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According to Henry Kissinger ‘those ages which in retrospect seem most peaceful were least in search of peace. Those whose quest for it seems unending appear less able to achieve tranquility.” Comment on this claim in light of events since 1945.
題目翻譯:根據亨利·基辛格的說法,“那些回想起來似乎最和平的時代是最不尋求和平的時代。那些對它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的人似乎更無法獲得安寧。” 根據 1945 年以來的事件評論這一說法。
論文譯文:
和他建議的曆史模型梅特涅一樣,基辛格采取了一種特別失敗主義(yi) 的世界觀。粗略回顧一下 1945 年以後的曆史,證實了他在第一條評論中的說法。從(cong) 統計數據來看,我們(men) 已經經曆並且正在繼續經曆和平的黃金時代。在 19 世紀之前的社會(hui) 中,15% 的人口死於(yu) 暴力,是 20 世紀因戰爭(zheng) 、種族滅絕和人為(wei) 饑荒而死亡的人數的五倍(Pinker,2011)。超全球化、快速溝通和巨大進步,定義(yi) 了戰後和平時代。然而,根據基辛格的說法,這完全是一種回顧性的敘述。在這些成就的基礎上,隨之而來的是冷戰。相互競爭(zheng) 的政治意識形態讓國家不是“尋求和平”,而是全球統治。盡管麵臨(lin) 人類毀滅的威脅(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和在發展中國家製造的暴力熱點,修正主義(yi) 曆史學家繼續將這場衝(chong) 突重新命名為(wei) “長期和平”。
同樣,他的斷言,即認真的和平嚐試往往會(hui) 破壞同樣的野心,這在已經出現的主要地緣政治斷層線中得到了證明。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朝鮮和韓國等地區尋求和平與(yu) 統一的問題仍未解決(jue) 。盡管為(wei) 和平做出了努力,但在本世紀下半葉,州際緊張局勢繼續重新浮出水麵。縱觀本世紀的全球和平運動,基辛格的觀點是,我們(men) 在“國際體(ti) 係”中的相互聯係也是我們(men) 的弱點,使我們(men) “任由流氓國家或“叛亂(luan) 首領”擺布(Kaplan,1999)。這可以在消耗越南和伊拉克的戰爭(zheng) 中看到。
自 1945 年以來,影響國際政治的總體(ti) 敘事是冷戰,這可以被視為(wei) 一個(ge) 非常和平的時代。曆史學家哈拉裏認為(wei) ,正是在這段時間裏,人類打破了“契訶夫定律”,即“在戲劇的第一幕中出現的槍,在第三幕中不可避免地會(hui) 被開火”。盡管獲得了大規模殺傷(shang) 性的科學能力,但該槍從(cong) 未發射過(Harari,2016)。“核武器已經把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zheng) 變成了集體(ti) 自殺的瘋狂行為(wei) ”。然而,我們(men) 全球舞台上的“槍支”意味著生活在對世界末日的不斷期待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使用了零核武器,西方或發達國家之間發生了零暴力戰爭(zheng) 。鑒於(yu) 在此期間蘇聯和美國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基辛格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你認為(wei) 戰爭(zheng) 僅(jin) 僅(jin) 是一場野心的衝(chong) 突,那麽(me) 圍繞既定政治學說的日益激烈的衝(chong) 突意味著隻有在一個(ge) 人占主導地位之前才能實現和平。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這在統計上對所涉及的西方國家影響如此之小呢?這是因為(wei) ,相反,冷戰時期的和平問題及其解決(jue) ,在前帝國的非殖民化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斷層線。戰後,帝國的經濟利益直線下降,自 1945 年以來在中東(dong) 、非洲和亞(ya) 洲創造了 96 個(ge) 新國家。歐洲列強的恐懼在於(yu) ,這張新的政治版圖包含“準國家”,這將成為(wei) 全球秩序中的經濟和政治負擔(Christopher,2002)。越南和韓國等國家對自我實現、和平與(yu) 團結的“追求”停止了。相反,這些新興(xing) 國家被用作試驗場,讓資本主義(yi) 民主和專(zhuan) 製共產(chan) 主義(yi) 走向高潮。在冷戰時期,各國很快陷入了深刻的意識形態和軍(jun) 事競爭(zheng) 中。盡管和平對於(yu) 這些新獲得自由的國家來說是一個(ge) 絕望的夢想,但他們(men) 繼續被相互衝(chong) 突的政治學說拉得更遠。
