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學生?

近年來,國內(nei) 的一線城市中學階段的國際教育資源、條件,生源越來越好,申請的著名大學如英國的牛津劍橋倫(lun) 敦政經等錄取人數年年攀升。

然而,美本尤其是精英大學(Elite University),如藤校(Ivy League),或Stanford, Caltech, MIT的錄取率反而節節下降。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美國精英大學並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錄取方程式,各個(ge) 名校間的錄取標準也不盡相同,錄取率又奇低,這對申請人製造了一種高度的不確定性,很多家庭把美國精英大學的錄取標準當作一門玄學,以聽天由命,燒香拜佛替代認真研究與(yu) 準備,在申請美國精英大學的準備道路上,常常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用力不足,發力過猛,乃至南轅北轍,背道而馳者也不少見。

01 中國學生的家庭最大的困惑:

為(wei) 什麽(me) 這些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大學就不能定一個(ge) 明確的錄取標準呢?

哪怕我家孩子拿不到Offer,也能得個(ge) 明明白白,痛痛快快啊。

這種思考方式可以理解,但這是國內(nei) 大學的基本錄取方式。譬如高考分數線,一刀切,一目了然,毫無爭(zheng) 議。英國的G5等大學錄取方式與(yu) 我國倒有不少類似之處,更多強調成績與(yu) 部分的麵試表現。

這主要是因為(wei) 英國大學跟我國類似,他們(men) 大多是公立大學,財政來源是政府。既然大學的老板是政府,那麽(me) 就要把政府的顧慮放在首位,譬如政府最害怕的就是大學招生的腐敗、不公平等現象,最小化爭(zheng) 議並能獲得最多普通大眾(zhong) 認可的錄取方式,就能獲得推廣——教育部想來想去,隻有按照考試分數錄取:你考98,我99,你考AAA,我A*A*A,錄取誰,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被錄取者心安理得,被棄者願賭服輸,安哉。

從(cong) 大學的角度看,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無外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培養(yang) 成功的各個(ge) 領域的領袖人才,為(wei) 社會(hui) 做貢獻等等。

但像普林斯頓、哈佛、耶魯等美國精英大學的處境不盡相同。這些大學幾乎都是私立大學,它們(men) 辦學資金的來源的大頭是學校的曆屆校友的捐款與(yu) 捐款基金產(chan) 生的投資收益,其次是政府的研究基金,而學費隻占小部分。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In billion U.S. dollars

以普林斯頓大學為(wei) 例,2021年本科生人數在5,300人左右,學費約為(wei) $56,010。所有學生的學費加起來不夠$3億(yi) ,而2021年預算約為(wei) $25億(yi) ,其中對本科學生的資助達到人均$2.2億(yi) 。

家庭年收入在$65,000以下,學生不但一分錢學費都不用交,而且普林斯頓大學還會(hui) 給予學生全額的生活費用(約$2.4萬(wan) )。

家庭年收入在$180,000以下,則無限繳納任何學費,隻需要負擔學生的部分生活費(部分由學校獎學金補貼)。

家庭年收入在$250,000以上,才需要繳納全額學費。其它名校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大學都有程度不一的類似獎學金計劃。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其結果就是,上美國名校對家庭來說負擔越來越小,普林斯頓大學畢業(ye) 生中83%的學生畢業(ye) 生一分錢貸款都不需要背負。

中國的家長可能很奇怪,私立大學既沒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收不了什麽(me) 學費,那學校靠什麽(me) 維持? 核心就是上文所提的大學的捐贈基金的投資運營。

最大的捐贈基金如哈佛大學達到$530億(yi) ,普林斯頓與(yu) 斯坦福大學也達到$370億(yi) 的規模,這麽(me) 大規模的資金,一方麵是校友長期捐贈的結果,一方麵也是過往30多年來,大學引入成功的投資經理,實驗各種不同創新投資方式(如對衝(chong) 基金,私募基金,另類投資等)取得的累積成功。

