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新罕布什爾州的White Mountain School到亞(ya) 利桑那州的The Orme School,再到馬裏蘭(lan) 州的Sandy Spring Friends School,2024至2025年,美國多所曆史悠久的寄宿/走讀高中相繼宣布關(guan) 閉或停辦,這些曾擁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學校,接連陷入困境,而這場風暴的速度與(yu) 範圍,已不容小覷。
而在紐約的長島富人區、擁有逾130年曆史的Lawrence Woodmere Academy(LWA)學校,也未能幸免。
上個(ge) 月中旬,LWA的董事會(hui) 突然宣布:2025-2026學年將暫停運營。這意味著,一所曾以小班製、100%大學升學率、精英人文傳(chuan) 統自豪的百年私校,將在下一個(ge) 秋季學期歸於(yu) 沉寂。
背後原因,不是教學質量,也不是學生違規,而是我們(men) 在這一波倒閉潮中反複聽到的原因:“收不抵支”。
Lawrence Woodmere Academy是由1891年建立的勞倫(lun) 斯日校Lawrence Country Day和1912年建立的伍德米爾學院Woodmere Academy兩(liang) 所學校合並而成,已有超百年曆史。
學校曆史悠久,位於(yu) 紐約長島的Nassau縣,也是長島最富有的地方。學校提倡精英小班教學,師生比僅(jin) 為(wei) 1:5,畢業(ye) 率100%。有不少中國學生曾就讀於(yu) 此。
圖源:FindingSchool
一所學校倒下後,是一類學校的警鍾
LWA的暫停運營是長期多重壓力積聚下的必然結果。在表麵“資金短缺”背後,實則隱含著一整套係統性的結構問題——從(cong) 過小的辦學規模、單一的收入結構,到品牌信任受損,再到臨(lin) 近學年的應急失敗。
它不僅(jin) 反映出一所學校的脆弱,更折射出許多中小型私校在當前環境下共同麵臨(lin) 的困境。每一項看似獨立的問題,其實彼此交織,最終匯聚成了壓垮這所百年老校的最後一根稻草。
規模偏小,收入基礎先天不足
LWA的在校學生規模長期維持在120人左右(根據不同年份略有出入),但基本都在百人出頭。這在美高體(ti) 係中屬於(yu) 極小規模的寄宿/走讀混合學校。雖然學校以“小班教學、高師生比、100%大學升學率”為(wei) 亮點進行宣傳(chuan) ,但這類“精品小校”在全美範圍內(nei) 並不稀缺,因此它的優(you) 勢並不夠獨特到吸引眾(zhong) 多家庭青睞。
在運營層麵,生源規模直接決(jue) 定了學費收入的天花板。即便學生人數滿員,LWA的總收入也遠無法與(yu) 動輒數百、上千學生規模的中大型私校相比。
根據非盈利機構公開數據,LWA年度營收約 680萬(wan) 美元,資產(chan) 約270萬(wan) 美元,支出約為(wei) 943萬(wan) 美元,淨資產(chan) 為(wei) ‑590萬(wan) ,顯示長期經營嚴(yan) 重超支。
收入結構單一,風險抵禦能力弱
像LWA這樣的小型私立學校,運營收入主要依賴學費,這種收入結構在經濟形勢良好、生源穩定的年份可以維持運營,但一旦遭遇招生下滑或突發支出,整個(ge) 財務體(ti) 係就會(hui) 迅速失衡。
而從(cong) 公開信息來看,LWA也缺乏穩定的捐贈基金支持,不像大型私立美高那樣擁有足夠的社會(hui) 和校友捐贈,這使得其麵對資金風險時幾乎毫無周轉空間。當招生出現波動或政策環境發生變化時,小型私校便更容易“先扛不住”。
小型私校的“信任崩塌”效應
對於(yu) 像LWA這樣的小型私立學校而言,招生很依賴社區口碑與(yu) 家長的長期信任。然而一旦財務壓力等因素引發家長不安,哪怕是老師圍的負麵消息擴散,也足以打擊招生信心,形成“信任坍塌”。尤其是在招生市場競爭(zheng) 激烈的紐約大區,家長的選擇麵本來就極廣,一旦品牌信任出現裂痕,後續招生將雪上加霜。
更棘手的是,這類學校往往缺乏應對危機的機製,LWA的停運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信任危機+現金斷流”引發的連鎖反應——在校方確認停辦前兩(liang) 周,社交媒體(ti) 上已有大量傳(chuan) 言,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的危機公關(guan) ,校方未能及時澄清,反而使“最後一波”潛在生源加速流失。結果便是:學校在短時間內(nei) “由虛轉實”地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
中國家庭怎麽(me) 避開美高“擇校陷阱”?
