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men) 將帶大家深入解析澳門大學 中醫藥學的博士生導師Prof.Chen,通過這樣的“方法論”,讓大家學會(hui) 如何從(cong) 了解一個(ge) 導師開始,到後期更好地撰寫(xie) 套磁郵件及其他文書(shu) 。
研究領域解析和深入探討
1.藥物篩選與(yu) 發現研究
教授是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華醫藥研究院的重要學者,多年來致力於(yu) 藥理學研究,特別專(zhuan) 注於(yu) 藥物篩選與(yu) 發現領域。教授的研究核心是通過尋找和評價(jia) 能夠調控細胞死亡的天然產(chan) 物,開發出具有治療潛力的新型抗癌藥物。在這一領域中,教授建立了一係列整合平台,用於(yu) 篩選具有獨特作用機製的天然產(chan) 物,特別是能夠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化合物。
2.細胞死亡機製研究
在細胞死亡機製研究領域,教授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她的團隊發現並命名了一種全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Noptosis(NQO1依賴性氧化應激誘導的壞死)。這種新型細胞死亡方式有別於(yu) 已知的細胞凋亡(Apoptosis)、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鐵死亡(Ferroptosis)和焦亡(Pyroptosis)等,是一種嚴(yan) 格依賴於(yu) NAD(P)H:醌氧化還原酶1(NQO1)和NQO1衍生的氧化應激的細胞死亡方式。
3.上皮-間質轉化研究
教授在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果。EMT在腫瘤轉移和器官纖維化過程中起著關(guan) 鍵作用。教授團隊發現,多種天然產(chan) 物如韻木素(Toosendanin)能夠有效抑製TGF-β1誘導的EMT過程。在肺癌細胞A549和H1975中,極低濃度(<10 nM)的韻木素可顯著逆轉TGF-β1誘導的細胞形態變化、EMT生物標誌物表達改變以及遷移、侵襲和粘附能力增強等現象。機製研究表明,這一作用是通過抑製ERK1/2-Snail信號通路實現的。
4.癌症和炎症研究
教授在癌症和炎症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探索,特別關(guan) 注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她的團隊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肺癌中的多效性作用進行了係統研究,從(cong) 致癌到治療進行了全麵解析。研究表明,ROS在肺癌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中發揮著複雜的雙重作用,既可促進腫瘤形成,又可作為(wei) 治療靶點。
精讀教授所發表的文章
1.納米遞送係統增強抗癌效果
教授近期的研究工作之一聚焦於(yu) 如何通過納米遞送係統增強抗癌藥物的效果。在2025年發表於(yu) 《Materials Today Bio》的研究中,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鈣過氧化物納米顆粒共遞送卡非佐米(carfilzomib)的新策略,通過靶向內(nei) 質網應激增強了抗癌效果。這項研究表明,納米遞送係統不僅(jin) 可以提高藥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還可以通過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2.心肌細胞收縮感測技術
在生物傳(chuan) 感器領域,教授與(yu) 合作者於(yu) 2025年在《Biose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發表了一項關(guan) 於(yu) 實時心肌細胞收縮感測的新研究。他們(men) 開發了一種新型柔性磁傳(chuan) 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心肌細胞的收縮活動,為(wei) 心髒藥物篩選和心髒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平台。
3.肺纖維化治療新策略
2025年發表於(yu) 《Life Sciences》的研究中,教授團隊發現硝唑尼特可以通過抑製細胞衰老的發展來緩解實驗性肺纖維化。這一發現為(wei) 肺纖維化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也表明細胞衰老在纖維化疾病中可能是一個(ge) 重要的治療靶點。
4.抗生素研發新靶點
在2025年發表於(yu) 《ACS Pharma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的研究中,教授團隊探索了通過靶向GroEL/GroES分子伴侶(lv) 係統開發新型抗生素的可能性。這項研究拓展了教授的研究領域,從(cong) 抗癌藥物研發延伸到抗生素開發,體(ti) 現了她在藥物研發方麵的廣泛興(xing) 趣和專(zhuan) 業(ye) 能力。
5.天然產(chan) 物誘導非酶依賴性NQO1細胞壞死
2024年發表於(y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的研究中,教授團隊發現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可以誘導非酶依賴性NQO1細胞壞死,通過JNK1/2/鐵/PARP/鈣通路殺死癌細胞。這一研究進一步深化了教授團隊對Noptosis機製的認識,為(wei) 開發靶向這一新型細胞死亡方式的抗癌藥物提供了新的候選化合物。
教授的學術地位
1.國際學術影響