普林斯頓2021年設定的目標是把捐贈基金的5.53%作為(wei) 大學的每年費用,也就是約$20億(yi) 。

其它頂尖的名校也大抵如是,捐贈基金的投資回報提供了大部分(60%+)的辦學經費預算。

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為(wei) 學校提供源源不絕的“彈藥”,難怪美國名校財大氣粗,能在世界範圍內(nei) 吸納高精尖的各類精英人才,而無需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能否交得起學費。

美國名校的經費來源於(yu) 以往畢業(ye) 的學生校友,而越多成功的校友,那麽(me) 捐贈給學校的資金自然就會(hui) 越多,這樣,大學能否持續運營與(yu) 學生的未來成功幾乎完全掛鉤——幫助學生在未來取得成功,大學才能越來越成功。

這種辦學模式,就決(jue) 定了大學在招收學生時,特別注重一點:學生未來是否能成功,是否懂得回報社會(hui) 與(yu) 大學。

學生能否成功,一方麵靠個(ge) 人潛質,一方麵看學校的教育,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這大概就是為(wei) 什麽(me) 幾乎所有美國名校都強調要培養(yang) Leader的原因。

隻有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能不斷在社會(hui) 取得巨大成功,才能有持續的校友捐款,否則大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美國精英大學的曆史就是校友與(yu) 各界名人不斷捐贈互相成就的曆史,早期John Harvard捐贈一半財產(chan) 設立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

到後來的John D. Rockefeller把畢生大部分財產(chan) 捐給芝加哥大學,直接把芝加哥大學從(cong) 小社區大學提升為(wei) 世界一流大學,建立洛克菲勒大學(頂尖的生物醫學研究大學),乃至成立北京協和醫學院;

Leland Stanford捐款捐地設立紀念兒(er) 子的斯坦福大學,Joseph Wharton 捐款成立第一所商學院——沃頓商學院……

很多美國商界成功人士受益於(yu) 此一善舉(ju) 傳(chuan) 統,不但給自己母校捐款,也常常會(hui) 給其它大學捐款,譬如近年來,對衝(chong) 基金經理Kenneth C. Griffin在取得巨大成功之時,既給母校哈佛捐款$1.5億(yi) ,又給芝加哥大學經濟係捐款$1.25億(yi) ,芝加哥大學直接把經濟係改名Kenneth C. Griffin經濟係。

去年,女富豪Penny Pritzker給母校哈佛經濟學捐款$1億(yi) 以建設新的大樓。除了這些大額的捐贈,各個(ge) 大學校友給學校捐款以成立講席教授的,就更不計其數了。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贅述這段曆史,旨在說明,美國精英大學的安身立命之根基與(yu) 成功人士的支持息息相關(guan) 。一說大學早期的發展可能要靠可遇不可求的運氣——如芝加哥大學遇到洛克菲勒,但是後續的發展就不能純靠運氣,而要靠培養(yang) 源源不斷的成功人士,並獲得他們(men) 的回贈了。

02 培養精英做的最好的是藤校?

學生未來的成功與(yu) 大學息息相關(guan) ,其它學校受製於(yu) 體(ti) 製與(yu) 資金來源,並不把學生的成功放於(yu) 最高的目標。

環顧世界,幾乎每一所名校都言必曰培養(yang) 精英,社會(hui) 棟梁,各界領袖……但是真正做的最好的還要數美國的私立精英大學——如各藤校。

其它學校受製於(yu) 體(ti) 製與(yu) 資金來源,並不把學生的成功放於(yu) 最高的目標。譬如,各國國立大學,資金多來源於(yu) 政府撥款,久更關(guan) 心能否培養(yang) 出政客與(yu) 官僚。而教授的飯碗由政府資金保障(俗稱鐵飯碗),大學自然更以教授群體(ti) 自己內(nei) 部人的利益為(wei) 主,而學生未來能否成功,學生讀書(shu) 是否滿意,則退到次要的地位。

