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ocke官網終於(yu) 在今年3月份放題了!眾(zhong) 多等待已久的同學和家長們(men) 紛紛將目光轉向題目的解讀上。
今年的題目依舊有著相當的難度,高挑戰與(yu) 強思辨依舊存在,隨著參賽人數的逐漸增加,入圍率卻逐年降低,2024年的入圍率已經降至16.9%。可見競爭(zheng) 也愈加激烈~
今天這篇文章,老師繼續為(wei) 大家帶來「神學方向」的破題內(nei) 容文字稿,希望可以解決(jue) 部分同學對於(yu) 選題方向的疑問!
題目解析
Q1.ls atheism implausible?
今年神學的第一題探討了一個(ge) 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無神論是否“難以置信”。這裏的“難以置信”並非簡單的荒謬,而是指向無神論是否無法成立或無法理解。對於(yu) 國內(nei) 學生來說,這似乎是一個(ge) 反向提問,因為(wei) 我們(men) 更常見的可能是質疑有神論的合理性。
然而,這道題的深層含義(yi) 在於(yu) 探討無神論對誰而言才是難以置信的。它是否隻是對那些信仰上帝或宗教的人來說才難以理解?如果是,那麽(me) 這種難以理解的根源又在哪裏?
這道題本身已經隱含了一個(ge) 立場,即默認大多數人會(hui) 認為(wei) 世界上有神。但這種立場從(cong) 何而來?它是否值得質疑?如果我們(men) 要反駁無神論“難以置信”的說法,可以從(cong) 多個(ge) 角度入手。
比如,科學上可以論證上帝的存在缺乏經驗性證據,就像愛因斯坦提出黑洞的存在,最終通過觀測和計算得以證實,但上帝的存在卻無法通過類似的經驗方法驗證。
此外,道德哲學也提供了諸多切入點,例如“如果上帝存在,為(wei) 什麽(me) 世界上會(hui) 有邪惡?”或者“上帝的存在是否意味著人類沒有自由意誌?”這些問題都為(wei) 無神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當然,我們(men) 也需要回應對無神論的批評,比如著名的“鍾表比喻”——就像在沙灘上發現一個(ge) 精巧的鍾表,我們(men) 會(hui) 懷疑它是人造的,那麽(me) 同樣複雜的人類和地球是否也是“被設計”的?這種比喻看似有理,但可以通過理論資源進行反駁。比如,從(cong) 科學的角度解釋自然選擇和進化論,或者從(cong) 哲學的角度探討人類能動性和自由意誌的存在。
這道題看似複雜,但其實有豐(feng) 富的理論資源可供參考。無論是科學論證、道德哲學,還是對宗教隱喻的批判性思考,都可以成為(wei) 有力的論據。關(guan) 鍵在於(yu) 明確自己的立場,並結合多方麵的理論支持,展現出批判性思維。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神學的討論,更是一次對哲學思考深度和廣度的挑戰。
Q2.why would the creator of a trillion galaxiesbecome angry if you have sex with your boyfriendor eat bacon for breakfast?
今年神學的第二題是一個(ge) 極具爭(zheng) 議性且非常具體(ti) 的問題:“為(wei) 什麽(me) 創造無數星係的神會(hui) 因你與(yu) 男友發生性關(guan) 係或早餐吃培根而憤怒?”
這個(ge) 問題通過對比展現了矛盾——神作為(wei) 全知全能的存在,創造了浩瀚的宇宙,卻似乎會(hui) 對人類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憤怒或不讚成。這背後其實涉及多個(ge) 核心概念之間的關(guan) 係:全知全能的神的概念、宗教道德規範(religious moral code)以及罪的概念。
題目看似是在討論兩(liang) 條具體(ti) 的行為(wei) 規範,但其實這隻是切入點。它真正想要探討的是,當我們(men) 信仰某個(ge) 宗教時,如何理解並遵循宗教的道德規範?為(wei) 什麽(me) 宗教經文會(hui) 對某些行為(wei) 設定嚴(yan) 格的界限?這些規範背後的意義(yi) 是什麽(me) ?此外,不同宗教之間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背景,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lan) 教都反對婚前性行為(wei) ,這種共性又如何解釋?