為(wei) 了探討基辛格主張的兩(liang) 個(ge) 要素,我將考察自 1945 年以來最大的兩(liang) 次後殖民衝(chong) 突:1950-53 年的朝鮮戰爭(zheng) 和 1955-75 年的越南戰爭(zheng) 。朝鮮半島從(cong) 日本帝國主義(yi) 勢力手中獲得自由後,朝鮮經曆了一些最動蕩的歲月。被稱為(wei) “被遺忘的戰爭(zheng) ”的美蘇之間的代理人衝(chong) 突導致超過 250 萬(wan) 朝鮮人喪(sang) 生。基辛格的說法是正確的,適用於(yu) 一個(ge) “回想起來”西方國家相對不受幹擾但讓新興(xing) 國家四分五裂的時代。冷戰參與(yu) 者讓他們(men) 的衝(chong) 突在發展中國家變得激烈,同時維護自己的和平。朝鮮統一了將近一千五百年。當古代新羅王朝在 7 世紀統一國家時,統一等同於(yu) 和平的思想就已嵌入到民族主義(yi) 意識形態中。1945 年後破壞和平“追求”的原因是美國不顧一切地遏製共產(chan) 主義(yi) 的蔓延。韓國被稱為(wei) 遠東(dong) “風暴中心”,感受著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等超級大國的活動。一旦共產(chan) 主義(yi) 在朝鮮的影響力開始形成,外國領導人就武斷地劃定了第 38 條平行線(70 年後仍然存在),使朝鮮遠離和平的雄心。然而,正如基辛格所說,讓雄心壯誌落空的並不是“永無止境的追求”,而是國際政治戰場將這個(ge) 國家納入其中,因為(wei) 民族主義(yi) 事業(ye) 在其之上展開。和平的渴望從(cong) 未減弱,但緊張和摩擦依然明顯。在 21 世紀,“統一在朝鮮人民的腦海中仍然記憶猶新,但在單獨的行政當局的情況下似乎不太可能在和平的主持下發生”(Wilson, 2002 ) 韓國作為(wei) 一個(ge) 新自由國家出現的外部環境確保了他們(men) 對自我認同、和平與(yu) 統一的“追求”仍然是徒勞的,而不是追逐本身。
朝鮮戰爭(zheng) 一年後,列強在越南製造了一種新的武斷分裂。1954 年日內(nei) 瓦會(hui) 議決(jue) 定北越和南越在 17 度線之間的劃分。同樣,出現了強烈的民族主義(yi) 統一願望的模式,被冷戰的相互衝(chong) 突的意識形態所取代。此時美國的杜魯門政府已經開始相信並害怕“多米諾骨牌效應”。傳(chuan) 播北越人民思想的共產(chan) 主義(yi) 意識形態對美國的全球資本主義(yi) 民主理想構成了太大的威脅。以至於(yu) 不得不抵製對北越野心的綏靖。這就是基辛格在世界曆史上扮演自己角色的地方。美國卷入越南戰爭(zheng) ,持續了暴力血腥的二十年,估計有 400 萬(wan) 越南人和 58,000 名美軍(jun) 在衝(chong) 突中喪(sang) 生。尼克鬆在1968年的“榮譽和平”承諾的承諾中被任命為(wei) 國家安全顧問,以實現和平的企圖和結束越南戰爭(zheng) 。基辛格的和談成功地幫助了 1973 年 1 月 23 日停火的啟動,概述了和平解決(jue) 的機製。由於(yu) 這一壯舉(ju) ,他在同年秋天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然而,許多曆史學家批評他實現“和平”的方法僅(jin) 僅(jin) 是轟炸越南人使其屈服(伯南,2001)。尼克鬆在 1972 年 12 月 18 日至 29 日期間下令進行為(wei) 期 11 天的密集轟炸的河內(nei) “聖誕轟炸”提供了基辛格使用持續暴力來實現和平的一個(ge) 例子。此外,1969 年 3 月對柬埔寨的秘密轟炸暴露了“延長和擴大戰爭(zheng) ”的行動(湯普森,2018 年)。這種“目的證明手段正當”的意識形態,即使這些手段是兩(liang) 麵派的,也可能是他在他的命題中所暗示的。他建議,那些使用任何必要手段平息流氓國家的“尋求和平最少”的時代是那些“回想起來”脫穎而出的時代。鑒於(yu) 他參與(yu) 了 1945 年後的事件,或許這種說法可以作為(wei) 維持和平方法遠離“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道德常態”的理由(Pinker,2011 年)。有趣的是,越南在放任自流時已經成為(wei) 經濟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參與(yu) 者。即使這些手段是兩(liang) 麵派,也可能是他在他的命題中所暗示的。他建議,那些使用任何必要手段平息流氓國家的“尋求和平最少”的時代是那些“回想起來”脫穎而出的時代。鑒於(yu) 他參與(yu) 了 1945 年後的事件,或許這種說法可以作為(wei) 維持和平方法遠離“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道德常態”的理由(Pinker,2011 年)。有趣的是,越南在放任自流時已經成為(wei) 經濟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參與(yu) 者。即使這些手段是兩(liang) 麵派,也可能是他在他的命題中所暗示的。他建議,那些使用任何必要手段平息流氓國家的“尋求和平最少”的時代是那些“回想起來”脫穎而出的時代。鑒於(yu) 他參與(yu) 了 1945 年後的事件,或許這種說法可以作為(wei) 維持和平方法遠離“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道德常態”的理由(Pinker,2011 年)。有趣的是,越南在放任自流時已經成為(wei) 經濟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參與(yu) 者。作為(wei) 維持和平方法的理由,遠離“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道德常態”(Pinker,2011 年)。有趣的是,越南在放任自流時已經成為(wei) 經濟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參與(yu) 者。作為(wei) 維持和平方法的理由,遠離“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道德常態”(Pinker,2011 年)。有趣的是,越南在放任自流時已經成為(wei) 經濟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參與(yu) 者。
