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芝加哥大學應該怎麽做?

本期Connect的采訪對象是來自赫墨思2024Fall申請季錄取芝加哥大學的TH同學,高中就讀於(yu) 北京公立學校的國際部。

本篇推文帶來了TH同學最新的錄取心得,比如為(wei) 什麽(me) 選擇芝加哥大學?是什麽(me) 點燃了他對城市研究的熱情?和導師合作的經曆是怎樣的?以及對未來申請的學弟學妹有什麽(me) 建議?

一起來探索TH同學的故事吧~

芝加哥大學Class of 2028:兩(liang) 個(ge) 申請季的磨練與(yu) 對城市文化的洞察讓我走進了芝加哥。

01、是如何確定自己的申請方向的?

小時候,除了純粹用來打發時間的單機小遊戲以外,我愛不釋手的玩伴無非就那三個(ge) :模擬人生、模擬城市、還有烹飪發燒友事後諸葛般地看,我似乎從(cong) 那時起就對人在不同地點 (place) 和空間 (space) 中的存在感興(xing) 趣。當我努力攢夠遊戲裏的錢,建成奧斯曼風格的住宅區、加勒比海風情的taco小店、類似Coney Island的海濱遊樂(le) 場,我總是對那裏即將迎來的獨特事件與(yu) 活動感到激動不已。除此以外,我還癡迷於(yu) “夢想改造家”這檔節目——看到上海/北京破敗不堪的弄堂/胡同裏變出一個(ge) 複合空間,我總是會(hui) 不由自主地思考這個(ge) “新生命”將對周邊的街坊帶來什麽(me) 意義(yi) 。

進入高中並接連排除心理學、社會(hui) 學等泛文科領域以後,我陷入了迷茫。在體(ti) 製內(nei) 學校長大的我對“文科”的認知已經到了頭——我還有什麽(me) 選擇呢?結果,在本是用來調劑艱苦IB學習(xi) 生活的視覺藝術課上,我意外獲得了靈感。敏銳的藝術老師捕捉到了我對城市和大都會(hui) 這一主題的濃厚興(xing) 趣,並鼓勵我創作來源於(yu) 我旅行和生活的anthology(選集)。通過試驗攝影、詩歌、畫、時裝、非虛構寫(xie) 作等媒介,我(終於(yu) )發現了自己與(yu) 城市生活這個(ge) 很小眾(zhong) 、很日常、乍一聽不大學術的領域的緣分

和高中counselor聊過後,我首次聽說並正式進入了urban studies(城市研究)這個(ge) track。在接下來一年的日積月累中,我發現對建築/建築環境的理論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也將申請方向拓寬了,加入了architectural studies(建築研究),並讀了不少與(yu) 之相關(guan) 的現代哲學。雖然斷斷續續的疫情給城市生活帶來了巨變,讓探索城市變得困難,但得益於(yu) 北京這座城市的豐(feng) 富性,我還是獲得了難以計量的收獲。

02、圍繞著自己的申請方向做了哪些事情?

我從(cong) 很早就關(guan) 注帝都繪的公眾(zhong) 號推送,對ta們(men) 在創作的與(yu) 北京城市文化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十分感興(xing) 趣。在鼓起勇氣cold-email創始人後,我被邀請參加公司內(nei) 部的城市研討會(hui) 。在這個(ge) 小的setting裏,不同職業(ye) (城市規劃師、建築設計師、民警、圖書(shu) 管理員、自由講師等…)的參與(yu) 者就一個(ge) 話題(如:北京的城市限高)展開無引導的討論和分享,並依托於(yu) 彼此視角的不同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我作為(wei) 在場唯一一位小於(yu) 碩士的學生堅持參加,從(cong) 旁聽一路升級到發言人。依托於(yu) 帝都繪這個(ge) 平台,我還參與(yu) 到了2022北京冬奧文化特展的籌辦當中。

芝加哥大學Class of 2028:兩(liang) 個(ge) 申請季的磨練與(yu) 對城市文化的洞察讓我走進了芝加哥。

另外,我在798藝術區展開了對感官城市主義(yi) (研究各種感官的集合如何塑造一座城市的個(ge) 性)的自發的探索。由於(yu) 街道寬度和岔路口設計等因素,北京適合遛彎兒(er) 的街區少之又少,但798絕對榜上有名。住在798附近多年,我好奇這裏究竟為(wei) 什麽(me) 能帶來如此出色的步行體(ti) 驗。在確認了研究對象後,我針對798“氛圍很舒服”的這個(ge) 玄學特質,從(cong)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對溫度的感知、對自我主體(ti) 的感知這七個(ge) 維度分析了798園區內(nei) 的設計元素是如何塑造“漫遊者”體(ti) 驗的,寫(xie) 成了一個(ge) 日誌/報告。

