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前的校園是圓的,在一個(ge) 圓內(nei) 便可以完成上課,吃飯,睡覺等活動。現在校園變成了一個(ge) 點,是起點也是終點,連起了我每日的通勤路線。
我每天上午出門都要先坐巴士到地鐵站,再搭乘一站地鐵到學校。直線距離並不遠,時間大都被花費在各種周轉上,但也正是這些周轉讓我的通勤之路不至於(yu) 太無聊。比如我喜歡在等巴士時靜靜觀賞站牌對麵的小山公園,山上常年都是一片綠色,山下時不時會(hui) 有遛狗或晨跑的人經過,四周的氣氛靜謐又美好,讓人聯想到是枝裕和的電影。
等個(ge) 幾分鍾車就到了,牢記上車前要招手,下車前要喊落車,不然它可是不會(hui) 停的。香港的司機師傅車技都神乎其神,飛馳的公車搭配錯落的地形,驚險與(yu) 安全感齊飛。
我想,這座城市的快節奏很典型地體(ti) 現在了通勤速度上。畢竟,香港的地鐵站連安檢都省了,每個(ge) 人都步履匆匆,直奔站台,一班地鐵開過去,下一班來之前又排滿了人,一波接著一波好像永遠沒有休止。
即便是在下了課的晚上十點,地鐵站也熱鬧得如同早晚高峰,大概比北上廣還要誇張許多。我也從(cong) 來沒坐到過地鐵上的座位,永遠都是在人擠人中艱難地捱到下一站。不過,地鐵站的熱鬧還體(ti) 現在一排排的商鋪上,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個(ge) 小型地下商場,飾品店,壽司店,蛋糕店,應有盡有,每次晚上放了學,隻能捂緊錢包緊閉雙眼加快步伐才能抑製住自己吃夜宵的衝(chong) 動。
我的學校日常
授課型研究生讀起來和本科非常相似,一樣的上課下課,一樣匆忙緊張的期末周,不一樣的也許是語言,也許是學習(xi) 內(nei) 容。但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是那些曾經習(xi) 以為(wei) 常的事情。比如,再也沒有導員細致統一的活動安排和通知,沒有方便的微信大群,一切信息都依靠郵件這一方式傳(chuan) 遞,讓我不得不養(yang) 成每日查看郵箱的習(xi) 慣。
除此之外,還有十分普及的電子化學習(xi)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節課當我掏出本子和筆準備記筆記,突然發現幾乎每個(ge) 人的桌子上都擺著平板電腦和電子筆時那略微尷尬的心理。不管是交作業(ye) 還是考試,一切都在線上進行。
後來我也習(xi) 慣了天天背著電腦來圖書(shu) 館找位置,然後驚喜地發現每個(ge) 座位上都配著一個(ge) 充電插座。有時我會(hui) 抬頭發呆,望著周圍的人群,有人抱著書(shu) 匆匆經過,有人在座位上埋頭苦學,有人仰頭躺在圖書(shu) 館的沙發上小憩,麵前還擺著寫(xie) 到一半的文檔。隨即又想起最近上過的課,想到同學們(men) 在課堂上的激烈討論,想到他們(men) 為(wei) 自己的見解和堅持爭(zheng) 得不可開交。這裏的每個(ge) 人都很努力,很刻苦,知道自己要什麽(me) ,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我在他們(men) 的眼睛裏看到了同樣一種堅定的光,那是我不曾有過的光芒。
在每門課中,小組作業(ye) 的分數占比都很高。教學樓裏有很多可預訂的自習(xi) 室,大家經常在裏麵一待就是一整個(ge) 下午,一起討論問題,做ppt,累了就停下來閑聊一會(hui) ,聽別人談論自己從(cong) 前的上學或是工作經曆,氣氛非常愉快,也很令人難忘。也許,從(cong) 前的我們(men) 來自天南地北,互不相識也不盡相同,但此刻的我們(men) 坐在一起,為(wei) 了一項任務而共同努力。短短一年的學習(xi) 時光,更是讓這份緣分變得彌足珍貴。
02我與(yu) 這座城市的連接 那些人:
人的偏見總是會(hui) 不自覺地牽引著ta的思維。實話講,在來香港之前,我的恐懼遠大於(yu) 期待,害怕自己不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也怕自己不被友善接納。不過幸運的是,這些都沒有發生。
我在香港見到的第一個(ge) 人是我的房東(dong) 。當時我正仰頭驚歎於(yu) 小區擁擠高聳的樓宇和層層疊疊的窗戶,隱約就聽見遠處傳(chuan) 來一句問候。然後便和房東(dong) 兩(liang) 個(ge) 人一邊推著行李箱一邊慢慢走著,聽他用極不標準的普通話向我介紹小區的設施和周圍的交通。悠長的夏季對應常年茂盛的綠植,美麗(li) 的社區,新奇的土地,我想我在那一刻就愛上了香港。
