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在加拿大,公校和私校的區別。
問題的緣起,在於(yu) 今年由於(yu) 大家都理解的原因,留學尤其是低齡留學忽然又熱起來了。很多家長吆喝著要把孩子送出來讀書(shu) ,然後在各種自媒體(ti) 上,說什麽(me) 的都有。疫情期間原本銷聲匿跡的各種靠譜的不靠譜的聲音一下子又浮出了水麵(市場回暖?)。一些人翻出來我在4年前寫(xie) 的老文。看來,我應該寫(xie) 一篇新的了。
作為(wei) 過來人,對於(yu) 低齡留學,對於(yu) 具體(ti) 到每個(ge) 家庭的背景條件以及對未來的願景這個(ge) 事兒(er) 不做評論。但是家長和學生一定要把目的想明白。而我隻是想說,對於(yu) 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在中國解決(jue) 不了的事情,到了外國其實也解決(jue) 不了。
有一些人,對於(yu) 加拿大的教育體(ti) 係稱讚有加,恨不能誇成一朵花。這一點,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加拿大其實有幾套並行的教育係統。
首先當然是本地的公校教育局係統。這個(ge) 教育網絡其實和任何一個(ge) 具有一定發展程度的國家(無論是像中國這樣名義(yi) 上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像美國、歐洲、前蘇東(dong) 地區)是一樣的。而教學大綱,其實基本上也是差不多的。
當然,各國教學大綱的知識點會(hui) 各有差異,有的往前跑得快一點,有的慢一點,但是沒有太本質的區別。而公校的教育局係統,他最主要的一個(ge) 功能,就是在12年義(yi) 務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ang) 一個(ge) 合格的加拿大公民,能讓這個(ge) 合格的加拿大公民在年滿18歲之後,基本在這個(ge) 社會(hui) 裏生活的基本素質,要麽(me) 去大學深造、要麽(me) 去工作、要麽(me) 去當學徒,等等。他並不是說一定要把人送入大學才算成功,也並不是說要培養(yang) 精英人才的。
這個(ge) ,是不是和一些心氣兒(er) 比較高的中國家長的預期有所不同?加拿大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yang) 目標和方式,仔細想想,和現在中國的雙減、均質化教育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這裏,甚至學校的硬件都是標準化的,很多學校長得全一樣,連窗戶大小、開門方向都一樣。
講到這裏插一句,文章寫(xie) 到這裏可能一些人有點明白了。現在被一些留學中介吹乎的神乎其神的OSSD課程,不過就是個(ge) 安省的課綱而已。他跟高大上這個(ge) 詞並不相幹。
那麽(me) ,這關(guan) 於(yu) 加拿大教育體(ti) 係先進、教學質量比較高的說法是從(cong) 哪裏來的呢?
我認為(wei) 有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因素。一方麵,這個(ge) 說法是大約20年前開始有的。那個(ge) 時候,一些中國人以技術移民身份來到了加拿大(那時候還沒有低齡留學這一說)。這些人都是所謂苦出身(小鎮做題家什麽(me) 的),在中國稍微有了一些底子,也有了一些高要求,但是種種原因,對中國的教育體(ti) 係不滿意,畢竟不是每個(ge) 人都能上人大附中、實驗中學的,不甘心自己的孩子淪落到菜校(老家的學校差距可能更大),也不想讓孩子再體(ti) 驗當年自己小鎮做題家的日子。
但是來到加拿大,發現這裏的環境、包括教育環境比較寬鬆,而且大學資源比較豐(feng) 富,申請一個(ge) 世界排名比較好的大學比從(cong) 中國高考容易得多得多(包含移民的因素,加拿大有大學文憑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wei) 52%)。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yu) 公校教育當然會(hui) 滿意度比較高。也就是說,這是跟20年多前乃至更久之前中國的二線以下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的。
另一個(ge) 影響因素就是華人自己。東(dong) 亞(ya) 文化(包括中日韓越)中,重視教育是理所當然的。為(wei) 了子女有個(ge) 好前程,也為(wei) 了家庭的階層躍升(一般來說移民家庭總有一個(ge) 艱苦奮鬥的過程),中國家長往往對教育不吝投入甚至不惜血本。
這裏,投入的意思,一方麵是物質投入,比如在財務方麵對教育的支持,包括各種課外輔導班興(xing) 趣班俱樂(le) 部運動隊等等,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完善,另一方麵是家長花費(甚至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軟性支持,最不濟也是夥(huo) 夫和車夫,也包括大量的成長過程中的陪伴、督促、良好生活和學習(xi) 習(xi) 慣的訓練等。與(yu) 其他一些“放養(yang) ”族群相比,華裔家長的這種投入效果尤其是也是相當明顯的。
而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著近似背景、心態的家庭(無論華人洋人)往往以各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孩子也集中在某一片區的公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謂的優(you) 質學區。這就是多倫(lun) 多優(you) 質公校的由來。而公校教育局招收留學生的目的,肯定不是為(wei) 了在留學生群體(ti) 裏培養(yang) 人才,而是為(wei) 了收學費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家長和學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往往,他們(men) 還不會(hui) 拿出最好的公校出來招收留學生,一般來說是次好的。
