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教育的留級文化

一、從(cong) 大學數據看“留級文化”

在法國的大學裏,留級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法國高等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本科(Licence)階段,隻有34%的學生能在三年內(nei) 順利拿到學位;再多給他們(men) 一年,這個(ge) 比例才升到45%。碩士(Master)階段的情況稍好一些,74.5%的學生能在兩(liang) 到三年內(nei) 完成學業(ye) ——但這也意味著,還有四分之一的人選擇,或者說被迫,走了更長的路。

如果把視線放到大學第一年,數字更直白:本科一年級的“留級率”——即重複同一年學習(xi) ——長期保持在25%左右,某些專(zhuan) 業(ye) 高達三成以上。走進法國的大學教室,你會(hui) 看到這樣的場景:前排坐著第一次選修這門課的大一新生,後排則有不少“回爐生”——他們(men) 已經聽過這門課的全部內(nei) 容,隻是因為(wei) 考試沒過或者學分不足,不得不重新來一次。

這種現象,並不被視作“學業(ye) 危機”,而是法國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對於(yu) 不少學生來說,留級是一種調整步伐的方式,是學業(ye) 旅程裏被製度默許的停頓。


二、不止大學,中學早已種下“慢”的種子

這種“不急著到站”的節奏,並不是到了大學才出現的。在進入高等教育之前,不少法國學生早已在中學階段經曆過留級。過去的 OECD 調查顯示,15 歲的法國學生中,接近三成至少留過一次級——是英國、瑞典、韓國等國的四到五倍。雖然近十年來,法國政府通過立法限製留級次數,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文化慣性依舊頑強。

這背後有一段曆史。留級製度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紀末期的教育改革,當時的理念是通過“重複學習(xi) ”來保證基礎水平。20 世紀中期,留級在法國中小學已十分普遍。直到 2014 年,《教育法典》才明確規定留級應作為(wei) “例外手段”,僅(jin) 在特殊情況下(比如長期生病、學業(ye) 嚴(yan) 重不達標)才允許實施,並且限製次數。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學校和家長仍然有相當的自由裁量權。

在很多家庭和學校的眼裏,留級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策略——所謂的“戰略性留級”。有的家長會(hui) 在孩子升入關(guan) 鍵學段前,主動申請留級一年,讓他們(men) 在學術、心理和社交上有更多時間成熟起來。久而久之,學生習(xi) 慣了在必要時“多讀一年”,這種觀念自然一路延伸到大學階段。


三、製度的溫床與(yu) 經濟成本

法國的留級文化,首先得益於(yu) 製度的寬容。無論中學還是大學,法律都為(wei) “再來一次”留了製度口子。大學課程按學分製(ECTS)設計,隻要學生在學年末沒有修滿規定學分,就需要留級或部分重修。而“部分留級”是法國大學的常見做法——學生可以隻重修沒通過的課程,其餘(yu) 科目繼續進入下一年級。這意味著,留級並不等於(yu) 完全停滯。

更關(guan) 鍵的是,留級的經濟成本並不高。法國公立大學學費低廉,本科每年幾百歐元,碩士階段稍高一些;而且隻要平均成績和出勤率達標,學生即便留級也能繼續獲得國家助學金。相比英美大學動輒數萬(wan) 美元的學費和嚴(yan) 格的學業(ye) 淘汰製度,法國的製度顯得寬鬆而包容。

不過,數據揭示了製度的另一麵。普通高中(bac général)畢業(ye) 生中,有52.2%能在三到四年內(nei) 完成本科;技術高中(bac technologique)畢業(ye) 生,這個(ge) 比例隻有17.6%;職業(ye) 高中(bac professionnel)畢業(ye) 生更隻有7.7%。換句話說,留級的容忍度雖然普遍存在,但真正能利用這一製度調整並順利完成學業(ye) 的,往往是原本就處於(yu) 優(you) 勢位置的學生。

