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第一屆STEM寫作比賽獲獎文章:無能何以帶來自信

鄧寧-克魯格效應:無能何以帶來自信

見到戴夫。在為(wei) 一家營銷公司策劃了一年的廣告活動之後,戴夫確信他的廣告技巧是他部門裏最好的。在他看來,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創內(nei) 容值得一筆可觀的獎金。但當他的經理遞給他一份年度評估報告時,他的臉沉了下來。“這不對,”戴夫不相信地說。他指著自己在員工表現中排名墊底的那部分,問這是不是一個(ge) 錯誤。

戴夫的案例說明了一種被稱為(wei)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心理現象。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在1999年提出的,是一種認知偏差,表現不佳的人會(hui) 大大高估自己的能力。鄧寧和克魯格的研究表明,表現不佳的人“會(hui) 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出不幸的選擇,但他們(men) 的無能剝奪了他們(men) 意識到這一點的能力。”這種無能反過來又導致他們(men) “對自己的表現和能力抱有誇大的看法”。

為(wei) 了得出這些結論,鄧寧和克魯格進行了一項研究,測試參與(yu) 者在幽默、邏輯推理和語法方麵的能力。在給參與(yu) 者看他們(men) 的分數之前,鄧寧和克魯格讓他們(men) 以百分位數來判斷自己的表現。他們(men) 在所有三個(ge) 類別中的發現,證實了他們(men) 對表現不佳者自我誇大評估的預測:得分在第15百分位左右的參與(yu) 者對自己所在百分位的評估要高出約50%。雖然結果也顯示了得分平均者的輕微高估和得分最高者的輕微低估,但鄧寧和克魯格專(zhuan) 注於(yu) 調查得分最低者的嚴(yan) 重高估。

表現不佳的人是否因為(wei) 自己缺乏能力而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鄧寧和克魯格邀請了得分最低和最高的參與(yu) 者,並讓他們(men) 對其他參與(yu) 者的測試進行評分。之後,參與(yu) 者被要求重新評估他們(men) 原來的測試分數。得分最低的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表現並相應地降低自己的排名,而是繼續提高自己的分數。這表明得分最低的人需要能力來感知能力。

如果意識到這一點需要能力,那麽(me) 表現不佳的人又該如何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呢?答案就在問題本身。因為(wei) 意識到這一點需要能力,表現不佳的人必須變得有能力。在對得分最低的學生進行邏輯推理訓練後,鄧寧和克魯格發現,他們(men) 的分數不僅(jin) 提高了,而且不再誇大自己的分數。這些結果表明,知識和經驗是獲得能力和自我意識的關(guan) 鍵。

從(cong) 本質上講,如果不主動尋求反饋和知識,我們(men) 就無法達到高水平的能力。對於(yu) 任何活動——無論是營銷、育兒(er) 、足球還是水下編織——都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獲得經驗,幫助我們(men) 看到自己的錯誤,並從(cong) 中成長。

鄧寧認為(wei) ,智力的標誌是“善於(yu) 知道我們(men) 不知道的東(dong) 西”。如果我們(men) 想要避免認知偏差的影響,比如鄧寧-克魯格效應,如果我們(men) 想要從(cong) 整體(ti) 上提升自己,我們(men) 必須意識到,總是有更多的東(dong) 西需要知道。

Works Cited

Cherry, Kendra.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Verywell Mind, 14 June 2019.

Kruger, Justin, and David Dunning.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Dec. 1999.

Morris, Errol. “The Anosognosic’s Dilemma: Something’s Wrong but You’ll Never Know What It Is (Part 1).” The New York Times, 21 June 2010.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紐約時報第一屆STEM寫作比賽獲獎文章:晝夜節律 我們身體交響樂的指揮

下一篇

紐約時報第一屆STEM寫作比賽獲獎文章:海洋塑料中的神經毒素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