像LWA這樣的小型私立高中,是不少中國家庭“曲線留學”的重要跳板。一方麵,這些學校往往簽證出簽率高、錄取門檻低,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完成“落地美國”的第一步;另一方麵,它們(men) 也常被視為(wei) “過渡平台”,家長計劃先讀一學期或一年,之後通過轉學進入更理想的學校。
但問題在於(yu) ——當學校突然陷入運營危機甚至麵臨(lin) 關(guan) 閉,很多學生極易陷入被動。因此,我們(men) 建議所有計劃赴美讀高中的家庭,不應隻關(guan) 注“是否錄取”“簽證是否好出”這些短期因素,而應在初期擇校時就建立係統性判斷機製。以下幾個(ge) 方麵,尤其值得中國家庭重視:
看清學校本身的“基本麵”:學生規模、財務狀況、在校生結構
一所學校的穩定性,首先要看它的“基本盤”。像LWA這樣在校生僅(jin) 一百多人、國際生比例極高的學校,一旦遇到招生下滑或財政管理不善,便容易陷入生存危機。家長在調研時,不妨重點關(guan) 注:
- 學校官網或Niche上的在校生人數、以及近年是否明顯下降
- 學生結構是否過度依賴國際生源
- 是否有校友捐贈基金或其他非學費收入
- 學校是否有獨立審計報告、捐贈基金規模等公開信息
注意,一般私立寄宿製美高的國際生占比通常在15%-30%(如PEA約15%),既能保證多元化,又不會(hui) 因政策變動(如簽證限製)導致招生崩盤;如果國際生占比>40%(如某些小型寄宿學校依賴中國學生維持運營),那麽(me) 一旦國際招生受影響,學校的財政將立刻受到明顯影響(學校近年大幅擴招國際生,可能是財務吃緊的信號)。
評估學校的教育資源與(yu) 學術深度,而非隻看“錄取結果”或“標簽”
許多小型私校在宣傳(chuan) 時會(hui) 著重強調“100%大學升學率”或“升入名校”,但這些信息常常缺乏透明度。在選擇學校時,家長應更多關(guan) 注:
- 學校的課程體係是否適合學生
- 學生能否長期在校內完成學術深造
- 師資背景是否穩定、在某些領域(如STEM、人文學科)是否有特色課程或項目
- 畢業生完整去向:是否隻是個別學生升入名校,而大多數學生選擇社區大學或保底校
考察學校的管理機製,重視“背後的力量”
LWA的暫停運營也暴露出一個(ge) 重要盲點:很多小型私校缺乏專(zhuan) 業(ye) 的管理機製和應急方案。一旦危機來臨(lin) ,學校自身能力不足,溝通機製混亂(luan) ,極易造成家長信息滯後、應對受限。擇校時,家長可以重點留意:
- 校長與董事會的背景是否公開透明,有無教育行業經驗
- 家長與學校之間是否有溝通渠道,例如定期發布財務、招生、課程更新的Newsletter
- 是否有第三方資質認證(如NAIS、NEASC等)或隸屬於大型教育集團
很多中小型私校雖然表麵上設施不錯,但背後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外部監督,一旦資金鏈緊張或決(jue) 策失誤,學校運作將陷入癱瘓;而一些有良好治理機製的學校,即便遇到經濟波動,也能通過“預警機製+校友捐贈”等渡過難關(guan) 。
“聰明的擇校”不是找最貴的學校,而是找能穩定運營、擁有抗風險能力的學校。盡管我們(men) 尚學機構不提供美高擇校與(yu) 申請服務,我們(men) 也希望每一位成功入讀的同學,都能順利融入並享受在美高的學習(xi) 與(yu) 生活。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