現在從(cong) 宏觀的角度審視國際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將曆史上最致命的軍(jun) 事衝(chong) 突拋在腦後,對和平烏(wu) 托邦的“追求”在 20 世紀下半葉已經消耗了我們(men) 主要的世界領導人。“歐洲(和美國)人民對戰爭(zheng) 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曆史變化”(布羅迪,1973 年)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和平締造者已經製定了前所未有的避免戰爭(zheng) 的措施,與(yu) 基辛格的觀點相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1946 年,和平組織聯絡委員會(hui) 繼承威爾遜主義(yi) 的學說,投入精力支持聯合國,與(yu) 失敗的國際聯盟不同,聯合國應該“拯救後繼國家免遭戰禍”(博爾丁,2000 年)。西方主要參與(yu) 者建立了一係列戰略和商業(ye) 俱樂(le) 部,旨在建立和維護全球和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北約、亞(ya) 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自 1945 年以來,戰爭(zheng) 造成的死亡人數急劇下降(見圖)。你現在自殺的可能性比在戰爭(zheng) 中喪(sang) 生的可能性更大(截至 2012 年,有 800,000 到 120,000 人(Harari,2016 年))。如果這個(ge) 統一的外交和平毯在我們(men) 全球的斷層線上失敗了,那麽(me) 來自外國的幹涉可以作為(wei) 原因被根除。在共產(chan) 主義(yi) 消亡、冷戰結束後,美國以“全球警察”的身份出現,但“出於(yu) 道德憤怒而維持秩序有時比法律原則和實踐更重要”(Annita Lazar,2005 年),這破壞了對人權的普遍尊重和自治。自 1948 年成立以來,一直試圖促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但 70 年後,它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棘手。“戰後”時代的和平似乎隻有在國際社會(hui) 傾(qing) 聽雙方關(guan) 切和願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不是采取基辛格對衝(chong) 突的不綏靖立場。正如愛爾蘭(lan) 和平進程所表明的那樣,理性可以為(wei) 解決(jue) 問題製定路線圖。在理解他人的個(ge) 人推理的同時確保自我保護,可以讓衝(chong) 突的兩(liang) 個(ge) 方麵獲得和平。那些在這個(ge) 時代尋求安寧的人,一旦開始傾(qing) 聽和安撫,就已經獲得了安寧。“戰後”時代的和平似乎隻有在國際社會(hui) 傾(qing) 聽雙方關(guan) 切和願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不是采取基辛格對衝(chong) 突的不綏靖立場。正如愛爾蘭(lan) 和平進程所表明的那樣,理性可以為(wei) 解決(jue) 問題製定路線圖。在理解他人的個(ge) 人推理的同時確保自我保護,可以讓衝(chong) 突的兩(liang) 個(ge) 方麵獲得和平。那些在這個(ge) 時代尋求安寧的人,一旦開始傾(qing) 聽和安撫,就已經獲得了安寧。“戰後”時代的和平似乎隻有在國際社會(hui) 傾(qing) 聽雙方關(guan) 切和願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不是采取基辛格對衝(chong) 突的不綏靖立場。正如愛爾蘭(lan) 和平進程所表明的那樣,理性可以為(wei) 解決(jue) 問題製定路線圖。在理解他人的個(ge) 人推理的同時確保自我保護,可以讓衝(chong) 突的兩(liang) 個(ge) 方麵獲得和平。那些在這個(ge) 時代尋求安寧的人,一旦開始傾(qing) 聽和安撫,就已經獲得了安寧。
2009/10 年人類安全報告就國際戰爭(zheng) 的顯著下降做出了兩(liang) 個(ge) 重要結論。一是外交幹預和全球維和任務的增加確實有助於(yu) 預防(HSRG,2011)此外,牛津大學的經濟學家保羅·科利爾和安克·霍弗勒已經證明相互依存的經濟增長往往會(hui) 降低發生衝(chong) 突的可能性。現在和平比戰爭(zheng) 更有利可圖。然而,研究小組和大多數曆史學家都無法預測衝(chong) 突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wei) 止,1945 年後的世界經曆了一個(ge) 國際戰爭(zheng) 少得驚人的時代,“在此期間,能夠進行戰爭(zheng) 的實體(ti) 數量增加了”。(克裏斯托弗,2002)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政治事件(特朗普/英國脫歐)意味著現在的結構可能在 10 年後完全崩潰。我們(men) 對和平的“追求”可能正在進一步打開暴力和戰爭(zheng) 再次統治的大門。吉米·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茲(zi) 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表示,“導致國際不穩定的因素正在為(wei) 更有組織的合作而發揮作用的力量在曆史上占上風”(McDougall,2019 年)。在全球化進程中,和平、安全與(yu) 經濟進步相互依存,是實現和平的積極舉(ju) 措。另一方麵,這種統一允許更多的思想衝(chong) 突,跨國資本主義(yi) 造成的“深刻的不穩定性、極端不平等和不穩定”進一步惡化(Pijl,2006)。在英國退歐重開部落舊傷(shang) ,以及對崛起的超級大國主宰全球的持續焦慮之際,也許衝(chong) 突正在我們(men) 眼皮底下積聚。對和平“永無止境的追求”的時代可能即將爆炸性地結束。在不久的將來,基辛格的失敗主義(yi) 和平觀可能會(hui) 被證明是無可辯駁的,但就目前而言,我們(men) 應該慶祝人類過去 74 年的曆史成就,並繼續為(wei) “和平”無止境地奮鬥,因為(wei) 迄今為(wei) 止,還沒有徒勞的旅程。