譬如歐洲或國內(nei) 的大學,更多是由大學內(nei) 部的教授等群體(ti) 把持,學生學什麽(me) 課,以教授能教什麽(me) 課為(wei) 主導,如果教授教的課程落後於(yu) 時代,甚至與(yu) 市場嚴(yan) 重脫節,不好意思,學生也必須學,而且不能轉專(zhuan) 業(ye) ,就是為(wei) 了照顧那些捧鐵飯碗的教師,用供給決(jue) 定需求,而不是相反。

這常常造成了,很多學生上學期間就隱藏巨大的不滿,而大學又沒動力也沒壓力去調整以促進學生未來的成功。長此以往,即便學生畢業(ye) 多年後取得巨大成功,不美好的大學經曆是否能讓學生甘心大手筆掏錢捐贈給大學呢?感興(xing) 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其它大學的捐贈基金數額,做為(wei) 對比參考。

意識到學生未來的成功與(yu) 大學息息相關(guan) ,那麽(me) 美國精英大學,要選擇招收什麽(me) 樣的學生就至關(guan) 重要了。什麽(me) 樣的學生最可能經過大學的培養(yang) 後能成為(wei) 未來的領袖,成功人士?

以哈佛大學為(wei) 例,我們(men) 來看看這些精英大學究竟希望尋找什麽(me) 樣的人才。哈佛大學認為(wei) 沒有“典型的哈佛學生”,但以4個(ge) 維度來闡述他們(men) 想要什麽(me) 樣的人:

▲哈佛大學想要什麽(me) 樣的人:

Growth and Potential

你是否挑戰了自己的極限?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你有沒有內(nei) 在動力還是要靠推動,怎麽(me) 看待未來5年或25年的自己?你未來是哪種人?

Interests and Activities

有什麽(me) 深層次的愛好?從(cong) 你的興(xing) 趣中學到什麽(me) ,取得什麽(me) 成果?有沒有利用一切的機會(hui) 探索自己最大的潛能?

Personal Character

你自己做過什麽(me) 決(jue) 策?對新思想和陌生人保持什麽(me) 程度的開放?自信,成熟,領導力,幽默感,性格,關(guan) 心他人以及是否在壓力下也能保持專(zhuan) 注?

Contribution to the Harvard Community

能否麵對在大學生活的的壓力,是否能對哈佛和身邊的同學做出貢獻,其他同學是否願意與(yu) 你合作無間?

03 學生是否發揮了最大的潛能很重要:

很多家長會(hui) 簡單的認為(wei) 學生選了很多的課程,並拿到最高的分數就是發揮了最大潛能,這是一種巨大的誤解。

很多國內(nei) 的家長會(hui) 很好奇,為(wei) 什麽(me) 幾乎所有美國精英大學特別看重學生是否發揮了最大的潛能——學術上或體(ti) 育、活動等其它方麵。很多家長會(hui) 簡單的認為(wei) 學生選了很多的課程,並拿到最高的分數就是發揮了最大潛能,這是一種巨大的誤解。

“高分”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簡單來說,美國精英大學尋找一種可信的信號,這種信號展示這個(ge) 學生在任何時候都會(hui) 最大程度的發揮學術潛能——這樣的人更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文學家,諾獎獲得者或商界領袖。

舉(ju) 個(ge) 例子,如果2個(ge) 同班同學,都是選了5門課,大家的每一門課都是拿到最高分。一個(ge) 選的課都是容易拿最高分的課程,而另一個(ge) 都是難拿高分的課程,那麽(me) 誰更發揮了學術潛能,就一目了然。

國內(nei) 學生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在學校選擇最容易拿高分的課程,而不考慮這些課程到底是不是更能提升個(ge) 人能力,對個(ge) 人未來長期的發展是否更有幫助。

