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微觀的角度看,電流是如何形成的?
電流是由大量帶電的電荷整體(ti) 沿一個(ge) 方向運動而形成的。這就好像是人流一樣,是由人群的整體(ti) 運動而形成。隻不過人流我們(men) 看得見,但無論是電流還是其中每一個(ge) 運動的電荷,我們(men) 都很難觀測得到。
這些電荷既可以是上圖中的正電荷,比如正三價(jia) 的鐵離子在溶液中的運動,也可以是負電荷,比如電子。傳(chuan) 統定義(yi) 中電流的方向 (Direction of Conventional Current) 與(yu) 正電荷運動的方向相同,與(yu) 負電荷運動的方向相反,那麽(me) 上圖中的電流方向必然是向右的。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電路中的電流主要是靠帶負電的電子運動而形成,如下圖:
帶負電的電子從(cong) 電源負極出發,在電源所形成的電場的作用下,為(wei) 燈泡 (Lamp) 供電,並最終回到電源正極。
由於(yu) 我們(men) 定義(yi) 電流的方向是和負電荷運動的方向相反,所以上圖中負電荷順時針運動,那麽(me) 傳(chuan) 統電流的方向就是逆時針。
當然,電路中的電子個(ge) 數肯定不隻示意圖中的六個(ge) ,比如僅(jin) 一立方厘米的銅中就含有大約 8.5 x 1022 個(ge) 可自由移動的電子,這是一個(ge) 超大的量級了!!
知道了電流的由來,我們(men) 下麵就可以講講電流的定義(yi) 和微觀方程啦:
Current is the total charge flowing through a cross-section per unit time.
電流的定義(yi) 就是單位時間內(nei) 通過導線橫截麵積的電量,一秒鍾內(nei) 通過的電量越多,那麽(me) 電流就越大。這就好像人流一樣,一天內(nei) 買(mai) 票進入公園的人數越多,那麽(me) 說明這個(ge) 公園的人流就越大。
電流 I 的定義(yi) 式為(wei) :
式中電流 I 的單位為(wei) 安培 "A" (是基礎單位哦!),電量的變化量 Δq 的單位是庫倫(lun) “C”,時間的變化量 Δt 的單位是秒 “s”,所以這三個(ge) 單位的關(guan) 係有:1 A = 1 C / s,也就是說 1 A 的微觀含義(yi) 是,在 1 s 內(nei) ,有 1 C 的電量通過了導線橫截麵。1 s 內(nei) 通過的電量越大,意味著電流的安培數也就越大。
那麽(me) 如果電流是 0.5 A,請問在 2 s 內(nei) 有多少電量通過導線橫截麵積呢?
答案是 1 C,我們(men) 隻需把電流的公式變形為(wei) :
計算很簡單,沒什麽(me) 技術含量。以上知識點主要是記住電流的定義(yi) ,我們(men) 練一道題:
e.g.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current?
