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學校招生要求
根據香港大學研究生院最新公布的信息,申請PhD項目的基本條件如下:
1. 學曆背景
· 基本要求:持有認可大學的學士學位(通常需獲得二等榮譽或以上)
· 入學途徑:
- 持有本科學位和/或授課型碩士學位的申請者可申請4年製PhD項目
- 持有研究型碩士學位(如MPhil)的申請者可申請3年製PhD項目
2. 語言要求
非英語為(wei) 主要教學語言的高校畢業(ye) 生需提供以下英語水平證明:
· 托福(TOEFL):網考不低於(yu) 79分
· 雅思(IELTS):總分不低於(yu) 6.5分
3. 申請時間
·香港大學PhD項目全年接受申請,但強烈建議在主輪申請期提交申請
·香港PhD獎學金計劃(HKPFS)申請通常在9月至12月初進行
4. 獎學金支持
· 基本獎學金:全日製PhD學生可獲港幣19,135元/月(2025年9月1日生效)
· HKU Presidential PhD Scholarship:最高可達港幣439,500元(約56,350美元)/第一年,以及港幣422,000元(約54,110美元)/後續每年
· 博士候選人確認後:可獲更高獎學金金額(港幣19,655元/月,2025年9月1日生效)
5. 項目特點
·專(zhuan) 注於(yu) 獨立研究,在學術導師指導下完成論文
·4年製PhD項目需完成相關(guan) 課程學習(xi) ,包括學科專(zhuan) 業(ye) 知識、語言和研究技能
·最終通過提交論文和口試考核獲得學位
02、教授研究方向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係張世明助理教授現麵向全球招收全獎博士研究生,方向聚焦智能可穿戴電子與(yu) 生物醫療技術領域。作為(wei) WISE實驗室(Wearable, Intelligent and Soft Electronics)主任,張教授團隊已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等頂級期刊發表多篇重要成果,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與(yu) 專(zhuan) 利授權。其研究團隊專(zhuan) 注於(yu) 以下四大核心方向:
1. 柔性PCB與(yu) 嵌入式電路設計
團隊致力於(yu) 開發新型柔性電路技術,使電子設備可以貼合人體(ti) 表麵,實現更舒適、更精準的數據采集。這一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包括可彎曲、可拉伸的電子設備,已應用於(yu) 多種醫療監測裝置。
2. 人機交互/腦機接口電極開發
研究組正在探索新型電極材料與(yu) 結構,改善傳(chuan) 統腦機接口的信號質量與(yu) 生物兼容性。這一方向旨在提高腦電信號采集的精確度,為(wei) 神經科學研究和腦功能修複提供技術支持。
3. 具身智能機器人係統集成
張教授團隊將軟電子與(yu) 人工智能結合,開發具備感知、學習(xi) 和適應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係統。這些係統能夠通過傳(chuan) 感器網絡感知環境變化,並做出相應反應,為(wei) 未來醫療輔助和康複訓練提供新思路。
4. 智能織物與(yu) 醫療傳(chuan) 感器融合
WISE實驗室在智能紡織品領域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研發出可監測生理參數的功能性織物。這些材料可無縫集成多種傳(chuan) 感器,實現對人體(ti) 健康狀態的連續監測,促進醫療模式從(cong) "以醫院為(wei) 中心"向"以人為(wei) 中心"轉變。
張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yu) Nature、Science Advances等頂級期刊,獲得多項國際獎項認可。其團隊在2023年獲日內(nei) 瓦國際發明展金獎,2022年獲香港工程科學院創業(ye) 大賽總冠軍(jun) ,並於(yu) 2021-2023年獲港大創新學院年度發明獎三連冠。
03、創新研究想法
基於(yu) 張世明教授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幾個(ge) 具有前景的創新研究計劃:
1. 基於(yu) 有機電化學晶體(ti) 管的人體(ti) 能量自供給生物傳(chuan) 感係統
研究目標:開發一種利用人體(ti) 自然產(chan) 生的生物電化學能量為(wei) 傳(chuan) 感器供電的微型係統,實現長期、穩定的健康監測。
研究方法:
·設計高靈敏度有機電化學晶體(ti) 管(OECT)陣列,實現對微弱生物電信號的高效捕獲
·開發能將人體(ti) 汗液、體(ti) 溫差異轉化為(wei) 電能的納米發電機
·構建超低功耗信號處理電路,實現數據的實時分析與(yu) 無線傳(chuan) 輸
·通過仿生材料封裝,提高係統的生物兼容性和使用壽命
預期成果:這一研究將解決(jue) 可穿戴設備電池壽命短的關(guan) 鍵問題,實現真正的"穿戴即忘"健康監測體(ti) 驗,特別適用於(yu)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連續監測。
2. 水凝膠基神經電極的高精度腦信號解碼係統
研究目標:開發新一代高生物兼容性神經電極,提高腦信號采集的精度和穩定性,為(wei) 腦機接口技術突破瓶頸。
研究方法:
·設計高導電性、低阻抗的複合水凝膠材料,模擬腦組織的機械特性
·開發三維微納電極陣列製造工藝,實現對特定腦區的精準定位
·構建基於(yu) 深度學習(xi) 的實時信號處理算法,提高腦電信號的解碼效率
·通過動物實驗和臨(lin) 床前研究,驗證電極的長期穩定性和生物安全性
預期成果:該研究將大幅提升腦機接口技術的性能,為(wei) 神經係統疾病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輔助和康複方案,同時為(wei) 神經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3. 智能紡織品集成的多模態健康監測平台
研究目標:將多種傳(chuan) 感功能無縫集成於(yu) 日常穿著的織物中,構建全麵的健康監測係統。
研究方法:
·開發可直接織入紡織品的微型傳(chuan) 感器陣列,實現對心電、呼吸、體(ti) 溫等多種生理參數的同步監測
·設計柔性能量采集和儲(chu) 存單元,利用人體(ti) 運動和環境能量為(wei) 係統供電
·構建邊緣計算架構,在織物中實現初步數據分析,減少無線傳(chuan) 輸負擔
·開發智能算法,基於(yu) 多模態數據融合提前預警健康異常
預期成果:這一研究將使健康監測融入日常生活,為(wei) 預防醫學提供持續、無感的數據支持,特別適用於(yu) 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運動訓練評估。
4. 軟體(ti) 機器人智能觸覺皮膚係統
研究目標:開發模擬人體(ti) 觸覺功能的人工皮膚,提升機器人與(yu) 環境互動的精確度。
研究方法:
·設計高密度、高靈敏度的壓力傳(chuan) 感陣列,實現類似人體(ti) 觸覺感受器的空間分辨率
·開發適應不規則表麵的柔性電路互連技術,保證傳(chuan) 感器網絡在變形狀態下的穩定工作
·構建神經形態計算模型,模擬人體(ti) 觸覺信息處理機製
·通過機器學習(xi) 算法,使機器人能夠基於(yu) 觸覺反饋自主調整抓取力度和操作策略
預期成果:該研究將大幅提升軟體(ti) 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使其能夠安全、精準地與(yu) 人類和環境互動,在精密操作、醫療輔助和康複訓練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有意向加入張世明教授團隊的同學,可根據招生要求準備申請材料。WISE實驗室提供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獎學金(每月18-25K港幣)和一流的研究平台,與(yu) 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UCLA、UCSD等國際知名機構保持密切合作。團隊優(you) 先考慮具有電路設計、FPGA開發經驗,生物電信號采集係統構建能力,或機器人運動控製算法研究背景的申請者。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