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隱藏]
各位AP小夥(huo) 伴們(men) 好呀~2022年5月6日進行的AP微觀經濟考試已經結束,本場考試為(wei) 線下紙筆考試,CB官網已更新了2022AP微觀經濟北美FRQ真題。
試卷整體難度以及與以往的對比
從(cong) CB官方放出的兩(liang) 套題目來看,整體(ti) 難度偏高。
首先,考查的方式明顯更靈活,出題的套路性減弱、創新性增加,而且問題變得更加隱晦。
其次,三道題雖然還是一長兩(liang) 短的結構,但是如我們(men) 考前預測的一樣,每一道題目內(nei) 部都會(hui) 結合更多的章節和知識點,比如外部性沒有單獨出題,卻與(yu) 完全競爭(zheng) 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放在一起考查,在過往題目當中所見不多。
最後,過去考頻較少的一些概念或圖像出現,比如邊際利潤、出口模型、消費端的負外部性圖像等。
總體(ti) 來看,難度略高於(yu) 21年真題,也明顯高於(yu) 19年之前考題。我們(men) 從(cong) 中能夠看出微觀經濟的考題逐漸跳脫出往年的定式,尋求突破,更希望拉開學生們(men) 之間的差距,有利於(yu) 對整個(ge) 微觀經濟知識內(nei) 化理解比較好的學生。
知識難點分析
主流考點沒有太大變化,市場結構(壟斷和完全競爭(zheng) )、供求分析(彈性和剩餘(yu) )、邊際分析比重依舊很高,外部性的出場率明顯提升,這一點我們(men) 考前也有所預測,另外國際貿易的出題頻率在近年來也明顯增加。
? Set 1
Q1當中考到social optimal quantity(set 2也出現了),並且考的比較深入;Q1還考查了MR和TR關(guan) 係,並結合彈性考查TR的變化,形式問法有創新。
Q2的難度主要是出在最後一問讓我們(men) 計算新增一單位工人的利潤,需要分別得到此時的MRP和MFC。
Q3中的個(ge) 人需求及市場需求表的形式以前隻在MCQ當中考過,這次出了大題;最後一問從(cong) 消費者的角度考察的邊際分析,問法新穎。
? Set 2
Q1的負外部性問題給出的情況不再是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端負外部性而是消費端的負外部性。
Q2考查國際貿易出口模型總體(ti) 不難,但消費者和生產(chan) 者剩餘(yu) 的分析要熟練。
Q3自然壟斷再次出現,考點相對老套,最後計算lump-sum subsidy以往考的比較少。
逐題分析
Set 1
? Q1
題幹:公司擁有專(zhuan) 利且是唯一生產(chan) 方,說明是壟斷市場結構的題目。目前的狀態是有正利潤和利潤最大化的產(chan) 出。
(a)考點:Unit 4 壟斷市場圖像
前兩(liang) 問是常規題目,要求我們(men) 畫出壟斷市場的圖像,表示出利潤最大化的產(chan) 量和價(jia) 格。畫圖注意以下幾個(ge) 方麵:
1. 正確畫出demand, MR, MC, ATC的圖像,每條線要有字母標記,圖像要有橫縱坐標;
2. 根據題目要求的符號標出Qm和Pm,Qm通過MR和MC的交點確定,Pm需要在demand curve上找到產(chan) 量Qm對應的點;
3. 注意在Qm的位置,ATC>P;
4. 注意MC穿過ATC最低點。
第三小問要求畫出消費者剩餘(yu) 。同學們(men) 隻要把握消費者剩餘(yu) 圖像表示的原則就不難畫出——Pm上方、demand curve下方的三角形區域。
(b)考點:Unit 4 政府對壟斷市場的幹預
第一小問考查per-unit tax是否會(hui) 讓企業(ye) 的實際產(chan) 量接近社會(hui) 最優(you) 的產(chan) 量。答案是否定的。首先socially optimal的產(chan) 量為(wei) MC = P時的產(chan) 量,要高於(yu) Qm,也就是說壟斷企業(ye) 是生產(chan) 不足的。而Per-unit tax的出現會(hui) 讓企業(ye) MC向上平移,結合圖像來看會(hui) 導致其與(yu) MR交點向左上移動,因而產(chan) 量進一步減少。
第二小問,政府用price ceiling讓企業(ye) 達到了社會(hui) 最優(you) 產(chan) 量,要求標出price ceiling之後的價(jia) 格和產(chan) 量。因為(wei) 已經達到社會(hui) 最優(you) 產(chan) 量,所以在分析的時候不用過多糾結於(yu) price ceiling具體(ti) 對於(yu) demand或者MR的影響,直接確定Qc是MC和P的交點對應的橫坐標,Pc也是該交點對應的價(jia) 格即可。