為(wei) 了探索美國語境下的城市環境變革這一話題,我還聯係Pomona的環境分析學教授開展了學習(xi) 。通過大(大大大)量的讀書(shu) ,我批判地認識了美國城市及郊區群為(wei) 何成為(wei) 了今天的形態;大洛杉磯的水文特征;紐約和波士頓在上世紀所麵臨(lin) 的與(yu) 城市公平發展相關(guan) 的問題,並將這些話題與(yu) 我所熟悉的北京展開了橫向對比,以此為(wei) 框架寫(xie) 出了幾個(ge) 短的論文。在機緣巧合中,我也有幸師從(cong) 兩(liang) 位深耕城市人類學和建築學的學者,對巴黎、影像作品中對城市空間的描繪、色彩元素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等話題進行了了解。

在11年級的暑假,我也在蒲公英學校(一個(ge) 公益性質的流動人員子女學校)輔助舉(ju) 辦了一期夏令營,引導孩子們(men) 描述自己的街坊鄰裏、根據自己所居住的村莊設計一些公共空間、並反思城市環境如何影響社會(hui) 關(guan) 係。當然,坐晚上10點鍾的地鐵13號線、走在西單錯綜複雜的過街天橋網絡上、以及探索北京各式各樣的好吃的也算是我做的努力(jk)。

03、生活中有什麽(me) 讓你驕傲的“小事”?

我在高中其實很忙——除了學習(xi) 以外還忙著幹啥呢?忙著玩。我很自豪的是,這些沒有任何目的性的“玩”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我成為(wei) 了一個(ge) 更好的人。具體(ti) 來說,我在進入高中後把音樂(le) 劇、冰壺、講故事這三個(ge) 從(cong) 小就自發喜愛的活動發展成了一個(ge) 日常的習(xi) 慣。依托於(yu) 高中很出色(有錢)的音樂(le) 劇項目,我被頻繁地暴露在性別與(yu) 性別表達這個(ge) 很美國的議題下,並慢慢發現了它與(yu) 我的相關(guan) 性。通過表演,我親(qin) 身體(ti) 驗了性別的流動性,讓我有能力發現生活中全新的機會(hui) 和可能。此外,小學三年加高中三年的百老匯音樂(le) 劇exposure讓我能夠深諳美國流行文化,幫助我在疫情時期不能涉足美國大陸的情況下與(yu) 美國社會(hui) 保持著接軌。這些看似在玩的嚐試都成了我十分獨特的經曆,也被我或間接或直接地體(ti) 現在了申請材料中。

虧(kui) 了高中附近就有北京市區唯二的一家冰壺館,我也嚐試著將自己發展成一位業(ye) 餘(yu) 運動員雖然受到疫情時期不確定性的影響,我很遺憾沒能組建起高中第一支冰壺隊伍,但我通過這項運動將自己的社交圈充分拓展,成為(wei) 了一個(ge) 合格的社區成員。因為(wei) 我從(cong) 很小就關(guan) 注國際冰壺賽事,再加上英語能力過關(guan) ,我將世界頂級球員最新采用的技戰術(比如帶角度的擦冰——被最新證明可以提升擦冰效率)帶到冰壺館日常的訓練中。另外,我在冬奧會(hui) 期間也自發的開展了線上解說,並與(yu) 在冰壺館相識的退役國手積極互動,產(chan) 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即便是在最普通的一個(ge) 訓練日,我也主動幫助場館接待來體(ti) 驗冰壺運動的公司、個(ge) 體(ti) 、還有小朋友,向他們(men) 分享冰壺這個(ge) 在我心目中最有魅力的運動的樂(le) 趣。

高中我對自己還很滿意的一件事就是加入了學校的DI (Destination Imagination, 一個(ge) 神奇的藝術/創新比賽)社團。在這裏,我不僅(jin) 交到了高中最好的朋友,也發現了自己在團隊中適合承擔的角色——職業(ye) 做輔助。比起當隊長、成為(wei) 七人小隊的精神領袖,我發現自己更適合在限時挑戰中快速給出劇本想法、確定中心挑戰短劇的整體(ti) 畫風、以及把控具體(ti) 角色的性格特點。在承擔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享受著幸福和自我價(jia) 值感。看著各有特色的隊友分工合作,共同創作出中二但可愛的內(nei) 容,我感覺格外的幸運,被朋友所圍繞著,仿佛高中階段所特有的焦慮、尷尬、嫉妒心等等心情都變得美好了起來。

總之,我很自豪我從(cong) 踏入高中校園的第一個(ge) 月開始就在玩,並且玩出了些名堂來。

04、申請季中遇到了什麽(me) 困難/挫折?

