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學術篇

01、盡早謀劃博士開題

越早越好!這對那些從(cong) 碩士開始就跟著同一位導師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利好的,而對於(yu) 大多數“新麵孔”,以及更換了研究方向的同學來說,最遲要在第一年課程結束時擬定好比較具體(ti) 的研究題目,這樣才能預留出半年不到的時間去做文獻綜述。如果臨(lin) 近正式開提前兩(liang) 三個(ge) 月才開始構思,很容易導致前期的文獻工作深度不夠、最後完成的開題報告漏洞百出。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如果靠自己苦想題目無果,建議各位利用一的第一個(ge) 寒假,和導師合作去嚐試申報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科、社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這在研究方法、工作流程上能有助於(yu) 助博士開題。

02、博士第一年的理論課程很重要

很多博士新生會(hui) 認為(wei) :到了這個(ge) “博士”這個(ge) 階段,績點、排名早就不像本科和碩士階段有那麽(me) 重要了,加之又沒有出國做交換的打算,隻要保證能及格不掛科、能不影響到獎助學金就行了。

實際上,老師發現,在每一年的博士課程期間,都會(hui) 有很多的老生作為(wei) 旁聽加入到新生的課堂上參與(yu) 討論,看看他們(men) 怎麽(me) 說:

Q:請問學長為(wei) 什麽(me) 還要重返課堂去重溫之前已經上過的課呢?

A:第一年上課的時候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到了後期做研究,才發現自己在方法論上的不足,而很多博一的課程,比如我們(men) 專(zhuan) 業(ye) (建築學)的《建築學研究方法》、《研究計劃製定》、《建築學前沿理論》等課程,實際上已經比較清晰的幫助各位建構起博士研究的理論思維了,但是很多人隻把課程當成了任務型的升級打怪,課後沒能舉(ju) 一反三進行消化,結果到開題前甚至是研究的後期才發現很多困惑其實在博一時已經被老師‘講透’,需要重溫和彌補。

Q:都已經快要完成博士論文了,學姐為(wei) 什麽(me) 還選擇‘返場’聽課?

A:一年的理論課能受益終身,之前時間緊,沒有能夠認真消化,今後我還要繼續從(cong) 事科研,因此很有必要重溫這些經典,同時借此對我的博士論文進行必要的檢查和驗證。

因此老師要提醒作為(wei) 新生的各位,抓住這短暫且寶貴的“上課之年”,避免為(wei) 今後的研究埋坑。

03、爭(zheng) 做“時間管理大師”

很多人在讀博前所幻想的博士生活是“埋頭科研+參與(yu) 各種學術活動”,實際真正步入到博士生的世界,才發現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你會(hui) 有處理不完的瑣碎事務:

  • 師門人手不夠時,導師同樣會(hui) 把本是讓碩士生們(men) 去做的報賬、跑腿等事情交給你;

  • 導師負責的課程涉及到的相關(guan) 課件、課堂點名、教室預約多數會(hui) 讓你負責,甚至臨(lin) 時有事還會(hui) 讓你代課,到了期末學生作業(ye) 的批閱、成績評定,一樣也少不了;

  • 同課題組的同學會(hui) 請你幫忙分析一下數據、師弟師妹會(hui) 把擬好的論文呈給你審閱;

  • 尤其是成家了的同學,家要顧、娃要帶;

  • 多數博士生會(hui) 有一些社會(hui) 兼職,因此錢要賺、學業(ye) 還要兼顧……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一位博士生的日程表

科研構成了博士生的主要生活色調,但是絕不是全部內(nei) 容,還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充斥在每天的working time中,因此一定要養(yang) 成做好每日計劃表的習(xi) 慣,避免因遺漏而影響生活節奏,這是每位博士生都要學會(hui) 的技能。

04、養(yang) 成批判性思維

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學術會(hui) 議、讀書(shu) 會(hui) 、組會(hui) ,最常聽到一句話就是在場的嘉賓、老師、同學問到你——“X博士您怎麽(me) 看?”