譬如中國學生特別拿手的數理化課程,加上經濟等課程,從(cong) 世界的範圍看,這些課程,拿到高分的比例非常高,造成了大量學生的成績單上一堆的A* 或5分,而區分度不足。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source:https://www.cambridgeinternational.org/Images/647609-cambridge-international-as-level-results-statistics-june-2021.pdf

source:https://apstudents.collegeboard.org/about-ap-scores/score-distributions

此外,對美國精英大學來說,這樣的成績單,經常是一眼就被pass的,因為(wei) 更致命的問題在於(yu) ,如果學生選了一堆容易拿高分的課程,而避開那些難以拿高分的課程——如生物,西方曆史,英文文學等,要麽(me) 說明學生是風險規避型的人——這是未來創新者的大忌,要麽(me) 學生沒有主見與(yu) 獨立判斷能力,人雲(yun) 亦雲(yun) ,隨大流,這樣的學生,也不例外的很容易淹沒在大潮流中,而無法凸顯自己獨特的優(you) 勢。

踏出舒適圈,挑戰最大的潛能

另一方麵,學生的課程都是接近最高的滿分,其實也側(ce) 麵反應了,學生並沒有挑戰自己最大的潛能。就像一個(ge) 舉(ju) 重選手,如果每次訓練都能輕鬆的舉(ju) 起100公斤,而一直保持在這100公斤的限度,外人看來雖然能厲害,但是ta明顯沒有挑戰自己最大潛能。作為(wei) 裁判,更喜歡ta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挑戰110公斤而失敗,不喜歡那個(ge) 麵帶笑容每次都能輕鬆的完成100公斤抱殘守舊者。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美國精英大學希望培養(yang) 未來的成功人士或各界領袖而不是墨守成規的隨大流者,他們(men) 更喜歡並敢於(yu) 探索不同領域,有挑戰精神,敢於(yu) 走出與(yu) 別人不同道路的人——想一想蓋茨,貝索斯,馬斯克……。所以,對於(yu) 那些每門課都拿最高分的學生來說,他們(men) 更應該挑戰更高難度的課程,或加多課程學習(xi) ,競賽或活動與(yu) 興(xing) 趣發展等。

從(cong) 探索知識的角度看,任何一個(ge) 學生不應該在學習(xi) 曲線的最高點之前就停止探索,安於(yu) 現狀停滯不前,而應該大膽跨越,踏出舒適圈,直至挑戰並外推了自己的極限。

想一想,沒有這種精神,誰會(hui) 去在想憑一己之力製造並發射並回收火箭——Elon Musk,那不應該是NASA宇航局幹的事嗎,與(yu) 一介星鬥小民何幹?又有誰敢在歐美對Putin皆曰可殺之際,敢為(wei) Russia的戰略提供理論支撐——John Mearsheimer,那不應該俄羅斯馬屁精才幹的事嗎?何必蹚渾水。

國內(nei) 的家長可能會(hui) 疑惑,我就想孩子能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學好自己的課程,然後安安穩穩的上哈佛,為(wei) 什麽(me) 就不行呢?說到底就是未能理解美國精英大學對所謂未來的領袖特質,這安穩,按部就班本就不是領袖的特征,而是中庸者的特質,這樣的中庸特質更適合去擰螺絲(si) 釘,去做基層公務員,當一個(ge) 小兵……可能也不失是一條幸福的人生道路。

對精英大學而言,如果一個(ge) 學生在青少年時期,都已經不敢於(yu) 冒險選擇課程,探索未知領域,又怎能期望ta未來敢去創造新的商業(ye) 機會(hui) ,發掘新的科學領域,推翻已有的認知,開發新的治療癌症的方法,能去發射火箭,登上火星?