對於(yu) 現在的小留學生來說,這樣的公校適不適合自己的情況呢?是不是也需要搭配一個(ge) 陪讀家長呢?(與(yu) 美國相比,加拿大的好處就是能陪讀)反正完全指望學校肯定是不行的,homestay是否能滿足中國家長的預期?各家有各家的具體(ti) 情況和需求,還是想明白為(wei) 好。
再有一個(ge) 係統就是天主教教育局係統。其實,這也是一種公校,隻不過在百多年前創立之初有宗教色彩,是有教會(hui) 管理的,後來脫離出來有了天主教教育局。在課程上,不過是多了兩(liang) 門宗教課而已。
還有一個(ge) 小係統就是法語教育局。魁省的事情比較複雜我們(men) 不做討論,在安省的留學生一般也不會(hui) 去選擇法語學校,所以也就一帶而過。
再來說說私校。
我們(men) 這裏所說的私校,其實應該說是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這個(ge) 事情要從(cong) 公校教育網絡的形成之初講起。當年有一幫人,可能當初基本上是物質條件比較好的人、對教育也是有更多要求的人,不太滿意公立係統的這種均質化的隻是培養(yang) 合格公民的教育,希望有一種精英教育的方式。
於(yu) 是,就另有一些人,為(wei) 了迎合這樣的需求,創立了私立學校以滿足這樣的個(ge) 性化和精英化的需求。這樣的學校是獨立於(yu) 已經存在的教育係統之外的所以被稱為(wei) 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而全加拿大各個(ge) 地方都有這樣的需求,也就多少都有這樣的學校。這是在馬車時代,私校也是有服務半徑的問題。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振興(xing) 、以及交通網絡的形成,有些私校逐漸發展起來、聞名起來,甚至國際化起來。
一些私校由於(yu) 口碑甚好有曆史傳(chuan) 承,所以也形成了圈層,所以就有了頂級私校(頂私)之說。在安省,能夠公認為(wei) 頂私的大致不到10所,在BC省也是這樣。這樣的學校基本都是非盈利性學校,經費主要靠捐贈、自有的投資基金的收益以及不菲的學費。這種學校也被一些人稱為(wei) 貴族學校,盡管這個(ge) 稱呼聽起來實在讓人不舒服。一些學校還秉承傳(chuan) 統是男女分校的。
再往下麵一層的優(you) 質私校在安省大約有三十所吧,當然大多集中在多倫(lun) 多和周邊地區以及渥太華,最不濟也在401高速的交通走廊上。而一些位置過於(yu) 偏遠的私校,我其實是不建議考慮的。畢竟,現在的資源還都是向大城市集中的。這是和美國不同的地方。
比較可笑的是,一些人後來成立的盈利性私校,以及一些無良中介,利用大洋兩(liang) 岸的信息差,在介紹私校排名的時候,夾帶私貨,把今年來成立的盈利性私校甚至寫(xie) 字樓中學和傳(chuan) 統頂私並列,頗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
那麽(me) 如何判斷一所私校是否是自己期望的精英型私校呢?對於(yu) 存在信息差的中國家長如何辨別?最簡單的方法是看有沒有CAIS的認證。畢竟,認證是要有一定的程序的。而且這類學校一般都會(hui) 有一個(ge) 由社會(hui) 名流組成的校董會(hui) 。
再下麵就要說說一些盈利性私校了。
其實在加拿大,成立一間學校的門檻是比較低的,和申請注冊(ce) 一間公司幾乎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由於(yu) 有大量的持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士,招募教師也不是一件難事。在中國和印度的龐大的教育需求帶動下,加拿大的教育產(chan) 業(ye) 其實是很發達的。教育產(chan) 業(ye) 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個(ge) 方麵是輔導機構,另一個(ge) 方麵就是能夠發文憑的學校。
其實來加拿大上學的中國學生有不同的目的,其中既有追求國外精英教育的,也有被內(nei) 卷搞得很挫敗的希望換一條賽道的,甚至也有成績不行希望能夠有一個(ge) 出路的。於(yu) 是在華人界,就有了很多因應這樣的需求辦起來的學校。一些人是認真做的,甚至不惜巨資買(mai) 地建校;一些人租用了房屋就開始幹,於(yu) 是就有了寫(xie) 字樓中學之說。
有的人辦的認真,還有華人班主任,盯得嚴(yan) ,以至於(yu) 有“多倫(lun) 多衡水”之說。可是跑到多倫(lun) 多還要卷,不符合另一些人的需要。也有放水打高分的,畢竟這些學校就是靠學費活著的,誰都不會(hui) 跟錢過不去。可是大學怎麽(me) 想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多的時候多倫(lun) 多的華人辦的私校有將近100所。其中有的學校也把自己搞成了非盈利機構,不過這主要是出於(yu) 稅務上的考慮。而且學校是非盈利機構,不代表不可以給學校高管發高薪呀。總之,存在就有他的原因和理由。
在這裏再插一句。被一些人吹乎的神乎其神的OSSD課程,聲稱在中國上學同時拿兩(liang) 個(ge) 文憑的,另一頭的所謂總校往往就是這樣的一間寫(xie) 字樓中學。本來在海外拿加拿大高中文憑加拿大教育機構是真的要派出教師肉身中中國教課的,但是疫情給了網課很大的空間,這個(ge) 事情就被演化成了這樣。這樣的文憑含金量可想而知。而這樣的事情大學其實是知道而且有一定的方法來判斷的。坑吧。
這個(ge) 事想想就頭疼。其實,一些學生的目的性很強,由於(yu) 加拿大是沒有高考的,基本上GPA就是靠學校的老師主觀打分,一些成績上有瑕疵的學生就是看準了這一點。而且,加入加拿大的學生池(留學生也在這個(ge) 池子)申請大學的難度相比從(cong) 中國申請一下子小了許多。所以這個(ge) 事情就被搞成了,疫情前,東(dong) 到金斯頓,西到倫(lun) 敦,北到巴裏,南到大瀑布,這個(ge) 範圍內(nei) 的中國小留學生有將近3萬(wan) 人。嚇人吧。
那麽(me) 現在的學生出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麽(me) 呢?真的要想清楚。如果錯配可就毀了。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