作為(wei) 一名博士生,更是一位研究者,隻有學會(hui) 保持批判、辨證地看待和分析問題,才能架構起和周圍人進行思想交流的渠道。對於(yu) 別人的觀點,要嚐試去從(cong) 正反兩(liang) 個(ge) 方麵去審視,隻有經過這個(ge) 思考過程,才能得出更有意義(yi) 的理解,對問題做出中肯的評價(jia) 。

05、焦慮到失眠、閱讀勝過刷手機

讀博後你會(hui) 發現,失眠是多數人要經曆的事,為(wei) 開題、為(wei) 實驗、為(wei) 工作、為(wei) 家庭瑣碎……。讀研那會(hui) 兒(er) ,會(hui) 有一群室友陪你嘮嗑、一起遊戲,從(cong) 而緩解情緒,而博士通常要獨自麵對這些煩惱。

很多人會(hui) 抱著手機漫無目的地刷屏,光線的刺激、加上各種奇聞逸事快速從(cong) 眼前閃過,大腦會(hui) 進入興(xing) 奮狀態,轉眼間天就亮了,然後又得拖著沉重的腦袋投入到第二天的科研中,身體(ti) 被掏空、情緒得不到緩解,惡性循環……

不如試著放下手機,準備一本略深奧難讀的書(shu) 放在床頭,隻要睡不著,就拿起書(shu) 閱讀,思維本身也會(hui) 自己“避重就輕”,會(hui) 傾(qing) 向逃避晦澀的文字去選擇更加容易的入睡。即便還是難以入睡,何不挑燈閱讀到完全疲憊,這樣也會(hui) 幫助減少第二天的愧疚感。

06、讀論文的同時,不要忘了讀專(zhuan) 著

想發表論文,長此以往我們(men) 在借鑒別人的期刊論文方麵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不願意去集中精力去專(zhuan) 心研讀一本著作。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一篇論文能夠從(cong) 中學到的東(dong) 西其實是遠遠要小於(yu) 一本著作的,論文更注重方法和觀點,而著作還包括理論本身的推演和學者細致入微的研究過程。精讀一本著作,能勝過數篇論文。

07、疫反複,實驗/調研要早計劃早實施

當下的科研生活,已經不再是三年前的狀態。要麵臨(lin) 著隨時會(hui) 被疫情打斷的可能,當實驗不能做,出門調研被阻隔時,隻能艱難的下筆或者是苦等。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因此,要早做計劃早實施,最好能夠預留出3-6個(ge) 月左右的緩衝(chong) 時間,以防不測。

08、階段性匯報、多聽取同行批評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完成階段性的科研工作後,要去積極參加各種分享和匯報會(hui) ,不要為(wei) 了急於(yu) 追求結果而一股腦的把活全部幹完。尤其是對於(yu) 剛剛開始獨立承擔科研任務的博士生來說,通過階段性的分享交流,能及時得到研究的反饋,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紕漏,最大程度的避免後期的大量“返工”。

09、英文的“實戰”鞏固

在經曆過高考、四六級、考研以及考博後,英語的“應試生涯”差不多已經結束,但是對於(yu) 從(cong) 事科研的同學們(men) 來說,通過英語來輔助自己的科研才剛剛開始,對英語的利用真正進入到了一個(ge) “實戰”的環節。還會(hui) 有大量的英文文獻要去消化、有一場場學術交流需要去用英語完成、以及數不清的論文寫(xie) 作,僅(jin) 靠目前掌握的技能還遠遠不夠駕馭起博士的科研。

日常的口語練習(xi) 、外文閱讀理解同樣少不了,要隨時準備好可能會(hui) 在各種場合出現的“突發狀況”:博導臨(lin) 時出差,讓你去對接某位外國學者的到訪,在學術匯報的交流環節突然被老外提問,以及突然收到外文期刊編輯的審稿意見需要及時回複。

因此在日常訓練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英語”的能力,可以留意以下幾點:每次在匯報前,單獨準備一份脫口英文版,同時提前擬好一些可能會(hui) 被問到的問題並做好回答準備;熟悉常用的外刊郵件回複模板,能夠在不借助翻譯工具的條件下及時、準確的進行回饋。

關(guan) 於(yu) 博導

01、學會(hui) 分配博導安排的任務

當被安排去負責課題、基金的申報時,不要簡單的認為(wei) 所有的大小工作都是由你自己獨立完成,博導更看重的是結果和效率。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因此,作為(wei) 一名博士生,還要學會(hui) 把任務合理的“安排分配”下去,一些資料收集的工作完全可以組織師門的碩士生們(men) 去完成,把整個(ge) 團隊充分的調動起來,最終高效的完成博導布置的任務,不僅(jin) 能節省自己的時間,還能展現自己的團隊組織和協調管理的能力。