教授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其研究成果在全球範圍內(nei) 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截至2024年7月,她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50篇SCI論文,總引用次數超過14,800次,h指數達63(根據Google Scholar數據)。教授的論文發表在藥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如《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和《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等。
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她於(yu) 2023年當選為(wei) 英國皇家生物學會(hui)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會(hui) 士,以表彰她在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2.國內(nei) 外獎項和榮譽
教授獲得了多項國內(nei) 外重要獎項和榮譽。2013年,她獲得了由中國藥理學會(hui) 和法國賽維雅研究所共同設立的賽維雅青年藥理學家獎(SERVIER Young Pharmacologist Award),這是國內(nei) 青年藥理學家的最高榮譽,每次評選不超過8名獲獎者,競爭(zheng) 極為(wei) 激烈。
此外,教授還兩(liang) 次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2年和2014年)。這些獎項充分體(ti) 現了教授在藥理學研究領域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貢獻。
3.國內(nei) 外研究項目和合作
教授主持和參與(yu) 了多項國內(nei) 外重要研究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和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多個(ge) 項目。她還擔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香港研究資助局的項目評審專(zhuan) 家,以及中國藥理學會(hui) 理事會(hui) 成員,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有話說
1.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
教授的研究團隊涉及藥理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腫瘤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個(ge) 學科領域,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產(chan) 生了許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這種多學科交叉研究模式值得在未來的科學研究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可以更好地解決(jue) 複雜的科學問題,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
2.天然產(chan) 物藥物開發的新策略
傳(chuan) 統上,天然產(chan) 物藥物開發主要關(guan) 注單一成分的活性研究,而教授的研究則更加係統和綜合,不僅(jin) 研究單一成分的活性和機製,還關(guan) 注複方中多種成分的協同作用,以及天然產(chan) 物與(yu) 現代技術(如納米技術)的結合應用。未來的天然產(chan) 物藥物開發可以借鑒這種綜合研究策略,結合現代技術手段,深入研究天然產(chan) 物的作用機製,挖掘其治療潛力,開發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藥。
3.細胞死亡研究的前沿方向
教授發現的新型細胞死亡機製Noptosis為(wei) 細胞死亡研究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傳(chuan) 統上,細胞凋亡(Apoptosis)被認為(wei) 是抗癌防禦的重要機製,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細胞死亡與(yu) 癌症的關(guan) 係可能比想象的更為(wei) 複雜。未來的細胞死亡研究可能會(hui) 更加關(guan) 注不同細胞死亡方式之間的交叉與(yu) 調控,以及細胞死亡與(yu) 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可能發現新的治療靶點和策略,開發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抗癌藥物。
4.精準醫療時代的藥物研發
教授的研究工作為(wei) 精準醫療時代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啟示。她的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癌細胞對同一藥物可能有不同的敏感性,這與(yu) 癌細胞的分子特征(如NQO1表達水平)密切相關(guan) 。因此,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應該更加關(guan) 注腫瘤的分子特征,開發針對特定分子標誌物的靶向藥物。
博士背景
Jasmine Li,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學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中藥現代化研究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疾病的新策略。擅長運用係統生物學和網絡藥理學方法,探索複方中藥的作用機製和質量控製標準。在研究中藥抗炎鎮痛活性成分及其分子靶點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研究成果發表於(yu)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Chinese Medicine》等國際知名期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