(A)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across a component over the resistance of that component
(B) The power of a battery per unit voltage
(C) The number of charges passing through per unit time
(D) The rate of flow of charges
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電流的定義(yi) ,A 選項說的是 I = V / R 這個(ge) 公式,公式本身沒有錯,但這不是電流的定義(yi) ;類似的,B選項說的是 V = P / I 這個(ge) 公式,電流確實等於(yu) 功率除以電壓,但這也不是電流的定義(yi) 。C選項不正確是因為(wei) 電流不是單位時間流過的電荷數量,而是電荷的總電量 total amount of charges,這個(ge) 細微差別要注意。電流的定義(yi) 是單位時間內(nei) 通過導線橫截麵積的電量,它本質上衡量的是電量整體(ti) 運動的快慢,所以正確答案是 D。
下麵我們(men) 再深入一步,把 I = Δq / Δt 的右側(ce) 進行展開,換一種形式來表示。Δq / Δt 的內(nei) 在含義(yi) 是單位時間內(nei) 通過導線橫截麵積的電量,這就和每個(ge) 電荷的帶電量 q,單位體(ti) 積的電荷量 n,電荷的運動速度 v,還有導線的橫截麵積 A,這四個(ge) 物理量有關(guan) 了。具體(ti) 是什麽(me) 關(guan) 係?希望同學們(men) 自己先研究一下,如果能夠自行推導出來,效果是最好的。
這個(ge) 推導過程還是用如下示意圖理解比較好:
如上圖,我們(men) 假設每個(ge) 電荷的帶電量是 q,可正可負,它們(men) 以速度 v 向左通過導線中橫截麵積為(wei) A 的地方。在 Δt 的時間裏導線中有總長度為(wei) L 的電荷通過了左邊的橫截麵處。那麽(me) 在 Δt 時間內(nei) 通過的:
- 電荷所占導線總體(ti) 積是 V = AL;
- 電荷總數量是 N = nV = nAL,因為(wei) n 是單位體(ti) 積的帶電量;
- 那麽(me) 總電荷量就是 Δq = Nq = nALq
- 所以電流的微觀方程還可表示為(wei) :
這個(ge) 公式中最容易混淆的是每一個(ge) 物理量的含義(yi) 和單位,下麵逐個(ge) 從(cong) 左到右介紹一下:
- I 代表電流 (current),單位是 “A”;
- n 代表單位體(ti) 積所含能夠自由運動的電荷數量,即電荷密度 (charge density),單位是 “m-3”。單位體(ti) 積內(nei) ,導體(ti) 中所含自由移動電荷明顯高於(yu) 半導體(ti) 或絕緣體(ti) ,所以導體(ti) 中的 n 比較大;
- A 是導線橫截麵積,單位是“m2”,一般導線的橫截麵可看做是圓形,所以當題目中給出導線半徑 R 時,我們(men) 也可通過 A = πR2,間接算得橫截麵積;
- v 是電荷在導體(ti) 中的整體(ti) 移動速度,也稱為(wei) “drift speed”,單位是 “ms-1”;
- q 是指單個(ge) 電荷的帶電量,如果沒有明確指出,電路中一般是電子在導線中運動,所以這個(ge) q 實際上就是基本電量,即 elementary charge,一個(ge) 電子的帶電量:
知識內(nei) 容講完了,最後我們(men) 來做道題:
e.g. A metal wire of diameter 2.0 mm has a current of 5.5 A. There are 5.0 x 1028 charge carriers per unit volume (m-3) in the metal wire. What is the drift speed of the charge carriers ?
題目中涉及到 drift speed,我們(men) 就首先想到 I = nAvq 這個(ge) 公式,下麵看看哪些物理量是可算的。
題目中給了金屬導線的直徑是 2.0 mm,那麽(me) 半徑是 1.0 mm,導線橫截麵積就有了,A = πR2 = 3.14 mm2 = 3.14 x 10-6 m2 。題目中又直接給出了電流 I = 5.5 A,和 charge density n = 5.0 x 1028 m-3。題目中雖然沒有給每個(ge) 電荷的帶電量 q,但金屬導線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電荷顯然是電子啊,所以題目中暗含著告訴我們(men) q = 1.60 x 10-19 C 。
現在 I = nAvq 公式中的 A、I、n、q 我們(men) 都有了,把公式簡單變換一下就可求出 v :
因為(wei) 已知給的是兩(liang) 位有效數字,所以你的答案也要是兩(liang) 位,不能多於(yu) 兩(liang) 位了。最後發現金屬導線中電荷的運動速度是 0.22 mm 每秒,也就是它們(men) 在導線中要五秒鍾才能走 1 毫米的距離,感覺比蝸牛還慢有沒有?!!
既然導線中電荷運動的那麽(me) 慢,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平時一按開關(guan) ,燈泡瞬間就亮了?
這是因為(wei) 整個(ge) 電路的各個(ge) 位置都 “彌漫” 著大量的電荷,當我們(men) 按下開關(guan) 時,整個(ge) 電路中的電荷同時啟動,瞬間帶動燈泡發光!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