記住,博士生接到的任務,往往不是他一個(ge) 人的事,不要害怕去擔任師門組織者的角色,最後導致“出力不討好”。

02、不要坐等導師聯係你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來源:微博

如果發現博導老是主動聯係你,詢問你某件事的進度,那麽(me) 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了。或許你太不積極太被動、或者就是太拖延了。

一定要把這當作是一個(ge) 信號、甚至是一個(ge) “警告”,把手上的事情加快進度,並主動聯係博導進行交流、哪怕是針對某件小事的征詢意見,也十分有必要。身邊有很多同學在連續幾次“被博導主動召喚”後,就被請去博導的私人辦公室喝茶了,還被質疑是學術懈怠,給導師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03、依靠博導積累人脈資源

總是看到身邊的師兄師姐樂(le) 忠於(yu) 和博導一起參加各種社交(飯局、酒局)活動,甚至主動幫導師去做一些跑腿的活,一開始不理解,後來才從(cong) 一位前輩口中得知,通過這些方法能夠快速結識到各種各種的資源,為(wei) 自己今後的工作積累人脈。

正如在踏入科研的那一刻起,需要通過不斷的搜集和整理文獻以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同樣作為(wei) 一名社會(hui) 人,我們(men) 也需要擁有自己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網,而最便捷的實現方式就是借助博導的現有資源。

活篇

01、適時出實驗室,融入生活百態

對於(yu) 理工科博士生來說,長年累月的沉浸在比較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容易產(chan) 生心理上的問題。以為(wei) 到了博士階段,優(you) 秀的大佬更是夜以繼日地埋頭實驗室,根本無暇顧及科研之外的閑雜軼事,事實卻是相反,那些論文和各種榮譽盡收的大佬們(men) ,同樣也活躍在各個(ge) 平台——誌願者、網絡直播、社會(hui) 兼職等處處都能看到他們(men) 的身影。

做科研的時候需要精力集中,但仍要勻出一些時間去豐(feng) 富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讓科研的日常鬆弛有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02、同學關(guan) 係、隨遇則安

習(xi) 慣了在中學時代,以及本科、碩士期間大家三五成群的生活和學習(xi) ,也容易對讀博的“交友”抱有很大的期望,想結交一些形影不離的夥(huo) 伴。

可現實卻是,博士生的團隊歸屬特征更明顯,雖然有一個(ge) 名義(yi) 上的“班級”,但是大家都是以各自的團隊為(wei) 生活空間,平時比較少能和團隊以外的同學有更深入的交流;加之博士生的數量本來就少,還有很多人已經有了家庭,因此很難建立起像過去那樣的同學關(guan) 係。

為(wei) 此大家要擺正心態,不要過分苛求那種理想的“親(qin) 密關(guan) 係”,正確的應對是“隨遇則安”。

03、穩定的感情關(guan) 係很重要

如果是有了家庭、有了另一半,就要在科研的同時,用心去經營和維護這種關(guan) 係,感情得來不易,雙向奔赴,不僅(jin) 能讓枯燥的科研充滿動力,還能在不遠的未來共同見證生活和事業(ye) 的開花結果。

如果在讀博期間即將開啟一段新的“關(guan) 係”,一定要認真考慮好。如果隻是因為(wei) “孤單了想找個(ge) 人陪、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了、沒談過戀愛先找個(ge) 人試試”等原因,很倉(cang) 促的做了選擇,那麽(me) 之後一旦相處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會(hui) 嚴(yan) 重影響到雙方的生活和科研,得不償(chang) 失。

如果決(jue) 定了讀博期間要“孑然一身”,也無可厚非,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沉澱到自己的科研上,為(wei) 將來做長期投資。總之潛心科研離不開穩定的情緒狀態,且行且珍惜。

04、身體(ti) 肯定是不如以前了,要避免主動熬夜

隻要條件允許不需要主動去熬夜,就堅決(jue) 不開夜車,關(guan) 於(yu) 這條,希望各位不是後知後覺,因為(wei) 身邊已經有了很多的教訓。

有哪些事情是讀博之後感悟出來的?

科研的路還很漫長,過度的透支身體(ti) 是最愚蠢的做法,懂得細水長流的人,才能越走越遠。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墨爾本大學不再接受雙非同學申請?

下一篇

College Pulse評選出的十所“言論環境最自由”的十所美國大學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