對於(yu) 國內(nei) 的家長來說,特別是就讀國際學校的家庭,本身條件就非常好,多鼓勵孩子敢於(yu) 踏出舒適的區域,開拓視野,敢於(yu) 冒險,挑戰未知,不走大多數人一樣的道路,從(cong) 人生的角度看,一門課考85分與(yu) 90分的區別,遠遠比不上冒險精神所磨礪出來的自律,堅忍不拔,越挫越勇的品質。退一步講,即便孩子在冒險的道路上,傷(shang) 痕累累,也還有家庭的後盾,還有什麽(me) 可顧慮的。

04 博雅教育傳統,不應忽視人文社科

國內(nei) 重理輕文的傳(chuan) 統思維所致,可能也部分是因為(wei) 數理化課程更容易拿高分。

但是這樣的課程選擇其實屬於(yu) 明顯的偏科,而與(yu) 美國精英大學特別強調的人的全麵發展相悖。

另一個(ge) 普遍誤區是,中國學生花太多時間在數理化課程,而忽視了對人文社科課程特別是文學與(yu) 曆史課程的學習(xi) 。這部分是國內(nei) 重理輕文的傳(chuan) 統思維所致,可能也部分是因為(wei) 數理化課程更容易拿高分。但是這樣的課程選擇其實屬於(yu) 明顯的偏科,而與(yu) 美國精英大學特別強調的人的全麵發展的well-rounded education相悖。

眾(zhong) 所周知,美國精英大學特別強調Liberal Arts博雅教育傳(chuan) 統,對人文社科課程的重視程度卻甚至在數理化課程之上。幾乎所有藤校要求的入學學生的學術準備都包含4年的數學、英文與(yu) 曆史課程,而像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隻要求合共3-4年。

  • English – 4 years
  • Math – 3-4 years (through pre-calculus recommended)
  • Lab Science – 3-4 years
  • History & Social Studies – 3-4 years
  • Foreign Language – 3-4 years of one language (ancient or modern)

我們(men) 可以再看看像Stanford, M.I.T. 這樣以理工科著名大學的入學要求: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簡答而言,這些精英大學除了要求數理化的訓練,更強調作為(wei) 一個(ge) 未來的領袖,具備基本的人文精神,了解人類的經曆了什麽(me) ,懂得寫(xie) 作,能表達自己的見解,惟其如此,才能談得上一個(ge) 全麵發展的人。

忽略了最基本的閱讀習(xi) 慣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最基本的閱讀習(xi) 慣。

這部分可能是電子產(chan) 品,特別是電子產(chan) 品對課堂的滲入導致的結果。譬如課堂老師用PPT替代指定課本,而學生用筆記,講義(yi) 替代閱讀教科書(shu) 。

這種方式雖然可能是時間利用上更高效便捷的學習(xi) 方式,但隱含的缺憾是,學生學到了核心的知識點,卻失去了基本的寫(xie) 作表達,很多學生能把所有的知識點一點點的羅列出來,而要把這些知識點寫(xie) 成一篇語句通順的essay,再搭配相應的舉(ju) 例與(yu) 應用則困難重重,就更不要說更複雜的表達與(yu) 邏輯論證分析了,這些都是缺乏大量課本閱讀的直接結果。

閱讀的缺乏,導致很多學生的學術準備,特別是寫(xie) 作能力嚴(yan) 重不足,就我所見,很多國內(nei) 的學生,能充滿自信說很標準的、甚至漂亮流利的英式或美式英語,但是一提筆寫(xie) 文章,詞匯量,語法表達就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jue) ,這不得不說是遺憾。想象一下,如果一個(ge) 美國人來到中國能字正腔圓說中文,卻來來去去隻會(hui) 說“你好,謝謝”,“加油”“再見”,你會(hui) 期望能跟這個(ge) 美國人溝通中國人的習(xi) 俗禮儀(yi) ,讓他理解並體(ti) 會(hui) 中國偉(wei) 大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底蘊嗎?

