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題:
Constructing E.coli Co-Cultures for De Novo Biose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 Acacetin
DOI號:
https://doi.org/10.1002/biot.202000131
關(guan) 鍵詞:
微生物共培養(yang) ;異源生物合成;從(cong) 頭合成
內(nei) 容摘要:
模塊化共培養(yang) 工程是複雜天然產(chan) 物生物合成的新興(xing) 方法。在這項研究中,構建了分別由兩(liang) 種和三種大腸杆菌菌株組成的微生物共培養(yang) 物,用於(yu) 從(cong) 簡單的碳底物葡萄糖中從(cong) 頭生物合成 Acacetin。為(wei) 此,異源生物合成途徑被分為(wei) 不同的模塊,每個(ge) 模塊都容納在專(zhuan) 用的大腸杆菌菌株中進行功能表達。在優(you) 化組成菌株之間的接種率後,與(yu) 單一培養(yang) 對照相比,工程共培養(yang) 物的產(chan) 量提高了4.83倍,在搖瓶中培養(yang) 三株共培養(yang) 物會(hui) 在48小時後產(chan) 生20.3 mgL−1Acacetin。
主要內(nei) 容:
1.雙菌株共培養(yang) 設計
構建了兩(liang) 個(ge) 大腸杆菌菌株PU1和BD1,分別包含上遊和下遊通路模塊,並在一個(ge) 合並培養(yang) 物中共培養(yang) ,上遊模塊包含工程化的酪氨酸途徑和酪氨酸氨裂解酶TAL,用於(yu) 將葡萄糖轉化為(wei) p-Coumaric acid。下遊模塊包含一係列異源酶,包括4CL、CHS、CHI、MatB、MatC、FNSI和PaCOMT,用於(yu) 將p-Coumaric acid轉化為(wei) Acacetin。上遊和下遊菌株之間的接種比例從(cong) 1:1到1:19不等,以平衡相應通路模塊的生物合成能力。
圖1 A:雙菌株係統模式圖 B:PU1:BD1不同接種比例下中間產(chan) 物和終產(chan) 物的含量變化
上遊菌株PU1的高接種百分比有利於(yu) 途徑中間體(ti) p-Coumaric acid的提供,但它抑製了下遊菌株的亞(ya) 群和生物轉化能力。結果,觀察到相對高的p-Coumaric acid積累。另一方麵,下遊菌株BD1的高接種百分比對兩(liang) 個(ge) 途徑模塊的相對生物合成強度產(chan) 生相反的影響。基於(yu) 這兩(liang) 種效應,在1:9的比例下,Acacetin的最佳產(chan) 量7.9 mgL-1,相應的p-Coumaric acid積累量為(wei) 62.0 mgL-1。通過將整個(ge) Acacetin途徑分別引入上遊和下遊共培養(yang) 菌株,構建了兩(liang) 個(ge) 單一培養(yang) 對照菌株MA1和MA2。結果發現,在相同的培養(yang) 條件下,MA1和MA2僅(jin) 分別產(chan) 生 1.2和2.7 mgL-1Acacetin。單一培養(yang) 對照和共培養(yang) 之間的生產(chan) 差異清楚地證明了模塊化共培養(yang) 工程對天然產(chan) 物生物合成的能力。
另一方麵,Naringenin和Apigenin的積累遠低於(yu) p-Coumaric acid。在1:9的最佳接種比例下,僅(jin) 檢測到10.4 mgL-1Naringenin和0.5 mgL-1Apigenin。該結果表明Naringenin和Apigenin的供應不足限製了共培養(yang) 係統中Acacetin的生產(chan) 。對於(yu) 雙菌株共培養(yang) ,與(yu) Naringenin和Apigenin生物合成相關(guan) 的酶促反應都被納入下遊菌株,這對菌株造成了過度壓力,並消除了平衡柚皮素提供和轉化需求的靈活性。
2.三菌株共培養(yang) 體(ti) 係
圖2
A)三菌株係統模式圖
B)四種候選中遊菌株生產(chan) 能力
C)四種候選下遊菌株的生產(chan) 能力
D)最終三菌株係統在不同接種比例下中間產(chan) 物和終產(chan) 物的含量變化
在該係統中,上遊菌株負責途徑中間體(ti) p-Coumaric acid的形成,而中遊菌株被設計用於(yu) 生產(chan) Naringenin。共培養(yang) 的下遊菌株專(zhuan) 用於(yu) 從(cong) Naringenin生產(chan) Acacetin的最後兩(liang) 個(ge) 酶促步驟。
三菌株設計進一步分散了中遊和下遊菌株之間與(yu) p-Coumaric acid到Acacetin轉化相關(guan) 的代謝負擔,還提供了一個(ge) 平台,可以更精細地平衡Naringenin 提供和轉化途徑模塊之間的生物合成能力。為(wei) 此,首先著手確定合適的菌株以分別適應中遊和下遊通路模塊。對於(yu) 中遊菌株,低丙二酰輔酶A可用性是高效Naringenin生產(chan) 的限製因素。在雙菌株共培養(yang) 係統中,引入了重組丙二酸同化途徑(MatB和 MatC),將外源丙二酸轉化為(wei) 丙二酰輔酶A。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過表達脂肪酸合酶FabF會(hui) 增加細胞內(nei) 丙二酰輔酶A水平。因此構建了四種候選中遊菌株,並通過p-Coumaric acid補料實驗比較了它們(men) 的生物轉化能力。不含MatBC或FabF過表達的菌株BM1產(chan) 生21.5 mgL-1柚皮素。僅(jin) 過表達MatBC並補充2 gL-1丙二酸的菌株BM2產(chan) 生42.0 mgL-1柚皮素,比BM1對照高1.95倍。單獨過表達FabF(BM3) 或與(yu) MatBC(BM4)一起過表達的產(chan) 量低於(yu) BM2,盡管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
