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民局剛剛官宣,從(cong) 2025年4月9日起,將對外籍人士在社交媒體(ti) 上的信息進行審查。
如果出現“反猶太活動”以及“對猶太人進行人身騷擾的行為(wei) ”,將被視為(wei) 拒絕其各類移民申請的理由。
該政策會(hui) 立即影響綠卡申請者、外國學生,以及與(yu) 反猶太教育機構關(guan) 聯的外籍人士。
來源:USCIS
自2023年以來,特朗普一再發誓要吊銷參加親(qin) 巴抗議活動和批評以色列戰爭(zheng) 行動的國際學生的簽證。
雖然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但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已經明確表示:“任何認為(wei) 自己可以來到美國,躲在第一修正案背後鼓吹反猶太暴力和恐怖主義(yi) 內(nei) 容的人都請三思,你們(men) 在這裏不受歡迎。”
最近一個(ge) 月以來,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更加強硬的移民執法措施,不少曝光事件也引發了美國移民群體(ti) 的廣泛關(guan) 注與(yu) 擔憂。
-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Mahmoud Khalil,盡管沒有犯罪記錄,是美國永久居民,因為去年領導哥大的親巴抗議活動,如今麵臨被驅逐出境和吊銷綠卡。
來源:NYTimes
- 塔夫茨大學的土耳其籍女博士生Rumeysa Ozturk,曾在《塔夫茨日報》發表文章公開支持巴勒斯坦,在其住所附近被移民官員拘捕。
- 持H-1B工簽的布朗大學教授Dr. Rasha Alawieh,因為手機裏有真主黨領導人的照片,入境美國時被直接遣返。
因為(wei) 不滿高校“反猶主義(yi) ”,特朗普政府自2月以來,也對康奈爾、西北、哥大、布朗等美國名校采取巨額資金凍結的措施,美國高校圈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
來源:reuters
社交媒體(ti) 言論不當被嚴(yan) 懲,不是第一回
通過社交媒體(ti) 來審查外籍申請者,其實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大家在填寫(xie) DS-160時,就會(hui) 被問到社交媒體(ti) 賬號的問題。
來源:ceac
此前,美國執法部門就被爆出長期以來通過監控境內(nei) 外電話、互聯網使用等來獲取美國普通民眾(zhong) 的信息數據,社交媒體(ti) 已經算是擺在台麵上的事情。
不僅(jin) 僅(jin) 是美國執法部門,包括美國大學在內(nei) ,也都曾經對申請者社交平台的敏感言論采取過嚴(yan) 懲措施。
2022年,一名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研究生新生,因為(wei) 針對紐約地鐵槍擊案在微信平台裏發布不當言論:“終於(yu) 可以去美國,買(mai) 把槍轟死美國人”,最終被判定涉及暴力威脅並嚴(yan) 重違反學校相關(guan) 規定,取消錄取。
來源:網絡
2020年,UCLA學生Secor先後在社交媒體(ti) 上發布仇恨言論,並涉嫌參與(yu) 暴動,直接被捕。
來源:NPR
2019年,已收到哈佛offer的學生Kashuv因為(wei) 自己高中時期在Google Doc的班級共享文件中,編輯了一段涉嫌種族歧視的發言,最終被取消錄取。
來源:網絡
社交媒體(ti) 使用需謹慎
當下,巴以衝(chong) 突作為(wei) 美國政府極其敏感的話題,任何暗示讚同、擁護、宣傳(chuan) 或支持反猶太恐怖主義(yi) 、反猶太恐怖組織或其他反猶太活動的內(nei) 容,都會(hui) 成為(wei) 美國執法部門自由裁量的負麵因素。
對於(yu) 留學生而言,互聯網並不是法外之地,在社交媒體(ti) 的使用上請謹言慎行。
勿開極端主義(yi) 玩笑
在國外留學,不是什麽(me) 玩笑都能開的,尤其是涉及暴力、戰爭(zheng) 、炸彈類的玩笑。這類玩笑很容易被當作有恐怖主義(yi) 傾(qing) 向,而受到學校乃至政府的調查。
來源:oxfordsd
避免歧視仇恨言論
國外所謂的“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一些涉及敏感話題的不當言論是不在其保護之下的,包括但不限於(yu) 種族、性別、宗教、地域等仇恨、歧視性言論。
保護個(ge) 人隱私信息
使用社交媒體(ti) 時,請注意個(ge) 人隱私保護,避免分享可追蹤的詳細信息,如家庭住址、工作地點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留學工作在外,外籍人士可能會(hui) 因為(wei) 不了解當地的文化或法律,而無意間出現違規行為(wei) 。尤其在敏感時期,更容易成為(wei) 優(you) 先針對的對象。
在國際局勢變亂(luan) 交織的當下,希望大家可以謹言慎行,不要禍從(cong) 口出。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