在回答這道題時,你可以選擇站在某個(ge) 宗教的立場,比如為(wei) 伊斯蘭(lan) 教辯護,指出對古蘭(lan) 經的誤解,強調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內(nei) 涵和指導意義(yi) 。你也可以從(cong) 整體(ti) 宗教的角度出發,探討宗教道德規範是否是特定曆史文化的產(chan) 物,以及我們(men) 是否應該將其視為(wei) 絕對的教條。比如,當聖經中提到耶穌在水上行走時,這是否隻是一個(ge) 隱喻?這種對經文的解讀方式也適用於(yu) 其他宗教規範。
神學的魅力在於(yu) 它為(wei) 經文提供了廣闊的闡釋空間。以同性戀為(wei) 例,雖然傳(chuan) 統基督教教義(yi) 並不支持,但當代教皇卻對同性戀情侶(lv) 表示祝福。這說明隨著社會(hui) 和時代的發展,宗教經文的解讀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這道題的核心在於(yu) 探討人類道德與(yu) 神聖關(guan) 懷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如何理解神與(yu) 宗教道德規範、罪的概念之間的聯係。
Q3. why pray?
在探討“為(wei) 什麽(me) 要祈禱”這個(ge) 問題時,我們(men) 或許會(hui) 發現它並不像想象中那麽(me) 無趣,尤其是對於(yu) 中國學生來說,這甚至是一個(ge) 很有意思的切入點。
在中國文化中,祈禱常常被賦予一種實用主義(yi) 色彩,甚至帶有一些交易性:我們(men) 常常會(hui) 看到人們(men) 在遇到困難時去寺廟祈福,甚至會(hui) 精確到捐多少錢、報身份證號碼,仿佛祈禱是一種“付出與(yu) 回報”的行為(wei) 。這種現象背後,其實反映出一種非常現實的觀念——如果神不回應我的祈求,我是否還需要祈禱?
然而,在神學的整體(ti) 討論中,祈禱的本質並非如此。祈禱被看作是一種與(yu) 神溝通的行為(wei) ,是一種對話,是一種在靜謐中感受神的存在並獲得啟示的過程。這種理解與(yu) 中國的實用主義(yi) 傳(chuan) 統形成了鮮明對比。從(cong) 這個(ge) 角度出發,我們(men) 可以深入探討祈禱的本質究竟是什麽(me) ,以及它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意義(yi) 。
除了“為(wei) 什麽(me) 要祈禱”,我們(men) 還可以思考“為(wei) 什麽(me) 不祈禱”。這個(ge) 問題背後可能隱含著對某些觀念的質疑,或者反映出一種對宗教行為(wei) 的疏離感。祈禱作為(wei) 一種精神實踐(spiritual practice),其實並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宗教領域。
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冥想、一種與(yu) 自我對話的方式,甚至是一種幫助我們(men) 遠離自我中心、擁抱世界、認識真實的途徑。在當下這個(ge) 越來越強調心理健康和身心靈實踐的社會(hui) 環境中,祈禱或許有更廣泛的內(nei) 涵和價(jia) 值。
此外,祈禱的對象也不一定是一個(ge) 具體(ti) 的宗教神。它可以是任何你信仰的對象,比如自然、月亮,甚至是二次元。這種多樣性和開放性為(wei) 討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然,無論選擇哪種立場,我們(men) 都需要對祈禱在宗教意義(yi) 上的傳(chuan) 統內(nei) 涵有一定的了解,並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深入分析。
寫(xie) 在最後
在神學方向的題目中,我們(men) 發現選擇的學生相對較少,這可能是因為(wei) 神學在國內(nei) 缺乏深厚的宗教土壤,也或許是因為(wei) 學生對神學所涉及的終極問題思辨缺乏接觸機會(hui) 。除非學生自身家庭有宗教信仰背景,否則很少有人主動選擇這一方向。然而,神學其實可以被視為(wei) 一種特殊的哲學題目。它要求我們(men) 深入理解概念本身,並引用經文、教條或神學家的思考。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神學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me) 難以入手。事實上,由於(yu) 參賽人數較少,神學方向的入圍率相對較高。
如果你對神學題目感興(xing) 趣,或者覺得可以嚐試,我建議你大膽挑戰。神學題目本質上是一種概念辨析,需要閱讀文獻、教條等,這與(yu) 哲學題目的寫(xie) 作方式並無二致。今年的神學題目尤其抽象,除了第二題外,第一題和第三題都提供了非常寬泛的討論範疇,這意味著你可以選擇的角度非常多,發揮空間也更大。
以上就是對於(yu) 曆史方向題目的解讀,接下來老師會(hui) 陸續發布剩下剩餘(yu) 方向以及Junior組的賽題破題文字稿,感興(xing) 趣的同學可以持續關(guan) 注後續推送哦~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