Author’s Note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 I will take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looking to explore the suggestions within the comment, considering statistical phenomena regarding global warfare and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essay disregarding internal and civil conflict. The definition of peace will alter accordingly between “freedom from disturbance” and the typically historically accepted “a state in which there is no war, or a war has ended.”
Bibliography
Annita Lazar, M. M. (2005). 'In the Persuit of Justice':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 as Global Policeman in the New World Order.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into Research.
Bernam, L. (2001). No Peace, No Honour: Nixon, Kissinger and betrayal in Vietnam. Simon and Schuster.
Boulding, E. (2000). Peace Movements and Their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E. Boulding, Cultures of Peace: The Hidden side of history (pp. 56-88).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Brodie, B. (1973). War and Politics. New York: Macmillian.
Christopher, A. (2002). Decolonisation without independance . GeoJournal, 213- 224.
editors, H. (2019, June 6th). Korean War. Retrieved from History.
Harari, Y. N. (2016). Homo Deus. London: Harvill Secker .
HSRG, H. S. (2011). Human Security Report 2009/2010. Vancouver, Can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 D. (1999, June). Kissinger, Metternich and Realism. The Atlantic.
McDougall, W. A. (2019, June 18th). 20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trieved fr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ueller, J. (2009). War has almost ceased to exist . 297-307.
Pijl, K. V. (2006). Global Rivalries: from the cold war to iraq. London: Pluto Press.
Pinker, S. (2011). In defense of reason. Decline of Violence: taming the devil within us, 309-311.
Thompson, J. L. (2018). Vietnam War: Henry Kissinger. Retrieved from Alpha Histroy .
Wilson, J. (2002). War and Peace. The Korean Peninsula: Dynasty, Colonialism, War and Reunification.
Winkler, A. M. (2001). The Cold War: A History in Docu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原文鏈接:https://www.johnlockeinstitute.com/2019-history-essay-henry-kissinger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