵問題變成了:"誰在控製我的生活?“有趣的是,有時候我們(men) 最大的敵人可能不是外部的獨裁者,而是內(nei) 心的那個(ge) "獨裁者”——比如無法抵抗甜點誘惑的衝(chong) 動,或者明明討厭但還是忍不住查看社交媒體(ti) 的習(xi) 慣。

伯林的獨特洞見在於(yu) ,他指出曆史上最危險的政治實驗往往是以"增進積極自由"的名義(yi) 出現的。

從(cong) 這裏出發, 以賽亞(ya) 伯林又整整寫(xie) 了一本書(shu) 。

約翰洛克2025論文開題——曆史深度分析

同學們(men) 是否有認同以賽亞(ya) 伯林的人呢?又是否有想為(wei) 盧梭辯護的人呢?或者認為(wei) 以賽亞(ya) 伯林對於(yu) 積極自由與(yu) 消極自由的劃分根本就是一種詭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打開寫(xie) 論文的思路~

最後附上一些關(guan) 於(yu) 三個(ge) 曆史題目可能有幫助的參考書(shu) ,同學們(men) 可以選擇性閱讀。

第一題:羅素論斷 - “希特勒是盧梭的產(chan) 物,羅斯福與(yu) 丘吉爾則是洛克的產(chan) 物”

《啟蒙的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作者: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

核心內(nei) 容:探討啟蒙思想如何轉變為(wei) 新形式的神話與(yu) 壓迫。

相關(guan) 性:揭示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理性觀念如何可能導向極權主義(yi) ,為(wei) 分析羅素論斷提供批判理論視角。

《盧梭與(yu) 現代性的起源》(Rousseau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

作者:羅伯特·沃克勒(Robert Wokler)

核心內(nei) 容:深入分析盧梭思想與(yu) 現代政治理念的關(guan) 係。

相關(guan) 性:展示盧梭"公意"概念如何被後世誤讀和濫用,對理解希特勒極權主義(yi) 與(yu) 盧梭思想的真實關(guan) 聯至關(guan) 重要。

《洛克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者:約翰·洛克(John Locke)

核心內(nei) 容:論述政府建立在人民同意基礎上的理論,奠定了民主政治理論基礎。

相關(guan) 性:確立了限製政府權力、保障自然權利的理論體(ti) 係,直接影響了羅斯福與(yu) 丘吉爾所代表的政治傳(chuan) 統。

《社會(hui) 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

作者: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核心內(nei) 容:探討"公意"作為(wei) 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強調個(ge) 人自由與(yu) 集體(ti) 意誌的統一。

相關(guan) 性:理解盧梭思想對於(yu) 分析羅素將希特勒與(yu) 盧梭聯係的觀點至關(guan) 重要。

《第三帝國的興(xing) 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

核心內(nei) 容:詳細記述納粹德國的崛起與(yu) 覆滅,揭示極權主義(yi) 的運作機製。

相關(guan) 性:通過曆史事實展現盧梭思想可能被濫用的後果,有助於(yu) 評估羅素的論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核心內(nei) 容:丘吉爾親(qin) 曆的二戰記述,反映其領導風格和政治哲學。

相關(guan) 性:通過丘吉爾的視角,理解洛克自由主義(yi) 在實際政治中的體(ti) 現。

第二題:個(ge) 人是否應為(wei) 國家曆史感到羞恥或自豪?

《論集體(ti) 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

作者:莫裏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

核心內(nei) 容:探討社會(hui) 如何通過集體(ti) 記憶塑造國家認同和曆史意識。

相關(guan) 性:為(wei) 分析個(ge) 人對國家曆史的羞恥或自豪感提供理論框架。

《記憶的倫(lun) 理》(The Ethics of Memory)

作者:阿維賽·馬加利特(Avishai Margalit)

核心內(nei) 容:討論記憶與(yu) 遺忘的道德含義(yi) ,涉及曆史責任和認同。

相關(guan) 性:幫助思考國家曆史中的道德難題,如羞恥與(yu) 自豪的合理性。

《曆史的終結與(yu) 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核心內(nei) 容:冷戰後對自由民主製度勝利的著名論述,探討現代性與(yu) 認同感問題。

相關(guan) 性:討論"第米歐斯"(thymos)—人類對尊嚴(yan) 與(yu) 認可的渴望,提供思考曆史自豪感的哲學基礎。

《想象的共同體(ti) 》(Imagined Communities)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核心內(nei) 容: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體(ti) ",其曆史敘事通過教育、媒體(ti) 建構集體(ti) 認同。

相關(guan) 性:揭示國家曆史自豪/羞恥的情感如何被意識形態工具塑造。

第三題:哪位曆史人物對擴展人類自由作出最重大貢獻?

《自由四論》(Four Essays on Liberty)

作者:以賽亞(ya) ·伯林(Isaiah Berlin)

核心內(nei) 容:深入探討自由的不同概念及其曆史演變。相關(guan) 性:提供評估曆史人物對自由貢獻的理論框架,分析不同類型自由的擴展及其曆史意義(yi) 。

《自由及其背叛:六個(ge) 敵人》(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作者:以賽亞(ya) ·伯林(Isaiah Berlin)

核心內(nei) 容:伯林對盧梭等六位思想家如何"背叛"自由的精彩分析。

相關(guan) 性:揭示盧梭"一般意誌"理論如何為(wei) 集體(ti) 主義(yi) 鋪路,解釋思想如何被轉化為(wei) 極權政治理論基礎。

《開放社會(hui) 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作者: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核心內(nei) 容:批判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等人思想,展示"曆史決(jue) 定論"與(yu) 極權主義(yi) 聯係。

相關(guan) 性:論證某些啟蒙思想家如何成為(wei) 開放社會(hui) 的潛在威脅,分析集體(ti) 主義(yi) 與(yu) 極權意識形態的思想聯係。

《自由的故事:世界民主鬥爭(zheng) 史》(The Story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Democratic Struggle)

作者:埃裏克·福納(Eric Foner)

核心內(nei) 容:追蹤自由理念在不同文化與(yu) 時代的演變,展示自由是持續鬥爭(zheng) 的產(chan) 物。

相關(guan) 性:闡述自由概念如何從(cong) 特權演變為(wei) 權利,提供評估曆史人物貢獻的廣闊曆史背景。

《以自由看待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

作者:阿瑪蒂亞(ya) ·森(Amartya Sen)

核心內(nei) 容:提出"可行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將自由定義(yi) 為(wei) 實質機會(hui) 的擴展。

相關(guan) 性:為(wei) 評估曆史人物貢獻提供跨學科標準,超越傳(chuan) 統政治自由範疇。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國巴斯大學博士申請攻略(Prof. Augustine)

下一篇

IGCSE數學不學好直接影響Alevel?IGCSE數學作為IGCSE階段的必修課有多重要?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