一年來我遇到過很多好人,想說又不知從(cong) 何說起,因為(wei) 那些善良太質樸又太微小,小到好像用文字記錄下來就瞬間失去了意義(yi) ,但同時又很巨大,大到足以帶給我源源不斷的溫暖和勇氣,他們(men) 或許是排隊時偶遇的和藹老夫婦,是早上熱情問候的保安,是友善的蛋糕店老板,又或許是一位的士司機,一位賣菜的阿姨……
我想,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和當地的人打交道,陌生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擦肩而過的人。人是幸福感的承載體(ti) 也是幸福感的源泉,人的麵貌就是城市的麵貌。不愛看新聞的我也開始每天習(xi) 慣性地點開“香港01”,關(guan) 注發生的大事小事好事壞事。耳聽為(wei) 虛,眼見為(wei) 實,當我走過了一些街道,爬過了一些山頂,才終於(yu) 透過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影子,看見了這座城市的樣子。
城市:
香港電影的火熱,讓人多少對這裏魔幻的城市風光帶點好奇,它可以是維多利亞(ya) 港閃閃發光的夜景,也可以是旺角帶著賽博朋克風格的老街,貧富差異顯著,新與(yu) 舊並存,不同區域的景象迥異得如同兩(liang) 個(ge) 世界。剛來香港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地拉著室友去尖沙咀看夜景,夏日的傍晚,海風習(xi) 習(xi) 為(wei) 整座城市降溫,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在玻璃寫(xie) 字樓間快速穿行,露天咖啡廳播放著輕柔的音樂(le) ,像是為(wei) 海上的遊船伴奏。
我們(men) 坐在星光大道的長椅上望著對岸的港島,內(nei) 心平靜,愜意,好像一切都是最好的樣子。而此時若去搭乘荃灣線,便可直達旺角街區,眼前又會(hui) 是另一片天地。重重疊疊緊密排列的老式霓虹廣告牌遮蔽了一半的天空,樓房被刷成鮮豔的顏色,人群車流在錯綜複雜的街道上不停穿梭,空氣中時不時傳(chuan) 來雞蛋仔、魚丸和鹵牛雜的香氣。如果趕上星期天,還能看到放假的菲傭(yong) 們(men) 成群結伴逛街的身影。
除了魔幻的風景,香港的城市特征還體(ti) 現在強大的人文關(guan) 懷上。香港的老齡化十分嚴(yan) 重,老年人眾(zhong) 多,我所居住的也是一個(ge) 老年住戶占主導的社區,社區從(cong) 便利的設施到細致的服務無一不體(ti) 現著對老年人的關(guan) 照,每位社區人員都盡可能地為(wei) 老年人提供最及時的幫助。
對於(yu) 殘障人士,無論是地鐵的輪椅專(zhuan) 用道,低位電話機,每一站都準確無誤的報站顯示屏還是一切按鈕的盲文指示等等,都帶給了他們(men) 極大的便利與(yu) 尊重。在香港,人們(men) 能切實意識到,無論是長者還是弱者,他們(men) 始終與(yu) 我們(men) 同在,與(yu) 我們(men) 同等重要。
自然:
別看香港地方小,周圍可藏著很多神仙景點,這裏自然環境優(you) 美,山海壯闊,小島美麗(li) 繁多。除了最有名的太平山,還有很多值得一爬的山,比如獅子山、大東(dong) 山、大帽山…… 山與(yu) 山之間連接著麥理浩徑、龍脊等著名徒步路線,絕對是戶外愛好者的天堂。
香港的居住人種本就多樣,一些衝(chong) 浪、滑翔傘(san) 等活動場所更是常見各國遊客的身影。我加了學校的徒步群,一到周末和假期就跟著大家去行山探景,還與(yu) 同學一同坐船遊覽了很多小海島,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結語
香港是我學生生涯的最後一站。曾經我以為(wei) ,人生就像上學,隻要通過一場場考試所有的難題都會(hui) 迎刃而解。後來我才發現,人生的課題遠不止於(yu) 此,人生太複雜了,要追尋的,要弄懂的,可能要花一輩子時間去發現一個(ge) 答案。
22歲,我進入了香港的夏天裏,自顧自地繼續承載象牙塔的庇護,我時常思考留學對於(yu) 我的意義(yi) 是什麽(me) ,是一個(ge) 學位嗎,是一種談資嗎,是簡曆上多出的一行字嗎?我很難定義(yi) ,也仍舊覺得前路迷茫。
但我知道,自己現在每日遇見的一切,體(ti) 會(hui) 的一切,又確實是真實的,珍貴的,我相信它們(men) 終將伴我前行,成為(wei) 在將來某一時刻點亮我生活的火花。這份經曆不是載我遠行的小船,它最終會(hui) 載著我回來。
畢竟,世上又哪裏會(hui) 有沒有盡頭的夏天呢?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