同樣地,如果連表達自己的見解、思想都困難重重,又談什麽(me) 能對不同國家的同學,課堂,社區乃至社會(hui) 做出貢獻呢?這樣的學生,即便所有課程成績考到頂天,美國精英大學也是不會(hui) 錄取的。

學習(xi) 好英文閱讀、寫(xie) 作,乃至對英美文學有所理解,對於(yu) 形成理解歐美人的行為(wei) 方式,有極大的益處,譬如英國人的戀愛觀,家庭觀,就深深的受 Jane Austen, Bronte, Dickens等作家的影響,對中國等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根深蒂固的仇視則較多來源於(yu) 一九八四等反烏(wu) 托邦文學的影響。美國社會(hui) 文化則更多受到Herman Melville, Mark Twain, Louisa May Alcott, Ernest Hemingway ,Harper Lee等人作品的一代代影響。

曆史材料的總結能力

"What lies behind us, and what lies before us are but tiny matters compared to what lies within us." - Ralph Waldo Emerson.

曆史是人類社會(hui) 的行為(wei) 實踐數據總圖鑒,學習(xi) 美國乃至歐洲的曆史,不但能大大提升閱讀能力,聯係事實與(yu) 曆史結論的提煉能力,分析曆史材料的總結能力,從(cong) 狹義(yi) 的角度看,對提升英文閱讀與(yu) 寫(xie) 作能力有巨大的“副”作用。

另一方麵,對理解歐美人的曆史傳(chuan) 統,行為(wei) 方式,思維模式,乃至對各國的政治體(ti) 製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幫助。實際上,一本美國曆史既是美國的立國政治史,也記錄了人類社會(hui) 的各種製度實驗,提供了無數的寶貴資料,很多社會(hui) 科學家,經常從(cong) 曆史事件中發掘出新的內(nei) 容,驗證各類自然實驗。

就像當前最新的計算機AI技術的發展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數據”投喂,沒有“數據”的投入,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也毫無用處。人的發展也一樣,空空的大腦,既沒有思考的框架,也沒有分析的邏輯結構,隻有不斷的吸收攝入大量的“史料數據”,才能訓練因果性,相關(guan) 性,遇到未知才知道如何從(cong) 過往尋找智慧支持……這些巨量的閱讀投入對學生的智力儲(chu) 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更長遠的角度看,隻有知道人類的各種各樣的奇葩神操作,人類走過的彎路,平凡人、英雄創造曆史的過程麵臨(lin) 的不同選擇與(yu) 每次選擇的後果,以及這些曆史遺產(chan) 或桎梏的影響,才能更完整的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責任與(yu) 承擔。

譬如,哈佛大學曆史與(yu) 經濟學教授大量的研究發現,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黑人奴隸數百年的罪惡貿易,是導致黑人長期發展處於(yu) 社會(hui) 低端的曆史根源,而哈佛大學與(yu) 哈佛人也在幾百年的曆史裏,得益於(yu) 奴役黑人的廉價(jia) 勞動,基於(yu) 此,哈佛決(jue) 定逐步調整提高對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的錄取比例。這些決(jue) 策,不了解曆史,是無法理解的。

總而言之,瞄準美國名校的學生家庭,存在的認識誤區,都讓學生與(yu) 這些名校越走越遠,而不是越近。敢於(yu) 冒險,挑戰自我,樂(le) 於(yu) 分享,對社區與(yu) 社會(hui) 貢獻更多;敢於(yu) 選擇高難度的課程,不怕拿低分,不怕失敗——有什麽(me) 大不了呢?