我的申請季其實蠻波折的。在12年級上學期,我ED1進了Pomona,一度以為(wei) 自己要成為(wei) Hakuna Matata的天選陽光加州男孩。但很不幸的是,下學期由於(yu) 身體(ti) 原因我無法去學校上學、知識斷層嚴(yan) 重,再加上IB後期任務量巨大,我的IB實際考試分數比預估分差了很多。Pomona讓我推遲一年入學並重考IB(一個(ge) 近乎不可能的任務),經過一個(ge) 多月的脫產(chan) 學習(xi) ,我的成績依舊距離預估分很遠,導致Pomona徹底宣布與(yu) 我分手。在這樣前無古人的離譜局麵下,我進行了第二次申請。令人難辦的具體(ti) 情況包括但不限於(yu) :不知道該怎麽(me) 跟申請的大學解釋自己的經曆;由於(yu) 很久沒有係統學習(xi) ,很難集中注意力;沒有一個(ge) unbiased的GPA導致不知道該怎麽(me) 確定申請學校的難度;身體(ti) 還沒100%恢複會(hui) 產(chan) 生焦慮;等等。

05、跟機構老師合作的經曆是什麽(me) 樣的?

緊接上回分解,我在第二次申請開始前很摸不清頭腦,因為(wei) 沒人能告訴我拿著很爛的IB分數該怎麽(me) 申到general錄取率低於(yu) 5%的美國大學。就在這百廢待興(xing) 的千鈞一發之際,機構老師橫空出世。我是INFJ(比較P的那種),做事主打看感覺,重要事情上有計劃性但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尤其是看到自己用英文寫(xie) 的writing總是會(hui) 尷尬到腳趾摳地。我很清楚自己第二次申請的製勝秘訣:清楚幹活;堅定內(nei) 心;理性做決(jue) 定。而要想達到這些目標,我肯定需要一個(ge) 很互補的導師,因為(wei) 靠INFJ自己(還是走一條沒人走過、沒有任何案例參考的道路)大概是希望渺茫。第一次跟機構在微信上溝通,他一句“我覺得能申到Pomona的學生結果一定不會(hui) 差”令我信心大增,畢竟在過去的半個(ge) 月裏,我已經被不少有經驗的過來人下了死刑:“感覺你這次申請有點危,估計TOP40附近了”。他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的微信小作文所帶給我的目標感也正是我所需要的。

在8月到1月這將近半年的時間裏,機構老師用日複一日的敬業(ye) 和專(zhuan) 業(ye) 引導我紮紮實實做事。有一次跟他打電話,我手舞足蹈地分享自己剛想出來的一個(ge) 新的文書(shu) 點子(雖然已經有一大籮筐“新點子”等待我去執行),他用十分正直的語氣告訴我:趕緊開始一個(ge) 。我瞬間從(cong) 浪漫主義(yi) 的雙魚幻想泡泡裏躥了出來,立馬加班加點寫(xie) 出了一稿。很明顯,他的處世哲學跟我不一樣;但就像我希望的那樣,他的意誌力把我帶回了正確的快車軌道上他也是一個(ge) 很能聽進去建議的人,當我覺得他對我有些嚴(yan) 厲的時候,我直接跟他提出來,他立馬就認可了我的感受並且加以改進。

正如前文所講,我的這次申請季困難重重,所以我更傾(qing) 向於(yu) 鼓勵式的溝通方式,希望在讓他建議我做什麽(me) 、怎麽(me) 做以外,還能多多肯定我的努力(哪怕是小到按照約定時間寫(xie) 好了文書(shu) )。在進行這樣健康的溝通以後,機構老師之後就總會(hui) 把“棒!”掛在嘴邊(雖然:他永遠隻說“挺好的”而不會(hui) 說“很好” which is very annoying,因為(wei) 我覺得他心裏分明覺得很好但嘴上就是不說)。有了這樣我喜歡的能量,我在投入任務的時候也會(hui) 更加愉快,進而也會(hui) 產(chan) 出更好的內(nei) 容、做更明智的決(jue) 定。總之,這是一段我可以24/7信任的合作關(guan) 係,而機構老師是我可以24/7信任的人。

06、為(wei) 什麽(me) 選擇了芝大?