第三小問,回答並解釋在上一小問price ceiling生效的情況下,有無economic profit並解釋。第二小問達到社會(hui) 最優(you) ,P = MC,但此時ATC和P的關(guan) 係從(cong) 理論來講並不明確,應當結合我們(men) 在第一問畫出來的圖像判斷在Qc的位置ATC和P的關(guan) 係,如果P大於(yu) ATC,則有正的經濟利潤。如果在Qc的位置上P等於(yu) 或小於(yu) ATC,則沒有經濟利潤。
(c)考點:Unit 4 壟斷市場收入最大化
第一小問,回答並解釋如果公司增加1單位的產(chan) 出,MR是正、負或者等於(yu) 0。(c)的題幹中說目前達到總收入TR最大,而TR最大的時候MR=0,那麽(me) 此時再增加一單位的產(chan) 出,單調遞減的MR一定會(hui) 小於(yu) 0,TR由最大值開始下降。
第二小問,回答當TR達到最大的時候,如果價(jia) 格下降10%,需求量增加會(hui) 大於(yu) 小於(yu) 等於(yu) 10%。根據需求曲線以及MR的性質,當MR=0的時候,需求曲線恰好是unit elastic,PED的絕對值等於(yu) 1,那麽(me) 此時降低價(jia) 格,增加需求量,點在線上向右下方移動,進入了inelastic的區域,意味著quantity的百分比變化大於(yu) price的百分比變化,所以quantity的增加應當小於(yu) 10%,也意味著TR相對其最大值減少。
? Q2題幹:某公司處於(yu) 完全競爭(zheng) 市場,MSC、MPC、MSB、MPB在圖像中標出。
(a)考點:Unit 6 市場失靈的表現
本題要求我們(men) 指出圖像中表示出哪種市場失靈。根據圖像中MSB大於(yu) MSC判斷此類市場失靈為(wei) posi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
(b)考點:Unit 6 外部效益
本題讓我們(men) 用圖像中的數字表示邊際外部效益MEB。Social benefit = private benefit + external benefit,圖像中表示的都是邊際量,即MEB = MSB – MPB。MEB的大小即是MSB和MPB兩(liang) 條平行線的垂直距離。在Q0位置和Q1的位置都可以計算出來兩(liang) 條線的距離是3單位。
(c)考點:Unit 5 MRP和MFC
第一小問,題目當中沒有直接出現MRP和MFC,但從(cong) 概念來講,新增1單位工人造成利潤的變化就是當前MRP – MFC,我們(men) 需要分別確定兩(liang) 個(ge) 量並相減。MRP = MP x price,此時MP已知為(wei) 6單位;Price則需要利用圖像分析MPC和MPB和交點找到,當前為(wei) $5。MFC在完全競爭(zheng) 市場等於(yu) wage=$20。
? Q3
題幹:表格當中給出某市場裏麵四個(ge) 個(ge) 體(ti) 消費者在不同價(jia) 格下的需求量,在表格中我們(men) 可以觀察到四個(ge) 個(ge) 體(ti) 的需求表並計算出整個(ge) 市場的需求表。
(a)考點:Unit 2 供求模型及均衡
首先畫出完美彈性的供給曲線,用P=$5的水平線表示。結合表格中的數字,加總計算出每個(ge) 價(jia) 格下的需求量,盡量精確的表示在圖像上,畫出來應當是有負斜率的。計算可知,P = $5的時候,需求量Qd = 3+2+2+1 = 8。此時均衡量 = 需求量 = 供給量。
(b)考點:Unit 2 需求的價(jia) 格彈性
第一小問,計算價(jia) 格從(cong) $5變到$7的PED。首先需要計算P = $7的時候的需求量:2+1+1 = 4。然後帶入公式 PED =( (4-8)/8)/((7-5)/5)計算出來即可,也可使用中值法計算。第二小問直接根據計算出來的PED絕對值大小進行判斷即可,應為(wei) elastic。
(c)考點:Unit 1 邊際分析 + Unit 2 需求曲線
本題要求回答並解釋其中一個(ge) 消費者Emily消費第二單位物品的邊際效益能否等於(yu) $4.5。觀察Emily個(ge) 人的需求表,發現當她的需求量為(wei) 2單位的時候,對應的價(jia) 格也就是消費者的邊際成本MC在是$6塊或者$7,此時如果邊際效益MB是$4.5,那麽(me) MB < MC。換句話說如果第二個(ge) 物品帶給Emily的邊際效益價(jia) 值隻有4.5,那麽(me) 她是不會(hui) 願意出價(jia) $6或者$7去購買(mai) 這一單位的產(chan) 品的。
Set 2
? Q1
題幹:某公司所在在產(chan) 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zheng) 市場。
(a)考點:Unit 3 完全競爭(zheng) 市場的圖像
本題兩(liang) 問畫出完全競爭(zheng) 市場side-by-side圖像,並根據題目要求標出相應的坐標即可。考查形式與(yu) 以往題目類似。注意一定要體(ti) 現出題幹中0經濟利潤的狀態,相當於(yu) 達到了長期均衡,即ACT、MR、MC匯於(yu) ATC的最低點。
(b)考點:Unit 3 完全競爭(zheng) 市場短期和長期分析