因此,選擇BM2作為(wei) 三株共培養(yang) 工程中的中遊菌株。同樣,對於(yu) 下遊菌株選擇,構建了四個(ge) 菌株,即BD2、BD3、BD4和BD5,並通過Narigenin補料實驗比較了它們(men) 將Naringenin轉化為(wei) Acacetin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菌株被設計為(wei) 具有不同的FNSI和PaCOMT表達強度,用於(yu) Acacetin生物合成。如圖2 C所示,分別從(cong) 兩(liang) 個(ge) T7啟動子表達FNSI和PaCOMT的菌株BD3顯示出最高的19.2 mgL-1金合歡素產(chan) 量,因此被選為(wei) 三菌株共培養(yang) 的下遊菌株。
使用上麵確定的菌株,建立了PU1:BM2:BD3共培養(yang) 物,用於(yu) 從(cong) 葡萄糖生物生產(chan) Acacetin。對於(yu) 接種率優(you) 化,首先將上遊菌株的接種率分別設置為(wei) 10%、20%和30%。然後相應地改變第二個(ge) 和第三個(ge) 菌株之間的比率以平衡整個(ge) 途徑。三株共培養(yang) 的金合歡素生物生產(chan) 如圖2 D所示。當上遊菌株接種比例為(wei) 30%(6:12:2、6:2:12、6:7:7)時,相應途徑的中間體(ti) 對香豆酸產(chan) 生過量,但中遊和下遊菌株的亞(ya) 群大小和相關(guan) 的生物合成強度相對較小。導致Acacetin 產(chan) 量低。
另一方麵,過低的上遊菌株接種比例(2:12:6、2:6:12、2:9:9)導致p-Coumaric acid的供應減少,這也導致了次優(you) 的Acacetin生產(chan) 。當上遊菌株以20%(4:12:4、4:4:12、4:8:8)接種時,觀察到高Acacetin產(chan) 量。在4:12:4的接種比例下實現了12.8 mgL-1Acacetin的最佳產(chan) 量,在4:8:8時實現了12.5 mgL-1的類似產(chan) 量。三菌株共培養(yang) 的最高產(chan) 量比單一培養(yang) 對照的最佳產(chan) 量高4.83倍,比雙菌株共培養(yang) 高1.62倍。因此表明,可以通過合理控製接種比例來優(you) 化生物合成來解決(jue) 三個(ge) 途徑模塊之間生物合成強度的不平衡。
圖3 搖瓶培養(yang) 過程中的生長和生物合成行為(wei)
A) 共培養(yang) 細胞密度和三種菌株個(ge) 體(ti) 亞(ya) 群百分比隨時間的變
B) p-Coumaric acid、Narigenin、Apigenin和Acacetin 濃度隨時間的變化
PU1:BM2:BD3共培養(yang) 物以4:12:4的比例接種
三、搖瓶中的三菌株共培養(yang) 生物生產(chan)
為(wei) 了進一步研究生長相容性和整體(ti) 生物合成性能,通過在10 gL−1葡萄糖上培養(yang) PU1:BM2:BD3進一步分析了三菌株共培養(yang) 生長和生物合成的動態接種比例為(wei) 4:12:4的搖瓶中。如圖3所示,共培養(yang) 的細胞密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並在24小時後穩定下來。4小時後,上遊菌株PU1的百分比從(cong) 20%變為(wei) 25%,並在剩餘(yu) 培養(yang) 期間穩定在21%左右。
中遊菌株BM2的種群大小在4小時後從(cong) 60%下降到48%,直到24小時保持穩定,並在培養(yang) 結束時逐漸增加到 61%。對於(yu) 下遊菌株BD3,亞(ya) 群在前12小時內(nei) 從(cong) 20%增加到29%,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到培養(yang) 結束時的14%。三種菌株的生長趨勢表明,中遊菌株BM2在進入穩定期之前的生長比其他兩(liang) 種菌株慢,這主要是由於(yu) 與(yu) 該菌株中過度表達異源酶相關(guan) 的代謝負擔。
盡管如此,共培養(yang) 的菌構成總體(ti) 上僅(jin) 在相對較小的範圍內(nei) 波動。對p-Coumaric acid、Narigenin、Apigenin和Acacetin的濃度分布如圖3 B所示。結果發現,中間體(ti) p-Coumaric acid的積累在8小時內(nei) 迅速達到96.2 mgL-1,然後逐漸下降至10 mL-1左右,Narigenin、Apigenin的積累分別在12和36小時達到峰值。最終產(chan) 物Acacetin的濃度在前24小時內(nei) 迅速增加,表明Acacetin的生物合成發生在指數期和早期穩定期。在36小時達到20.3 mgL-1的最高Acacetin濃度,這明顯高於(yu) 使用圖2 D所示的培養(yang) 管在5 gL-1葡萄糖上的產(chan) 量。
個(ge) 人評價(jia) :
該研究並未調控共培養(yang) 中的菌體(ti) 係的比例,但是最終培養(yang) 後菌構成比例區域穩定並在小範圍內(nei) 波動,且通過將代謝通路拆分給三種菌從(cong) 頭生產(chan) Acacetin 提高了產(chan) 量。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