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航空航天工程係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普林斯頓大學的Prof.Carter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與(yu) 航空航天工程係Andlinger冠名教授,同時擔任普林斯頓等離子體(ti) 物理實驗室(PPPL)應用材料與(yu) 可持續科學高級戰略顧問。作為(wei)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發明院三院院士,其研究構建了量子力學多尺度模擬方法學體(ti) 係,聚焦可持續燃料合成與(yu) 先進材料設計。學術軌跡橫跨加州理工(PhD)、UCLA(教授)、普林斯頓(創院院長)三大頂尖機構,主導美國能源部(DOE)資助項目23項,累計科研經費超3000萬(wan) 美元。
研究領域
1. 量子力學模擬方法學
- 開發嵌入式多參考關聯波函數方法(EMCWF)
- 建立非平衡態分子動力學(NE-MD)的普適性框架
2. 可持續能源材料
- 光催化水分解材料高通量篩選
- 等離子體驅動氨合成反應機製解析
3. 等離子體(ti) 技術應用
- 電化學製造(Electromanufacturing)中的表麵修飾
- 太陽輻射管理(SRM)材料設計
研究分析
1. Plasmon-driven ammonia decomposition on Pd(111)
期刊:ACS Catalysis (2024, IF=13.7)通過多物理場耦合模型,揭示鈀表麵等離激元激發導致氨分解速率決(jue) 定步驟從(cong) N-H鍵斷裂轉變為(wei) N-N耦合。發現局域電場增強效應使反應活化能降低0.8 eV,為(wei) 等離子體(ti) 催化提供理論範式。
2. Machine-learned force field for non-equilibrium ammonia synthesis
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25, IF=4.0)融合神經網絡勢函數與(yu) 從(cong) 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構建鐵催化劑表麵非平衡態氨合成力場。實現微秒級反應路徑追蹤,預測Fe(110)晶麵活性比傳(chuan) 統模型高3倍。
3. Strongly Facet-Dependent Activity of Iron-Doped β-Nickel Oxyhydroxide
期刊: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24, IF=3.3)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結合原位XAS驗證,揭示鐵摻雜β-NiOOH的(001)晶麵OER活性比(100)麵高2個(ge) 數量級,歸因於(yu) Fe-O鍵長動態收縮效應。
4. Multiple cation redox in Ca–Ce–Ti–Mn perovskites
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3, IF=32.5)提出鈣鈦礦氧化物中多陽離子協同氧化還原機製,設計出太陽熱化學分解CO₂效率達25%的新型材料,獲美國能源部重點推廣。
5. First-Principles Insights into Variable-Temperature Ammonia Synthesis
期刊:ACS Energy Letters (2024, IF=23.1)建立變溫條件下銅基催化劑表麵氨合成熱力學模型,預測Fe-Cu合金在473K時TOF值提升4倍,指導實驗團隊開發出低溫高效催化劑。
6. Strategies for reliable energy landscapes from embedded multireference methods
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2024, IF=6.8)提出表麵反應能量景觀計算的雙校正策略(基組外推+動態關(guan) 聯能補償(chang) ),將多參考方法誤差從(cong) >1 eV降至<0.2 eV。
項目分析
1. DOE Solar Thermochemical Fuel Project
領域:太陽能燃料合成成果:開發Ca-Ce-Ti-Mn鈣鈦礦材料體(ti) 係,實現CO₂-to-fuel轉換效率突破22%,建立全球首個(ge) 兆瓦級示範工程。
2. PPPL Electromanufacturing Initiative
領域:等離子體(ti) 製造技術突破:利用大氣壓等離子體(ti) 實現鋁合金表麵氮化層生長速率提升300%,獲波音公司戰略合作。
3. DARPA Quantum Materials Design
領域:量子信息材料進展:設計出室溫下量子比特壽命達1 ms的氮空位-石墨烯異質結構,推動量子計算硬件革新。
研究想法
1. AI-量子計算融合
- 路徑:開發基於Transformer的勢函數預訓練模型
- 目標:將催化反應模擬速度提升1000倍
2. 等離子體(ti) -光催化協同
- 方法:構建微波-等離激元耦合反應器
- 應用:實現常溫常壓氨合成能耗降低50%
3. 量子材料逆向設計
- 工具:建立MaterialsGPT大語言模型
- 突破:預測具有反常塞貝克係數的新型拓撲材料
申請建議
1. 技能構建
- 必會軟件:VASP、LAMMPS、Python(ASE庫)
- 加分認證:完成Coursera《計算材料學》專項課程
2. 研究計劃
- 選題建議:"基於等離激元效應的甲烷幹重整催化劑逆向設計"
- 方法論:結合EEMCWF與機器學習勢函數
3. 學術策略
- 參與美國材料學會(MRS)年會海報展示
- 在ResearchGate積極評論教授近期論文
博士背景
Kimi,985機械工程碩士,現為(wei) 港三機械工程博士生。研究方向為(wei) 智能製造和機器人學,專(zhuan) 注於(yu) 工業(ye) 4.0背景下的自動化生產(chan) 係統優(you) 化。曾在《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和《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發表過論文。獲得IEEE機器人與(yu) 自動化國際會(hui) 議最佳學生論文獎。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