第一小問,表示出市場需求增加對市場價(jia) 格和公司的交易量的影響。需要先由market demand右移,推導出市場價(jia) 格P2的上升,公司的價(jia) 格即MR也因此上升,MR和MC交點向右上移動,公司產(chan) 出增加。
第二小問,回答對比(a)問,產(chan) 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會(hui) 讓公司的利潤怎麽(me) 變化。結合圖像來看,價(jia) 格增加,P會(hui) 高於(yu) ATC,導致利潤增加。
第三小問,回答並解釋在長期調整後,新的市場均衡價(jia) 格跟需求增加後短期市場價(jia) 格P2相比怎麽(me) 變化。當短期內(nei) 價(jia) 格上升、出現利潤,會(hui) 吸引公司進入市場,在長期市場供給增加,導致均衡價(jia) 格下降。
(c)考點:Unit 6 消費端負外部性
本題說消費該產(chan) 品的過程中出現負外部性,要求我們(men) 在圖像中表示MSB、MPB、MSC、MPC等曲線,並表示出市場均衡量和社會(hui) 最優(you) 量。嚴(yan) 格來說,本題應當從(cong) 消費端體(ti) 現出負外部性,即MSB曲線在MPB的下方,MSC和MPC重合,然後MPB和MPC交點確定Qm,MSC和MSB交點確定Qs。Qm應當大於(yu) Qs。
(d)考點:Unit 6 政府幹預糾正外部性
回答麵對負外部性政府應該用哪種手段。本題不要求畫圖,我們(men) 隻要判斷出負外部性導致市場產(chan) 量多於(yu) 社會(hui) 最優(you) 產(chan) 量,應當通過稅收抑製該市場的交易即可。而影響邊際量一定要用per-unit tax而不是lump-sum tax
? Q2
題幹:給出了帶有數值標尺的需求-供給圖像
(a)考點:Unit 2 消費者剩餘(yu)
本題要求計算沒有對外貿易的情況下消費者剩餘(yu) 。按照消費者剩餘(yu) 定位的原則,需求曲線以下、價(jia) 格以上的部分的三角形就是我們(men) 要計算的麵積。CS = (70-40) x 300 x 1/2
(b)考點:Unit 2 國際貿易和剩餘(yu)
題幹給出條件,世界價(jia) 格為(wei) $60。
第一問要求回答出口量。找到價(jia) 格為(wei) 60的時候,國內(nei) 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差即可。
第二問要求回答並解釋消費者剩餘(yu) 發生了什麽(me) 變化,現在國內(nei) 按照世界價(jia) 格交易,價(jia) 格上升,需求量減少,消費者剩餘(yu) 減少。
第三問要求回答並解釋總剩餘(yu) 的變化。總剩餘(yu) 包含消費者剩餘(yu) 和生產(chan) 者剩餘(yu) ,此時雖然消費者剩餘(yu) 減少,但是生產(chan) 者剩餘(yu) 增加的部分超過了消費者剩餘(yu) 減少的部分。總剩餘(yu) 有所增加。
(c)考點:Unit 2 國際貿易和供求變化
本題如果需求增加,出口會(hui) 如何變化。本題建議結合圖像分析,需求增加導致需求曲線右移,那麽(me) 在世界價(jia) 格下,供給量和需求量之間的缺口會(hui) 縮小,因而出口量減少。
? Q3
題幹:給出自然壟斷的企業(ye) 的圖像,標出demand、LRATC、MC、MR
(a)考點:Unit 3 規模經濟
題目問產(chan) 量在0-60的區域,公司經曆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規模不變。從(cong) 圖像中中看LRATC在此區域單調遞減。根據定義(yi) ,這是標準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b)考點:Unit 4 壟斷企業(ye) 的利潤
本題要求確定企業(ye) 0經濟利潤時候的價(jia) 格和產(chan) 量。0利潤時P = ATC,所以找demand和ATC交點,對應的價(jia) 格和產(chan) 量分別是15和50。
(c)考點:Unit 4 政府對壟斷的幹預
題幹:政府用價(jia) 格上限讓企業(ye) 達到社會(hui) 最優(you)
第一小問,要求計算此時的總收入。社會(hui) 最優(you) 的要求是P = MC,即demand 和 MC交點,此時P = 10,Q = 60。TR = P x Q
第二小問,解釋為(wei) 什麽(me) 公司需要政府提供補貼。原因是在Q = 60的時候,P < ATC,企業(ye) 有虧(kui) 損不會(hui) 選擇繼續生產(chan) 。
第三小問,計算此時政府需要給企業(ye) lump-sum subsidy。找到Q = 60 的時候ATC和P的差距是13-10 = 3,即每單位要補貼3元。一共要對60單位產(chan) 品進行補貼。可以結合圖像標出對應的矩形部分,麵積為(wei) 3 x 60 = 180。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