在gap year期間,脫離了學校環境的信息繭房和“證明自己比別人都厲害”的有毒心態,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自己。學校往屆的學長老師都獨特又優(you) 秀,一方麵是很好的參考和學習(xi) 對象,但一方麵卻也是限製。比如,在我的高中,不少成功申到UChi的同學都有近乎完美的GPA(我GPA也還不錯,但由於(yu) 選課難度大,從(cong) 數字上看是中上水平);選擇參加規模比較小的活動(換句話說:沒我這麽(me) 人來瘋);看起來十分沉穩(我的反義(yi) 詞)。因此,高中在讀期間,憑借這些很有限的信息,我就很武斷地認為(wei) UChi並不是我的best fit。另外,由於(yu) 藤校光環(very bad!),我直覺上也沒把UChi當作絕對的首選。幸運的是,在gap year過程中,通過與(yu) 自己更多的獨處,我發現自己真的享受調用自己的哲思來認識自己感興(xing) 趣的事物。

在做學問方麵,我的一個(ge) motto是“唯愛者識之”,隻有願意與(yu) 知識朝夕相處的人才能看到知識的真相。我相信,若不在一個(ge) 造物或對象裏與(yu) 之一起重獲新生,就沒法真正認識它們(men)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我很喜歡city walk,願意不帶著任何目的的去體(ti) 驗城市最真實的側(ce) 麵。現在與(yu) 城市相關(guan) 的研究都停留在很應用的維度上,有關(guan) 城市邏輯的理論非常少,而基於(yu) 當代城市的理論就更加少。而在UChi的課程設置(尤其是The Core)、UChi的model class、UChi城市係、藝術史係的學者、當然,還有機構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這種對於(yu) 創造新知識的渴望。這和很多學校對名利的追求是不同的。這樣的學校vibe讓我十分向往,更讓我覺得不會(hui) 辜負父母為(wei) 我支付的高昂學費。在親(qin) 身到訪UChi之後,我也真的感受到了靜心學習(xi) 的氛圍。

另外,經過了與(yu) 在大學在讀的好朋友的交流,我發現自己的學術興(xing) 趣(i.e. 城市)的確比較小眾(zhong) 。雖然文理學院的大環境非常理想,但由於(yu) 科係小、教授少,我不得不承認:我很難上到與(yu) 我的興(xing) 趣專(zhuan) 業(ye) 對口的課程,大多數時候需要跟著教授的興(xing) 趣。而像UChi一樣大小適中的大U則不存在這一問題——學校能提供多到用不過來的資源,校友的網絡也能幫助我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保持開放。

還有一個(ge) 比較實際的考慮:UChi每年在我的高中的錄取人數相對穩定並且,由於(yu) 我要等11月IB分數、不能申請EA/ED,UChi有ed2將在客觀上幫助我降低一些錄取難度。我有做過一些research,UChi有錄過IB預估分在35/42這個(ge) 區間的同學,在官方的common dataset上也明確將“GPA”標為(wei) 了“considered”而不是“very important”。這些信息都讓我對申請UChi有一定的信心。

07、文書(shu) 中都寫(xie) 了些什麽(me) ?

UChi的腦洞題我選了“pick a question from a song lyric or song title and give it your best answer”. 我選了一首叫Are You Bored Yet的歌,聯係了韓炳哲的倦怠社會(hui) (此處給韓炳哲真愛粉機構老師加雞腿,他建議的這個(ge) 思路一下子讓我文章的脈絡明晰起來)、非常sexist的flaneur(城市漫遊者)這個(ge) 概念、和我在北京和常熟這兩(liang) 座尺度很不一樣的城市的體(ti) 驗,提出了當代城市設計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hui) 的疲倦感,並提了一些我認為(wei) 可以增強社會(hui) “鬆弛感”的建議,比如斯德哥爾摩的一個(ge) 很超前的城市共享廚房的設計。

08、寫(xie) 給學弟學妹們(men) 的話

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you do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but you will get what you need. 放到11年級暑假我千算萬(wan) 算也算不到自己居然最後會(hui) 去UChi上學。隻能說:唯有不能如願的才是真實的,能有父母的全力支持、機構、Jacky、還有Maya老師的鼎力相助去申請大學本身已經是一個(ge) 巨大的特權,所以珍惜每一個(ge) 在路上的瞬間。突然一天,你會(hui) 發現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而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已經不再重要。

另外,我認為(wei) 某個(ge) 致力於(yu) 研究一項事物或一個(ge) 現象的人最終都會(hui) 對其懷有一種機構感。所以,在讀書(shu) 和了解學者的觀點的時候,保持辯證的思維。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國公立資源緊絀下最受影響的是哪一類學生?

下一篇

馬裏蘭州取消州內大學校友傳承錄取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