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李黎:乘科創之翼,解析大腦奧秘

她是從(cong) 美國布朗大學榮譽歸國的認知科學博士,也是擁有兩(liang) 個(ge) 女兒(er) 的“全能媽媽”;她是每天堅持去健身房報到的“健身達人”,也是忠實的珍珠奶茶愛好者;她曾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實驗室裏為(wei) 數不多的女科學家,也能在上紐大一肩挑起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學、科研及社會(hui) 服務的重任。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身兼數職的李黎在高校、企業(ye) 和家庭的不同角色中不停切換,遊刃有餘(yu) ,是眾(zhong) 人公認的“多麵手”。2015年,她作別執教多年的香港大學,加入了成立不久的上海紐約大學文理學部,繼續在感知與(yu) 運動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腦結構和神經機製等領域深耕。作為(wei) 國內(nei) 極少數在本科教育階段就開設神經科學專(zhuan) 業(ye) 的高校,上紐大吸引她的正是一股“敢為(wei) 人先”的首創精神。

每天穿梭在辦公室、實驗室和家之間的李黎,過著高度自律的“三點一線” 生活,她從(cong) 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采訪,與(yu) 我們(men) 分享了個(ge) 人的從(cong) 業(ye) 經曆、教書(shu) 育人的心得,以及對科學的思考。

您從(cong) 北京大學心理係畢業(ye) 後,是如何走上神經科學研究之路的?

李黎 : 我從(cong) 小在甘肅蘭(lan) 州長大,高考以前走的都是傳(chuan) 統中國學生的路線。我覺得自己屬於(yu) 在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中比較得心應手的那一類學生,高考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順利考入北京大學。選報專(zhuan) 業(ye) 時,我把所有的科目都看了一遍,覺得心理學最有意思,因為(wei) 它可以與(yu) 人打交道。

心理學的分支很多,但我對通過研究人的行為(wei) 和認知來研究人腦的認知心理學最感興(xing) 趣,於(yu) 是後來就在布朗大學念了認知科學的博士。我至今記得二十年前,第一次踏入布朗大學感知和運動實驗室裏時,受到的虛擬現實技術視覺上的衝(chong) 擊,科學家們(men) 在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中探索未知的邊界。我當時就感覺“哇,這實在太酷了”。

作為(wei) 一名典型的“理工女”,科學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yu) “讓數據自己說話”。我最早研究記憶和表征,但後來發現這個(ge) 領域牽涉到很多尚未驗證的假設,就轉向了感知和運動,後者更具體(ti) 更可以基於(yu) 實驗數據得出相關(guan) 結論。我享受用科學實驗研究人腦的過程,陶醉於(yu) 實驗的邏輯性、嚴(yan) 謹性和科學性所帶來的美感,並且試著通過做研究去回答一些尚未獲得答案的問題。

您在學界和業(ye) 界都工作過。當年離開高校去企業(ye) 打拚後,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再次回歸高校?

李黎 : 博士畢業(ye) 後,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Schepens眼科研究所及眼科學係做了一年半的博士後研究員。博後期間,我逐漸對一眼可以望到頭的高校生活失去了信心,想去拓展職業(ye) 上的更多可能性,動了去公司工作的念頭。

我在科學和工程谘詢公司做過人因工程谘詢專(zhuan) 家,直到有一天我對公司裏每天打卡上班的日子和簡單重複的工作內(nei) 容感到了厭倦。在高校工作雖然待遇不如公司,但我能做可以激發創造力和真正感興(xing) 趣的科研,在研究中認識事物的本質,解析大腦世界運行的奧秘。從(cong) 這一點上來說,企業(ye) 裏的工作是無法滿足我的。

說到底,從(cong) 大學到企業(ye) 再回歸大學,是我對個(ge) 人認知的一次回歸。在此過程中,我無數次地問自己,工作的意義(yi) 究竟是什麽(me) ,我喜愛的是工作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智識上的挑戰,還是報酬上的回饋。在求學的過程中,身邊選擇做研究的、耐得住寂寞的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會(hui) 選擇臨(lin) 床實戰。我在理想與(yu) 現實之間做過嚐試,最終覺得還是科研之路更適合自己

加盟上紐大以來,您在實驗室的建設上花費了很多的心血,能介紹一下目前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嗎?

李黎 : 一直以來,上紐大都很重視與(yu) 各種優(you) 質科研平台的合作,通過整合各類創新資源來提升科創實力,從(cong) 而推動跨學科研究的發展。我目前管理著三個(ge) 實驗室,第一個(ge) 是坐落在校園裏的感知與(yu) 運動虛擬現實實驗室,它主要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研究人類感知、自主運動控製和手眼協調。第二個(ge) 是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紐約大學腦與(yu) 認知科學聯合研究中心(上海紐約大學)的感知與(yu) 運動神經機製實驗室,專(zhuan) 門研究與(yu) 感知和運動有關(guan) 的潛在神經機製。第三個(ge) 實驗室是與(yu) 上海市瑞金醫院共同運營的神經心理學實驗室,研究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缺陷的視覺運動控製。

近來,我和實驗室成員們(men) 通過一係列的功能性磁共振實驗,發現了人類大腦中可以整合運動和形狀信息以感知自身運動方向的腦區;測試了棒球運動員的視感知運動控製能力,並且發現基本的眼動追蹤能力可以預測出他們(men) 的發展潛力;此外,我們(men) 還發現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的“潛伏期”,視感知運動控製能力的損傷(shang) 及相關(guan) 腦結構的改變。

師者,傳(chuan) 道受業(ye) 解惑。在教書(shu) 育人方麵,能否分享一些心得和體(ti) 會(hui) ?

李黎 : 我想分享兩(liang) 點。首先,細節決(jue) 定成偉(wei) 大與(yu) 平庸往往隻有一線之隔,基本體(ti) 現在細節上。嚴(yan) 謹和可信度是科學研究的生命線,所以我會(hui) 一直要求學生們(men) 多去關(guan) 注細節,在實驗設計和邏輯的把握上多下功夫,主動探索實驗中每一步背後的原因,不要丟(diu) 三落四,更不要想當然。

其次,要想在科研道路上取得長遠的發展,需要有規範的學術寫(xie) 作能力做支撐。我經常叮囑學生們(men) 要通過多讀多寫(xie) 來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敏感度,以及提升在語言邏輯和組織結構上的能力。準確地指出學生的問題,直擊他們(men) 的“痛點”,是幫助其提高破局能力的有效途徑。

對有誌於(yu) 在神經科學領域深耕的同學,您有何建議?

李黎 : 我認為(wei) 對神經科學感興(xing) 趣的同學應該對人類大腦的本質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實驗與(yu) 理論之間的關(guan) 係持有“不迷信、不盲從(cong) ”的質疑和批判精神。我建議所有想要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同學們(men) 都能堅持到底,將“冷板凳坐熱”。各行各業(ye) 中的成功人士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能堅持到最後的人。作為(wei) 一名完美主義(yi) 者,我對工作和研究始終抱有一種盡善盡美的態度,希望同學們(men) 也不要滿足於(yu) 現狀,精益求精才能進步永無窮。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11年級學生留學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下一篇

2022年Alevel夏季大考A2經濟真題解析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