此外,留級還常與(yu) 換專(zhuan) 業(ye) 掛鉤。很多學生在發現自己選的專(zhuan) 業(ye) 不合適時,會(hui) 利用留級年重新規劃課程,轉入新的方向。這種靈活性,讓法國大學的學業(ye) 路徑顯得不像直線,更像一條有多個(ge) 停靠站的慢車線路。


四、二元體(ti) 係的另一麵:精英學校的零容忍

然而,法國教育並不是一味寬容的。在二元體(ti) 係的另一端,是 grandes écoles——精英學校。這些學校通常通過嚴(yan) 苛的預科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篩選學生,入學之後的節奏更加緊湊。課程沒過,不是留級,而是淘汰。

預科班的生活是一種高壓訓練:每天十幾個(ge) 小時的課程與(yu) 複習(xi) ,周末的模擬考試,學期末的排名競爭(zheng) 。任何一次落後都可能意味著失去進入精英學校的機會(hui) 。和大學的彈性相比,這裏幾乎沒有緩衝(chong) 地帶。

有研究者形容,這種分化是法國教育體(ti) 係的“雙軌製”——多數大學和公立中學為(wei) 學生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緩衝(chong) ,而精英學校則用淘汰維持標準。這背後,既有教育理念的差別,也有階層固化的邏輯:預科班和精英學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資源豐(feng) 富、準備充分的家庭,他們(men) 不需要留級的安全網;而大學裏的寬容製度,則更多麵對的是背景多元的學生群體(ti) 。


五、國際對比:不同的留級邏輯

留級並不是法國獨有的現象,但在不同國家的意義(yi) 差別很大。在美國和英國,大學更傾(qing) 向於(yu) 用學分修讀的靈活性取代留級,學生可以在較寬的時間窗口內(nei) 修滿畢業(ye) 所需的學分,但如果學業(ye) 長期不達標,會(hui) 麵臨(lin) 退學風險。在中國,高中階段基本禁止留級,大學階段也鮮有“整年重讀”的製度,延遲畢業(ye) 多因論文、實習(xi) 等特殊原因。教育邏輯強調的是按年級推進、集中完成學業(ye) ,這種速度優(you) 先的模式在製度上幾乎不留“停頓鍵”。

相比之下,法國的留級文化更像是一種製度化的緩衝(chong) ——它既不完全放鬆學術要求,也不急於(yu) 淘汰落後的學生,而是在規則中嵌入了時間的彈性。


六、法國人眼中的留級

在法國的社會(hui) 輿論裏,留級既被視為(wei) “第二次機會(hui) ”,也被批評為(wei) “浪費時間”。法國國家教育評估中心(CNESCO)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學生認為(wei) 留級可以幫助提高成績,73%的學生相信它有助於(yu) 學業(ye) 鞏固,但同時也有64%的學生覺得留級會(hui) 打擊學習(xi) 動力,35%的留級生曾考慮過輟學。

這種分裂的態度,與(yu) 法國社會(hui) 的多元性相呼應。對於(yu) 一些人來說,留級是一種必要的緩衝(chong) ;對於(yu) 另一些人,它則是效率低下的象征。但無論態度如何,留級依舊是法國教育日常的一部分。


七、硬規則與(yu) 軟邊界

如果說精英學校代表的是法國教育的“硬規則”,那麽(me) 留級文化就是它的“軟邊界”。前者設立門檻,不容不合格;後者留出餘(yu) 地,讓節奏各異的學生都有機會(hui) 追上來。

留級文化並不是低效的代名詞,它折射出的是製度彈性、社會(hui) 妥協與(yu) 階級秩序的交織。它既讓一些學生有了重新起步的機會(hui) ,也讓另一部分人慢點掉隊。對於(yu) 生活在其中的法國學生來說,這一切都是教育的日常;而對於(yu) 旁觀的我們(men) ,這或許是理解法國教育、乃至法國社會(hui) 的一扇窗口。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8競賽什麽時候比賽?牛娃都在學的AMC8競賽培訓課程終於找到了

下一篇

哪個UC分校最缺錢(擴招?)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