不單要學好數理化,更要學好曆史或社會(hui) 科學,學好英文寫(xie) 作、文學,更加專(zhuan) 注於(yu) 閱讀與(yu) 寫(xie) 作。這些都要求學生要足夠的專(zhuan) 注,有充分的自律能力,而不是靠家長天天提醒或老師的時時催促作業(ye) 。很難想象,一個(ge) 未來的領袖,是靠趕牛一樣催促出來。

從(cong) 技術的角度看,大量便利的電子產(chan) 品,無時無刻不在線的社交網絡,實際也在占用學生最寶貴稀缺的資源——時間。Less is more,如果一定要推薦一款電子產(chan) 品,筆者更建議家長給學生購買(mai) 一款Kindle Oasis作為(wei) 閱讀工具。

05 對社區或社會的貢獻

美國精英名校特別強調——能力越大的人,肩負的責任越大。“精致利己主義(yi) 者”在美國精英大學招收和發掘學生時,要特別排除的。

最後一個(ge) 誤區是對社區或社會(hui) 的貢獻。國內(nei) 特別為(wei) 人詬病的精英大學培養(yang) 了大量“精致利己主義(yi) 者”的問題,常常引起社會(hui) 熱議。

以我的理解,“精致利己主義(yi) 者”的特征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為(wei) 自己所用,而毫不考慮或自己利用的資源、對社會(hui) 作出回報。這種人的存在,實際是索取而不給予,大約類似於(yu)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是美國精英大學要在招收發掘學生之時特別排除的,畢竟培養(yang) 多少個(ge) 自私自利的富豪,貪汙腐敗的政客,隻會(hui) 損害而不會(hui) 增強大學的信譽。大學要判斷一個(ge) 人是否未來可能是“精致利己主義(yi) 者”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

譬如一些學生,利用自己比別人優(you) 越的成績,申請了一堆的資源名額——小到獎學金,大到大學錄取等,每一個(ge) 都抓到自己手裏,而不考慮到自己占用的每一個(ge) 資源都意味著對其他同學的剝奪。從(cong) 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無可厚非,但這種人如果從(cong) 小就有這種心理狀態,把獲得的一切資源都當理所當然,很難說未來不會(hui) 變成一個(ge) “精致利己主義(yi) 者”。

美國精英名校特別強調,能力越大的人,肩負的責任越大。領導者都是平衡個(ge) 人與(yu) 社區利益的能手,一個(ge) 隻知道不斷索取,而不知道放棄部分利益以成全別人的人,不可能贏得同學、學校、團隊成員乃至社區的認可,這樣的人怎可能成為(wei) 未來的領袖?就更不要談對大學、社會(hui) 的貢獻了。

玄學?美國精英大學究竟錄取什麽(me) 學生 | 深度分享

06 Marc Wang的故事

Marc是加州的華裔,在Stanford大學的工程係畢業(ye) 後,在美國的投資銀行工作了幾年,然後申請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研究生。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位筆者的師兄Marc Wang的故事。

Marc是加州的華裔,在Stanford大學的工程係畢業(ye) 後,在美國的投資銀行工作了幾年,然後申請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研究生。第一次見到Marc的時候,他在課堂上憋紅臉吃力的用蹩腳的中文回答老師的提問。

第二次見到Marc,他被金融課教授邀請講了一堂關(guan) 於(yu) 投資銀行的課程,流暢的英文與(yu) 優(you) 雅的表達與(yu) 之前判若兩(liang) 人。

Marc非常樂(le) 於(yu) 助人,我那時忙於(yu) 各種麵試,常常請他幫我mock interview,他則常常問我《史記》上的文字與(yu) 典故。有一次我穿拖鞋跟他去吃宵夜,回來路上大雪紛飛,Marc突然麵試官上身蹦出一句:

“Albert, Can you stand up to pressure?”

“I don’t know, but I stood up straight in a -15° snowfall night barefoot.”我回答。

Marc大笑,告訴我他已經沒什麽(me) 可以教我的了,我笑著搖頭。沒多久,Marc到北京一家著名的VC工作,我們(men) 的聯係也越來越少了。沒幾年,Marc從(cong) 自己的薪水中拿出部分到北京大學設立獎學金,即便他回到矽穀工作,依然堅持每年回國頒發獎學金,Marc的中文名叫王青雲(yun) 。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東北大學數學專業淺析之BA和BS項目對比

下一篇

2022年度美本招生政策和趨勢分析(下篇)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